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无字碑歌》
释义

《无字碑歌》

§ 影片概述

中文名称:《无字碑歌》

资源类型:RMVB

版本:VCD-RMVB/国语中字/更新完毕/上部24集

发行时间:2006年09月

导演:陈燕民

演员:斯琴高娃

张铁林

方旭

刘威

刘金山

温峥嵘

廖晓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 故事梗概

《无字碑歌》

故事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讲述。

在唐太宗身边被立为才人的武媚娘在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余年的宫廷生活之后,终于遇到了一个另唐太宗刮目相看的机会。随着太宗的重视,她与太子李治也渐渐熟悉,两人对对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并且很有好感。

唐太宗驾崩,武媚娘按照宫规,在长安城外的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不甘于如此度过此生的她,在高宗李治到感业寺上香的时候,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重新入宫的机会。随着儿子的出世,她由宫女到昭仪,又由昭仪成为皇后,以她特殊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扫清了障碍,肃清了宿敌,稳稳地坐镇在后宫的凤鸾之上。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武皇后开始帮助丈夫临朝理政。她果断地扫除异己,使政归中宫。在这期间,她向皇帝提出了十二项政治主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建言十二事”,高宗李治对她的主张赞不绝口,诏准施行。夫妇二人形同合璧治理国家,时称“双圣”。

在高宗体弱患病,不能临朝的情况下,武皇后江山重任一肩挑,显示出了惊人的统治才能。大唐帝国以无比强盛的姿态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宗驾崩以后,君昏朝暗,已是太后的她毅然罢黜了既无能又自私的中宗李显,以一言九鼎的气魄,剿平了起自宗室的叛乱,用矫枉过正的方法迅速将反对势力匡正,国家的局势一天天好转,人们越来越拥戴这位有胆有识的女人。

为了守住江山,武太后应天命,顺民意,即位做了皇帝。于是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做了皇帝以后,武皇更加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政治主张,并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她一改科举旧制,开创了殿试,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她开设了武举科,为军队培养有素之人;她知人善任,逢才必用,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她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农促耕,减税轻赋,先使民富而后致国强;她面对外侮毫不退却,一举扫静边陲;她尊佛敬道,平息了佛道纷争;使她闻过责己,力主平反冤狱,把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大批治国贤才从酷吏手中拯救出来……

最后,当她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她没有让武氏后人继承大统,而是把天下还给了李唐。她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 主要角色

斯琴高娃――饰 女皇武则天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先后执政长达五十年。一生经历颇具传奇性――太宗的才人,出家的尼姑,高宗的昭仪、皇后,临朝称制的太后,君临天下的皇帝。在她治下,中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疆土辽阔,政权稳定,国力超前。她以她非凡的统治才华,在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间,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之后,她把她呕心沥血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交还给了后代李唐统治者,从而实现了她的全部抱负和理想。

张铁林――饰 唐高宗李治

中国唐代第三代皇帝,武则天的丈夫。继唐太宗之后登上天子宝座,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之策,创造了空前繁荣的“永徽之治”。在他身体欠佳,执政已力不从心之时,以超人的胆略,将朝政交给了才华横溢的皇后武则天,一手托起了名垂千古的一代女皇

方旭――饰 狄仁杰

唐朝名臣,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才华过人,刚直不阿,集英、良、贤、勇、忠、信、智等优秀品质于一身,被武则天树为朝臣们的楷模。他向武则天提出了诸多建议,奠定了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国策,并且,在武则天晚期还政于唐的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无字碑歌》

刘威――饰 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唐代第二个皇帝,流芳千古的一代英君明主。他一手结束了隋末的战乱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国家。他在他的统治时期内,创造了一系列帝王统治理论,给后代统治者制定了规范。

