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陵县 |
释义 | § 概况 高陵县地理位置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北部。东西长20.55公里, 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周时筑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塬,状若土山,坡度较缓,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米。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于马家湾乡泾渭堡村东北交汇,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渭河南和泾渭夹角3个自然区。咸铜铁路、西三一级公路、西禹公路南北穿境。高三、高永、高茹、高交公路贯通东西。27条县乡干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挺拔秀丽的唐昭慧院塔耸立于县城东南;唐大学士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突兀在渭河北岸公路旁;1978年,又在渭河南3公里处发掘出唐东渭桥遗址,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米家崖、灰堆坡、马南村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文明遐迩。1995年,辖3镇7乡、8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有54446户、224872人。其中农业人口205542人,占总人口的9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5人。人均耕地1.24亩,以汉族为主,还有满、蒙、回、维、布衣、土家等少数民族80多人。 本县面积虽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水利化程度高,机械化实力强,古有“黄壤陆海”之称,今誉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 § 行政区划 高陵县高陵县辖4个镇、4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 鹿苑镇 代码:610126100 辖草市、张家、高家、田家、东街、北街、何家、上院、古城、药惠、马家、北樊、东升、草王、银王、东樊、江流、麦张等18个村委会。 通远镇 代码:610126101 辖通远、华邑、车张、官路、史喻、火箭、仁村、杜家、灰堆坡、何村等10个村委会。 耿镇镇 代码:610126102 辖等个居委会,耿镇、虎家、周家、苏家、王家滩、耿北等6个村委会。 泾渭镇 代码:610126103 辖米家崖、粱村、店子王、西营、东营、雷贾、陈家滩、泾渭堡、姬家、肖家、罗家、朝李、毗沙、东城坊、邓家塬、姜李、杨官寨、高刘、雷家等19个村委会。 崇皇乡 代码:610126200 辖桑家、绳刘、高墙、坡吉、军庄、井王、船张等7个村委会。 湾子乡 代码:610126201 辖湾子、北孙、官市、生王、大雷、岳华、西张市、东张市等8个村委会。 榆楚乡 代码:610126202 辖榆楚、安家、皇册、钓北、皂南、马北等6个村委会。 张卜乡 代码:610126203 辖张卜、贾菜、南郭、韩家、张家、塬堠、东关、新建、张桥、庙西、杏王、曹家、崖王等13个村委会。 § 历史 高陵县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划归西安市管辖。 § 自然 高陵县医院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41.4 ℃ ,最低温度-20.8 ℃ ,年平均气温13.2 ℃ 。无霜期212天,年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气候。 § 农业 高陵县农业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1995年,耕播、植保、收获、拉运、碾打、加工、排灌全面实现机械化。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4%;机播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9.8%;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3%;机械植保面积占23%,荣膺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称号。 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以小麦、玉米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大麻、烟叶、药材等,先后以棉花、油菜为主。其他作物有瓜类、蔬菜、绿肥、饲草等,以蔬菜为主。蔬菜有葱、韭、蒜、白菜、萝卜、南瓜等30多个品种,以桶子白菜、红萝卜品质最优,誉满三秦。 林木中,用材林有17科50多个品种,以青槐、椿树、榆树品质最优,以建国后引进的泡桐及各种白杨、刺槐栽植最广、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经济林果有8科30个品种,以豁口桃、酒枣久负盛名,以80年代引种的酥梨和梨枣品质最佳。观赏林木有10科20多个品种,以龙爪槐最为青睐。 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猫等,以秦川牛、关中驴享誉全国,以猪、羊和70年代引进的奶牛饲养量最大。家禽有鸡、鸭、鹅、鸽等,以鸡、蛋、肉产量大、质量优而闻名全国。 § 工业 高陵县工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和全力推进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38亿元,较2003年13.89亿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较2003年14.7亿元翻了近两番。特别是财政收入在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金融企业税收全部上划、增值税等五大税种留县部分在原有上划国省比例的基础上又拿走30%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08亿元,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25亿元,较2003年7071万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三年来均居全市十三区县第一,总量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四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6元,较2003年净增加近千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9:48:23发展到18∶66∶16,标志着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高陵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位于高陵县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始终把泾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常抓不懈,工业经济长足发展。三年来,先后引进投资24亿元的陕重汽、投资16.7亿元的西部新材料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中钢重机、投资3.6亿元的中集汽车改装等40多个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9家;陕汽新基地、西部钛业、九州制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建成投产企业累计达到170多家;中钢重机、秦益汽配、康明斯发动机等4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县的83%,是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倍多;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县的84.1%,是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县的75.5%,是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8倍。