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愤怒的公牛》
释义

§ 基本信息

愤怒的公牛

更多中文片名:

蛮牛

狂牛

更多外文片名:

Toro salvaje.....Argentina / Spain

Wie ein wilder Stier.....Austria / West Germany

Comme un taureau sauvage.....Canada (French title)

Dühöngö bika.....Hungary

Kuin raivo härkä.....Finland

Razjareni bik.....Serbia

Tjuren från Bronx.....Sweden

Toro salvatge.....Spain (Catalan title)

Toro scatenato.....Italy

Touro Enraivecido, O.....Portugal

Touro Indomável.....Brazil

Zurící býk.....Czechoslovakia (Czech title)

O Touro Enraivecido.....Portugal

Wsciekly byk.....Poland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影片类型:

剧情  /  运动  /  传记

片长:

129分钟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黑白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Dolby

级别:

Chile:18 / Netherlands:16 / Denmark:15 / Portugal:M/16 /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Israel:16 / Sweden:15 / France:U / Spain:13 / USA:R / Canada:R / Canada:PA / Canada:13+ / Australia:MA / Norway:18 / Singapore:NC-16 / Spain:18 (1st DVD Edition) / UK:18 / West Germany:16 / UK:X / Italy:VM14 / Argentina:18 / Brazil:16 / Philippines:R-18 / Iceland:16 / South Korea:15

制作成本:

$18,000,000/estimat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80 Metro-Goldwyn-Mayer Inc.)

拍摄日期:

1979年4月 - 1979年10月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520 m(Finland) (1981)

§ 演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演员 | 制作人 | 摄影 | 剪辑 | 选角导演 | 布景师 | 服装设计 |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 Director: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编剧 Writer:

保罗·施拉德 Paul Schrader ....(screenplay) and

杰克·拉莫塔 Jake LaMotta ....(book "Raging Bull: My Story") (as Jake La Motta) and

约瑟夫·卡特 Joseph Carter ....(book "Raging Bull: My Story") &

彼得·萨瓦奇 Peter Savage ....(book "Raging Bull: My Story")Mardik Marti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Jake La Motta

乔·佩西 Joe Pesci ....Joey La Motta

凯西·莫拉蒂 Cathy Moriarty ....Vickie ThailerTheresa Saldana ....LenoreNicholas Colasanto ....Tommy ComoLori Anne Flax ....IrmaDon Dunphy ....HimselfFrank Vincent ....Salvy BattsMario Gallo ....MarioFrank Adonis ....PatsyFrank Topham ....ToppyBill Hanrahan ....Eddie EaganRita Bennett ....EmmaJames V. Christy ....Dr. PintoBernie Allen ....ComedianFloyd Anderson ....Jimmy ReevesGene LeBell ....Ring announcerHarold Valan ....Referee [Reeves fight]Victor Magnotta ....Fighting soldierJohnny Barnes ....Sugar Ray RobinsonJohn Thomas ....Trainer [first Robinson fight]Kenny Davis ....Referee [first Robinson fight]Paul Carmello ....Ring announcer [first Robinson fight]Jimmy Lennon Sr. ....Ring announcer, second Robinson fight (as Jimmy Lennon)Bobby Rings ....Referee [second Robinson fight]Kevin Mahon ....Tony JaniroMarty Denkin ....Referee [Janiro fight] (as Martin Denkin)Shay Duffin ....Ring announcer [Janiro fight]Eddie Mustafa Muhammad ....Billy Fox'Sweet' Dick Whittington ....Ring announcer [Fox fight]Jack Lotz ....Referee [Fox fight]Kevin Breslin ....Heckler [Fox fight]Louis Raftis ....Marcel CerdanFrank Shain ....Ring announcer [Cerdan fight]Coley Wallace ....Joe Louis [Cerdan fight]Fritzie Higgins ....Woman with Vickie [Cerdan fight]George Latka ....Referee [Cerdan fight]Fred Dennis ....Cornerman #1 [Cerdan fight]Robert B. Loring ....Cornerman #2 [Cerdan fight]Johnny Turner ....Laurent DauthuilleVern De Paul ....Dauthuille's trainerChuck Bassett ....Referee [Dauthuille fight]Ken Richards ....Reporter at phone booth [Dauthuille fight]Peter Fain ....Dauthuille cornerman [Dauthuille fight]Billy Varga ....Ring announcer [third Robinson fight] (as Count Billy Varga)Harvey Parry ....Referee [third Robinson fight]Ted Husing ....Himself, announcer [third Robinson fight] (voice) (archive footage)Michael Badalucco ....Soda fountain clerkThomas Beansy Lobasso ....BeansyPaul Forrest ....MonsignorSal Serafino Tomassetti ....Webster Hall bouncerGeraldine Smith ....JanetMardik Martin ....Copa waiterMaryjane Lauria ....Girl #1Linda Artuso ....Girl #2

