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力为 |
释义 | 陈力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进修。1946年回国。曾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有线电厂副总工程师、第四机械工业部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通信设备及电子计算机的开发研究、组织管理和推广应用工作。曾主持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十二路载波电话机的研制。是中国DJS-200系列计算机研制的技术负责人。 § 基本资料 姓名:陈力为 职业:高级工程师 籍贯:山西洪洞人 § 个人简历 清华大学1917年8月30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6年在济南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北平。陈力为随学校南迁到长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岳麓书院”旧址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后,“长沙临时大学”又迁移至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完成了全部学业后留校任电机系助教。1943年赴英国入通用电器公司实习深造,1946年回国后在杭州浙江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1948年,陈力为转到时属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辖的南京有线电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该公司被当地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南京有线电厂,陈力为被任为技术科长。翌年,朝鲜战争爆发,此厂担负起了为中国抗美援朝部队制造并提供军用电话交换机的任务。当时,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很多,原材料不足、不合格。为了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他发动技术人员并和工人师傅紧密结合,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陈力为带头加班,日夜苦干,星期天也不休息。每年都提前完成上级交给的军品生产任务。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然而平壤已是一片废墟。1954年国务院选派100名技术人员帮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恢复经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派技术人员援外。陈力为是其中一员,任电子工业部门三人小组组长。战后的平壤,地面建筑留存无几,工厂设在山洞和地道里,潮湿不堪,且不时滴水,他们往往要站在梯子上拿着烙铁等工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使用的通信设备做技术保障工作。他们还在这样的条件下为朝鲜培训了许多技术人才。陈力为由于工作出色而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奖状。回国后,在1956年,他被评为南京市的先进生产者。 1958年,陈力为被调到成都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以后简称10所)总工程师。当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的热潮之中,国际上关于使通信机和计算机半导体化的潮流也开始注入中国。一心想把新中国的国防尖端技术搞上去的陈力为没有只顾大炼钢铁,1959年,他主持研制的592型12路半导体载波电话机,于1961年交由绵阳730厂投产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这是中国投入生产的第一种半导体化的多路载波机。 1963年,陈力为转到北京任四机部第15研究所(以后简称15所)总工程师。主持军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先后开发成功了七个型号的机器。满足了国防尖端工程的急需,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1年到1986年,陈力为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及随后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的总工程师。在此任内,在参与发展我国计算机产品的决策上,侧重在组织推广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和技术、组织开展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有关标准的研究上作出了成绩。他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上热情研究,在1988年退休后仍十分执著,并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陈力为被选为院士。陈力为热心群众性学术工作。曾是中国电子学会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全国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91年换届时当选为理事长。 陈力为同志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和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专家,长期从事技术领导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陈力为同志被选为院士。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后任名誉理事,全国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 开创先河 有线通信陈力为同志是有线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五十年代末,他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国产12路晶体管载波机,开创晶体管载波机国产化之先河。 陈力为同志是中国军用计算机技术的开拓者,长期主持军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突破了8项关键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投产了七个型号的机器,满足了国防尖端工程的急需,为航天测控技术和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了计算机走系列化兼容和产业化道路的科研思想和实践,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大中型通用系列计算机的一整套新的体系结构,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三种机型的系列机,并成为中国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产品,在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力为同志在组织计算机科研攻关和生产工作中,提出并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的原则,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生产相结合,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狠抓质量于设计和生产全过程,力求精益求精。由他主持领导的卫星测控系统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陈力为同志任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期间,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的战略性方针和措施,在领导、组织和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60年代,陈力为同志就提出“为用户服务、面向应用”的工作思路。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倡导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针必须是面向应用。他力主的这一观点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并被确定为计算机行业工作指导方针,对推动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力为同志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卓越领导者。他晚年致力于组织领导中文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为中文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人工智能应用理论和技术领域,他首先提出了发展我国中文信息处理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的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跨学科、多专业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研究工作,他主持制定出用以统一汉字代码的《GB2312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顺利地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并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组织并主持进行的《信息处理用汉语分词规范》及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平台等项目的研究,为我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陈力为同志以主编身份组织编写的“中文信息处理丛书”的出版发行,有力地促进了汉字文化圈区域内的计算机应用迈向一个新阶段,为中国机器翻译、信息抽取等智能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研制方针 仪器主张并积极贯彻面向应用和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研制方针,在主持电子产品研制上积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陈力为,深知面向生产、面向应用,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是使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这个主张,每到新的工作岗位,总是身体力行地加以贯彻。