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苞菊 |
释义 | § 种属概述 革苞菊形态分析图种中文名:革苞菊 种拉丁名:TugarinoviamongolicaIljin 国内分布:产内蒙古中部。生于干旱草地,海拔1500米。 国外分布:也分布于蒙古南部。 海拔:1500米 命名来源:(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Bull.Jard.Bot.Princ.URSS.27:357.1928] 中国植物志:75:248 亚族中文名:旋覆花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O.Hoffm. § 形态特征 革苞菊植株多年生草本;根顶部包被多层棉毛状枯叶纤维,无地上茎。叶基生,莲座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5厘米,宽1-4厘米,羽状浅裂至深裂或全裂,裂片皱曲,具不规则浅齿,齿端有长硬刺,两面被蛛丝状毛或棉毛,具长柄。雌雄异株,花葶长2-4厘米,头状花序盘状,下垂或直立,无舌状花;雄株头状花序较小,总苞倒圆锥形或基部稍宽,长7-15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较宽,革质,有浅齿和黄色刺,内层较短,无齿,顶端具刺尖;小花花冠管状,长7-9毫米,白色,5裂;花药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有丝状长尾;花柱分枝短,卵圆形,先端锐尖,密被极细乳头状毛;子房无毛;冠毛1层,长5-6毫米,有不等长的糙毛;雌株头状花序较大,总苞钟状或宽钟状,长2.5-2.8厘米;总苞片4层,外层较短,上部两侧具锯齿,边缘膜质,内层较长,两侧有小齿,边缘宽膜质;小花花冠管状,长达14毫米,白色,5裂;退化雄蕊5;花柱顶端膨大,分枝短,先端钝,密被细乳突状毛。瘦果长圆形,长8-10毫米,密被长柔毛;冠毛多层,长达15毫米。[1] § 生长习性 革苞菊为强旱生植物,主要见于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带。生长区的年降水量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为小针茅StipaklemenziiRooshev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于砾石质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长于石质残丘顶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花果期5-6月。 § 分布范围 革苞菊仅见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北部,巴彦淖尔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及与蒙古毗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石质残丘顶部或砾石质坡地。 § 发育解剖学 革苞菊植株革苞菊(Tugarinoviamongolica)花蜜腺为筒状,围绕花柱基部着生,属于花柱蜜腺类型。蜜腺中无维管束分布,只具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分泌表皮细胞排列整齐,表皮细胞之间分散分布着许多气孔,气孔的孔下室发达。蜜腺基部细胞与花柱维管束相邻。随着蜜腺的发育,泌蜜组织的细胞结构和储藏物质呈规律性变化。原蜜汁的来源主要是由花柱基部维管束提供多糖,经过泌蜜组织加工成蜜汁后,由分泌表皮上的气孔将蜜汁排出体外。同时讨论了革苞菊花蜜腺结构与进化的相关性问题。 孕蕾期 花蕾早期,在雌花的纵切面上,雌蕊原基刚刚形成时,位于花柱基部的一圈细胞的表皮恢复分裂能力,开始进行垂周分裂。接着表皮以内的几层细胞也开始分裂分化,从而使花柱基部产生一圈突起。这些细胞较其周围细胞核大,细胞质浓,为典型的分生组织细胞特点。这个时期的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还未分化,也没有多糖和蛋白质的积累,此为蜜腺原基。 花蕾膨大期 雌蕊原基由孢原细胞分化发育至大孢子母细胞阶段时,蜜腺原基细胞经过平周和垂周分裂,整个蜜腺体积增大并分化形成分泌表皮和泌蜜组织,并在蜜腺中开始积累少量的淀粉颗粒。气孔的保卫细胞中积累的淀粉颗粒大而密集。花柱细胞中也看到少量淀粉粒,维管束中则具大量可溶性多糖,未见到蛋白质的积累。从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开始,至二核胚囊形成这一阶段,蜜腺继续长大,淀粉大量增加。 花初放期 雌蕊进一步发育至四核—八核胚囊时,蜜腺中淀粉含量最多,同时期马虹等:革苞菊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出现可溶性蛋白质。