彼得·萨瓦奇 Peter Savage ....Jackie CurtieDaniel P. Conte ....Detroit promoterJoe Malanga ....BodyguardSabine Turco Jr. ....Bouncer at CopaSteve Orlando ....Bouncer at CopaSilvio García Jr. ....Bouncer at CopaJohn Arceri ....Maitre d'Joseph A. Morale ....Man at Table #1James Dimodica ....Man at Table #1Robert Uricola ....Man outside cabAndrea Orlando ....Woman in cabAllan Malamud ....Reporter at Jake's houseD.J. Blair ....State Atty. BronsonLaura James ....Mrs. BronsonRichard McMurray ....J.RMary Albee ....Underage ID girlLisa Katz ....Woman with ID girlCandy Moore ....LindaRichard A. Berk ....Musician #1Theodore Sauners ....Musician #2Noah Young ....Musician #3Nick Trisko ....Carlo, bartenderLou Tiano ....RickyBob Evan Collins ....Arresting deputy #1Wally K. Berns ....Arresting deputy #2 (as Wally Berns)Allen Joseph ....Jeweler (as Allan Joseph)Bob Aaron ....Prison guard #1Glenn Leigh Marshall ....Prison guard #2Joseph Bergmann ....Sailor (At Ballroom) (uncredited)Bruno DiGiorgi ....Soda fountain clerk #2 (uncredited)Marty Farrell ....Heckler in bar (uncredited)Tony Lip ....Patron at Nightclub (uncredited)Bill Mazer ....Reporter (uncredited)Dennis O'Neill ....Dancer (uncredited)McKenzie Westmore ....Jake's daughter (uncredited)Jimmy Williams ....Reporter (uncredited)Michael Charles Hill ....Boxing Fan (uncredited)Jerry Schram ....Party Dancer (uncredited)

约瑟夫·波诺 Joseph Bono ....Guido

查尔斯·斯科西斯 Charles Scorsese ....Charlie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Barbizon stagehand

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Man at table, Webster Hall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艾文·温克勒 Irwin Winkler ....producer

罗伯特·恰托夫 Robert Chartoff ....producerHal W. Polaire ....associate producer

彼得·萨瓦奇 Peter Savage ....associate produc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迈克尔·查普曼 Michael Chapman

剪辑 Film Editing:

塞尔玛·斯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

选角导演 Casting:

Cis Corman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Phil AbramsonFrederic C. Weiler ....(as Fred Weiler)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John BoxerRichard Bruno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Henry Bronchtein ....dga traineeElie Coh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Jerry Grande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Joan Van Hor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Joan Feinstein)Allan Wertheim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加拿大

Canada 1980年11月14日......(Toronto) 美国

USA 1980年11月14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美国

USA 1980年12月19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81年1月15日 日本

Japan 1981年2月7日 意大利

Italy 1981年2月12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81年2月26日 芬兰

Finland 1981年3月6日 挪威

Norway 1981年3月10日 法国

France 1981年3月1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1年3月12日 奥地利

Austria 1981年3月13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81年3月19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81年3月19日 瑞典

Sweden 1981年3月20日 丹麦

Denmark 1981年3月27日 英国

UK 1981年4月10日 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81年5月7日 意大利

Italy 1983年5月5日......(re-release) 匈牙利

Hungary 1984年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 1988年9月 法国

France 1997年10月......(Montpellier Mediterranean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1年7月19日......(re-release) 法国

France 2002年9月4日......(re-release) 希腊

Greece 2003年10月16日......(Panorama of European Cinema)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1月15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2004年3月1日......(re-release) 美国

USA 2005年1月28日......(limited) (re-release) 法国

France 2005年9月......(Deauville Film Festival) 荷兰

Netherlands 2006年7月6日......(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2007年3月23日......(re-release) 英国

UK 2007年8月17日......(re-release)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Chartoff-Winkler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

联美电影公司 [美国] (1980) (USA) (theatrical)

CBS Television [美国] (1986)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标准收藏 [美国] (1991) (USA) (video) (laserdisc)

米高梅联美家庭娱乐 [美国] (1993) (USA) (video) (laserdisc)/(2005) (USA) (DVD)/(2000) (USA) (DVD)

