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释义

§ 概述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境内,面积450万公顷,1995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可可西里(Hoh Xil)”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 简单介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基本地貌除南、北边缘山地为高山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拔丘陵、台地和台原,山地起伏和缓、河谷盆地宽坦,是青藏高原上保护最完整的地貌。区内羌塘内湖区和长江河源水系交汇,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湖泊数量众多。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高等植物有202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本区是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哺乳动物有16种,鸟类约有30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动物有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金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猞猁、藏原羚、盘羊、藏雪鸡等7种中。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藏羚等动物资源数量较大,总数达3-4万只。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和研究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种和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系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东经89.25度~94.05度,北纬34.19度~36.16度。其范围为昆仑山脉以南,乌兰乌拉山以北,东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它是横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之间的一块高山台地。保护区西与西藏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 自然环境概况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缘昆仑山布喀达板峰(亦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称新青峰或莫诺马哈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豹子峡(昆仑山南鹿红水河横穿博卡雷克拐弯处),海拔4200米。区内地势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而东部低。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横贯本区中部,山地间有两个宽谷湖盆带,地势较平坦。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的山地,有现代冰川发育。如布喀达坂峰(6860)米,马兰山(6813)米,少数超过5600米的山峰也有小规模冰川分布,如东岗扎日(5882)米,冰川总面积达1700多平方公里。

本区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河为主的长江北源水系,主要为雨水、地下水补给,水量较小,河流往往是季节性河流。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外于羌塘高原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总面积3825平方公里,其中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最大的为乌兰乌拉湖,湖水面积为544.5平方公里。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降水少、大风多、区域差异较大。境内年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在西金乌兰湖地区有一明显暖区,最暖区年均温为-4.10摄氏度,最冷为最西边的勒斜武担措,年均温为-10.00摄氏度(推算值),最低气温46.40摄氏度,其它地区均在两者之间。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在173~495毫米之间。本区风大,是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在风力较弱的季节。西金乌兰湖附近仍出现瞬时风速为24.0米/秒的大风(1990年7月9日16时47分),年平均风速分布由东向西增大。区内的土壤类型简单,多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壤,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的有沼泽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土壤发育年轻。受冻融作用影响深刻。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地形坡向及地表组成物质等各种水热条件分异因素的影响,自然景观自东南向西北呈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 高寒荒漠更替。其中高寒草原是主要类型。高寒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有少量分布。高寒草甸、高寒沼泽仅分布在极个别的地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区系种类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种比例大,且种群数量大。据多年观察,哺乳动物有29种,其中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鸟类53种,爬行类1种,鱼类6种。区内高等植物有102属,202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占全区种类的41.56%。本区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 地貌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地貌基本特征: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海拔4200米,本区南北边缘为乌兰乌拉山和昆仑山脉的一部分,区内中部较低缓,具有西部高而东部低的地势特点。基本地貌类型除南北边缘山地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中小起伏的山高和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起伏和缓,河谷盆地宽坦,是青藏高原上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昆仑山为本区最高大山脉,几乎集中了海拔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和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现代冰川发育,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冰帽冰川。横贯于本区中部的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乌兰乌拉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带,除少数高峰超过5600米并有小规模的冰川分布外,一般山地海拔5100~5400米。上述两个宽谷湖盆带主要由宽坦的高海拔平原和台地组成,其间镶嵌着众多的湖泊,海拔高度一般在4900~4600米之间。它们之间高海拔丘陵广泛分布。从垂直方向看,本区从上向下有冰雪覆盖的极高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原宽谷湖盆三层。

2、气候地貌特点: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缘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风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冰川仅在少数高山、极高山上分布,以大陆性冰川为主。冻胀作用、冰融作用、寒冻风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冰缘地貌。流水作用虽然亦很普遍,但由于水量有限、季节变化大、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都较弱,在现代河床中砾石磨园往往很差。湖泊作用如前所述,湖滨沉积物亦以砂砾石为主。风力作用也很醒目,某种意义上亦反映冰缘环境的特点,高原风力较大,风蚀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综上所述,本区现代地貌过程显示了寒冷半干旱环境的气候地貌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河流与湖泊地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羌塘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是楚玛尔河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为雨水、地下水补给,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区内河谷地貌大多呈高原宽谷,其中一部分河流贯穿在古湖盆中。除局部河段受构造影响外,一般河谷阶地不发育。本区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处于羌塘内流湖区的东北部,湖泊众多。其中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最大的为乌兰乌拉湖,面积为544.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都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区内的湖泊退缩比较明显,但并不强烈。

