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颤笔
释义

§ 解释

颤笔

①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谈荟》 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作颤笔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亦称“金错刀”。 《宣和面谱·花鸟三》 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1]

②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2]

§ 详释

颤笔

战笔亦称“颤笔”,就是颤动着行笔,以取得线条遒劲的效果,使点画表现出一种涩势。正如汉代蔡邕所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行笔如果子拖直过,毫无起伏变化,点画必然平板浮滑,单薄扁平,缺少含蓄蕴藉的内在之美。唐代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这说明运笔贵“涩”忌“滑”。

书写者往往注意点画的起笔和收笔,而忽视中间的行笔。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战笔主要用于点画的中间部分,使之丰满而不空怯。

战笔就是通过适当的提按、顿挫动作?加强笔与纸的磨擦,逆势往复地行进,表现在点画上的形状呈鳞状起伏,线条的边缘不光滑而有“毛”状,在行进的线中有停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点画的内在变化。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留得住笔,就不会犯“率直”的毛病。但是,逆势往复与纸面磨擦要协调自然,动作不可过大,不要出现做作的扭屈之态。要保持线条的整体感,在流动的线条中含蕴一定的涩感,不要为毛而毛,为涩而涩,使边缘产生生硬的齿牙状。所以,战笔的运用,不能只注意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内在的神采、气韵、笔势和力度的表现。

战笔还要解决运笔的“徐”、“疾”问题。用笔过快,动作浮滑,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容易做作、板滞,势不能疾。所以,必须通过中锋用笔,控制好运笔的速度,达到势要疾,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战笔是笔力、笔速、笔势、顿挫等的结合运用。结合得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写出笔势生动,而又笔力遒劲的点画来。 [3]

§ 特点

如同很多书法人不懂书法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一样,很多书法人也不明白“颤”或“抖”写出的笔画有哪些特点,也说不清楚“颤”或“抖”笔写出的笔画具体形状。由于颤或抖是不由自主频率相同的机械式的重复动作,所以是一种没有变化的简单重复。这样颤抖的臂腕手用笔写出的字就出现了如下特点:

1.刻意追求金石气而在书写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形状的疙瘩或相同的波浪型曲线;

2.在涩笔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滞点;

3.再滑笔的一个笔画中出现频率相同的锯齿形。

俗笔的根本特征就是没有变化的重复同一笔画。[4]

§ 陆俨少的画

花满蹊陆俨少(1909-1993)原名砥,字宛若。上海市嘉定县人。自幼好画,18岁从师习诗文、书法和绘画。早年师从冯超然。擅山水。吸收历代诸家技法,受黄鹤山樵影响尤深,然学古又不泥古。他画重章法,长于用线勾云划水,常用白云笔勾勒层峦叠嶂,尤用墨块压挤留白为云为水,烟雾起伏画面之上,别具特色。晚年另起炉灶,吸取陈老莲、仇十洲笔意为己用,用于传统笔墨和意蕴。写大山大水于特殊画风之中,开创一派,影响深远。历任全国文联委员,曾任浙江画院院长、教授。[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