Cinema Mondo [芬兰] (2007) (Finland) (theatrical)

Columbus Film AG [瑞士] (????) (Switzerland) (theatrical)

Filmmuseum Distributie [荷兰] (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米高梅家庭娱乐公司 [美国] (2007) (USA) (DVD)

Park Circus [英国] (2007) (UK) (theatrical) (re-issue)

Tocantins [巴西] (????) (Brazil) (VHS)

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2006) (Netherlands) (DVD)

United Artists Films (1981) (Finland) (theatrical)

Warner Home Video (U.K.) Limited [英国] (????) (UK) (VHS)

其他公司:

Big Fights Inc. Jake La Motta screening material and the voice of Ted Husing announcing the actual La Motta-Robinson fight provided by

Capitol Records [美国] soundtrack released by

Cinema Catering catering

EFX Unlimited Inc. [美国] opticals

Independent Casting extras casting: Hollywood

Modern Film Effects [美国] opticals

Movie Magic [美国] opticals

Sylvia Fay Casting [美国] casting: bits and extras, New York

Sylvia Fay/ Lee Genick & Associates Casting [美国] extras casting

§ 剧情简介

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杰克拉莫塔身体结实、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由于不愿向黑手党低头,他始终无法获得拳王挑战的资格。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他终获挑战拳王的资格。在取得拳王称号后,拉莫塔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弟弟,认定他们背叛了自己,于是对他们大打出手。在看透拳击场上的名利追逐后,拉莫塔故意输掉拳王的宝座,退出了拳击界。退役后的拉莫塔开了一家夜总会,不久因为经营色情服务而入狱,他的妻子儿女也因此离开了他。经历了众多悲欢的拉莫塔最后在一家夜总会里担任司仪,并准备以此度过余生。 [1]

§ 制作背景

愤怒的公牛

影片根据生活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前世界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因为喜欢采用下蹲姿势,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杰克·拉莫塔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而拳坛是杰克向生活挑战,超越自我的空间,也是他蒙受不平等待遇和挫败的生死场。

杰克·拉莫塔的生命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为了实现自己拳王的梦想他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当他获得自己所谓的理想时,发现自己早已丢失了灵魂,而当他失去一切的时候,却使自己逝去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在罗伯特·德尼罗的强烈推荐下,斯科西斯读完了杰克·拉莫塔的自传,他开始对这个有关精神救赎的题材产生兴趣。德尼罗在影片中发挥了惊人的表演才能,从始至终都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明星的精湛演技和导演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导演手法,使这部影片深受观众的欢迎。为了表现出拉莫塔退役后堕落的形态,德尼罗不惜牺牲自己健康,在短期内增重五十多磅,被影坛传为佳话。

本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粗犷和恐怖的色彩,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拳击场景。影片的摄影技巧高超,特别是拳击场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态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运用音乐衬托画面和画面剪辑方面也非常出色,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该片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拳击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 影片启示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代拳王杰克·拉莫塔在取得拳王宝座前、取得拳王冠军后、出狱后的三种生活状态。

取得宝座前的杰克,在拳击大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摧毁力令人惊叹,杰克与对手对打,每次都将对方打得鼻青脸肿,血肉模糊,令在场的所有观众为之尖叫,此时的杰克人称“愤怒的公牛”。通过参加拳击赛,杰克赚了钱,随后认识了维姬,两人的恩爱甜蜜,这也是杰克最幸福的时候,只是取得宝座后的杰克,猜疑、小气、嫉妒、霸道。不允许妻子出去,不相信妻子,甚至殴打妻子。此时的杰克暴躁傲慢不讲理,曾经的公牛已经消失了,他正在自我毁灭。

1956年,杰克退役,随即成为夜总会的经营者,却因为接待了未成年少女被迫入狱。出狱的杰克成了夜总会的伙计。

杰克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警醒,人爬得越高,摔得更快,摔得也更痛。当我们拥有太多的名利之后,是否应该好好思量思量,淡泊下名利重新开始呢?当我们觉得难受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电影都能给我们一点小感动。[2]

§ 影片赏析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娱乐片中,暴力的主题十分普遍。近十年来,极端暴力成为某些类型影片的基本元素,如科幻片、恐怖片等,但它们常常以高度风格化的形式出现,对观众的冲击力就相对减弱了。血淋淋的死亡场面,在特级的烘托下,组成基本的叙事场景。《愤怒的公牛》使用的技巧与之不同,他吸收传统写实主义的电影技法,将暴力表现得令人毛骨悚然。虽然较之同类电影它的暴力较不血腥,影片没有一个死亡场面,但有几场戏惨不忍睹。激烈的拳击比赛和日常斗争是本片“暴力”的来源。