4、地貌发育据地质资料表明: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提斯海在侏罗纪末最终消失,全部脱离海侵。乌兰乌拉山西端长达2000米的海相侏罗系剖面,对古生物、古地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垩纪开始陆地地貌发育的新阶段。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均以红色砂岩沉积为主,反映了当时干热环境。早第三纪地壳相对稳定,夷平面发育,目前本区高山夷平面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中新世时期形成了一些新的盆地,古湖分布较广,普遍含有泥灰岩沉积,此期火山喷发活动强烈。本区西部熔岩被、平顶桌状方山地形很可能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的。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本区地处高原腹地,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整体抬升,基本地貌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内局部差异性构造运动形成了一些第四纪古湖泊,如在昆仑山口附近和清水河等都发育的是更新世古湖。由于高原隆起,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更新世期间,区内至少发生三次冰期。冰期和间冰期的冷暖、干温变化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强烈寒旱化,对本区气候地貌过程和现代自然环境形成都有重大影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地震在上新世晚期,可可西里原始高原海拔约1000米,高原面在第四纪共抬升了40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地区上长速度最大的区域,也是中国西部现代构造最活跃地带和中强地震的主要发育场所之一。有布喀达板峰-库赛湖-昆仑山口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勒斜武担湖-太阳湖活动断裂;西金乌兰湖-五道梁南断裂;乌兰乌拉湖-岗齐曲断裂等主要活动断裂,据有关资料表明:1920年以来可可西里共发生过大于或等于6.0级的强地震9次,5.0至5.9级的中度地震15次,最大、最近的一次是2001年11月14日的8.1级地震,这次地震也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全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

§ 地域分异规律

整个青藏高原自东向西北表现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更替与过渡。青海可可西里国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居于半干旱地区内。

水分条件是可可西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首要因素,决定着本区宏观分异特征。而水分条件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所处的大气环流位置。本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方向自东南向西北。天然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从500毫米左右逐渐降至不足200毫米。干湿分异的最终结果是:乌兰乌拉山北翼为本区最湿润的区域,整个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变干。就山体而言,作为迎风坡的大阳坡,降水要比背风坡(大阴坡)多。具体至一定的山段,阴坡比阳坡表现的要湿润一些,阴坡的植被发育相对较好。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加,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逐渐被以稀疏状植被为主要特征的亚冰雪带所替代,在一些极高山区发育了多年积雪和冰川。本区的地表物质也是自然环境分异的重要因素。本区大部分地面都覆盖着一定厚度的沙层。它可以使天然降水或融水很快渗入下层,保存起来。由于沙层阻隔,土壤下层水分蒸发微弱,对植被的发育有利。以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草原广泛分布为主导地理景观,而针茅草原景观仅出现在局部地方。覆沙层与青藏苔草的这种紧密关系在整个青藏高原北部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地带内都存在。因而从宏观上看,覆沙层的存在减弱了自然环境的空间变异性。但从局部地区来看,它却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滩地面积比例较大,受到当地大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隐域半隐域景观,这是区域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打乱和干扰了高原地带性景观的连续分布。在一些湖边盐分含量较高的地方,往往形成特别干燥的生境,发育了局部性的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这是地方性非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可可西里地区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上述各种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1)与整个青藏高原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总体趋势相适应,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地理景观自东南向西北表现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过渡;(2)高寒草原是可可西里地区主要的景观生态类型,分布广阔。高寒草甸仅有零星分布,在具体地段上草甸呈斑状分布,有时与小灌木(金露梅)共同构成灌从草甸景观;高寒荒漠草原则仅分布在本区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3)高寒草原带内发生分化,典型的针茅高寒草原分布面积很小。扇穗茅高寒草原以东北——西南呈长条形分布在局部区域。(4)作为垂直带的高寒草甸仅出现在高寒草原带南部较高山地的阴坡、半阴坡,多呈斑状分布。出现的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从4800米上升到5200米左右。(5)区内景观的垂直分化明显但简单。主要有3个带谱类型:a、高寒半湿润类型(高寒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b、高寒半湿润/半干旱类型(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c、高寒半干旱类型(高寒草原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的过渡区,主要植被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甸,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也有少量分布,特别是高寒荒漠仅分布在极个别的地区。