刘金山――饰 大太监魏顺安

唐宫执事太监大总管,身历从太宗到高宗直到武则天三朝,

亲眼目睹了三朝统治的沧海桑田。其人老谋深算,明察秋毫,在好几次关键时刻都站在武则天一边,可以说是武则天一生中最忠实的支持者。

温峥嵘――饰 太平公主 小武则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幺女。为人聪明睿智,却又骄横跋扈。因被武则天宠爱而多次触犯禁忌,但每次都被武则天原谅。其人行止酷似她母亲武则天,位列全唐朝二百多位公主之首。

廖晓琴――饰 上官婉儿

武则天政敌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少有才名,深得武皇信任和宠爱。武皇力排众议,将她留在身边,对她做到了用才不计仇怨;而她对武皇则做到了抑家仇而胸有天下。在武则天中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上官婉儿逐渐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丁――友情出演 唐代名绅张公艺

唐代著名士绅,百岁老人,一家长寿,九世同堂。唐高宗曾问其长寿秘诀,张公艺为高宗振笔泼墨,写下“百忍图”,因此名噪一时。

英达――友情出演 荆王李元景

唐高祖第七子,常自称梦中手中握有日月,对唐高宗执政不满,欲取而代之,串通一些宗室王公准备起兵造反,后事败被赐自尽。

本剧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毛泽东称武则天是“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宋庆龄高度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本剧的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毛泽东称武则天是“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宋庆龄高度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做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和一代帝王,武则天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的性格极其鲜明――仇则如火,恩则如日,喜则如童,爱则如绵,言则如握。

武则天经历了大唐王朝由始至盛的全过程,在她的治下完成了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两大盛世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间,武则天展示了她做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特殊的统治才能,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政绩。

古往今来,对武则天的评价或明察决断,或凶淫阴狠,多有相悖。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品都刻画过武则天的形象,但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憾。《无字碑歌》这部剧将沿着武则天一生的轨迹,本着“重史实、求客观、挖新意、找好看”的创作原则,在她的心路历程中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奉献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 分集剧情

《无字碑歌》<第25集>

一个月后的一天,武太后正在宫中午眠.忽听宫外有鼓乐之声隐隐传来,武后颇为诧异:今日宫内本无大典,何来喧嚷之声?她正要叫来侍从询问,上官婉儿已入门禀报:皇宫外聚集了一支万余人的游行队伍,他们敲鼓击磐,绕着皇宫游行请愿,恳求太后改朝换代。武太后在昏沉的睡意中由婉儿搀扶着,再次登上皇门楼,接见游行民众。

在游行队伍中,有商人、僧侣、官吏和普通百姓,他们打着彩旗,载歌载舞,站在远处观望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很多人似乎正从街市两侧的遮棚下跑出来,加入游行队伍。武太后见状不禁悠然动容,泪如雨下。

可是,武太后的这一美妙心境并未维持很久,当她发现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时,心中突然掠过一丝不快。几个月前,僧侣们向她进献《大云经》时,朝中就有人怀疑是他所指使。现在,武承嗣在游行民众中招摇过市,看上去非常扎眼。武太后兀自叹道:这个武承嗣看来日后难成大器……

当天晚上,武承嗣带领二十多位各界请愿代表来到贞元殿,将数本绿色的奏折递交武后,奏折上有六万余人的签名,这些签名者除了文武百官之外,还有帝室宗亲,四方百姓和边夷酋长。稍后,皇子旦的表章也送到武后手中,他恳请母亲即刻登基,并赐自己武姓。

到了午夜时分,武太后方对殿外跪请不辞的文武百官们说:既然众愿难违,登基一事我可以考虑。

武太后一言既出,群臣莫不涕泪横流,叩首称谢,一时间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群臣退去之后,武后将承嗣单独留了下来。武承嗣原本指望姑妈给他连日的奔波辛劳予以奖赏,没想到武皇只是对他冷冷说道:“你身为皇室内戚,堂堂礼部尚书,居然在请愿者中抛头露面,简直是不伦不类。”

