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丁·路德 |
释义 | § 简介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本名Martin Luder,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境内)艾斯莱本,是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 § 生平 马丁·路德的父母肖像 求学 从1488年到1497年路德在曼斯费尔德的城市学校就学,此后他在马格德堡的大教堂学校里待了一年。在那里教导他的是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共同生活弟兄派的教士。 1498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埃森纳赫的方济各会修道院中。他在那里受到音乐和诗歌的教育, 从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 奉父命路德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开始学法学。 但1505年7月2日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奥斯定会修道院。 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 他的忏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约翰·冯·斯道皮茨建议他学神学,并将他1508年送往维滕贝格。在这里他结识了威廉·奥克姆的神学理论。奥克姆强调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后路德成为圣经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还学会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除道德哲学外他还开始教授圣经。 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会派往罗马城抗议教廷下令将奥斯定会与另一个非常严格的修会合并到一起。 1511年斯道皮茨将路德召回维滕贝格并指定路德为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此后几年中路德教授赞诗和保罗书信等内容。 宗教事业 1513——1516年,深受罗马书的影响,不认为行为可以救,他惧怕圣经中的律法,于是便自己创出惟独信心(sola fides),惟独恩典(sola gratia),惟独基督(solus Christus)等等的理念。 马丁·路德修道士时期的画像 1515年,路德的罗马书教本中已经反映出了他的新见解,但其中还混合着约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义见解。 1516年,路德发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义者写的一本书,反映出了他对教会外表的神事仪式的不断加强的反对。 1517年,在一次讲道后,马丁路德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大门上,按照大学的习惯,对许多神学问题,尤其是对大赦和一般善工的价值问题,提出挑战。他总共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立刻传遍整个德国。 1518年6月教廷命令路德赶赴罗马,他被控告为异端。 1519年,与厄克进行辩论。 1519年6月26日查理五世当选为皇帝后教廷恢复了对路德的审判。迦耶坦再次无效地审问路德。 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表文书,其中列举了41条没有上下文的、有时甚至于错误的路德论纲,对它不加理由和反驳地进行判决。路德被限令在60天内反悔,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 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1521年4月17日路德在沃尔姆斯帝国大会前当着所有的王公和帝国城市代表受审,他最后一次被要求反悔。 1522年,他回去威腾堡继续当改革运动的领袖核心 逝世 1546年2月,路德死于故乡埃斯勒本,葬于维登堡宫廷教堂内。 § 婚姻家庭 马丁·路德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亲玛格雷特,原姓林德曼(1459年—1531年)。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1525年6月13日路德与凯瑟琳·冯·波娜订婚,6月27日两人结婚。两人共有六个孩子,其中三个早夭。 § 教会改革思想 马丁·路德当时封建制度下的西欧,社会危机和教会危机激化。一些民族王侯和市民阶层对现状不满,下层人民苦难更为深重;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威信明显下降,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已多次发难。路德在大学时期已对当时的世事和教会景况感到苦闷。 他在修院虔修和钻研神学、哲学理论时,悉心探讨释除苦闷的真谛,但自觉毫无收获。当他为解除自己“心灵之痛苦”寻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赎”之路时,认识到传统教会要求人们履行的礼仪和神功,并无助于人们解除这种深沉的内心苦闷,经院神学亦只能引领人的心灵走入死胡同。 他对中世纪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维廉·奥康、J·胡斯等虽有所向往,并受到人文主义者如D·伊拉斯谟等的影响,但尚无意反对传统教会和教皇体制。后人多认为,在这段时期内,他已形成因信称义命题的基本内涵。 这一命题的主旨为: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不在于本人自己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人对上帝的笃诚信仰。当时教会宣称,人们为资助教会而购买赎罪券便能获得赦罪。路德的因信称义命题,正是针对这种说法的神学依据加以抨击。 § 个人影响 圣母大教堂前的路德雕像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从长远的观点看,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宗教论战所影响的人数实际上不如出现在同一时期的科学进展上的那么多。事实上,把路德排在他的同代人哥白尼之前,其主要原因是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个人所起的作用确确实实要比哥白尼在科学革命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些。 § 著作 路德在1520年写了三篇关于宗教改革的主要文章,在这三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他的神学理论。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De captivitate Babylonica ecclesiae) 《基督徒的自由》(Dissertatio de libertate Christiana per autorem recognita)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 《教理问答》(1529) 《奥格斯堡信纲》(153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