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蒿草(Kobresia pygmaea)和无味苔草(Carex pseudo foelida)为建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一风火山口和五道梁一带山坡。后者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山地阳坡或冲积湖滨的冰冻洼地,与其它草原群落复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较为丰富的降水量。这两类高寒草甸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都比较简单。水平结构一般较均匀,在坡地处的则呈块状或条状分布,垂直结构因植物生长低矮且伴生植物个体很少而无明显的层次分化。群落的盖度一般为70~90%或更高。在部分潮湿的地段有时还有苔藓植物层片的发育。群落的生物生产力很低。后者主要常见伴生植物除了草甸种类外,还常有大量的草原成分和高山冰缘的适冰雪植物。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群落的水平结构常因微地貌形态而呈斑块状,覆盖度也比较低。垂直结构层次分化不明显。

高寒草原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的建群种有紫花针茅(Stipa purea)、扇穗茅(Littiedalea racemos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豆科的几种棘豆、黄芪和曲枝早熟禾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Pleurospermum hedinii)等。紫花针茅草原主要分布于东部青藏公路沿线,在内部多分布零散或局限于个别地段或山地,群落盖度一般20~35%左右。青藏苔草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群落的盖度随所处环境的水热状况有较大的变化,一般为12~35%,有时可高达45%。扇穗茅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沱沱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常与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复合分布。群落覆盖度一般仅10%左右,有时可达18%,豆科杂类草原广泛分布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各类湖岸阶地,冰川河流碎石坦阶地,山坡坡脚坡积物及剥蚀山坡和坡脊。这类草原,种类组成较混杂,群落结构也因质地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别,盖度一般约20%,但也常可见到低达10%以下,高达47%的如落征段。

高山冰缘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分布面积仅次于高寒草原的类型,特别是在西北部地区分布广泛。

综上所述:(1)本区既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小蒿草草甸,又具有典型的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和分布面积仅次于紫花针茅草原而在高原西北部大面积分而的青藏苔草草原,同时,还大面积分布着独特的扇穗茅高寒草原,植被类型的这种丰富性和代表性是相邻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不具备的;(2)由于严酷的气候条件,土壤沙质、贫瘠,寒冻风化剥蚀较强和植物群落本身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生长季短,生产力低下,植被易受破坏却不易恢复;(3)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原始生态系统仍保留较完好,各级食物链仍能顺利地联系在一起。

§ 生物区系特征

植物区系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约202种,分属30科102属。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仅存在个别种类,如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200多种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种和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和东帕米尔分布的种在区系成分中占主导地位。并有一定数量的北极高山成分,而温带亚洲分布的种较少,温带和世界广布的种极其个别,仅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域生境中,如海韭菜(Trigolochi maritima)和眼子(Polamogelon)。据初步统计,该区青藏高原特有种有84种,约占该区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特有种和变种约有8个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分布的种50个左右,占该区植物的35%。北极-高山成分约有5种,温带亚洲成分也仅10种左右。这些成分表明可可西里植物区系具有青藏高原快速隆起的典型特征,并与中亚高山有着密切的联系。

(2)植物种类虽少,但是种群大、分布广。该地区由于特别高寒、干旱的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存,该地区主要植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种的种群十分庞大,分布也很普遍。如镰形棘豆(Oxyrropis jalcata),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唐古拉山点地梅,鼠鞠凤毛菊(Saussurea gnaphalodes),匍匐水柏枝以及雪灵芝、镰叶韭,高山葶苈等。

(3)具有垫状生长型的植物种类多,分布广,50种垫状植物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许多植物都以低矮、垫状的生长型出现,使该地区出现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在广阔的宽谷、湖盆地区,5种垫状的点地梅,5种垫状的雪灵芝,数种垫状的凤毛菊、黄芪、棘豆、红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垫状植物大量出现,一方面表明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强辐射、强风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塑造,同时,垫状植物的存在发展对改造原始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 动物区系特征

