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隆尧秧歌
释义

§ 简介

隆尧秧歌的产生、发展,经过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孕育期,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朝中期至民国的逐渐成熟期,抗战后期到建国前后的大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开放初期的兴盛和现在由于现代传媒、娱乐的发展影响而进入保护期。  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大约诞生于明末清初,成型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她根植于唐尧沃土,盛行于冀南大地,曾流行于冀南、冀中、鲁西、豫北及太行山等地。解放前后,隆尧县境内秧歌科班星罗密布,数以百计,巨鹿、任县、柏乡、宁晋、内邱、赵县、元氏、南和、曲周等县,也有科班成立或人员从艺。“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佳话民谣,足以展现出人民群众对秧歌的厚爱。解放前夕,冀南党委对隆尧秧歌高度重视和关怀,为使隆尧秧歌这一地方剧种提高艺术水平,能够更好地为抗战建国服务,曾调秧歌诸科班到冀南党委所在地——南宫培训,排演出《送公粮》、《保山参军》、《土地证》、《王大娘赶集》等现代戏曲进行宣传,并命名隆尧秧歌为 “先锋剧团”。团长尚步臣还在建国前,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改革开放后,隆尧秧歌县剧团,先后创作排演出现代戏《枕头记》、《打公爹》、新编古装剧《家贼》,大型现代戏《果园风波》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 历史

隆尧秧歌是冀南地区的一朵戏曲奇葩。作为一个戏曲剧种,隆尧秧歌不是任何戏曲的从属和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

隆尧秧歌起源于"稻歌",就是人们长久在稻田从事劳作,疲累或休息时经常在田间哼唱歌谣小曲。由于人们在往返路上也随时传唱,又称"道歌"或"道腔"。当"稻歌"从田间地头移至广场街头之时,就变为农闲娱乐的简单演唱,或参与民俗玩灯赛会的汇演,或加入逢年过节的各类庆典,开始与当地民间乡艺(又称社火)结合、融汇。据明万历年间所立隆平(今隆尧)县志记载:"元霄前后数日,居民门户张灯鼓乐,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为乐"。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曾有:"秧歌以数人扮头陀、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的记载。这些"杂戏"、"儿童秧歌"就是隆尧秧歌的雏型和母体。隆尧秧歌从落地搬演到科班演出又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隆尧秧歌已经独立成型,开始组班演出,距今约200多年的历史。

党和政府始终关心支持隆尧秧歌的发展。 1959年,隆尧秧歌《闹大厅》等赴天津参加全省文艺汇演,《闹大厅》、《站花墙》被灌制唱片,在省电台播放。1979年,经过整理、改编的隆尧秧歌《闹大厅》参加邢台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奖。1989年,反映改革开放后新旧观念碰撞的新编隆尧秧歌现代戏《果园风波》,参加邢台地区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并获邢台地区首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二届"月季花"优秀剧本创作奖。

§  隆尧秧歌的特点

隆尧秧歌源于稻田,是经过劳动人民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积月累的口头创作,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其特点:1、表演舞台性。隆尧秧歌是由稻歌发展而形成的生末净旦丑行当齐全,做念唱打完善,能够登台表演,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而不同于各地街头民艺舞蹈扭秧歌;2、地域乡土性。隆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艺人出身都是农家子弟,虽然化妆与其它剧种大同小异,但表演风格却饱含乡土气息;3、剧目丰富性。隆尧秧歌剧目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二百余出:什么家庭朝代文武戏,喜剧悲剧神话剧,小戏大戏连册本,甚至还有一百零八出的《黄蛤蟆娶亲》长篇巨型连册戏,可说是无所不全,应有尽有。其中贴近农家生活的剧目占很大比例:如独角戏《小二姐做梦》、二人台《借髢髢》、大戏 《闹大厅》、《山东歉》、《跑沙滩》等;4、语言通俗性。隆尧秧歌的文字语言,汲取提炼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语言。因此,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很浓,唱腔简单而明快,通俗易懂;5、伴奏简易性。隆尧秧歌伴奏形式,前期只有武场没有文场,以鼓锣钗梆为主,伴奏简单但独具特色。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使舞台表演更加细腻完善。在往昔时代,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文化知识,所以通俗易懂的隆尧秧歌,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戴。

