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蹄蟹 |
释义 | § 基本资料 马蹄蟹 马蹄蟹(学名Limulidae),又叫鲎、“夫妻鱼”,被誉为活化石。 马蹄蟹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其中美洲鲎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另外三种分布于东亚至东南亚一带。其中东方鲎分布于日本、韩国至中国长江以南沿海。南方鲎(巨鲎)分布于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圆尾鲎则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1] § 物种简介 马蹄蟹 马蹄蟹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 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虽然被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 马蹄蟹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马蹄蟹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马蹄蟹有“活化石”之称。[1] 最早的马蹄蟹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马蹄蟹相似的马蹄蟹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最熟知的种是唯一的美洲种美国马蹄蟹(Limulus polyphemus),体长可达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种:三刺马蹄蟹(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国马蹄蟹)、巨马蹄蟹(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于亚洲,从日本到印度,此3个种在形态和习性上均似马蹄蟹属(Limulus)。 马蹄蟹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马蹄蟹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 § 形态特征 马蹄蟹 马蹄蟹的身体分为以关节相连的3部分:宽阔马蹄形的头胸部,小得多的分节的腹部和一根长而尖的尾剑(尾节)。它的头胸部上表面光滑,隆起,侧面有一对复眼,中脊前端有一对能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头胸部的腹面有6对附肢:第一对称为螯肢,专门用以捕捉蠕虫、薄壳的软体动物和其他猎物;其他5对附肢围绕于口周围,其功能为步行和进食(步足),每个步足的基节内侧有长刺,用以剥离食物并将其滚入口中。最後一对步足基节後面有一对退化的附肢,称为脣瓣。 食物进入磨胃(砂囊)后被磨碎。体内有一个大型的器官,称为肝胰腺,可将消化酶分泌入长形的胃肠内。主要的排泄器官为一对长形的基节腺,开口于第4对步足的基部。头胸部的神经节愈合成环状,围绕食道。生殖腺多分支,分布于体内大部分区域。头胸部附肢之後有一个横行的板状片(厣),覆盖著书鳃。书鳃有节奏的拍动并激起水流,以进行呼吸。虽然马蹄蟹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後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2] § 生活习性 马蹄蟹 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它其实并非真正的螃蟹,而是用腮呼吸的原始的节肢动物。有宽大的盘状身躯,细长的针状尾巴。牠们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纪时期,但一直要到侏罗纪时期,才发展出马蹄的外型。 马蹄蟹生活在近岸较深的水域,不善于游泳,用一对躯体翼瓣在水中捱进,或缓慢地在海底爬行。海底软泥对它们最适合,在那儿以小蛤和幼虫为食,用头甲作挖掘器将其从软泥中挖掘出来。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马蹄蟹都生活在近岸,但每年春天,成熟成年蟹成群结队地迁移到所选的海滩上产卵。产卵地通常是波浪冲击到的沙滩,这种选择导致许多个体的衰落。人们尚未充分理解这种繁殖性迁移的原因,但它似乎和望月春潮有关,这时成千上万的马蹄蟹迁移到岸边,在最高潮处的沙中挖坑,雌蟹在坑内产下200-300个卵,在被沙埋之前雄蟹给卵受精,然后任其发育。 在这些处于拍岸浪带的裸露海岸上,许多蟹被海浪掀翻,把其脆弱、柔软的躯体暴露在炙热的阳光下,极容易成为当时集聚在海滩上的海鸥的猎物。马蹄蟹能用其长尾巴作控制杆,来校正自己的航向,只是颇有难度。然而,这各冒险似乎值得的,因为在较为隐蔽的海滩上,产卵的雌蟹很可能活下来,但是所产的卵几乎不太可能被孵化。产下的卵孵化四个星期,正好赶上下一个望月春潮,把新孵出的幼蟹冲进海里。 尚无明显的理由说明马蹄蟹的古代谱系存活下来 的原因,显然它很适应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它十分强壮,足以在遭受产卵期间的巨大损失后幸存下来。几百万年来,马蹄蟹的生活方式从未有所改善,这就使现代的观赏者们能目睹往日的迷人形象。