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玙 |
释义 | § 简介 陈玙(1924-2005),笔名彦人。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1948年肄业于哈尔滨大学戏剧音乐系。历任东北文化教育工作队创作组长、科长、演出委员会主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及东北作协编剧、专业作家,鞍山市文联秘书长、副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中国作协辽宁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辽宁省作协专业作家。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陈玙 以《夜幕下的哈尔滨》闻名于世的鞍山作家陈玙因感冒引发综合症于4月25日逝世。 § 人生履历 陈玙1924年出生在巴彦 1940年在哈尔滨第一中学读书,目睹了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哈尔滨的屈辱史,以及哈尔滨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他为在哈尔滨作过十五年地下工作的鞍山市市长李维民同志整理回忆录《地下烽火》,用了三年时间了解哈尔滨人民的抗日斗争。 1945年开始文艺创作 1954年,陈玙举家迁往鞍山。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1979年他开始动笔创作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当时被改编成评书、广播剧、连环画和话剧,1984年被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和青岛电视台拍成12集电视连续剧,大部分镜头是在我市拍摄的实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轰动一时。 20年来,《夜幕下的哈尔滨》再版4次,发行30万册,影响深远。 作家陈玙 陈玙曾任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创作过多幕话剧《白卷先生》。陈玙离开哈尔滨后,只是在创作《夜幕下的哈尔滨》小说和拍摄电视剧时回来过两次,自1984年至今再没回来。 § 作品 著有《陈玙剧作选》,中短篇小说集《奇异的爱》,报告文学集《真人谱》,歌剧剧本《阴谋》、《立功》,独幕话剧剧本《朋友和敌人》、《血肉相连》、《两条路》,三幕话剧剧本《在建设行列里》,中篇小说《出路》等。长篇革命回忆录《地下烽火》、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分获辽宁省文学奖,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获飞天奖,多幕话剧剧本《人生在世》(合作)获辽宁省剧作奖。[1]在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陈玙创作出了大量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其中,话剧《敌与友》被收入东北文联的群众文艺丛书,在《东北日报》和《剧本》杂志上全文发表。参与创作的话剧《立功》曾进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演出。1964年与陈淼共同创作的话剧《风华正茂》演出后引起轰动,1978年,他创作的讽刺喜剧《白卷先生》成为全国揭批“四人帮”的锐利文艺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出版后,尤其是经改编后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出后,陈玙的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直至今日都令人回味无穷。 代表作《夜幕下的哈尔滨》 陈玙从1978年起开始写《夜幕下的哈尔滨》。1981年3月19日写完初稿。1981年5月20日写完二稿。1982年《夜幕下的哈尔滨》问世(1982年6月由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年前,一部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这部当时最长的国产电视连续剧不仅创下了收视率纪录,而且成为许多人关于国产电视连续剧的最初记忆。 这部电视剧就是根据鞍山著名作家陈玙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夜幕下的哈尔滨 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陈玙创作了大量的话剧和小说,这其中,《夜幕下的哈尔滨》无疑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934年日本侵略者把伪“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时的哈尔滨为背景,反映了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各阶层人民对日伪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殊死斗争。作品塑造了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师、地下党的领导者王一民、李汉超,共青团员罗世诚,爱国知识分子柳絮影、塞上萧等爱国人士以及爱国的工人、商贩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富有乡土色彩的风俗画。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 陈玙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哈尔滨度过的。那时的哈尔滨正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蹂躏下挣扎着,哈尔滨的人民是蘸着血和泪书写这段历史的。这血和泪也流进了陈玙那幼稚的心窝,给他的青少年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形成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他总想用戏剧或小说的形式写那一段血泪交加的历史。 1950年,陈玙开始搜集这方面材料。他到过哈尔滨东北抗日烈士博物馆,读了一些抗日英雄的生平传略;也去过杨靖宇壮烈牺牲的蒙江密林,访问过当年跟随杨靖宇战斗过的抗联战士。但因受工作任务的制约,他只写了一部歌颂中朝抗日英雄的话剧《血肉相关》,就去忙别的事情了。 又过了十年,到了1960年,陈玙得到一个机会,为已故的原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维民整理回忆录。李维民从1930年入党那一天起,就在东北坚持地下斗争,转战于吉林、哈尔滨、沈阳以及汤原等地,有极其丰富的地下斗争经历。陈玙与李维民合作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他的长篇回忆录《地下烽火》。这三年,不但使他完全沉浸在庄严的革命斗争气氛中,而且不断地产生创作冲动,总想把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和他从前搜集到的创作素材结合起来,写一部小说,实现他早年的愿望。 但是还没等陈玙动笔,十年动乱开始了,他辛辛苦苦积累了多年的创作素材都被毁掉了。其中最令他痛心的就是李维民讲述地下斗争时的原始记录———厚厚的三大本,连同那些早年搜集的抗日英雄史实资料,都无影无踪了。但是,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却在陈玙的脑子里生了根,如果不让他们开花、结果,他感到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将引为终身憾事。 又过了十年,到了1960年,陈玙得到一个机会,为已故的原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维民整理回忆录。李维民从1930年入党那一天起,就在东北坚持地下斗争,转战于吉林、哈尔滨、沈阳以及汤原等地,有极其丰富的地下斗争经历。陈玙与李维民合作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他的长篇回忆录《地下烽火》。这三年,不但使他完全沉浸在庄严的革命斗争气氛中,而且不断地产生创作冲动,总想把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和他从前搜集到的创作素材结合起来,写一部小说,实现他早年的愿望。 陈玙的愿望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实现了。十年浩劫过去,像在火灾过后遇到春风的野草一样,陈玙的这个心愿又开始生长起来,而且长势很旺,创作思想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在突击写完讽刺喜剧《白卷先生》以后,他立即向领导说出了多年的愿望———创作以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主要是地下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他的创作计划立刻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批准。 [2] § 获奖 1982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笔耕不辍,陈玙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这部小说长达71万字,陈玙几经思考,把这部小说命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同年5月,《夜幕下的哈尔滨》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问世后,一时间洛阳纸贵,读者蜂拥,两年内共3次印刷,计297600册。陈玙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蜚声国内。 1983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创作一等奖。 1984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改编成电视剧,同年获得电视飞天一等奖。 2002年,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 [3] § 故乡情怀 陈玙曾在1984年回到他离别38年的故乡巴彦县,面对故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曾写下了《巴彦,我的故乡》一文。他在此文的开头写道:“巴彦县是生我养我哺育我长大成人的地方。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在巴彦写的,我的第一出话剧是在巴彦演的,我是在巴彦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