目前已知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类有29种,含5目9科15属;鸟类约54种。由于本区地势高亢,气候干旱寒冷,植被类型简单,食物条件及隐蔽条件较差,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是,除猛兽猛禽多单独营生外,有蹄类动物具结群活动或群聚栖居的习性,因而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森林动物不能比拟的。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区系的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哺乳动物特有种占重要地位。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种计有11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种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和藏原羚等;具有产业意义的种类有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和高原兔(Lepus-oioslolus);具有一定科研价值或在食物链中起到生态平衡作用的小型动物,计有多种鼠兔(Ochotona spp)和松田鼠(Pitymys leucuius)等。分布于欧亚北大陆或中亚地区并见于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种类有17种,这些种类为棕熊、猞猁、盘羊、岩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区唯一的广布种。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别具特色。原因是本区远离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些中亚或蒙新区较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种类以及其它北方种类,未能扩展到本区,致使古北界物种的成分明显减少。

(2)鸟类以古北界成分居优势。鸟类的区系组成与哺乳类恰恰相反,即古北界种较多,而特有种仅7种(如:藏雪鸡、褐背拟地鸦、长嘴百灵、雪雀等),余为广布种,候鸟占一定比例,偶尔有大白鹭等迷鸟出现。

(3)本区自东南至西北方向虽然分别出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植被类型,但大、中型哺乳动物(如:藏野驴、野牦牛、藏羚、藏原羚等)均可见于上述各植被带,即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种群数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藏原羚喜在草甸和草原环境中栖息,数量相对较多,在气候更加干旱的荒漠草原带中较少见,甚至绝迹。

(4)不同的植被类型,小型哺乳动物的组成也略有差异。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高寒草甸,拉达克鼠兔(ochotana ladacensis)却栖息于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而荒漠类型的小毛足鼠(Phodpus roborovskii)仅在本区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现。

3、濒危珍稀动物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濒危珍稀的兽类有13种,其中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即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二级保护动物有8种,即棕熊、猞猁、兔狲、豺、石貂、岩羊、盘羊、藏原羚;珍稀鸟类计有8种,即秃鹫、猎隼、大鵟、红隼、藏雪鸡、大天鹅。

§ 气候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温度本区温度因海拔高度差异的不同,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值均比五道梁气象站观测值低,年均温为-4.10C~10.00C,最低气温为-46.40C。最冷月为1月,这和内地平原地区相似。最热月在7月,但也有少数地区出现在6月或8月。在五道梁、太阳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7时,最高气温出现在16~18时,17时的温度是峰值。

2、降水量可可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3、风力可可西里地区由于受高寒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和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年均风速分布由东南,东北向腹地及西部逐渐增大,风速等值线基本呈“嗽叭口型”平均风速在8.0~3.5米/秒之间。

§ 土壤特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1)原始性区内大部分地区都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始终未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一直保持着完好的原始状态。

(2)年轻性本区一部分地区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成土年龄短。同时,气候严寒,一年中土壤冻结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成土作用时间短,强度弱,土壤发育年轻,诸如土层浅,石质化强,剖面分化差,铁、铝等氧化物再分配弱等皆是其表征。

(3)受冻融作用影响深刻本区高位的永冻层,漫长的土壤冻结(指冷季)和频繁交替的昼夜冻(指暖季表土),深刻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土壤类型简单由于本区气候严寒,地形起伏和缓,植被以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垫状植物为主,因此相应发育成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个地带性土壤。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的有草甸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等,土壤类型比较简单。

2、主要土壤类型

(1)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本区西南部(大致在巍雪山至乌兰乌拉湖一线)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面和冰川雪线以下的山地。植被以垫状的点地梅、棘豆、蚤缀、凤毛菊、驼绒藜等为主体,盖度20~25%,且分布广泛,为昆仑山区所罕见。土壤形成特点是冰冻作用深刻影响下的原始荒漠成土过程,土体湿润,剖面分化不明显,以具有鱼鲕状结构或鳞片状结构和兰灰色潜育斑,甚至潜育层为其特点。

(2)高山草甸土多见于本区东部山地,上接高山寒漠土,下连高山草原土,是在寒冷湿润气候和高寒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有高山嵩草、矮嵩草,它们组成建群种,盖度70~80%,地面融冻滑塌和草根层斑块状脱落十分明显。随着降水由东向西渐减,高山草甸土的分布高度和带幅相应由东向西升高和变窄,青藏公路沿线的高山草甸土一般起自海拔4800米左右,向西上升至5000余米。

