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项海帆
释义

§ 人物简介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项海帆

项海帆,男,1935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中共党员。著名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并被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院士招为第一个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桥梁设计分院名誉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土木工程学院顾问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土木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工程一部主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分会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风工程学会及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首席顾问;担任《中国科学E辑》、《同济大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Bridge Structures》、《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An International J.》、《International J. of Stability and Vibration》等近十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2001年当选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副主席。1980~198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奖学金资助,在德国波洪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桥梁抗震研究。1987年,曾致信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为中国桥梁界赢得了南浦大桥的设计自主权,并按同济大学提出的结合梁斜拉桥方案实施。随后负责南浦大桥科研总承包,并主持该桥风洞试验研究。

项海帆教授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控制、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问题。近些年来主要侧重于大跨度桥梁抗风、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抗风等方面的研究。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及大跨桥梁抗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三等奖4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20年来主持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大跨桥梁的抗风研究,为我国的大桥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领导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7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多次应邀请担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国际风工程会议和亚太地区风工程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做特邀报告,从而确立了中国桥梁及其抗风研究在国际桥梁工程和风工程工程界的地位。 [1]

§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

国家科委奖励办公室交通组评审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土建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秘书长

中国风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IABSE)常务委员(代表中国)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联合桥梁设计委员会外国通讯委员

§ 人物事迹

项海帆

从浦东到浦西的车程只需半个小时,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是黄浦江上的四座斜拉桥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并用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震撼着每一个人。在它们带给你便利之时,或许你并不清楚其中的故事,这里蕴含着的不是单纯的钢筋、水泥,这里所深藏着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他——项海帆,用整个生命来绘制钢铁彩虹的人。

与桥梁的不解之缘

当问及项海帆与桥梁如何结缘时,他一脸认真地说:“因为我是杭州人!”随即,他聊起了他的童年。1935年12月,项先生出生在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里,他的童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年代。年少的项海帆亲身体验到了一个亡国奴的屈辱和悲痛。8岁那年,作为小学四年级副班长的他,在爱国老师策动下和班长一起带头抵制由汉奸翻译教官教授的日语课。事后,他受到校方的警告处分。但这次幼稚的爱国行动却激发起项海帆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1947年清明节,项海帆第一次回故乡杭州扫墓。父亲带他专门去看了钱塘江大桥,并认真告诉他,这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设计的大桥。面对宏伟的大桥,项海帆异常兴奋,长大后要为祖国建造最大、最漂亮的大桥的心愿自此扎根在他心里。“也许正是这座桥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在1952年从同济大学桥隧专业毕业时有幸成为了李国豪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项海帆想起往事,仍是一副心驰神往的模样。

风雨过后现彩虹

1957年到1978年的岁月,对于项海帆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在这段日子里,他受到过打击,在这段日子里,他也磨练了意志,他说他感谢恩师李国豪的鼓励和支持,而在内心一直支持着自己的,还有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爱国之情。

1957年,风华正茂的项海帆在李国豪教授指导下即将完成桥梁振动研究生学业,原想大干一番事业,却不料卷入了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漩涡,并被错划成右派。项海帆回忆当年说:“当时,面对要我无端揭发别人反党言行的压力,心中想起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虽然,我因此被开除党籍,蒙难20年,但我仍然庆幸当时的我没有去诬陷别人,我保持了心灵的纯洁和人格的尊严!此后,我虽然生活在屈辱之中,但我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并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国外桥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坎坎坷坷的20年,一次次政治风雨既是对他的摧残,又是对他的磨炼,他执守着少年时的梦,在埋头专业中忘却精神的重负。在长期的研究中,项海帆决定把桥梁结构的稳定与振动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从1978年开始,随着李国豪先生的复出,项海帆又回到恩师的身边,并继续从事桥梁振动的研究工作。1980年末,李国豪教授从德国争取到4个洪堡奖学金名额,并把其中一个给了项海帆。他对这位有才华的学生总是十分关照,多次在项海帆危难时刻给予关心,一有机会就让他出来搞教学、科研。项海帆在波洪鲁尔大学一年半,从事斜拉桥的抗震研究。那段经历,使他眼界大开,见识大长,他开始为国内的风工程学科发展作积极的探索。

风工程学科的最主要内容,是研究风对结构的作用,也称结构风工程。这是建筑物向大跨、高耸方向发展以后,从古老的土木工程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主要是通过各种结构风致振动机理及其破坏模式的基础研究,提出大跨桥梁、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如何抗风的有效措施。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日本、英国就开始研究风工程,后来加拿大、丹麦迎头赶上,我国从70年代开始研究风工程。目前世界最大的实验风洞在日本,其次在我国,也就是同济风洞实验室中的那个大风洞。