<第26集>

《无字碑歌》九月九日拂晓,武皇在装饰一新的明堂里举行了即位大典,改唐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元年”,大赦天下,全国欢宴七日。九月十三日,武皇下诏褫夺唐室王公的爵位,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并建武氏七庙,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追封五代,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她十五年的女皇生涯由此开始了。

武皇称帝后,立即着手巩固她与唐高宗打下的疆域。武皇的边疆政策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恩威分明。尽管在群臣一致反对,武皇仍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很快,边陲数镇相继平定。

上官婉儿渐渐发现,登基之后的武皇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也许是《大云经》中净光天女下凡的传说无形中对她产生了影响,原先风骨峥嵘的面容变得明朗而安详,说话时语调迟缓而沉静,仿佛一条湍急的河道突然减慢了流速。这年七月,武皇颁布了一道谕旨:在宫中禁止杀猪宰羊。武皇的女儿太平公主曾悄悄地和婉儿谈及此事,说如今好像有人在宫中踩死一只蚂蚁都会让武皇怏怏不快。

随着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日渐亲密,她与女皇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在慢慢减少。武皇整日与男宠薛怀义密处明堂,有几次甚至在沉睡中忘掉了早朝的时间。

一天晚上,武皇做了一个奇怪而冗长的梦。她梦见自己在参加一年一度的亲耕仪式时,看见两名僧人在一片桑园中御风而行,其中一人看上去很像自己的父亲,他站在瑞云之上对武皇说道:“月过中天而偏,水堆河岸而溢,盛隆之极,亦是衰败之始,吉凶相陈,阴阳相易,古今一然,吾皇宜好自为之……”随后,两名僧人飘然远遁,如黄鹤一去杳杳无踪。

<第27集>

武皇知道,她在任用酷吏清除异已势力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告密和杀戮之风正在朝廷内外愈演愈烈。来俊臣的一个密使到达黔南之后,在一天之内就杀掉了六七百人。诬陷和滥杀遍行全国,不仅导致了民众的惶恐不安,也使朝廷变成了一个无赖云集的场所,这与开国之初的盛隆之景显得极不相称。

和往常一样,武皇一旦决定将某个计划付诸实施,她的行为之快,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无字碑歌》

千金公主再一次来到了武皇的寝宫。武皇考虑到也许是自己近来废黜李唐王室,整肃李党残余之事使她受到了惊吓,便对她温言劝慰了一通,并赐其武姓,将她收为义女。武皇并不知道,千金公主此番求见,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件事。

在她与已故太史令李淳风密谈时,李淳风曾偶尔提到狄仁杰这个名字,并预言此人将在日后平灭武氏,匡复唐室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千金公主只是姑妄听之,未以为意。昨天上午,当她从一位远亲的口中再次听说狄仁杰这个名字时,她几乎被吓了一跳:狄仁杰不仅存在,而且,在越王贞死后,他已递补豫州刺史。

狄仁杰在酷吏猖獗之时被诬获罪入狱,按罪不久人世。来俊臣让狄仁杰写下认罪书,承认自己曾经谋反。按当时的诏令,凡认罪之人皆不予施刑,并且不治死罪。狄仁杰思忖再三,落笔成书。认罪书到了武皇手里,武皇对狄仁杰曾想谋反一事恼怒异常。

<第28集>

狄仁杰已认罪,狱中对他看管日渐松懈。狄仁杰交给索元礼一件棉袍,说天气已暖,望能将此袍交与家人,拆去棉絮。索元礼不以为然,令人将棉袍送至狄公家中。狄公之子感到其中一定有事,将棉袍拆开,果见内里写一呈武后的密书。

狄公之子长跪于大明宫前,要求面见武皇。武皇召见了他。长子将狄仁杰带出大狱的棉袍呈了上来。那棉袍里上,写满了狄仁杰的密奏。武皇看后,立召狄仁杰来见他。

狄仁杰终于出了大牢,来到武皇面前。武皇怒问狄仁杰为什么要谋反,狄仁杰直言,认罪只是权宜之计,如果没有暂时的屈服,就没有活着得见天颜的这一天。他告诉武皇,酷吏政策应该收场了,不然的话,大周天下就不再是盛世了。