(3)高山草原土为东部高原面的基带土壤,低山和高山下部也有分布,是在高寒半干旱气候和高寒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植物常由大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建群种,群落组成常受土壤基质制约,砂砾质或盐碱化土壤多由垫状驼绒藜和青藏苔草等荒漠化草原成分加入;细质土壤由是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干草原,盖度30~60%。从大的分布规律看,青藏公路沿线为典型的干草原,往西荒漠化草原成分增多,分布上限也升至5000余米,西金乌兰湖和明镜湖区的湖阶地和周围低山丘陵成为本区荒漠化草原的集中分布区。

土壤形成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强烈。草根层薄松或无,表层为5~10厘米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沼泽土广布于乌兰乌拉山山间洼地、平缓的分水岭脊等浅洼低地中,由于冻土层出现部位高,沼泽土可分布在坡度22?的山坡上。沼泽土剖面分化简单,上部为根系交错密集、富有弹性的草墩,其宽度40~60厘米(个别大于100厘米),高30~40厘米,墩间距离30~50厘米。主要植物为青藏嵩草和苔草等,有机质含量高达19%;下为兰灰色潜育层,中间还有腐殖质层。

(5)龟裂土多见于海拔5000米以下高山草原土区的湖阶地,干涸小湖和低山缓丘间的浅碟形平地中,如涟湖、乌兰乌拉湖、西金乌兰湖周缘都有分布,但面积不大。

(6)盐土主要分布在西金乌兰湖、勒斜武担措和明镜湖等新近出露的湖滨平原上,地面平坦,一片白色薄盐结皮,土体潮湿无结构,它是由湖水在强烈蒸发下,通过土壤毛细管上升地表而聚盐所成。

(7)碱土分布较广,多见于湖滨阶地和高河漫滩,其上或不长植物,地面平坦龟裂,或为荒漠化草原,生长有垫状驼绒藜,苔草和镰叶韭等。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脱盐引起碱化。

§ 偷猎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藏羚羊就被认为是遭受破坏的物种而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是直到野生动物学可可西里家乔治.夏勒博士发现那种被称为“沙图什”的昂贵的绒毛就是藏羚羊毛并提可可西里

出了警告之后,藏羚羊偷猎和沙图什贸易不断升级的原因才被世人所知晓。 1985年以来,乔治.夏勒每年都要花几个月时间工作在中国藏羚羊的分布区。他看到了偷猎藏羚羊的大量事实。尽管人们捕猎藏羚羊的传统原因是为了吃它们的肉,但是1988年当夏勒参观一个名叫Gerze的小镇的时候,他第一次发现了藏羚数目飞速下降的秘密。他“看到牧民们从羚羊皮上揪下羊绒卖给当地的零售商。在一个零售商的院子里,有几大袋羊绒正准备被走私到西部尼泊尔,并从那里再到克什米尔,在克什米尔这些羊绒将被织成披肩和围巾。”夏勒立刻明白了藏羚正在被大量捕杀以满足日益兴旺的沙图什羊绒的贸易。1991年,当夏勒参观一个位于羌塘的猎人帐篷时,他发现了关于藏羚命运的更多的证据。他看到22张藏羚羊皮“堆放在他们的帐篷里,帐篷外面是冰冻的尸体;他们把雄羊头也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的角是一种常用的传统药方,而且在北京和拉萨都有很好的市场”。1990年,一张藏羚羊皮被卖到25美元,1992年,价格翻了一番。

