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国馨
释义

§ 简介

马国馨

马国馨,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协副主席。1942年2月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1965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 履历

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自1965年10月起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至今。

§ 历任职务

历任建筑师,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建筑师等职务,现为院常务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 突出贡献

马国馨

马国馨从日本学习回国没多久,便赶上第11届亚运会工程的建设。对于一个中国建筑师而言,这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北京50年代的"国庆十大工程"是中国建筑的第一个高潮,那么亚运会工程建设就是迎来了中国建筑的第二个高潮。马国馨在这个高潮之中,被委以重任,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任务。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京市南北中轴线向北延伸的轴线东侧,在创作方案时,马国馨大胆汲取了国外同时代体育建筑的精华,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创作出一种新型体育建筑风格。设计中,他不过分强调各栋建筑物自身的独立和完整,不单纯地研究各栋建筑物孤立的形态美,而更多地注意建筑群体的组合关系,希望通过建筑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用各自并不十分完整的个体,组成比较完整的群体。北京是一个文化古都,有着严谨而规整的中轴线格局与棋盘式的街区,北郊要成为体育盛会的中心,就要将用地内主次轴线与环形道路结合,形成中心内主要骨架,这样便与城市的总体格局相协调。

在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马国馨和设计组的同事们则更多地将传统构件通过变形、隐喻加以使用,使人联想到中国建筑的常见特征。如各馆檐口下露明的网架节点上杆件形成的三角形外轮廓,让人联想起斗拱;高耸的塔筒外侧向内收分以及它与斜拉索、与屋脊形成的起伏轮廓,酷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侧角与屋脊的起翘;檐口和屋脊的大红色金属构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某些色彩;建筑的平台和多层台基,使人想到传统建筑的常用作法等。

在奥体中心的环境设计中,绿化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中心的绿色及水面约占总用地的38.8%,如果再加上比赛、练习场地的草坪和停车场上的绿化,将接近50%左右。在园林部门的配合下,马国馨和同事们结合规划要求,通过大色块、大面积的简洁处理,使得整体绿化布局得当,富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绿化环抱的花园式体育中心。

在环境景观设计中,通过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心理和行为特点,加强了对包括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标志、旗杆、喷水池、座凳、围墙大门、地面铺装、路灯和室外灯具、工业构筑物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使整个奥体中心的景观更加趋向完整。 在今天人们看到的申奥体育建筑方案中,尤为给人感到重要的是新场馆的建设与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规划设计做到了很好的结合。10多年前在设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有关部门要求:作为北京市大型体育中心,必须在1990年满足亚运会比赛需要,并为将来举办奥运会创造条件。根据当时国家"财力"及战略安排,"中心"要在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处理好远期与近期几重关系,(1)虽然第一期建设只是"中心"全部建设的一个部分,但要在亚运会期间形成完整且相对独立的体系;(2)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的第一期建设用地中,要为将来的建设项目预留未来空间;(3)一旦建设奥运项目实现,要与原有亚运会建设能协调统一,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国体育建筑设施总体系。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正是由于当年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留有很好的基础,使得正在展开的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奥运建设项目有了无穷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这不能不说是马国馨对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宏伟目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奖励。1992年当他手捧着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签字的"体育建筑奖"国际奥委会奖牌时,他感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几分压力。

§ 主要著译作

1.丹下健三(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者)

2.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兼撰稿人)

3.建筑设计资料集(7)(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分编委兼编写人)

4.世界新建筑(2)(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译者之一) [1]

§ 主要建筑设计作品

1971-1972:北京国际俱乐部(主要建筑设计人)

1972-1973:北京某宾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任工程主持人)

1976:北京前三门大街和平门—宣武门街区规划设计

1976-1977: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任建筑负责人之一)

1983-1985: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体育设施论证(参加者)

1985:刚果人民共和国布拉柴维尔某私人住宅(任工程主持人)

1986:刚果人民共和国布拉柴维尔某官邸方案

1984: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

1981-1983:在日本丹下建三都市与建筑事务所研修期间,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国会大厦设计

首都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航站楼(1994年-)(工程主持人之一)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1976-1977年)(建筑负责人之一)

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练习馆,曲棍球场,医务测试中心(1986-1990年)(工程主持人之一) [1]

§ 主要论著

CAD在国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师20)

环境杂谈(美术1986.3)

建筑创作与TQC(建筑学报1986.3)

从两个饭店的设计人看日本建筑界的一些动向(世界建筑1984.5)

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世界建筑1984.6)

西萨佩里(建筑师24)

日本的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导报6)

日本的野外博物馆(世界建筑1985.3)

关于合作住宅(新建筑1986.1)

关于游乐园的建设(建筑师25)

中国住宅的现状(与柴裴义合作,日本GLASS & ARCHITECTURE.1981年中国建筑专集)[1]

