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中地理 |
释义 | §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 一、关于三维目标。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 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 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水循环;2.岩石圈物质循环;3.生物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2.平衡功能 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 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 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3.虽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基本情绪的把握不准,使得这种过分的制造“愉快”,反而减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4.虽然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大量的图片、视频的呈现,帮助学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但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和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的作用过度地代替了教师的作用,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5.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力图体现师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如“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等教学难点和重点,就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虽然教师的讲解还较全面、很细致,但是对教材中的“非重点、难点”也进行面面俱到的的讲解,因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第三部分 参加评课的一些体会 1.公开课后进行认真的评课,教学者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老师们营造了浓厚坦诚的评课氛围,在评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抛开思想顾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各自的见解可能“有褒有贬、有优有缺”,但这种见解和建议是真诚的,这种评课氛围能够给予每位教师以教学的启迪、智慧的升华。 2.通过听课者和上课者的评课,使得听课者和上课者都能够得到启发和实质性的收获,对于地理教师的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的驾御,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把握,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新课程强调地理教师的课后反思,但是课后反思和评课的效果如何,是否“为了反思而反思,为了评课而评课”,是值得地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在反思和评价成功之处的同时,更应该总结和反思失误和教训,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为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 相关条目 古人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看作是一个人知识是否博大精深的标志。在当今,地理观念已从过去狭小的运作空间过渡到与每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及太空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伟大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生活的细节、管理的细节、规划的细节……。对于初学地理或已学地理的绝大多数人,他们总是感觉到这一科目的艰难性,导致其从开始的信心百倍到后来的垂头丧气。作为老师,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得出如下几点浅薄的看法,要想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离不开以下几种地理思维自始自终地贯穿。 一、宏观与微观的思维 地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宏观性,而要最终体现它,我们一般只得从微观的某个层面入手,这就经常导致学生一开始还清楚,到后来逐渐成了雾里看花,于是慢慢兴趣索然。其实,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正应了那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古话。实际上,从一开始的地球运动就已将它放在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这样的宏观要素上来讲,而学生们总是认为地球的运动是自个儿的事,导致把这种运动同整个运动体系的割裂,渐渐踏上了“在森林中迷了路”的不归之途,从而失去自信。因此,树立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思维无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基。 二、共性与个性的思维 整个系统地理部分,均是总结的具有普遍性的各个方面的规律──共性。如天体运动的共性,大气运动的共性,人类生产活动的共性等。总之,各种对共性规律语言的描述,并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否则,在各类考试中注定败北。原因在哪儿呢?其实也很简单,问题十之八九是要你突出个性,而你却用共性的帽子罩在了个体的头上,其结果是那种“以全概偏”。学生一直总是认为“以偏概全”是错误的,这是我们的共识。但“以全概偏”那也是不正确的。要不然就陷入了错误的循环之中。所以在共性规律掌握的基础上,你得辨因果、审特征、分主次,要不然,就会最终成为个性与共性不分、乱套、胡用,闹得一塌糊涂。学生对此,心里必须清楚:共性是从诸多的个性中以某一角度而抽取的大家都具有的特点,比如植物可以指示生存环境这样的例子。而个性是在共性之下可以确实反映共性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比如莲就反映了水湿的环境等。因此,学生要审慎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思维的穿插与运用。 三、运动与静止的思维 感觉地理难,依我看,真正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不能把静止的描述想象成为或看作运动的状态。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社会环境那就更是日新月异。书本上的文字或图表一般是静态的阐述,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引导、培养学生对它的动态的认知思维与能力。比如对日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工业的综合整治等。若停留在静止的思维里,那只能又成一潭死水,越搅越浑,但若换一种运动的观点去理解,许多问题往往就会拨云见日,就有可能将一潭死水疏导或激活,让它动起来。我们说,运动就有发展,发展就有变化,变化就有表现,表现就可以感觉。因此,抓住这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就抓住了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环节。 四、借鉴与迁移的思维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问题,但也处处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地理学就担负着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或环境问题的手段的重要任务。问题的出现或解决,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因果关联,所以地理就列举大量的典型案例(个体)来寻找其生成的原因或解决的手段,从而实现由个体向共性发展。如何解决各类问题或如何能进一步趋利避害?那就首先得培养起借鉴与迁移的思维能力。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牧场放牧业有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的问题,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应如何进一步综合整治的问题等。均可以在世界地区诸多的成功案例中借鉴与迁移相关的、相类似的自然或人文条件。可见,触类旁通,窥豹一斑,就是要在实际的学习中善于运用借鉴与迁移的思维。 五、历史与现实的思维 每一件事情的发展,总有其来龙去脉。也即总有它运动的原因、轨迹、规律。时间序列上总可以反映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等粗略的阶段。要想对未来把握的很好,那就得从它过去的运动中千方百计的寻找出各种运动的特征及规律,同时对现在的运动过程加以缜密的研究,这样才可能对未来有所正确的估计和导引。若不重视历史与现实思维的运用,那对未来肯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局。作为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实际的事例,真正逐渐培养起他们对这一思维的实际运用。现实的东西,承载着未来的趋势,同时也是历史的发展。可见,轻视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那是多大的失误。 总之,每一门学科均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规律。教师首先要对本科目的各类情况了然于胸,才有可能让学生跟着你不断前进。学生只要真正运用起各种独特的思维,善联系,惯迁移,多反思,在地理综合的时空规律下运动,一定可以成为高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