武皇听从了狄仁杰的劝告,开始严惩酷吏。这年秋天,武皇在批准了大臣李敬则“废除酷刑,恢复常法”的奏请之后,索元礼即以酷刑逼供被控,交与大理寺审讯,不久即被杀于狱中。现已居仆射之职的周兴看来亦难逃厄运,他的死颇具戏剧性。负责审讯周兴的官员恰好是他的故交来俊臣。一天晚上,来俊臣派人将周兴请到自己家中,饮酒闲谈之余,来俊臣面露难色,对周兴说道:“兄弟有一件难办的案子,还请仆射指点。我几乎用遍了《罗织经》中的刑法,犯人却死活不肯招供,不知如何是好?”周兴指了指桌上的一只酒瓮,对来俊臣说:“这有何难?你不妨将犯人放在一个大瓮里,四周堆上木柴,大火烘烤之下,不怕他不开口。”来俊臣笑道:“这个办法倒也不错。”

他旋即命人抬来一只大瓮,对周兴说:“现在请兄长进去吧……” 这就是著名的“请君入瓮”故事。

<第29集>

周兴死后,武皇并未立即诛杀来俊臣。来俊臣对武皇素来死心塌地,在她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建功殊勋。倘若仓促将他除掉,必然会使朝中亲信受到惊吓。另外,来俊臣正处于文昌左相武承嗣的卵翼之下,受到他的护佑,即便武皇有心将他除灭,亦非易事。

继承人的选择是在武皇政治生涯中困扰她多年的事情。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请求武皇立自己皇位继承人。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皇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皇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皇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开,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皇震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皇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武皇听取了狄仁杰的谏议,严禁罗织之风,责令即日清理旧狱,平反了大量冤案,从酷吏手中救下八百多位将死之人。朝廷的政治空气一下让人有了沁人肺腑之感,而不是先前的令人窒息了。

有人诬告李旦谋反,李旦的下人自剖其胸,以证李旦既无反实,又无反意。武皇深受感动,并深深遣责了自己的轻信。

<第30集>

武承嗣等五千余人上表,请武皇加尊号为“金轮神圣皇帝”,武皇在万象神宫接受了这个尊号。

武皇令娄师德做营田大使,力促搞好边境营田。又令王孝杰出迎进犯边境的吐蕃、突厥,大获全胜。又命薛怀义率军讨伐默啜。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都获得了大小不等的胜利,武皇的开边之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建造为武皇歌功颂德的天枢。武皇命在端门外铸天枢。

延载元年六月,右卫大将军薛怀义第三次领兵攻打突厥默啜。经过将近半年的长途跋涉,他于这年初冬回到了神都洛阳。和前两次出征的情景一样,薛怀义率领部卒在定襄至海热尔一线的沙漠地带游走数月,未见敌方任何踪迹,便班师凯旋。他除了给女皇陛下带回了一些鸟类的羽毛和几只羚羊的舐角之外,几乎一无所获。仿佛薛怀义的此番出征不是为了远驱狄夷,安服边陲,而仅仅只是一次野外狩猎而已。

薛怀义和他的部将们来到紫禁城外,朝中的文武大臣早已在那里迎候多时。不过,薛怀义感到意外的是,女皇陛下未像往常那样亲自出门迎接他。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武皇命令薛怀义三次领兵攻打突厥,一直使朝内文武感到迷惑不解。人们不久便有了这样的猜测:女皇频频驱使不谙兵法的薛怀义出征边塞,也许预示着大和尚和女皇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某种难以弥合的裂隙。