《愤怒的公牛》一片大致以拳击手杰克.拉.默塔(Jack La Motta,1949年世界重量级拳王)的一生为蓝本,以真实的拳赛场面贯穿始终。杰克的一生充满暴力,他似乎除了吵架、威胁、打斗之外就无法与人沟通。他的两次婚姻,尤其是第二次与维琪(Vickie),几乎是家庭暴力的典型写照。与他最亲密的人是哥哥乔(Joey),曾经是他的经纪人,但出于嫉妒等原因,杰克也逐渐与之疏远了。而且,杰克在伤人的同时,也把怒气向自己身上发泄,最终导致所爱的人都离开了他,自己沦为酒吧中的脱口秀小丑,以朗诵电影戏剧台词谋生。

可以分析影片的形式结构开始理清叙事脉络。本片共有46个场景(包括开场演职员表和结尾的引语),除了少数几段较长之外,其余都很短。将某些较短的段落合并起来,本片可以划分出12段:

1.开场字幕,叠在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镜头之上。(杰克在拳击场旁热身)

2.夜总会后台,1964年,杰克背诵台词准备上场。开始回溯。

3.1941年。杰克输了一场比赛,打他的妻子。遇见维琪,第一次约她。

4.1943年。与罗宾逊(Suger Ray Robinson)对打两场,当中有与维琪的恋爱场面。

5.1944年至1947年。一连串拳击比赛的蒙太奇断落。另外是杰克的家庭生活场面。

6.1947年的一连串场景,三段在克纳(Copacabana)夜总会,他妒忌维琪,痛恨那帮暴徒,以打架收尾。

7.1949年。与维琪吵架,赢得重量级拳王称号。

8.1950年。杰克在妒火中烧时打了维琪和乔。为了保住拳王宝座,于罗宾逊开战。

9.1956年。杰克退休,买下一个夜总会,在那儿做喜剧表演。维琪离开他。他因案被捕。

10.1958年。杰克在一个低级酒吧中表演喜剧。要求与乔和解,失败。

11.1964年。杰克准备上台表演。

12.黑幕上来,一段圣经文字,字幕。

影片开场和结尾段落影响了观众对杰克的态度。第一个镜头是杰克在一场不知名的比赛前作热身运动。几个电影技巧即已塑造了观众对主角的第一印象:慢动作呈现他跳上跳下,伴随伤感的古典音乐,暗示他的热身像一场舞蹈;以拳击场边绳为前景的深度空间,显示了他的孤独。这个镜头延续了整个字幕场,意味着拳击是一项美丽但寂寞的运动。整个画面在本片叙事中显得抽象而疏离:这是全片唯一没有以字幕注明时间地点的拳击比赛。

第二场直接切到变得又老又胖的杰克,同样是准备练习——准备上台做一个单人秀,朗诵著名文学作品以及一首关于他自己的诗:“给我一个舞台/让公牛发怒显威/虽然我仍可战斗/但我宁愿背诗——这是娱乐!”从时间顺序来看,这是他拳击生涯结束后的事。直到第十一场,故事才又回到这里。经理叫他上台时,他做了几个打拳动作给自己鼓劲,一边喃喃自语:“我是老板!我是老板!”影片大部分是回溯段落,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将暴力和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段,杰克一边说“那是娱乐!”一边伸展双臂,另一段他赢得比赛后伸展双拳,这两个动作十分相似。影片略去杰克的少年生活,把重点放在他的拳击生涯和退役后的娱乐生涯,在这两个阶段,杰克总是试图主宰自己和身边的人。最后一句话“我是老板”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态度。

本片情节基本上沿着“起落模式”发展。第七场戏是杰克事业的高潮,此后他的生命开始走向下坡,甚至自虐自残。导演运用一些“母题”强调暴力在他及其周围人中的泛滥。第三段中他的第一场拳赛,看台上发生了一场打斗,说明在拳击场外暴力同样存在。家庭中一样充满摩擦,杰克和乔两个硬汉之间矛盾不断,乔以死威胁儿子等。暴力还不断发生在女人们身上。杰克和乔都侮辱和威胁过他们的妻子,杰克殴妻和他在拳赛中打人相呼应。在科纳夜总会的第一场戏中,女人们几乎全是受辱对象。杰克谩骂维琪勾引男人,即使与拳击手和流氓们打架时也侮辱他们像女人一样,甚至后来在夜总会舞台上,还取笑台下的女人。每场戏都在呈现弥漫在美国家庭中的暴力和痛苦。