§ 所获荣誉

负责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

主持设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金奖。

主持设计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获国家优秀工程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一等奖。

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4年获全国设计大师称号。

2002年获梁思成建筑奖。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丹下健三》获建设部优秀图书奖,负责编制《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获北京市科协进步三等奖。[1]

§ 人物评价

马国馨

马国馨已近花甲之年,在他为中国体育建筑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还抽出时间,认真、耐心地辅导青年建筑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无私地传授给他们。在1999-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申奥场馆方案的全部设计任务。身为北京2008年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技术顾问的马国馨,在设计过程中对青年建筑师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待奥运申办成功后,他又将青年建筑师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向社会各界介绍申奥场馆的设计心得,树立青年建筑师的形象,提高他们在行业及社会上的认知度。 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是推崇奋斗、蔑视危险、热爱祖国、慷慨、骑士精神、熟识艺术与文学,是维护和平强有力的因素,强壮的身体文化,一种高尚纯洁、耐力和体力的学派"。作为国内体育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马国馨对此也是推崇备至。从1992年-1999年,马院士带领他的设计组出色地完成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扩建设计任务。超大型项目设计不仅使他在"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方面更加娴熟,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这无疑为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突出"绿色奥运"场馆建设奠定了基础。

早在1999年初,马国馨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之中。他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起草国家《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同时组织在国内各大设计单位收集、汇总有关历届奥林匹克场馆建筑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制定《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马国馨认为,体育产业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体育设施密切相关,设施建设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硬件。体育的社会化意味着多方参与、广开财源,产业化意味着投入产出、讲求效益。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体育设施的运作规律,要特别讲究供求关系、布局结构、运营管理、消费趋向等。这不仅要结合中国国情,更要吸取并参考国外经验及教训,从而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他强调,体育场馆设计与建设要满足于社会及产业化的要求,其设计形式也要随使用模式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要有以长期使用目标为主,而将一次性使用的设施临时设置的;要有长期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相结合的;要有按业主要求设计成相对固定的永久性体育场的形式。

10年前,在他主持设计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10年后,由他主持的申奥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方案,在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同时,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一个将自己与体育·建筑·奥林匹克联系在一起的人。

作为人,马国馨很平常,干事业,他却有许多耀眼之处:1981年,他东渡扶桑,跟随世界知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研修,从而使他得以较深入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49岁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52岁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不少重大工程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绘画、摄影、音乐、篆刻……看似与建筑无关,实则与之紧密相连;若说其是"业余爱好",但"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在他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 人物轶事

马国馨

与体育建筑结缘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马国馨就作为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北京建外国际俱乐部的设计工作,俱乐部有1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娱乐、餐厅和网球馆、室外游泳、跳水等项目。回想起当时的工作,马国馨至今历历在目。“对于这些体育场地的规格标准,那时我并不很了解。建网球场地时,从设计方案、施工图到现场施工都是在有经验的网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那时搞体育建筑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好在马国馨所在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体育建筑设计有很多经验,曾设计了50年代的北京体育馆、60年代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70年代空间结构的首都体育馆等。一批老同志的倾心指导和马国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施工用了一年的时间,由此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难解之缘,对于体育建筑也有了深切的感悟。“对于不同体育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找准定位,是用于大型赛事,还是用于商业运营,或是用于开展社区体育,要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规模档次。此外,还要符合体育赛事的规则,在场地、高度、灯光等各方面都要合乎标准,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还要考虑安全等因素。”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每一个项目他都力求——

将场馆设计得更科学

“说实话,我做过的工程并不多,不像许多建筑师有几十项、上百项作品。1983年我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习回到院里,开始接手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从参加亚运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试做方案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整整用了7年时间。”7年中,马国馨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设计中我主要看重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设计的总效果,一个是国奥中心的环境设计。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注意功能的完善,比如在全场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这在当时全国的体育建筑中也是比较超前的。”马国馨说。“体育场馆要建得科学,必须进行深入地调研工作。功能上要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求,外观上要与城市景观和谐。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影响到使用效果。”

从2000年起,马国馨带着年轻的设计师们开始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的设计工作。经过一年半的规划、论证、设计和数十遍地修改,申奥场馆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并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

钟情体育的建筑家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现在我每天的运动就是上下班骑自行车,但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多年来,马国馨院士一直注意对体育建筑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大型体育场的建设和使用模式等,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对院内承接的其他体育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指导。

凭借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加上自己所进行的理论归纳和对国外信息的掌握,马国馨作为主要负责人还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这套规范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作为一名设计师,马国馨观看比赛也有着与普通球迷不同的旨趣。“电视上转播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时,我常抽空看一看。不光是为了看赛事,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国外体育建筑的结构和特色。”每年去国外考察的机会很多,马国馨总是不放过任何了解国外体育设施的机会。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敏锐的观察思考使得马国馨对于体育建筑有了更深的感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