<第31集>

薛怀义如今是右卫大将军兼鄂国公,位极人臣,煊赫一时,连武承嗣和来俊臣见了他都不免随马执缰,心揣敬畏。随着他对女皇的厌倦渐趋明显,他在宫中的行为也日益荒唐,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对于恶作剧似乎非常迷恋,常常以扇打大臣的耳光取乐。他在白马寺中私蓄童娈,终日与之狎戏无歇。他动辄在宫中举行佛教的无遮大会,悬灯结彩,当众抛撒钱袋,以至于有人在哄抢中竟被践踏而死。

薛怀义这次出征归来,武皇未到城外迎接,使他在震惊之余大为羞怒。第二年的正月十二日,为了庆祝自己得胜还朝,薛怀义在万象神官举行了盛大的佛事庆典,整个仪式隆重壮丽,极尽豪奢。善男信女云集宫外,一时人头攒动,万人空巷。薛怀义原以为女皇陛下会像往常一样前来参加这次盛典,不料,直至曲终夜深,灯阑人散之时,武皇始终没有露面。薛怀义终于失去了理智,他一时兴起,便决定放火焚烧万象神宫。

当武皇在侍女的搀扶下登上肃天门的殿楼,眺望西北方被烧红的天空时,大火显然已经无法扑救。这座耗时数年建造起来的天堂神官在一夜之间即被化为灰烬。

太平公主入宫求见。出乎武皇的预料,太平公主也是为了薛怀义之事而来。她的忧虑和母亲一样,既然薛怀义胆敢纵火焚烧明堂。他发誓严守秘密的诺言就成了一句空话。

母女俩的谈话因碍于很多不便启齿的内容而显得小心翼翼。当然,两个当事人由于心领神会,许多枝节问题自可略去不提。

<第32集>

薛怀义纵火烧了明堂之后,似乎也有些惴惴不安。他知道倘若女皇在这件事上深究下去,他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好在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糟糕——武皇不仅没有责怪他,而且还降诏让他负责重建万象神宫。他的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年春末的一天,太平公主派一名宫娥悄悄来到白马寺,交给他一封书信。公主约他当晚到后宫的御花园,并在信笺中夹了一缕青丝。薛怀义接信不禁喜出望外。天还没有黑下来,他便像个女人似地在寺中精心打扮起来,寺中的一帮僧众忽见主持心花怒放,亦不明所以。

这天深夜,薛怀义未带任何随从只身前往皇宫北门,很快就看到了太平公主,当他走到桥头的一处池塘边时,数十名健壮的妇人手持刀剑、棍杖,纷纷从树篱间闪了出来,将他围在了当中。

薛怀义被杖毙之后,他的尸体被立即运回白马寺,在一座佛塔前当众烧化。

武皇七十二岁的时候,天枢建成。天下百姓仰首静观,百官群臣赋诗赞贺。武皇亲自题写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枢名。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武皇治下一直是尊佛抑道,致使佛道两家互相诋谤,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了调解佛道两家的纷争,武皇下了一道《条流佛道二教制》诏书,制止了佛道两家的争斗,并在山西境内建了一座道家的奉先观,佛道两家的争斗至此终于结束。

是年吐蕃又犯临洮,武皇派王孝杰再出击,再获全胜。

边境战争的节节胜利,使武皇的大周政权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得到了周边各国对大周政权的正视。武皇决定乘胜之势,前往嵩山封禅,了却高宗一生中三次想去嵩山封禅而终未成行的遗愿。

<第33集>

新明堂建成了,不及万象神宫的宏伟。武皇却显出了十分的满足。紧接着,武皇下诏铸造九州鼎。这时一直与大唐政权作对的契丹又起兵端,率叛军一举将冀州攻陷,朝野由之震动。武皇派默啜、娄师德平叛,又建奇功。

九州鼎铸成了,武皇令将最大的一座鼎放置在长安城内正中的朱雀大街上。上面是她亲自撰写的铭文――“上玄降鉴,还建隆基”。后代人认为,这是武皇着意要将江山社稷还给李唐,并传给她的爱孙李隆基的先兆。