导演还运用其它技法,揭示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如用字幕说明每一场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者等情况,制造出一种纪录片的效果。

影片还应用另外一些手段加强观众对杰克的同情。影片暗示杰克是一个受虐狂,总是挑衅别人对他施虐,在第四场性爱场面中尤为明显。杰克要求维琪亲吻他同罗宾逊比赛时留下的伤疤,在此他将暴力和性爱联系在了一起。之后,他将冰水倒进内裤拒绝性爱欢娱。下一场戏,罗宾逊就打败了他。

这次失败与第八场遥相呼应,在那里,杰克刺激罗宾逊来打他。这一母题在第九场达到了高潮。杰克被关进监狱禁闭室,在一个长镜头中,他不断用拳头和脑袋撞墙,声明自己不是野兽,又痛责自己的愚蠢。

影片同时还暗示,在杰克侵略性性格中隐含着同性恋压抑,如拥抱对手色顿,挑衅罗宾逊的攻击等。第六段中,杰克坐在吧台边形容他未来的对手有多英俊,并把他介绍给那个小流氓(杰克怀疑他与维琪有染)作为同性恋伙伴。第八段,有场戏是杰克的助手替他按摩的慢镜头,充满(同性)色情暗示。总之,杰克迷恋拳击、拒绝家庭生活等,都植根于其同性恋倾向。这一点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不同,后者以异性恋的罗曼史为中心。

§ 精彩花絮

愤怒的公牛

·在著名的“打我”这场戏中,罗伯特·德尼罗和乔·佩斯西是真的相互打斗的。在一场拳击戏里,德尼罗不小心打断了佩斯西的一根肋骨,现在镜头里可以看到的画面是:德尼罗往里击了佩斯西一拳,佩斯西发出呻吟,镜头迅速转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了真正感受到两位主角之间的兄弟之情,在影片拍摄前,德尼罗和佩斯西真的在一起生活并且相互训练了一段时间。从此以后,银幕下两个人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杰克遇到他的女友的那场戏是即兴表演。

·为了在视觉上呈现杰克慢得不行地生长和身材上的逐渐缩小,马丁·斯柯西斯在拍摄后一场拳击比赛的戏里选择了大一些的拳击场。

·在扮演老年的拉莫特时,罗伯特·德尼罗特意创记录性地增重60磅,而佩斯西在同一场景中还要减肥。但是德尼罗在这部影片中的增肥记录很快就被文森特·欧内弗里奥打破,他在1987年的《全金属外壳》中为角色士兵劳伦斯增重70磅。

·在他的角色准备阶段,罗伯特·德尼罗经过了大量的体能训练。随后在真实中的布鲁克林拳击比赛中,他参加了三场还赢了其中的两场比赛。

·剧本初稿被制片人巴赫枪毙了,他告诉马丁·斯柯西斯和罗伯特·德尼罗说拉莫特是“一只蟑螂”。德尼罗和斯柯西斯在意大利花了几周的时间,以不署名的方式对剧本进行修改,期间两人为拉莫特增加了一些打动人心的细节,这些最终令制片们十分满意。

·虽然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的拳击场面,但为了设计精确的打斗动作,他们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来拍摄。

·在准备角色杰克·拉莫特期间,罗伯特·德尼罗经常与现实中的拉莫特会面,两人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镜头里,他们一起出现在完整的一个段落里,这样德尼罗可以把他的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拉莫特甚至说,如果德尼罗要是能够成为一个拳击手的话,他很乐意当德尼罗的经理人和教练。

·屋顶的婚礼这场戏是由马丁·斯柯西斯的父亲执导的,而他自己则躺在了病床上。

·电影中的一些片段和场景来源于1954年的《码头风云》,是因为杰克·拉莫特崇拜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角色,并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引用电影中的对白。后来拉莫特看了电影,说他现在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

§ 穿帮镜头

·连续性:在电影前半部分,杰克站在窗户后面大声吼叫,从外面看他是站在窗户的右边,当从里面看的时候,他几乎是站在离窗户有一定距离的地方。

·连续性:拳击场上开始比赛中报幕员的眼镜。

·声音/画面不同步:影片结束的时候,在电话亭里,杰克说他不可能会去筹集他需要的一万美元时,他的嘴唇没有动。

§ 点评

拳击一直都被认为是一项很男人的运动,搏击打斗都会让观众有血往上涌的冲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搏击类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而美国的搏击类电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在美国搏击类的电影中,《愤怒的公牛》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本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粗犷和恐怖的色彩,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拳击场景。影片的摄影技巧高超,特别是拳击场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态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运用音乐衬托画面和画面剪辑方面也非常出色,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该片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拳击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3]

