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氏珠母贝 |
释义 | § 简介 马氏珠母贝,中国仅见于广西、广东和台湾海峡南部沿海。在汉代已有合浦还珠的故事;至宋代时在广西合浦沿海一带大量采集马氏珠母贝天然珍珠,至今还存在当时钦差大臣收珠的“珍珠城”遗址(现称白龙圩)。20世纪初日本首先用它作为母贝养殖。60年代中国成为马氏珠母贝养殖珍珠的出口国。国际上公认中国出产的南海珍珠(即马氏珠母贝所产珍珠)的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 形态特征 马氏珠母贝的形态构造马氏珠母贝的外部形态包括贝壳、外套膜、足和壳肌。贝壳由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组成。最外层是角质层,由很薄的壳质蛋白构成。棱柱层紧贴于角质层内侧,由极细的棱柱状的方解石组成。珍珠层是贝壳内面的一层,主要由碳酸钙的一种结晶所组成。外套膜位于贝壳内侧,分左右2片。外套膜的背部和中央部分很薄,呈半透明状态。足圆柱状,位于贝体前方,界于鳃和唇瓣之间。足的腹面有一条纵向的足丝沟与基部的足丝腔相连。马氏珠母贝的前闭壳肌退化,仅有一发达的后闭壳肌,位于软体部中央稍偏后方,由灰白色横纹肌和平滑肌构成,起开闭壳的作用。[1] § 生物学特性 马氏珠母贝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0℃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米以内,分布范围较窄。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适宜水温范围为10~35℃,在6~7℃或36~40℃时死亡。适应盐度变化的范围约为16~35。一般0.5龄开始性成熟,通常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性个体。一般4龄以上雌性个体占多数,也出现少数雌雄同体现象。在中国,夏、秋两季水温25~30℃时为繁殖盛期。卵为卵圆形,卵径约50微米,精子全长约60微米,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经20天左右附着成苗。幼虫和幼苗以微细的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为食料。生长快,1龄时贝壳就可长达7厘米左右。 § 养殖技术 马氏珠母贝 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分育苗、母贝养成和育珠贝养殖3个阶段。人工育苗时,在取得亲贝的卵和精液后进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经清洗后静置,到胚体进入转动期搬迁至育苗池。游泳期幼虫用清洁海水和充足的饵料饲养,到附着期投以采苗器即可获得人工贝苗。此外,繁殖季节在优良的采苗场所吊挂各种采苗器,也可采到大量幼苗。幼苗自采苗器上收集起来后分装在苗笼中下海吊养。苗笼的网目应小于各时期的幼苗,网衣需经常洗刷和定时更换。幼苗从小苗、中苗长到大苗约需半年。大苗开始性成熟时即进入养成期。母贝养成期的贝笼也需勤加清洗和更换、防治病虫害并避免台风、淡水、低温的侵袭。正常情况下1.5~2龄的珠母贝可用于插核手术,然后转入育珠贝管养阶段。育珠贝在插核手术后要选定水流清静的场地进行休养约20天至1个月,过了休养期通常约需1年左右的育珠期即可收珠。养殖场多分布在亚热带海区,一般具有风浪小、水质清洁、水深适宜、食料丰富的环境条件。 § 经济利用 大量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主要用于生产珍珠。贝壳可制成珍珠层粉,作为珍珠的代用品供药用和制造化妆品等,贝壳还是贝雕的良好原料。贝肉是美味食品。[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