在一切都已按照武皇的意愿照章行事时,武皇知道到了彻底收拾酷吏、争取民心的时候了。在众朝臣的竭力谏议下,武皇下了一道《暴来俊臣罪伏制》诏书,免去来俊臣御史中丞之职,将他贬往外省。武承嗣虽未受处罚,但来俊臣离京之后,他的宫中的势力随之一落千丈。当武皇终于决定将流放在外省的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等大臣一一召回京都时,他只能眼看着这些昔日的宿敌被相继委以重任。

武皇将狄仁杰、徐有功等大臣召回洛阳之后,破例在贞元殿举行了一次盛宴,以示抚慰之意。

徐有功任正谏大夫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弹劾来俊臣。在这之前,来俊臣就已遭到周矩、王德本等人的参奏,现在,随着朝中屡受贬抑的老臣纷纷回京,弹劾来俊臣的奏表在武皇的书案上已堆达数尺之高。武皇知道来俊臣现已必死,但依然试图借故拖延。徐有功的奏本送达武皇后一连数月没有回音。

<第34集>

神功元年四月的一天,女皇在花园散步时突然对上官婉儿说:“我现在再也不想杀人了,这种事情我早已厌倦。来俊臣自入宫以来,虽然朝廷内外对他颇多怨言,但他对我一直忠心可鉴。可如今即便我想救他也已不行了。这也算是他平常滥杀无辜的一种报应吧。”

回到房中,女皇提起朱笔,在徐有功的奏折上批了一个“可”字,泪水扑簌而落。婉儿照例劝慰了她一番。

这年五月十六日,来俊臣口含木枚,被押赴曹市处决。洛阳城中的居民早已蚁聚在曹市两侧,将邻近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随着来俊臣人头落地,愤怒的市民在顷刻之间冲散了行刑的队伍,闯入曹市争抢尸首。一位店铺伙计在混乱之中得到了来俊臣的一只眼睛,按捺不住巨大的喜悦,在洛阳的街市上狂奔不止,逢人便告……

有关行刑的场面传到宫中,已是当天的傍晚,武皇坐在寝宫的南窗前,浑身颤栗不已。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安静下来,对身旁的几个宫娥长叹了一声,自语道:看起来百姓们是痛恨来俊臣,可实际上他们是在恨我啊……

来俊臣弃世后不久,重新被召回神都的狄仁杰官复宰相之职,同时,武承嗣在朝中的权势也受到了限制,他从文昌左相被贬为散官特进。狄仁杰正在有条不紊地利用自己的权力,他相继提彼了姚崇、宋憬、苏味道等人,当他向女皇推荐另一位更为重要的人物时,遭到了武皇的拒绝。此人就是张柬之,在神龙元年发生的复辟政变中,他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35集>

万岁通天二年,太平公主带着自己的男宠张昌宗来见母亲,要把张昌留在母亲身边伺候左右,请武皇接受张昌宗。武皇留下了张昌宗,成了自己的男宠。

张昌宗很快就得到了武皇的欢心,他又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带到了武皇面前,张易之才色皆在张昌宗之上,武皇的左右再也离不开张氏兄弟了。让人奇怪的是,张氏兄弟陪伴武皇之后,七十多岁的她竟然长出了两叶新眉。武皇为此欣喜异常,张氏兄弟也就更加得宠。朝堂之上,张氏二人出入自由,放言无忌,朝臣们全都对二人敬畏三分。

张氏兄弟在朝中恃宠专横,权倾一时的煊赫气象终于引起了朝内大臣的不安。魏元忠、姚崇、宋璟等人先后向女皇上表弹劾,宋璟甚至当着武后之面,公然称张易之为“夫人”,讥辱之意,溢于言表。这场纷争最终由魏元忠再度遭到流放而暂告平息。

狄仁杰看来敏于进退,精乾得失。他对张昌宗、张易之等人祸乱朝廷一事只当视而不见。他这年已有六十多岁,而且久病不愈,狄仁杰自知大去之期已近,他现在更为关注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困扰武皇多年的立储事件,它无疑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第36集>

