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诗言
释义

§ 简历

陶诗言

1919年7月6日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

1938-1942年 就读于中央大学地理系。

1942-1944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助教。

1944-1949年 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49-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56-1966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

1954-1957年 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兼任教授。

1961-1964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

1966年后 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1977-1986年 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8-1992年 历任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 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2年 任成都气象学院名誉教授。

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6-1990年 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1988年 任世界科联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 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1]

§ 简介

陶诗言

陶诗言,191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做过中学教员,后在国民党政府机关任公务员。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少年时代的陶诗言性格好静,聪颖好学。酷爱体育运动,曾是一位出色的足球中锋。进入中学后,他放弃了所有爱好,发愤读书。1938年,以优异成绩免试保荐进入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来到重庆,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政治形势多变,国弱民穷,科学技术根本得不到重视,加之陶诗言家境并不富裕,虽然生活费由国家贷金,但常常连饭都只能吃个半饱,当时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当个科学家,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学的四年,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放假时,他去给人家做家庭教师,以贴补购买书籍所需之费用。大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学术生涯。在这期间,他在涂长望、朱炳海等气象学前辈的影响下,决心振兴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他在任教期间编著的《等变压场及其在天气预告上的应用》以及《天气预告之前瞻与后顾》是其以后学术思想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1944年,赵九章就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由于陶诗言学业及工作出色,把他招聘到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不久被提升为助理研究员。

§ 开拓者

陶诗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诗言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气象学的研究工作。建国初期,国防与经济建设都急需气象服务。1950年3月,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通力合作,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由陶诗言出任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顾震潮任主任)。中心的任务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气象保障任务,二是向中国发布天气预报。作为中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陶诗言一心扑在气象预报事业上,与大家一起不辞辛劳、埋头苦干,从填图到分析预报,他样样都干。遇到有灾害性重大天气事件时,往往由他负责签字发布天气预报。当时的中心每天都向中国和朝鲜前线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情报。为新中国的天气预报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在实践中建立和总结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陆续发布了寒潮、台风、暴雨、霜冻、中期降水等预报,填补了中国天气预报史上的空白。陶诗言从天气过程的天气学实例分析及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一些研究报告,如寒潮预报,在当时成为全国气象工作者人手一册的《天气预报手册》,对于指导天气预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先后发表《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寒潮预告的几点经验》、《关于苏联的平流动力分析法在东亚应用的几个问题》、《东亚温带低气压的统计研究》等主要论文。他利用当时日益稠密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少数的高空观测资料,系统地划分了入侵中国的寒潮路径,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在中国气象台站寒潮路径的预报中被广泛应用。陶诗言在寒潮研究上第一次提出了寒潮过程爆发是高空大型天气过程急剧调整结果的新观点。他发现亚洲阻塞形势的崩溃也是导致东亚寒潮的一种常见高空环流形势。他用从高低空流场相联系的观点分析东亚寒潮的爆发,使预报时效延长3天左右,而且寒潮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 学科带头人

陶诗言作品

陶诗言作为中国大气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良好学风深得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敬佩。他熟知国际中国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研究动向,组织力量,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使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满足了中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由于陶诗言在气象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在中国气象界中的崇高威望,1982年,他被选为第20届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又当选为理事长。在他就任期间,学会的学术活动很活跃。每年气象学会主持几次学术讨论会,陶诗言总是亲自参加筹备,从确定会议的主题到论文的选择,他都提出意见,积极扶持学科领域的新课题、新学术思想和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有争议的学术观点。作为老一辈气象学家,他对年轻同志尤为重视和关注,利用学会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开阔他们的学术思路。作为中国气象学会的理事长,他还十分注意发挥学会在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各地气象界同仁的极大信赖。许多学会的同志有意见和看法总愿意与陶诗言商谈,希望得到学会的帮助和解决。陶诗言总是认真听取,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平时,陶诗言的办公室和家里总是宾客盈门,找他商谈工作的同志总是络绎不绝。陶诗言也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在该所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他是《大气科学进展》、《大气科学》、《气象学报》等大气科学领域主要学术刊物的主编及编委。他是中国地理学会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理事,担任《地理学报》、《中国环境学报》的编委,以他的影响,促进了气象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0世纪50年代,陶诗言和叶笃正等人一起研究了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问题,指出在初夏,由于一系列大气环流特征的突变,活跃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静止锋和雨带也随之迅速北移至长江流域,于是出现了“梅雨”天气。这一季节突变的观点在50-60年代广为气象界所重视。

50年代中期,陶诗言对东亚寒潮的发源地、寒潮爆发的路径及条件、寒潮冷锋的结构及其在中国境内的锋生过程以及寒潮预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十多篇有创见性的论文,受到气象界的高度评价,成为50年代寒潮研究的权威。多年来,陶诗言一直致力于中国暴雨的研究。50年代后期,他就认识到夏季降水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中期预报的初步研究》、《东亚的梅雨与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季节的变化》、《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论文。60年代后期,他注意研究了关于台风的移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副热带高压及副热带天气学的研究,并且将大气环流的研究扩展到平流层大气。1975年8月的河南特大暴雨给了全国气象界以极大的震动。陶诗言和谢义炳等人一起组织了一场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和各有关大专院校参加的大规模暴雨会战。陶诗言首先分析了中国历史上近50年来所发生的大暴雨个例,指出暴雨是复杂的不同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的环流形势制约了中小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而中小尺度系统对大尺度环流又能起反馈作用。他发现当北半球环流形势非常稳定时,地面上的锋带和气旋路径以及降雨带便有集中和稳定的趋势,因而引起严重的持续性暴雨和洪涝灾害。这个观点后来被广泛用于中国许多大暴雨的分析中。他发表的《中国之暴雨》一书对于指导全国的暴雨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东亚季风问题是陶诗言长期以来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早在50年代,他已注意到夏季风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旱涝的影响的研究;1980年,他和陈隆勋、樊平等人发起并组织了东南亚夏季风研究计划。在陶诗言的亲自指导下,取得丰硕成果。他和陈隆勋共同研究了东亚季风系统的特征,发现它是一个与印度季风系统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差异的独立季风系统,并且是由单独的热源热汇区所推动。他们同时发现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要早于印度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平均约一个月。这一结果已被大气环流数值试验所证实。

70年代以后,国际上动力气象的理论和数值预报方法的研究成了主要趋势,陶诗言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气象卫星资料在中国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首先发展了一套识别天气系统的方法,进而又发展了一套利用卫星云图预报台风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国省市级以上的气象台建立的卫星云图分析和应用业务,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由陶诗言和他的研究小组提出和发展的。陶诗言在领导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数据资料库,以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许多出国归来的访问学者在他的影响下,都将所带回的气象资料贡献给数据资料库。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