1982年,项海帆从德国留学回来,就接下了为上海南浦大桥做一个结合桥梁面的斜拉桥比较方案。同时,帮助他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进行斜拉桥风致振动理论研究。到1986年,项海帆他们完成了风洞实验。并建立起适合斜拉桥的三维颤振理论。

黄浦江架起首条“彩虹”

“我们这一代是追赶桥梁的年代,当时国外的桥梁已经相当发达了,而我国相对还是落后的,就像长跑。赶上去,尽量缩小差距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现在,赶超的任务落在了年轻一代身上了。”项海帆感慨地说。南浦大桥是上海的见证,当时,黄浦江上没有桥梁,浦东与浦西的往来只能靠轮渡。遇到雨天、雾天更是寸步难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在黄浦江上造一座桥是当务之急。

1987年初,正在美国搞科研的项海帆,受到日本风工程学会主席、东京大学桥梁专家伊藤教授邀请到筑波参观。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日本专家正在认真地做黄浦江大桥的方案和抗风试验,设计图纸已经铺开。详细分工计划都已一一排定。项海帆强烈地感到了一种深深的耻辱,他想,南浦大桥要由中国人自己建造。回国后,他立即向导师李国豪作了汇报。虽然1982年项海帆从德国留学回来时,就知道当时兼任上海市科协主席的同济大学李国豪校长就已接到市科委下达的任务,让他为上海南浦大桥设计一个世界级大桥的方案。项海帆感到重任在肩,此时,世界无数的眼睛关注着中国,关注着上海。

1940年美国塔科马大桥造好不久就毁于一场大风,这一历史教训令全世界的桥梁工程对抗风问题不敢等闲视之。鉴于此,研究抗风问题的专家项海帆在上海南浦大桥的设计上采用了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开口结合梁桥面,同时也针对采用单架式模型就无法考虑断面约束扭转刚度的重要贡献。采用与构造相近的双架式模型虽可以考虑断面约束扭转刚度的贡献,却又难以处理整体桥面板侧向刚度的等效性,以及斜拉桥中侧向弯曲和扭转变形的强烈耦合会造成扭转振型的失真和扭转频率的较大误差等种种问题,项海帆提出了三架式计算模型的设想,把侧向刚度集中于中梁,而利于两个边架来考虑竖弯刚度和约束扭转刚度的贡献。这一构想经实测也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成为计算开口断面和分离箱断面动力特性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随后,他们先照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按相似条件做好全桥的气动弹性模型,在模型上安装传感器,然后送进风洞模拟不同的风场,不同的风速对大桥进行动态试验,并通过先进的测试系统进行记录和处理。他们掌握了大桥在强台风影响下颤振的特点,提出了需在原设计中加设导流裙板的方案,以保证大桥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风。这项研究成果为提高大桥的安全度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们进而在杨浦大桥中也完成了类似的风洞实验,使“黄浦江南浦、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科研项目荣获了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浦大桥完成了上海乃至中国桥梁史上精彩的一笔!中国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中国桥梁的国际地位,也为上海的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当时把南浦大桥的设计主权交给日本人,后来的杨浦、徐浦大桥的设计也必将落入外国人之手。如今,黄浦江上四座大桥将连奏出上海发展、祖国发展的前进凯歌。

教他磨刀而不是给刀

作为博士后导师的项海帆,教学是他的主业,谈起自己的教学理念,他形象地总结:“教学生,要教会磨刀,而不是送刀给他。”项海帆一直强调,要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特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新世纪,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是历史的使命。中国是一个大国,但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大,鲁迅先生说过:“承认不足是向上的车轮。”中国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而要赶超他们则需培养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创造意识。 要创新,首先要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留给学生发挥异想天开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点,实现科研的原始创新,迫切的是要破除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迷信。现在,有许多学生认为,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就是真理,很少有学生认真地问一问为什么,或者关心这个“真理”的由来,项先生强调,要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了解知识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究竟什么才是创新。“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要努力提携品德高尚,立志攀登、胸怀祖国的年轻一代,为他们创造潜心学问的气氛和条件。要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中国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项海帆语重心长地说。

项海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这样把他的理念传递给他的学生们:树立热爱祖国的信念,培养新一代的创新意识!如今,如何创新打响中国桥梁品牌的责任,已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桥梁不只是跨越障碍的通道,更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艺术涵养,桥梁也是艺术品,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象征。项海帆在他创新的理念中,先后培养了硕士生36名,博士生49名,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中国的风工程学后继有人。