女皇在宠幸了张氏兄弟之后,心情虽一度好转,但立储问题依然在耗磨着她正在衰竭的心力。她历经艰难凶险创立的“武氏”江山看来无以为继,犹如一个宫甲天下的商贾积攒起万顷良田,千座房宅,却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女皇有时不安地感觉到,她的身边已无可以信任之人,即便是张昌宗,也常常给她带来难以言说的烦恼。朝中的大臣早已学会了玩世不恭,阳奉阴违。在这些人中,最使女皇伤心的当属魏元忠。她曾多次救元忠于生死,对他可谓恩重如山,仁至义尺,可魏元忠不仅不图报答,相反一味违拗圣意,处处与她为难。在武皇看来,魏元忠不惜性命屡屡谏责圣上多少显得有点矫饰——他只不过是在替自己赚取一些“忠臣良相”的可怜的名声罢了。

在所有这些事情的背后,武皇终于看情了这样一个事实:她依靠权术与智谋夺取了江山,现在她自己也正在陷入到这样一个古怪的泥潭之中。她呕心沥血创造了无数制度,国家正被这些制度行之有效地管理着,而她自己却觉得她连任何一个自己身边的人都管束不住。现在,她唯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也许只是贞元殿的龙床,在那里,她躺在龙床上沉沉睡去,就可以忘掉尘世的一切。

在朝廷的众位大臣中,武皇好像只对狄仁杰抱有持续的好感。狄仁杰风趣幽默,举止沉静,处变不惊。他在与女皇谈论国家大事时,也时常能使武皇发出爽朗的笑声。一天晚上,武皇再次将狄仁杰召入宫中议事。她告诉狄仁杰:她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一只巨大的鹦鹉在御花园中振翅高飞,它羽毛艳丽,叫声清亮,女皇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鹦鹉,便站在回廊下久久观望。不料,时隔不久,这只鹦鹉的羽翅突然为大风所折,扑然坠地……

狄仁杰听后平静地告诉她,鹦鹉显然是陛下的化身,两翅即为陛下的两个儿子。现在庐陵王已被废贬在外,皇嗣旦又遭禁于内,故而有折翼之象。倘若陛下能重新任用他们,鹦鹉必能复振于天空,翱翔高飞。

武皇神秘地笑了笑,朝侍立在侧的一名太监做了个手势,随即庐陵王李显从后产了出来。狄仁杰大惊,如梦初醒,老泪纵横。

<第37集>

圣历九年九月,庐陵王显被册立为太子。

一年之后,狄仁杰宿疾猝发,旋即卧床不起。这年十月的一天,武皇和太平公主一同前往狄府探病。狄仁杰在弥留之际亦谈笑自若,而武皇却静坐床侧,面色忧戚。

武皇问狄仁杰在他之后,谁人堪当宰相重任。狄仁杰平静地推荐了三名当朝重臣之后,第三次向武皇推荐了张柬之。武皇仍然拒绝了他,理由是,张柬之是一个能将大周朝完全葬送掉的人。

狄仁杰沉默不语了。武皇临离开时告诉他,她会考虑国老的建议,但要在适当的时候。

在回宫的路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太平公主一连几次提醒武皇:张柬之万万不可重用。此人的智谋与权术与狄仁杰不分仲伯,但狡诈阴险犹为狄公所不及。倘若陛下重用柬之,无异于自织罗网……

在大周朝廷内部,立储之争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进行着。武氏一族以武承嗣为首,一直在为达到立武氏族人为皇储的目的想方设法。而武皇在这件大事情上却一直讳莫若深,不置一词。

<第38集>

武皇作了一梦,梦见一只鹦鹉折了双翅。她问狄仁杰此梦为何意。狄仁杰告诉她,鹦鹉即武皇自己,折了双翅是她已失去了左膀右臂。而这个左膀右臂,就是她的两个儿子。武皇深明其中之意,她决定召回两个儿子。但李显人在房州,路途遥远,武氏一门一直窥视太子之位,很难预料召回李显一举会发生什么异常情况。

