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作霖 |
释义 | § 简介 顾作霖 顾作霖(1908~1934)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冬荣,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央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奠基者。 1908年1月出生于江苏嘉定(现为上海市嘉定县徐行镇顾家泾角)。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7岁读私塾。11岁考进嘉定县第一高等小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步接受进步思想并加入了宣传队伍。 1922年夏,考取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因受进步老师思想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届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3年3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兼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由于长期操劳过度,身体极度虚弱,在广昌决战的战场上,突然心脏剧痛,吐血不止。 1934年5月28日终因抢救无效逝世。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朱德、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均致词悼念,称顾作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活动家”。 [1] § 生平经历 1922年考取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合作社”,在《合作》月刊中发表文章抨击军阀腐败统治。 192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合作社”,并积极为“合作社”办的《合作》月刊写文章抨击当局腐败的统治。“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南京,东大附中的学生与其它大学学生行动起来表示声援。不久,又号召工人起来罢工。由此他被东南大学附中除名。 1925年8月,他回到上海考入暨南大学,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开办的上海大学,选读社会学系。他一面勤于学业,一面积极参加爱国反帝斗争和工人运动。这年冬,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杨树浦部委书记、共青团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浦东区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他经常深入工厂,关心工人疾苦。他开办平民夜校,传播革命真理,提高工人觉悟。同年11月,任中共江浙区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7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3次武装起义。顾作霖、马禹夫等率领浦东工作起义队伍,首先冲到第4区警察署,缴获了20多支长短枪。并乘胜前进又攻占了几个警察所和第3区警察署。作战中,顾作霖身先士卒,勇敢果断,显示了他卓越组织领导才干。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顾作霖根据党的指示,转入地下,坚持斗争。不久,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他赴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他与其他委员一起,迅速恢复了团中央与山东省委的联系。他们又分赴各地,大力进行各地团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1928年5月,顾作霖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后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他深入地考察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状况,研究青年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写出《山东目前经济政治与青年状况》著名文章,发表在《列宁青年》上。 1929年4月,顾作霖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他在江苏工作期间,非常强调党团组织要关心群众利益的重要性。他主张从经济斗争中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后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团中央组织部长。 1930年7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顾作霖是长江局领导成员之一,曾在中共中央军委特科工作。不久,他奉命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3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兼共青团苏区中央局书记、列宁团校校长。他始终殚精竭虑地领导革命根据地的共青团建设,使中央苏区的青年运动得以生机蓬勃地向前发展。 1933年4月,顾作霖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他与省主席及各部领导干部密切合作,夜以继日地工作。终因劳累过度,患了肺结核,几次吐血病倒,仍带病坚持工作。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顾作霖领导闽赣省和黎川县的广大群众和干部,配合军区部队与来犯之国民党军进行战斗。 1934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届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因主任王稼祥负伤未愈),兼红军第一方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在广昌决战最激烈的时刻,他协助博古、朱德等亲临第一线指挥,突然心脏剧痛,吐血不止,不省人事。朱德总司令立即派人将他送到红军医院,抢救无效,于1934年5月28日在江西瑞金去世。时年26岁。 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朱德、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均致词悼念,称顾作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活动家”。 [2] 但是顾作霖具有浓厚的左倾色彩。一为顾作霖曾是王明“左”倾中央派在中央苏区的“心腹”人物,二为事实上他一直是忠实执行了“左”倾中央一系列旨意的,向来言行上比较左。直到他牺牲之前,在思想意识上并不能像张闻天、王稼祥等人那样,有所认识或发生转变。实事求是地说,王明“左”倾中央的进攻路线能在中央苏区得以实行,顾作霖是一个执行得力的中坚人物。有关苏区时期路线斗争上的一些是是非非,像一个扭了结的线团那样缠绕在顾作霖的身上。 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整个表现,都是以执行中央路线为大政方针的,并且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竭尽忠智的努力。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毅力,连同他的卓著革命业绩,都是留载于史册的。 § 人物逝世 顾作霖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由于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腿部负伤一直无法工作,中共中央局令命顾作霖为代理总政治部主任。就在顾作霖就任代理政治部主任后不久,广昌战役开始了。 带着病痛,顾作霖与博古、朱德踏上了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前线广昌。在左倾军事路线领导下,广昌战役空前残烈。为了坚决“保卫中央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顾作霖不顾劳疾,亲自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踏看,鼓舞士气。然而即便付出如此辛劳的努力,广昌战斗还是每况愈下并最终失守。劳累、焦虑聚集在一起,使顾作霖积疾重患并愈来愈严重。 1934年5月下旬,顾作霖又一次带病到广昌前线视察。就在战役激烈进行当中,顾作霖突然心脏剧痛。剧痛使他不由的蹲下身子。身体还未完全蹲下,一口血便从顾作霖心口奔涌而出。警卫员急忙跑过去扶住顾作霖。未等警卫员跑到,顾作霖便不省人事地倒了下去。 情况迅速上报到朱德那儿,朱德大惊,急忙下令把顾作霖抬下火线,送到战地医院全力抢救。由于情况紧急,朱德又亲自向博古作了汇报。博古大惊之余也作了重复指示,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然而,战地医院极差的医疗条件显然于事无补,顾作霖仍旧未醒。情况再次反映到博朱那儿,博朱再次下令,火速送往瑞金中央红色医院,并通知院长傅连璋亲自会诊。 第二天,顾作霖被火速抬进了位于瑞金叶坪洋冈下的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璋得到通知后早已等候在医院组织抢救。然而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更因顾作霖积疾重患,加之广昌到瑞金路途遥远,耽误了抢治顾作霖的最佳医疗时间。即使是中央苏区最好的医院、中央苏区最好的医生,顾作霖最终还是于5月28日晨在傅连璋无奈的眼神中,永远的闭上了他那双年青的眼睛,时年仅26岁。 历史就是那么巧合,就在顾作霖牺牲的一个月前的这天,广昌失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宣告失败。博古等左倾领导者只得无奈的撤回到瑞金。刚刚回到瑞金不久,又传来得力干将顾作霖因病牺牲的消息,这给心情本就烦燥的博古更添沮丧。在博古的亲自过问下,顾作霖治丧小组迅速成立。就在顾作霖牺牲的当天上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仆告,沉痛悼念顾作霖同志。为隆重追悼顾作霖,治丧小组又决定于5月30日下午在沙洲坝二苏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要求在瑞金的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全部参加。 1934年5月30日下午,沙洲坝二苏大礼堂会场主席台中央,顾作霖同志的遗像挂在正中。会场四周,一个挨一个地挂着中共中央、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少共中央局、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及中央首长博古、周恩来、朱德、项英、王稼祥、毛泽东、李维汉、何克全等与各地工作同志送来的花圈、挽词及挽幛。追悼会持续时间约一个小时。参加追悼会的除在瑞金的中央领导及全体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外,还有沙洲坝工农群众、青年代表共约两千多人。 第二天上午,顾作霖同志被安丧在红都大地上,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人们也无法知道顾作霖的具体安丧地点。建国后曾专门派人查找但均无功而返。顾作霖的安丧地点就此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