例如:他领导并主持研制半导体化载波机时,由于他深知这是将被军部队大量使用的新产品,必须先明其使用要求,所以从接受这一任务开始,就把使所的有关技术人员乃至工人和部队有关通信专家共同制订战术技术条件当作应先予解决的头等问路晶体管载波机的原型机器依题。依此技术指标研制出的上级厂投产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再加上人指示交由绵阳为的障碍,困难重重。勇挑重担的他,就不辞辛苦并率领百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到厂里整整干了一年,解决了图纸和各种技术问题,使该产品投产成功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直至改型。所也因此而受到奖励。 在计算机研制上也是如此。60年代中期,美国系列计算机刚刚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主流计算机。深以中国第一、二代计算机型互不兼容为憾的陈力为就首先在国内提出搞系列化的设计思想,并于年开始在十五所内组织预先研究。可惜不及一年,就被“文化大革命”所夭折。196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采纳了陈力为谋之已久的使我国计算机走系列化兼容道路的建议,成立了以陈力为任系列机总设计师的专家班子。在他领导下的一批从国内有关单位遴选出来的专家,针对工程和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商业和事务处理等领域对实时、分时、批处理及人机界面的应用要求,循着当时国内偏重于自成体系的导向性舆论(这是拗不过的),通过专家班子的一系列研究与论证,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大中型通用系列计算机 系列机的总体设计思想,并提出了一整套新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格式、存贮空间、数据结构、指令、中断系统以及输入输出系统等。在上级主管机关的支 所内组持下,陈力为在织这些来自国内大专院校、工厂和科研 多名)开单位的科技人员(共展了攻关大协作。继续为害的“文化大革命”,使陈力为在全力做好一切技术性工作的同时,还要解决人员的各种思想年至、工作和吃住等问题。 三种机型研制成功并先后小批量和投产,成为中国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产品。这是科研、使用、生产相结合的大协作的主要成果,各方均感获益不浅,在人才成长上尤为明显。 在自己主持的研制工作中提倡实事求是,反对学院式的研究和空洞的赶超口号,是陈力为的另一特点。在他就坚持“为用户服务、面向应用”的研制道路。当时,有一些技术人员比较地热衷于开发新机种,而且偏重于其中的中央处理机,忽视了同样重要的软件和外部设备,更看轻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推广应用工作。这些带有倾向性的看法,相当程度上是和计划经济模式相 年中国关联的,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思想,陈力为在计算机学会年会上,提出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针必须是面向应用”的方针。他的这一主张,很快地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此后不久,有关主管部门采纳了陈力为同志的这一倡议,并采取多种措施,把“面向应用”作为中国计算机工业的指导方针,对计算机系统,包括软、硬件和外部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做了全面部署。 § 指导思想 陈力为陈力为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南京有线电厂当技术科长时,就深感军工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那时,常常上个月提前完成任务,下个月就返修,影响部 所研制载波机时也有类似教训。当我国计算机的研制队使用。 工作由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时,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机器的稳定工作时间非常短。影响机器质量和可靠性的原因,固然有物质和技术因素,但人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当时正值大力贯彻聂荣臻元帅提出的“三敢三严”和科研条。陈力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所开展了“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的教育,并组织大家为设计和加工的每道工序制定了保证质量的严格措施,包括对每道工艺流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所用的元 器件特别是半导体器件的入库检验和老化筛选,并对班组长以上的干部进行可靠所树立了大家讲性理论培训。其总的结果是使究质量的好风气,以往比较多地存在于工作人员身上的不求甚严或不顾最终使用质量的作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往不易搞彻底的技术难点,在精益求精与大力协同风气的指导下,都能主动地予以解决,从而所研。 § 成果荣誉 汉字代码转换方法陈力为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果,解决了或正在解决着一些根本性问题,例如:键盘输入年主持开发了汉语的普及型 于系统。其特点是易学易用,有效地解决了一般人的键盘输入的瓶颈’问题。 主持制订出了用以统一“汉字代码(”汉字在计算机内部基本集》。这项国家标的编码)的《汉字编码字符集 准的及时制定,使中国避免了像台湾地区那样由于缺乏统一的汉字内码而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造成的长期的严重混乱局面,从而极顺利地年获推进了计算机在的推广应用。这项工作于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开展了能使计算机对中、西文全部使用双字节的《汉字双八位代码研究》的立项论证工作。长期以来,计算机的内码是以单字节为标准的体系。而汉字内码由于字数很多,则采用双字节(为标准。若在现行单字节的计算机上使用汉字,则必须对计算机进行改造,即国际标准组织通用()颁布的国际标准《多八位编码字符集》新一代“多文种(”包括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文字)信息处理的国际化平台,能令计算机全部硬、软件都建筑在这种内码上。当初对这项国际标准的制订作过贡献的陈力为,早在“六五”期间就曾指出解决多文种计算机代码体系是当务之急,并协调和推进了这个项日的研究。 对国际标准制订的同步研究之后,为这项汉字双八位代码研究项目选订了框架结构方案,从而为尔中、日、韩后制订的汉字集打下了预研的基础。 在“七五”期间组织并主持了《信息处理用汉语分词规范》的研究与制订工作。这是使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由当前的以汉字为处理单元(初级阶段),进入以词(由若干汉字组成)为处理单元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重要课题。由于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对汉语词的界定众说纷纭。要想订出令人满意的这种分词标准,难度不小。一旦圆满完成,必将使我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八五”期间,陈力为组织领导了全国几十位计算机和语言学等方面的专家,着手建立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平台。这将为汉语理解、机器翻译、人机接口等智能型应用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课题的重点放在汉语语料库、语法词典、语义词典、句法规则库等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句法分析系统的研究开发上,需要建造万字的语料库,编制万词的词典,千条以上的规则,工程巨大。这项工程现已接近完成。议者认为,一旦完全实现,必将为今后开发中文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 在中文信陈力为为了将息处理技术研究、生产及使用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加以总结,并使之能在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在内的世界上汉字文化圈地区进行交流推广,正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以主编的身份组织各方编写和出版一套“中文信息处理丛书”,共计余册。现已出版《汉字识别技术》、《汉语键盘输入技术》及《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等三种。有理由预言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使汉字文化圈区域内的计算机应用迈向一个新阶段。 § 相关词条 陈太一周炯槃吕保维陈涵奎何大中 周炯盘程国栋吴几康鲍家善郦能敬 武尔桢翟裕生隋经义陈力为张锡熊 黄武汉於崇文慈云桂邱绪环吴佑寿 申仲义欧阳自远常迵郭平欣金德祥 张松踪何景方宗熙郑重赵修谦 § 参考资料 [1] 中国工程院网: http://www.cae.cn/swordcms/html/ysxx_dtxx/17001.htm [2] 自动化网:http://www.zidonghua.com.cn/news/detail.asp?id=297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