§ 所获奖项

《愤怒的公牛》获得了第53届奥斯卡最佳剪接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获奖情况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81

最佳剪辑 塞尔玛·斯昆梅克

最佳男主角 罗伯特·德尼罗

最佳导演 (提名) 马丁·斯科塞斯

最佳男配角 (提名) 乔·佩西

最佳音响 (提名) David J. Kimball

最佳音响 (提名) Bill Nicholson

最佳音响 (提名) Donald O. Mitchell

最佳摄影 (提名) 迈克尔·查普曼

最佳影片 (提名) 罗伯特·恰托夫

最佳音响 (提名) Les Lazarowitz

最佳影片 (提名) 艾文·温克勒

最佳女配角 (提名) 凯西·莫拉蒂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81

最佳男主角(剧情类) 罗伯特·德尼罗

最佳编剧 (提名) Mardik Martin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提名)

最佳男配角 (提名) 乔·佩西

最佳导演 (提名) 马丁·斯科塞斯

New Star of the Year in a Motion Picture - Female (提名) 凯西·莫拉蒂

最佳女配角 (提名) 凯西·莫拉蒂

最佳编剧 (提名) 保罗·施拉德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1982

最佳剪辑 塞尔玛·斯昆梅克

Most Outstand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乔·佩西

Most Outstand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提名) 凯西·莫拉蒂

最佳男主角 (提名) 罗伯特·德尼罗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1980

最佳男配角 乔·佩西

最佳男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80

最佳男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最佳男配角 乔·佩西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1981

最佳男配角 乔·佩西

最佳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最佳摄影 迈克尔·查普曼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1990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LAFCA Award) 1980

最佳影片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1980

最佳男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 1983

Foreign Film (Ausländischer Film) 马丁·斯科塞斯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USA 1981

Outstanding Directorial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提名) 马丁·斯科塞斯

DVD Exclusive Awards 2006

Best Audio Commentary (New for DVD) 塞尔玛·斯昆梅克

Best Audio Commentary (New for DVD) 马丁·斯科塞斯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BSFC Award) 1981

最佳影片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1981

最佳男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最佳摄影 迈克尔·查普曼

American Cinema Editors, USA 1981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塞尔玛·斯昆梅克[4]

§ 关于导演

马丁·斯科西斯马丁·斯科西斯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童年的斯科西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长时间在室内独处、以书为伴,不但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并且开始对艺术和神学产生兴趣。 斯科西斯1966年取得硕士学位并在纽约大学留校任教。斯科西斯1973年编导了《狂暴黑暗街》,1975年又导演了在戛纳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的《出租车司机》,写实手法令人心惊。接着《愤怒的公牛》等片在奥斯卡获奖,更提升了他的地位。1985年的《八小时之外》,夺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90年代执导的主要有《好家伙》、《恐怖角》、《穿梭阴阳界》、《穷街陋巷》、《纽约、纽约》等。曾三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成为好莱坞极富创意的重要导演之一,斯科西斯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电影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

§ 关于主演

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德尼罗1943年生于纽约市一个意大利血统的家庭,父母都是画家。从16岁开始,他跟随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学习演戏,20岁时,他作为职业演员开始登上戏剧舞台。60年代末开始步入影坛,开始拍摄过几部低成本片,《慢慢地打鼓》、《猎人之夜》等片引起马丁·斯科西斯的注意,请他主演了《穷街陋巷》获得成功。此后两人开始了长期合作,1976年推出了《出租汽车司机》,此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金棕榈大奖。而《愤怒的公牛》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他其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美国往事》、《堕入情网》与《传教团》等。

《愤怒的公牛》的成功也得力于罗伯特·德尼罗的出色表演。他跟拳王莫塔本人学了一年拳击,学到连莫塔也很难击败他。而为饰演晚年的莫塔,他又在四十天里增肥六十磅,不顾血压升高和心脏危险。他说:“我就是不能演假戏,我知道电影是一种假象,也许演员的第一个规定是假装,但我不能这样,我需要处理一个角色的切身体验,胖或瘦。”德尼罗贡献了一种表演方式——演员要为角色牺牲和付出一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