藏羚羊角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传统医药里受到重视和利用。古老的西藏书本中列出了藏羚羊角的不同疗效:它可治疗腹泻、可用于催生、可治疗溃疡、可控制某些腺体的增生、还可治疗妇女的月经不调、以及肾脏和血液的疾病。尽管这些无疑促使了藏羚数量的下降,但是满足沙图什的需求是造成藏羚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992年到1997年的报告表明,在所有中国藏羚的分布区中——西藏、西部青海和南部新疆——藏羚羊的偷猎行为都十分猖厥。但是统计这么一大片区域中被杀戳的藏羚羊的实际数量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1992年,青海省的一位前任官员曾估计在这片地区每年至少有2000到3000只羚羊被杀死。在1996年12月罗马召开的CITES常务委员会上,中国声称每年有2000至4000只藏羚死于偷猎。一位印度官员1997年到过西藏,他对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说藏羚羊的偷猎和贸易活动是在有组织的团伙下操纵而进行的。 偷猎大多是在藏羚羊绒最丰厚的冬季进行。夏勒描述了捉藏羚的传统方法:“把一个精巧的圆形的足夹放在一个凹坑上面隐蔽好,拴在一个小木桩上,足夹有许多尖细的小针指向圆心,当一只羚羊或瞪羚一脚踩进陷阱并往回抽腿的时候,那些小针就会刺入它的皮肉,迅速捉住它”。一旦陷入圈套,这只动物会被立刻射死。对沙图什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更加野蛮的方法的产生。在羌塘的北部地区曾经报道过大量藏羚的屠杀事件。据说猎人们从开动的汽车里向藏羚羊群射击,一次就射死了500只羚羊。一个牧民说,他曾在一个冬季看到从Gerze来的官员们坐在一辆汽车上用现代化武器向野耗牛和藏羚羊射击。他接着说:“如果官员们遵守法律,不再打猎,那么我们也就不再打猎了。”有的牧民们进入自然保护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猎杀藏羚羊。 从偷猎中得到的好处比单纯的放牧或地方工资多多了。随着对沙图什需求的增加,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参与进来了——牧民、卡车司机、警察、地方官员——对非法、贸易的控制也变得异常棘手。尽管有法律的约束,和不断加重的处罚,以及政府方面对制止或至少减弱贸易的努力,偷猎行为仍然在继续。1993年,一项在青海高原上偷猎藏羚羊会被处以1000元(130美元)的处罚宣布实施。但是在这么广大的一片地域上实施的保护相对来说太薄弱了,所以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偷猎分子被抓获。1997年从中国回来以后,乔治夏勒认为摩托化的、武器精良的偷猎分子还在继续残杀青海省残存的藏羚羊。

夏勒报告说尽管政府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大部分西藏地区都“太遥远,执法在那里很难继续下去,特别是当冬季十分寒冷而偷猎活动又十分猖獗的时候”。如果大规模的偷猎活动继续下去的活,藏羚羊“将会在几年之内减少至很悲惨的境地”。

§ 脊椎动物名录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哺乳动物有30种,鸟类54种,爬行类1种,鱼类6种。名录如下: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

猫科(Felidae)

雪豹(Panthera uncia) 猞猁(Lynx lynx) 兔狲(Felis manul)

犬科(Canidae)

狼(Canisl upus) 豺(Cuon alpinus) 赤狐(Vulpes vulpes) 藏狐(Vulpes ferrillata) 沙狐(Vulpes corsac)

熊科(Ursidae)

棕熊(Ursus arctos)

鼬科(Mustelidae)

石貂(Martes foina) 香鼬(Mustela altaica) 艾虎(Mustcla eversmanni) 狗獾(Meles meles)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马科(Equidae)

藏野驴(Equus kiang)

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vidae)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盘羊(Ovis ammon) 岩羊(Pseudois nayaur)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鹿科(Cervidae)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啮齿目(RODENTIA) :

松鼠科(Seiuridae)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仓鼠科(Cricetidae)

藏仓鼠(Cricetulus kamensis) 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田鼠科(Arvieolidae)

斯氏高山平(Altacola stoliczkanus) 白尾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

跳鼠科(Dipodidae)

长耳跳鼠(Euchoretes naso)

兔形目(LAGOMORPHA) :

鼠兔科(Ochotonidae)

黑唇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 拉达克鼠兔(Ochotona ladacensis)

兔科(Leporidae)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

鸟纲(AVES): 鹳形目(CICONIFORMES):

鹭科(Ardeidae)

大白鹭(Egretta alba)

雁形目(ANSERIFORMES) :

鸭科(Anatidae)

斑头雁(Anser indicus) 大天鹅(Cygnus cygnus) 赤麻鸭(Taborna ferruginea) 赤嘴潜鸭(Netta rufina)

隼形目(FALCONIFORMES) :

鹰科(Accipitridae)

大鵟(Buteo hemiasius)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草原雕(Aquila rapax) 秃鹫(Aegypius monachus)

隼科(Faconidae)

猎隼(Faico cherrug J.E.Gray)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鸡形目(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鹤形目(GRUIFORMES) :

鹤科(Gruidae)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鸻科(Charadriidae) 斑鸻(Pluvialis dominca)

鹬科(Scolopacidae)

红脚鹬(Tringa totanus) 矶鹬(Tringa hypoleucos)