这时花柱维管束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其周围细胞中可见到淀粉粒,蜜腺细胞开始出现较大的液泡。 盛花期 此阶段胚囊已发育成熟,是蜜腺泌蜜最旺盛的时期。但在蜜腺中淀粉含量却开始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大量增加,气孔保卫细胞中含大量淀粉和可溶性多糖,花柱细胞中仍含淀粉,维管束中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维管束中出现少量淀粉粒和可溶性蛋白质。 花败期 胚囊受精后,蜜腺体积增加到最大,蜜腺细胞中液泡增大,淀粉继续减少,仍含大量可溶性蛋白质。花柱细胞中淀粉较多,花柱维管束中仍含大量可溶性多糖,蛋白质消失。合子分裂至多细胞原胚期,蜜腺细胞变形,细胞质变稀薄,呈退化趋势,分泌表皮与泌蜜组织之间出现大的裂隙。蜜腺细胞中含可溶性蛋白较多,淀粉粒较少,气孔保卫细胞中淀粉粒仍较多。花柱细胞中含少量淀粉粒。 § 多糖动态 石蜡制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多糖在革苞菊胚珠发育过程中的消长动态。观察发现,胚囊发育的不同时期,在珠被、珠柄及子房壁细胞中,多糖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胚囊的整个发育过程始终无多糖积累。受精后,胚和胚乳内均未发现可溶性多糖和储藏淀粉。珠心细胞中只见到可溶性多糖。认为胚囊发育所需营养是由子房壁通过珠柄到达珠被和胚囊的。 § 胚胎学研究 革苞菊花朵革苞菊成熟胚囊为蓼型。受精前,一个助细胞退化,两极核融合为次生核,卵具明显极性。花粉管从胚珠的珠孔处穿过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释放内容物后,残留一段时间即消失。进入胚囊的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其融合过程为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另一个精子与次生核融合后,形成初生胚乳核。细胞型胚乳。胚胎发生为紫菀型。胚柄不发达,具胚柄吸器。 革苞菊为雌雄异株。在雄花中,花药4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一层中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于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开始变形,其细胞原生质体向药室中移动,为变形绒毡层。小孢子孢原为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四面体型的小孢子四分体。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3-细胞型。单核期的小孢子出现壁发育不良和巨大及空花粉现象。在雌花中,胚珠是倒生的,单珠被,薄珠心,珠被于孢原期已发育完整。大孢子孢原单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大孢子母细胞。4个大孢子直线型,蓼型胚囊。于成熟胚囊期观察到发育异常的胚囊。通过对胚囊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消长规律的研究,讨论了环境与发育的相关性问题。 § 濒危及保护 保护价值 本种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对研究亚洲中部植物区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革苞菊是一个独立种。因此,革苞菊属包含了2个种。革苞菊为北阿拉善一东戈壁分布种,卵叶革苞菊为南阿拉善东部(桌子山-贺兰山)低山丘陵分布种,二者形成明显的替代分布格局。该属为阿拉善荒漠特有属,亦为蒙古高原特有属。 保护措施 建议在革苞菊分布区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放牧,并进行引种繁殖试验。 § 栽培方法 可以试用种子繁殖。 § 革苞菊属 革苞菊种群属中文名:革苞菊属 属拼音名:gebaojushu 属拉丁名:Tugarinovia 中国植物志:75:246 描述:TugarinoviaIljin革苞菊属,菊科,只有革苞菊T.mongolicaIljinl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内蒙古亦产。多年生草本;叶基生,羽状分裂,裂片有硬刺;头状花序单生于花茎上顶;总苞钟状,总苞片硬,厚革质,顶端有锐刺;花柱枝略扁,棒状;瘦果圆柱形;冠毛多数,粗糙。 所有物种: 革苞菊 革苞菊(原变种) 革苞菊卵叶变种 革苞菊属 卵叶革苞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