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海藏戏
释义

§ 简介

藏戏集中了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之大成。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特别在少 青海藏戏数民族戏剧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藏戏形成之初,是一种广场剧,乐器只有一鼓一钹和大喇叭,人物上下场用鼓钹伴奏,演唱时多为一人独唱,大家伴唱帮腔。在表演上,藏戏有唱、舞、韵、白、技、表等六功。不论哪能一功,都有注重稳典雅;唱腔因人物定曲,除小丑、反角的唱腔及歌舞曲外,各个剧目中每个人物的唱腔一般不随便借用。唱腔大多采自民歌和说唱音乐,具有联曲体特点和鲜明的地方色彩。音乐旋律古朴、粗犷、浑厚,有许多装饰花腔、顿音、节奏比较悠沉、缓慢。 藏戏的剧目是很丰富的,最著名的有《文成公主》、 《洛桑王子》 、 《朗莎雯波》 、 《卓娃桑姆》 、《顿月顿珠》、 《智美更登》 、 《苏格尼玛》 、 《白玛文巴》 等传统剧目,称为“八大藏戏”。 这些戏,分别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和世俗人情;故事性较强,民族色彩浓郁。

§ 历史

“藏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在表演上讲求唱、舞、韵、白、技、表,称为“六功。据说青海省的黄南等地区早在明未清初就有了藏戏。青海黄南每到农历八月,藏族人民在欢渡“夏日顿”节(庆贺丰收的节日)时,寺庙及各民间业余的藏戏团体即举行隆重的演出。上演的剧目为《文成公主》、 青海藏戏《诺桑王子》、《朗萨姑娘》、《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白玛文巴》、《苏格尼玛》、《顿月顿珠》八大藏戏。 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由于历史长短不同、地区环境各异、语言特点差别,青海藏戏在其发展及形成上虽源于西藏,但与西藏的藏戏又不尽相同。长时期以来,由于民间艺人的加工,把当地一些民歌曲调运用到藏戏之中,这样就较大的丰富了藏戏的唱腔。在本世纪四十年代,黄南隆务寺喇嘛觉让玛、木结荷大力开展藏戏活动,致力于青海藏戏的改革,为了创造各种人物的造型,相传他们借着月光下的身影提炼人物的舞蹈动作。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青海藏戏保持了原有的传统,而且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藏戏这一古老剧种的重视与关怀,青海藏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由民间业余藏戏团在伴奏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加上简单的乐器伴奏,专业的艺术团体也开始了对藏戏的研究、挖掘、整理工作。1980年黄南地区又掀起了藏戏演出的高潮。1981年青海藏戏团组织了大批的艺术骨干力量,深入到黄南地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提高的工作,并将藏戏般上了青海舞台

§ 《纳桑贡玛的悲歌》

青海藏戏藏戏《纳桑贡玛的悲歌》在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评选中荣获提名奖。

据悉,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是黄南州唯一一个专业性的表演团体,在对外宣传黄南、推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个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上演了《音乐仙女》 《藏王的使者》 《金色的黎明》 《纳桑贡玛的悲歌》等6部大型藏戏,其中《藏王的使者》曾在1994年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提名。

故事发生在解放前黄河岸边的藏族部落措蓉和嘎蓉之间。白云如絮、牧草如茵,纳桑贡玛草原上到处是宁静的景象。突然,一阵惊心动魄的号角声,无情地打破了和平与宁静。青海藏戏措蓉部落的青年才让东珠为了夺回被抢掠走的牛羊马匹,单身闯入嘎蓉部落。才让东珠的妻子才吉卓玛为了营救丈夫,潜回了自己七年未回过的娘家嘎蓉部落。结果,夫妻双双被多加头人抓住,在与多加辩理时,遭受了皮鞭的毒打,并被扣压起来……

为了调解措蓉、嘎蓉两个部落的纠纷,黄河两岸各部落有厨房的头人和长者纷纷前来劝说。无奈南杰老人的决心已定,燃起了一场兄弟部落间的拼杀之火……

南杰老人迫不及待地跑到集市买枪,商人乘机敲诈。为了打冤家,他竟然不惜倾家荡产,用自家全部牛羊换来了仇杀的枪支。在险要的匝龙口,两个部落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血战中双方都有悲惨的伤亡,在新人们的沉痛哭喊中呼哨的山风和黄河水滔滔的悲鸣。这场自毁家园的仇杀使争强好斗的南杰老汉亲人死了、家产没了、他又病又老,只能带着小孙子与乌鸦争食,到别人帐房中去乞讨。这决不是南杰一家人的悲惨命运,这正是草山纠纷后果的悲惨写照。

§ 藏戏综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青海藏戏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 《德巴登巴》 《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 藏戏的流派

青海藏戏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 藏戏•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 青海藏戏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1980年以来的提高革新阶段。

黄南藏戏有如下特点:1.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民间和寺院藏戏队,始终与社会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2.音乐方面保留了宗教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民歌、舞蹈音乐等素材。3.演出剧目除八大传统藏戏外,还有 青海藏戏《格萨尔王传》、《国王官却帮》等其他藏区没有的剧目。4.保留了《公保多吉听法》这出古老而珍贵的原始戏剧形态的仪式剧。5.即兴表演独具特色。这些即兴表演,既表现了编剧、演员高超的艺术水平,又对抨击时弊、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6.历代黄南藏戏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当及成套的表演程式,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黄南寺院壁画人物形态,融入寺院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族生活素材动作等,形成本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 、 《藏王的使者》 、 《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黄南藏戏也面临失传危机,剧团减少,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抢救势在必行。

§ 相关连接

1 、 艺术

2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13/content_8384487.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