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陕重汽、中集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长庆、中钢为代表的石油和冶金设备制造业,以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为代表的新材料制造业,以中化近代化工、陕西九州制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业,以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打造未来西安乃至陕西工业的承载地、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驻长庆、陕汽生活基地人口达7万多人,园区总人口达10余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配套,一个城市新区已经形成。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政府北迁,地铁南北线开工建设,园区将以更快的速度融入西安都市区,也必将带动高陵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 § 经济 高陵县本县经济,亘古至今,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秦、汉时,由于郑国渠和白渠的修建,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班固在《西都赋》 中称:“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为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 西汉高祖功臣傅宽、王虞人、武帝宰相赵周、成帝宰相翟方进、三国魏武帝功臣曹纯、陈矫等曾封候于本县。唐代由于改建扩建了郑、白渠,农业经济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县令刘仁师,修“五渠”、严水政,使县无荒区,民有良岁。盛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败,水利事业时兴时废,加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摆脱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桎梏,1957年实现水利化,农业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此后虽有失误和挫折,但农业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农业产值达到3122万元,按同比价,比1949年增长3.4倍,占农业总产值的83.1%。由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和县办全民、集体工业快速发展,使工农业总产值达6106万元,比1949年增长3.6倍;国内生产总值达3310万元,比1949年增长6.2倍;社会总产值达7721万元,比1949年增长6.1倍。农、工、建、运、服务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1.6%、22.6%、8.2%、2.5%、5.1%、。农、林、牧、副、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86.6%、1.18%、12.1%、0.1%、0.02%。 § 文化 高陵县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旅游 原陵 《高陵县志•邸宅陵墓》载:原陵在县西北十里,积灰为之,方几一里,俗称“灰堆坡”。 原陵为后秦国国王姚苌之墓,今位于通远镇灰堆坡村南边的农田里,封土堆今已无存。 姚苌,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以西)人,字景茂,白雀三年(386)称帝,国号大秦,改元建初,改长安为常安,定为国都。亡故后,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墓称原陵。 李晦墓 高陵塔 唐代重臣李晦墓位于西安市城区之北20公里的高陵县泾渭镇渭河北岸,坐北朝南,地面上原有圆形夯筑封土,高4米。 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对李晦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形制特殊,封土南侧为天井和甬道组成的墓道,墓道面端已被渭水冲毁,现存7个天井,3座墓室两侧有5个壁龛,墓室近似方形,砖砌穹窿顶。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4.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在石椁东侧,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另外,在外侧室封门石之后,有一石质墓志。志为方形,边长0.9米;志盖为盝顶,四周饰有线刻蔓草纹。由志文得知:墓主李晦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为李唐之宗室,任秋官尚书,为唐高宗之宠臣。志文内容丰富,书法隽永,不但补充了史籍记载之阙佚,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 该墓发掘完毕后,出土文物均上调省考古研究所珍藏。 灰堆坡遗址 灰堆坡遗址位于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 灰堆坡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遗址内分布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层极其深厚,高达5米左右。近些年来,群众在农耕时不时发现大量的尸骨残骸和各种造型的器物。它们分别为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沙红陶等,器物造型以钵、罐、葫芦瓶为主,纹饰以绳纹、彩绘纹和附加堆纹居多。 据明时《高陵县志》记载,后秦国国王姚苌葬于原陵,在县城西北10里,积灰为之,方方一里,后世俗称“灰堆坡”。其墓及碑石,初解放时尚在今以无存。 灰堆坡遗址目前保护较好,1982年5月29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高陵县文化馆对该遗址树立了标志碑和说明碑。 高陵塔 高陵塔,位于高陵县鹿苑镇田家村村南的高陵一中内。这里原是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建造的昭慧院遗址。因该寺院地处咸阳、泾阳、渭阳的交界处,故又称三阳寺,塔因寺名,古往今来又叫三阳塔。 高陵塔,唐代,建于大中年间,高53米,8棱13级,塔底直径9米,底层有南北两个卷门,其余各层皆有东西南北四门,塔梯内绕,直至塔顶。塔为密檐式砖塔。顶为圆形宝瓶式,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两砖交错砌筑至第八砖后作出假飞檐。各檐角微上挑,结构精巧而坚固。 据明《高陵县志》记载,明嘉靖34年(1555年)和隆庆6年(1572年)关中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地震,昭慧院和高陵塔亦遭到破坏,当时的寺院主持僧满愍曾率寺旁居民银奈等捐集物资,召匠重修。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曾拨专款9万元,合同高陵县人民政府对高陵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维修领导小组由高陵县县长张永年、副县长杨志明同志任正副组长,由韩城古建队具体负责施工,是年5月动工,9月主体维修结束。9月17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召开了高陵塔主体维修工程验收会议,国家文物局、陕西文物局、成阳地区文管会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维修后的高陵塔,根据“保存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同时在每个檐角共恢复安装了108个铁铃,愈加显示出古塔的挺拔雄姿。 高陵塔建筑精致,结构严谨,历经千年,仍巍然如故,历史上素有渭北第一古塔之美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抗震防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高陵塔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护 § 参考资料 1.www.gao-ling.gov.cn 2.http://www.029gl.net 3.www.xawb.com/gb/city/ ... /content_340112.htm 4.www.xzqh.org/quhua/61sx/0126gl.htm 5.www.xads.gov.cn/jcjzy/gldszy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