隆尧秧歌从其发展和表演艺术风格看,可概括为两大流派:一派宗师立业,一派业余成家。前者唱做并重,板式要求严格,曲调平稳动听,表演细腻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动人,并善于运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功底塑造人物;后者则以唱功见长,音域宽阔,以声带腔,吐字清晰,韵调优美且刚柔相济、跳跃多变,但在板式、做派上却不甚讲究。两大流派虽然风格各异,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新人的不断涌现,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同时,不断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丰富隆尧秧歌剧目,推动了隆尧秧歌的发展、创新。

§  隆尧秧歌的价值

地区文化艺术,既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部分。隆尧秧歌的价值在于:1、她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个独具民间特色的地方剧种,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个艺术品种;2、隆尧秧歌历史悠久,既受到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又为抗战建国做出过积极的贡献;3、隆尧秧歌虽然唱腔还下太优雅,伴奏还不太完善是她存在的缺陷,但她象一块未经雕刻的玉石,为音乐唱腔改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4、隆尧秧歌象濒临灭绝的珍奇动物一样,需要得到抢救保护,给她创造出必要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只要能在老音乐唱腔和伴奏形式的基础上,取优除弊对其改革创新,培养出优秀演员,排练出优秀剧目,就会使隆尧秧歌成为一个包含民歌风味、优雅动听的新剧种呈现于世人面前。

§  隆尧秧歌的现状

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有它的周期,而周期的长短,则是由外因、内因诸多因素所决定。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古老而未完善的隆尧秧歌,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败。自1997年体制改革,实行个人承包而导致县剧团垮台后,隆尧秧歌便陷入低谷绝境。如今,隆尧秧歌的现状是:1、队伍老化。县剧团时期的骨干演员,一部分乘鹤西去,一部分年高龄迈,己无法登台献艺。青年演员因戏剧不景气,早已弃艺改行,另谋出路,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从事演出活动;2、艺术断档。由于艺术行当受社会环境所影响,戏剧受电视冲击而衰败,从艺者无法维持生计,所以青少年无人学艺,形成后继无人的局面。3、现状甚惨。现在虽有个别退休老艺人或秧歌业余爱好者,各立山头组织起行当不全的业余表演小团体,因无经济实力,又无经营改革艺术创新之能力,所以平时只能为红白喜事吹拉弹唱服务,农闲季节也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演上几场老掉牙的古装戏。由于阵容不整,水平低劣而很快便丢失阵地,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因此,只有谋划出解决问题之良策,采取有力措施扭转此现状,隆尧秧歌才会摆脱困境,出现生机。

隆尧县委、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对抢救保护、扶植振兴隆尧秧歌工作非常重视,按照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要求,制定出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整理价段、保护发展阶段的工作方案和扶植,振兴秧歌的十项措施。即:1、恢复保护发展隆尧秧歌演出团体;2、举办隆尧秧歌培训班;3、举办秧歌知识竞赛;4、制作秧歌唱片资料。5、在电视台举办表演大奖赛;6、举办秧歌知识讲座;7、编辑印发秧歌知识资料;8、加强秧歌剧本创作;9、组织秧歌汇报演出;10、组织秧歌团体在全县巡回演出。通过十项措施,拯救扶植、改革发展隆尧秧歌,实现人民群众振兴隆尧秧歌的心愿,以便使隆尧秧歌摆脱灭亡危机、走出困境、焕发新生,为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兴繁荣隆尧的文化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隆尧秧歌"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击乐,而无丝竹相配。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它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锣鼓经有"二鼓头"、"三鼓头"、"四鼓头"等。隆尧秧歌的板式曲牌计20余种,主要板式有:慢板(4/4拍,分大慢板、小慢板)、二性板(2/4拍,分快、慢、紧二性)、三板(1/4拍)和散板(分紧、慢、散板),多以二性板为主,其板眼格式基本上是四句一循环。唱词的分区与评剧相近,其唱腔形式属宫调式,既尾音落在"1"上,唯有二性板在结束时落在"6"上。她的唱腔音域窄,一般活动在八度之内,曲式平稳,除慢板外其它板式皆无过多装饰。个别剧目运用"诸公调"、"梆子令"、"锁南枝"、"鬼腔"等曲牌音乐,其中以"锁南枝"较为常见。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也有移植的剧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

2006年,隆尧秧歌被命名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