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籍 |
释义 | 两晋南朝时称正式户籍为黄籍。《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札是木牍﹐称为“黄籍”﹐当是用黄色药物处理过﹐以防虫蛀。其后用黄纸代替木牍﹐也是用黄檗处理过的纸﹐可避蠹鱼。东晋前只有黄籍﹐东晋时出现白籍﹐它是由于东晋政府设置侨州郡县以安置北来流民而产生的。流民在以其原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里登记临时户籍﹐以白纸书写﹐故称白籍(见侨州郡县)。入白籍的侨人享受免调役的优待。东晋政府后来实行土断﹐省并侨州郡县﹐命令侨人在其定居之处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其免调役的优待﹐白籍户便成为黄籍户。当时称为“土断白籍”或“土断侨流郡县”。由于历次土断多不彻底和流民的继续南下﹐所以虽经土断而白籍户仍长期存在﹐至南朝后期消失。 又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也称黄籍。此外﹐唐代称正式的职田﹑公廨田簿籍为黄籍﹐临时的则称为白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