孕育桥梁的世界第二大风洞

土木工程的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主任的项海帆相当地自豪,不只因为世界第二的大风洞就在同济大学,更因为它对上海南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江阴长江大桥等22座大桥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4座高耸结构进行了全结构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为国家建造大跨桥梁、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7年,1990年建成。1991年10月通过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验收,1991年起向国外开放,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17人,其中教授3人,研究员3人,正高工1人,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7人,学术带头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

试验室拥有三座大、中、小配套的边界层风洞。其中TJ-3风洞试验段尺寸宽15m,高2m,长14m,其风速范围0郾2-17郾6m/s连续可调,是国内最大的边界层风洞,可以进行跨度超过2000m的超大跨桥梁全桥气弹风洞试验,而TJ-2风洞为多功能的建筑与汽车模型风洞,是一座适于建筑结构、车船空气动力学及其他有关领域试验的风洞。TJ-1则是一座直流式边界层风洞,可以进行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及单体高层建筑、高耸结构模型的试验以及缆索风振试验。

风洞试验室及其前身风工程研究组从1979年以来先后完成了60座大桥斜拉桥、悬索桥及40座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风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风洞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经验,发展了理论计算分析方法;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交通部、上海市的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大跨桥梁风致振动及控制理论研究、黄浦江南浦和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塔体结构风振研究等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许多科研成果和重大工程都在此试验中证实应用,目前,试验室正在承担由项海帆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设计理论研究。它将一次又一次在祖国建设的队伍中担任重要的任务。

正是中国的开放,吸引了外资,学习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加上我国桥梁的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水平日益提高,不久前,项海帆出任了享有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地位的国际学术组织——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主席。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该职务,他不仅是对项先生本人在桥梁研究领域学术水平的肯定,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国际地位的跃升。

项海帆本人对此却相当谦虚:那是因为我国桥梁建筑发展速度快、规模大才推选我的。说完,他的脸上堆满了可亲的笑容。更令人可喜的是,主题为“大都市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的2004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大会定于同年的9月在上海举行。这对于上海来说,又将是推动上海桥梁建设,展现上海本身的大好机会。

项海帆还跟我们聊起申办中的插曲。上海近年来在桥梁与结构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将在大会期间建成或在建的大型基础设施——世界跨度最大的卢浦大桥、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磁悬浮营运线和世界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正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当听到上海要申办2004年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大会时,许多国家纷纷退出了竞争,他们都想借此机会来看看上海,了解上海。这是对上海的肯定,也是对上海的挑战。项海帆说自己还在努力,将来还要造让世界惊叹的大桥,这大概就是项海帆的心声吧! [2]

§ 主要成绩

项海帆

项海帆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是中国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及中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控制研究,近些年来主要侧重于大跨桥梁抗风、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抗风等方面的研究,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方面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

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十多项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三十多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其中主持承担的《大跨桥梁风致振动及控制理论研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与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浦江南浦、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地区台风特性研究》及《桥梁抗震理论》分别获1988年与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三项。

负责主持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已成为中国桥梁与结构抗风研究中心。在1997年国家计委与科委组织的评估中评为A等。1978年以来已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与译著七部,其中主编的《中国桥梁》获1994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主要参加的《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获1996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培养博士生25名与硕士生28名,博士后3名。

目前负责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体系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国家攀登B项目《确保大型桥梁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综合监测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梁地震与风振的控制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大跨径桥梁上部结构体系及力学性能研究》等。

现担任国内外学术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国家科委奖励办公室交通组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土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秘书长,中国风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IABSE)副主席(代表中国),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联合桥梁设计委员会外国通讯委员

§ 重大学术成就

项海帆

率先在国内开展桥梁抗风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我国几乎全部大桥的抗风研究项目(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和珠海伶仃洋跨海大桥等),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及大跨桥梁抗风设计等方面均取得国际公认的理论成果。

“桥梁抗震理论”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中美合作“结构风效应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获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黄浦江南浦、杨浦大桥抗风性能研究”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桥梁风致振动及控制理论研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 出版著作

主编《拱结构的稳定与振动》、《中国桥梁》 (获1995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公路桥梁抗风设计指南》(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桥梁漫笔》(主编之一)、《高等桥梁结构理论》、《中国大桥》、《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参编《桥梁设计》、《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获1995年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译著有:《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建筑原理》(德文)、《钢桥的疲劳和断裂》(英文)、《风对结构的作用—风工程引论》(英文)。发表论文300余篇。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36名。