武皇假言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秘密召回李显。十几天之后,李显回到洛阳,轻装简从,化妆成一宫人秘密返回禁宫,满朝文武无人知道。母子相见,各叙离别思念之情。李显这才明白母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武承嗣得知李显李旦都已回到武皇身边,知道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武皇准备立李旦为太子,而李旦却固辞不受,坚持让位给哥哥李显。武皇成全了李旦的美意,同意立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又进言,让武皇再封张柬之和崔玄韦为辅朝重臣。武则天告诉狄仁杰,她认为张柬之等人虽是人才,但他们是大周的敌人,既然狄公力保,她知道狄公的建议后面的深层含义,她会用张柬之等人的才能的。其实这些身后事她早已想得明明白白了,就让以后发生的事情来证实吧。

为了防止自己百年之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武皇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李武两姓永世修好,决不反目,并且铭之铁券,藏入史馆。

狄仁杰为大周,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大唐,鞠躬尽瘁,走完了他的一生。武皇为这位重臣的去世表示了极大的悲痛。她下令举国致哀,辍朝七日,每天亲自为狄仁杰守灵。她告诉上官婉儿,狄国老是最知道她内心深处想法的唯一的一个人。

<第39集>

武皇依照狄国老生前的意愿,按大周的最高礼遇,赐太子武姓。之后,她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再登嵩山,经过缑山的时候,她专门拜谒了周朝古迹升仙太子庙,并潜心于寺内数天,撰文并书写了三千多字的碑文。她在文中称赞了升仙太子不求荣华,淡泊明志的气节,委婉地告诉她的后人们,不要在争荣华富贵的事情上争来争去,要是能看破红尘,象升仙太子一样,做个遁世的神仙,远比在尘世中争来斗去的好。

武皇越来越老了,但此时她和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多了,人们经常能看到她们母子在一起谈天说地,亲情融融。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苏安恒的大臣上表,请武皇还政于子,抑武兴唐。满朝文武都瞠目结舌。武皇却淡然一笑,告诉苏安恒,我比你想的长远多了。我还要办几件事,这几件事办完了,我那两个儿子日后才有安生日子过。

武皇令郭元振驻守凉州,控制要塞,拓宽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扰。并且就地开置屯田,使军粮充盈。从而安定了北部边境。

武皇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之后,她武皇下令平反所有酷吏所定的旧案,不再辩论功过是非,只要是酷吏所定之案,一概予以翻转。至此,所有蒙冤者都得以平反,冤案全都得到了昭雪。朝臣们都被武皇的过人胆识所折服,心里如释久缚。

<第40集>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八十二岁的武皇卧病在床。狄仁杰的话声犹在耳。她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任命张柬之做了宰相。很少有人知道此时武皇的良苦用心。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上门逼宫。张柬之和崔玄韦来到武皇面前,直言让她让出帝位交出江山。武皇笑而作答,说她一直等着他们来找她的这一天。张崔二人疑惑不解。武皇告诉他们,如果不是要将天下交还给李唐,她不会用此二人作她的左膀右臂。张崔二人这才明白武皇的良苦用心。

武皇平静地下了诏,把皇位传给了李显。在执政了十五年之后,她把自己一手精心治理好的国家,又还给了自己的儿子,把治理得外靖内平,仓廪充盈的国家还给了李家。

而李显不敢接这个皇帝之位,力辞不受。武皇告诉他,这个天下是李家的,这一点她早就心知肚明,并且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她之所以采纳了狄仁杰的主张,就是为了把天下交到李家手里这一天。她让李显择时即位,并提出了关于她自己身后之事的两个要求,一是与高宗合葬,二是不要再叫她皇帝,她只是高宗的皇后……

李显尊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后”,并为母亲立下了那座无字丰碑,一直到今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