[3] § 繁殖特点 马蹄蟹繁殖 马蹄蟹的繁殖方式为卵生,自然条件下雌性马蹄蟹在性成熟后约2年产一次卵。雌性马蹄蟹先在沙滩上挖坑,产下卵后等待父亲来受精。每到繁殖季节,雌雄马蹄蟹一旦结为夫妻,便行影不离,故有“海底鸳鸯”之称。肥大的雌性常常驮着瘦小的雄性蹒跚而行。此时人们在沙滩上如果捉到一只马蹄蟹,提起来便是一对。马蹄蟹的寿命一般是19年,通常9岁以后才达到性成熟。 春、夏两季,马蹄蟹每年春天,通常于日落后,成熟成年蟹成群结队地迁移到所选的海滩上产卵。产卵地通常是波浪冲击到的沙滩,这种选择导致许多个体的衰落。人们尚未充分理解这种繁殖性迁移的原因,但它似乎和望月春潮有关,这时成千上万的蟹迁移到岸边,在最高潮处的沙中挖坑,雌蟹在坑内产下200-300个卵,在被沙埋之前雄蟹给卵受精,然后任其发育。每个雌马蹄蟹由一个或多个雄马蹄蟹伴随,在沙上挖一系列浅坑,每个坑中产卵200∼300粒,然後雄马蹄蟹用精液将卵覆盖。 一般产卵地点正好在高潮线下。数周後幼体从卵中孵出,约长5公釐(0.2吋),以贮存的卵黄为营养来源。第二幼体期的个体已有一条短小的尾节,以小型动物为食,在泥滩中越冬。第三幼体期的个体形似微小的成体。幼体经蜕皮进入下一个幼体期,此时表皮围绕头胸部边缘裂开,然後脱落。每次蜕皮体长即增加约25%。到9-12岁时约蜕皮16次达到性成熟。成体以海生蠕虫为食,身上常覆以各种带壳的生物。 每当春夏季马蹄蟹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马蹄蟹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马蹄蟹,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马蹄蟹享“海底鸳鸯”之美称。[2] § 经济价值 人类一直就将马蹄蟹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 马蹄蟹的血液可用作医用试剂。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少量,离心得到沉淀白色物)甚至被带上外太空,侦测有机体及保护太空人免于疾病伤害。 马蹄蟹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此外,人们发现马蹄蟹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4] § 科学研究 马蹄蟹加工过程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鲎变形细胞溶解物(LAL,在马蹄蟹的浅蓝色血液里发现的一种凝结物质)能困住真菌和内毒素,在这些入侵者周围形成厚厚的凝胶体。通过这种方法,制药过程中和医疗器械上的不洁物就会很容易发现。于是,这种从马蹄蟹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还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下面显示的是制药公司——查尔斯-里弗尔(Charles River)是如何收获马蹄蟹,在不用杀死它们的情况下把它们的血液制成可以发现污染物的试剂的。该公司是得到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许可,可以生产和销售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5家公司之一。 1.捕捉马蹄蟹 1、捕捉马蹄蟹 得到自然资源部允许的渔民正在捕捉爬上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产卵的马蹄蟹,他们把马蹄蟹从浅水里捡起来,放进船里。 2.清洗 2、清洗马蹄蟹 马蹄蟹被放进封闭容器里送入实验室的加工厂,放在这种容器里可以保证它们外观好看潮湿。沙粒、藤壶和其他垃圾都要清除掉,而且还要检查这些动物是否有伤。该公司并不提取生病的马蹄蟹血。 取血 3、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马蹄蟹被放置在特殊架子上后,一根不锈钢针会刺穿心脏包膜,抽取正流入心脏的氧化血液。每只大约会有100毫升血液流入经过消毒的瓶子里。 释放 4、释放 在马蹄蟹被捕捉的同一天,它们会被带到距离被捉地大约70英里到80英里(112.65到128.75公里)的地方释放掉。这样做能够确保它们不会流血太久。此时这些马蹄蟹有足够的血液可以供给附属肢体,以便它们可以幸存下来,慢慢恢复健康。 5、加工 5、加工 这些血液通过离心机分离提取出鲎变形细胞。然后这些细胞通过分解释放出凝集素(coagulogen),这是形成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基本成分。据估计,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售价大约是每夸脱(946.35毫升)1.5万美元。 6、销售 6、销售 查尔斯-里弗尔公司向消费者出售鲎试剂,供他们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疾病,或者给战场上的士兵使用。该实验室的两种最新便携式试剂最近被带上了国际空间站。[5] § 逸闻趣事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2] 台湾著名乡土画家吴鼎仁曾为之画图,图旁还有一首词:闽海鲎,东鲎晴西鲎雨,南沧溟北海苦,横虹卧碧波,鲜美名海错。[4] 马蹄蟹 马蹄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