§ 发表论文

项海帆教授论文

[1]杨詠昕 葛耀君 项海帆.中央稳定板颤振控制效果和机理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49~

[2]杨詠昕 葛耀君 项海帆.大跨度桥梁中央开槽颤振控制效果和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7):74~

[3]杨詠昕 葛耀君 项海帆.大跨度桥梁典型断面颤振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455~

[4]丁泉顺 陈艾荣 项海帆.大跨度桥梁空间脉动风场的计算机模拟[J].力学季刊,2006,27(2):184~

[5]瞿伟廉 滕军 项海帆 钟珞 刘晖 汪菁 李功标.风力作用下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J].建筑结构学报,2006,27(1):1~

[6]杨詠昕 葛耀君 项海帆.平板断面扭弯耦合颤振机理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12):1~

[7]赵林 葛耀君 项海帆.响应谱MC模拟的桥梁抖振首次超越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1):123~

[8]葛耀君 周峥 项海帆.基于改进一次二阶矩法的桥梁颤振可靠性评价[J].结构工程师,2006,22(3):46~

[9]项海帆.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J].中国公路,2006,(8):44~

[10]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悬索桥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0):76~

[11]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用于悬索桥非线性分析的鞍座-索单元[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6):47~

[12]项海帆 葛耀君.悬索桥跨径的空气动力极限[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60~

[13]赵林 葛耀君 项海帆.台风随机模拟与极值风速预测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7):885~

[14]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基于精确解析解的索单元[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4):445~

[15]李加武 林志兴 项海帆.桥梁断面雷诺数效应[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5,23(1):123~

[16]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几何非线性问题求解的改进算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2):75~

[17]李加武 林志兴 项海帆 李世清.雷诺数对桥梁断面表面压力分布影响[J].桥梁建设,2005,(1):12~

[18]张新军 孙炳楠 陈艾荣 项海帆.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的颤振稳定性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7):106~

[19]赵林 葛耀君 项海帆.平均风极值分布极大似然求解及其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6):41~

[20]李加武 林志兴 项海帆.桥梁断面三分力系数的雷诺数效应[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0):1328~

[21]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空间缆索悬索桥的主缆线形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0):1349~

[22]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悬索桥锚跨索股分析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2):45~

[23]李加武 林志兴 项海帆.扁平箱形桥梁断面静气动力系数雷诺数效应研究[J].公路,2004,(9):43~

[24]罗喜恒 肖汝诚 项海帆.悬索桥主缆架设过程分析[J].桥梁建设,2004,(2):8~

[25]葛耀君 项海帆 凌明 应振翔.卢浦大桥风荷载及抗风稳定性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04,(1):39~

[26]葛耀君 项海帆 H.Tanaka.随机风荷载作用下的桥梁颤振可靠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6):42~

[27]项海帆 陈艾荣.特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1~

[28]张新军 陈艾荣 项海帆.影响大跨径悬案桥颤振的非线性因素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76~

[29]丁泉顺 陈艾荣 项海帆.大跨度桥梁结构耦合抖振响应频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86~

[30]靳欣华 项海帆 陈艾荣.平板气动导纳识别理论及测量[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0):1168~

[31]赵林 葛耀君 项海帆.极值风速拟合优化策略[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383~

[32]项海帆.世界桥梁发展中的主要技术创新[J].广西交通科技,2003,28(5):1~

[33]吴定俊 王小松 项海帆.高速铁路尼尔森拱桥车桥动力特性[J].铁道学报,2003,25(3):96~

[34]李加武 林志兴 项海帆.极端桥梁断面雷诺数效应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24(2):22~

[35]靳欣华 项海帆 等.桥梁结构气动导纳研究回顾及其新进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2):1~

[36]程进 江见鲸 肖汝诚 项海帆.静风荷载作用下大跨度钢拱桥极限承载力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3,20(4):417~

[37]张新军 孙炳楠 项海帆.结构变形效应对大跨径悬索桥颤振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3):64~

[38]程进 江见鲸 肖汝诚 项海帆.大跨度钢拱桥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J].工程力学,2003,20(2):7~

[39]程进 江见鲸 肖汝诚 项海帆.不同加载方式对大跨度钢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1):67~

[40]程进 江见鲸 肖汝诚 项海帆.大跨度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参数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2):45~ [4]

§ 社会评价

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金牛奖和上海市科技功臣提名奖,同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金牛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