鸽形目(COLUMBIFORMES) :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鸡科(Pteroclididae) 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

鸠鸽科(Columbidae)

岩鸽(Columba rupestri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

戴胜科(Upupidae)

戴胜(Upupaepops)

鸥形目(LARIFORMES) :

鸥科(Laridae)

鱼鸥(Larus ichthyaetus) 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 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百灵科(Alaudidae)

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 maxima) 短趾沙百灵(Calandrella cinerea) 细嘴沙百灵(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

小云雀(Alauda gulgula)

燕科(Hirundinidae)

灰沙燕(Roparia riparia) 岩燕(Ptyonoprpgne rupestris) 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鹡鸰科(Motacillidae)

黄头鹡鸰(Motacoilla citreola) 白鹡鸰(Motacoilla alba) 平原鹨(Anthus campestris) 水鹨(Anthus spinoletta)

鸦科(Cervidae)

褐背拟地鸦(Pseudopodoces humilis) 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 渡鸦(Corvus corax)

伯劳科(Laniidae)

楔尾伯劳(Lanius tephronotus)

岩鹨科(Prunellidae)

棕胸岩鹨(Prunella strophiata) 褐岩鹨(Prunella fulvescens)

鹟科(Muscicapidae)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蓝点颏(Lusinia calliope) 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 漠即(Oenanthe isellini) 黑喉石即(Saxicola torquata)

棕背鸫(Turdus kessieri)

文鸟科(Ploceidae)

石雀(Petronia peteronia) 棕背雪雀(Montifrgilla blanfordi) 黑喉雪雀(Montifrgilla davidiana)

雀科(Fringillidae)

曙红朱雀(Carpodacus eos) 高山岭雀(Leucosticte nemoricola) 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a)

拟大朱雀(Carpodacus rubicilleides) 红眉朱雀(Carpodacus pulcherrimus) 灰眉岩鹨(Emberiza cia)

爬行纲(REPTILIA):

蜥蜴目(LACERTIFORMES) 鬣蜥科(Agamimdae)

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iangalii)

鱼纲(PISCES):

鲤形目(CYPRINFORMES):

鲤科(Cyprinidae)

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 小头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icrocephalus)

鳅科(Cobitidae)

长鳍高原鳅(Tripiophysa(T.)longianalis) 细尾高原鳅(Tripiophysa(t.)stenura)

细体高原鳅(Tripiophysa(T.)leptosoma) 小眼高原鳅(Tripiophysa(T.)microps)

§ 生态保护大事记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面积4.5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

1992年以前,每年都有五六万人进入可可西里淘金;而随着藏羚羊绒纺织制品“沙图什”在西方的走俏,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5万只藏羚羊遭到猎杀。

1992年,青海治多县委为“保护和开发可可西里的资源”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治多县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任第一任书记。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600张藏羚羊皮,但他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盗猎分子袭击,中弹牺牲。几天后,当搜寻小组找到他时,索南达杰依然保持着半跪的射击姿势。

1995年5月,时任玉树州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扎巴多杰主动要求辞职,重新组建西部工委,并成立了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命名为野牦牛队,意在像野牦牛一样坚韧、勇猛、能吃苦。野牦牛队当时共有64人,除少数是治多县的机关干部外,大部分是从社会上招募的退伍军人和待业青年,甚至有被感化的前盗猎分子。

在反盗猎的同时,扎巴多杰一直为成立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奔走呼吁。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年底,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但管理局放弃了西部工委和野牦牛队的基础另行成立,曾任曲麻莱县副县长的才嘎被任命为局长。

使命相同的可可西里管理局和野牦牛队并存3年,但两支队伍水火不容,并曾有肢体冲突。

1998年11月8日,扎巴多杰离世。

梁银权成为西部工委第三任书记、即野牦牛队第二任队长。

野牦牛队自成立至撤并,共破获盗猎案件数十起,查缴藏羚羊皮近万张。野牦牛队的反盗猎成绩举世瞩目。

2000年年底,中共玉树州州委发文决定撤销西部工委,野牦牛队的名称亦不允许再被使用。除几名干部回到治多县工作外,野牦牛队有24名队员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成员,其中3名正式工、21名临时工。

§ 相关词条

青海省    可可西里   国家自然保护区

§ 参考资料

http://kkxl.enorth.com.cn/system/2002/10/25/000007189.shtml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6/10/16/001434922.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