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铿 |
释义 | § 概述 陆铿(1919~2008)生前旅居美国。政治大学前身、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毕业后,任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曾任中央日报的副总编兼采访部主任,也是中国自有广播以来的第一个电台记者,从1940年代起就活跃于新闻界。曾任《中央日报》的副总编兼采访部主任,是资深的名记者、美国华文新闻界著名老报人,也是中国自有广播以来的第一个电台记者。“二战”时陆铿曾去欧洲进行过战地采访。 他一生从事新闻,直至八十五岁仍然执笔书写他生平最后一本书《大记者三章》,以培养和教导新一代记者。 § 经历 陆铿 陆铿1940年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毕业后,和同学一同经营小报《侨生报》,随后率先发布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消息;后任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第一个广播记者。 陆铿毕业后不久,和同学一同经营小报《侨生报》,随后率先发布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消息,战后随盟军总部采访走遍欧洲,后担任《中央日报》编辑主管,因揭发孔宋贪污案得罪国民党。 1949年4月,陆铿因办《天地新闻》下狱,为于右任、阎锡山所救,但因有意在阎锡山组阁计划中担任发言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再判刑入狱,直至1975年获释,于1978年4月底赴香港,与胡菊人创办《百姓》杂志。 1982年因建议蒋经国“不要连任总统”,被台湾列入黑名单,直至1990年才解禁。1990年他又因协助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赴美,被内地禁止入境,直至去年3月才获准以探亲名义返回云南老家。 1984年,旅美作家江南(刘宜良)因写作《蒋经国传》被杀害,陆铿在采访江南的活动中与江南遗孀崔蓉芝相识、相爱。陆铿患老人痴呆症,崔蓉芝一直在身边照顾。陆铿之前就因传出因为肺栓塞,昏迷10日,医院曾发出病危通知,他的弟弟和3个子女都赶到医院。 2007年2月以探亲名义回云南老家。 2008年6月28日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9岁。 § 人物传记 青年才俊 陆铿早年即因新闻报道开罪于蒋氏,晚年则又因采访胡耀邦而引发轩然大波。陆铿从业达60余年,亲历中国近代当代史上的众多政治事件,亦因此,其一生与国共两党政治牵涉甚深,先后系狱于国共两方。其命运跌宕波折,堪为报界传奇。陆铿曾自嘲说,“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做新闻和坐牢。” 陆铿1919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县的一个世家大族,如同曹雪芹一般,他的少年时代家族已日薄西山。1938年,陆铿即成为《仰光日报》之特约记者。随后在萧乾建议下赴重庆,就读于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班,1940年毕业后,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系中国第一个广播记者,一个甲子的记者生涯由是而始。 随后陆铿与同学创办《侨生报》,率先发布太平洋战争的消息,令外界刮目相看。1944年冬,25岁的陆铿随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赴欧洲。在柏林,他以一枚在希特勒官邸捡获之十字勋章,贿赂盟军监狱之狱卒,见到系狱的纳粹元帅戈林。在欧洲,陆铿偶遇前北洋政府陆征祥并会晤良久,并在日本投降次日,受邀面见教皇。返国后,陆铿加入国民党,并入《中央日报》任采访主任。 当时的陆铿,身材修长,风流倜傥,文笔敏捷犀利,报界咸称青年才俊。老报人于右任替他起外号“大声”,报界前辈也对他多所奖掖。陆铿采访国共与美国的谈判,国府代表徐永昌拒绝采访,也不愿面谈。陆铿颇为不满,在《中央日报》发表新闻《徐永昌失踪》,引发蒋氏过问,最终徐氏才接受访谈,并在以后每天向陆通报。陆铿还在庐山偷看陈布雷的机密文件,并在报纸上刊出,使陈极为不悦。 陆铿其后任《中央日报》副总编辑,亦曾以代总编辑之身份,参观麦克阿瑟治下的日本;国共和谈时,他与马歇尔八上八下庐山;其后他替蒋氏放出风声,传话称胡适出面竞选总统;在竞选之时,他作为于右任的发言人,与李宗仁的发言人程思远同台辩论。不到而立之年的陆铿,已经有着令无数新闻同道为之艳羡的履历。 陆铿做记者,最重求真。他认为“讲真话”才是记者之价值所在。 两度入狱 1949年4月,适逢国共最后在华东决战之时,陆铿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因在报道中准确预测出共产党部队的渡江地点,国民党有人称陆铿通敌而必欲除之。陆铿情知不妙,还写社论称“自由精神不死”,旋即被捕下狱。幸赖国府大老于右任、阎锡山出面斡旋,两个月后才得脱囹圄,在于右任的劝说下赴香港暂避。 当时陆铿与南京中央大学的校花杨惜珍结婚不久,杨还在昆明家中。陆铿自香港飞昆明,欲接走家人,在昆明即被逮捕,罪名是要代表阎锡山接收云南。据其回忆录,审查人员曾问其为何回国,陆铿却称妻子温柔漂亮,难以割舍。该人不信,说,“你太太就是天仙,也不值得冒生命危险呀!肯定有重大政治任务。”于是再度入狱。 陆铿生性达观,在狱中之时,别人满面愁苦,他却毫不为意。因其罪名重大,心知必死无疑,就暗自琢磨,自己要是被毙了,新闻标题该怎么写才好。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杀我的时候,看热闹的人一定很多。我考虑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题目:《万人争看杀陆铿》。自己得意极了,暗暗得意了两天。” 陆铿1954年获释,并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眼见一切即将如常,子女绕膝、共享天伦之时,反右开始了。这次他没那么好的运气,以战犯身份一直坐牢到1975年国家大赦。其妻杨惜珍茹苦含辛,抚养五个子女。陆铿晚年在给杨的信中说,“我欠你的债,不要说这辈子,下辈子也还不完了。” 根据当时政策,陆铿提出要去台湾,但是他亲属都在大陆,上面不批。由于他是香港《新闻天地》的创办人之一,该刊社长卜少夫邀请他赴港,《大公报》的费彝民也提出建议,陆铿在新闻界人脉极广,出去贡献则更大云云。此事拖延数年,1978年3月20日,有关部门专门为陆铿赴港向最高层请示,文件中提出,“陆到港后,在其找到生活来源前,由中国旅行社按中等标准安排生活”,“如陆要去美国探亲,可发给为期一年的普通护照”。 这一请示被批准。在赴港之前,依例在各地考察。在京期间,陆铿在民族宫剧场偶遇程思远,颇多感慨。有人问他来京感觉如何,他笑答:“共产党的犯人不好当,共产党的客人好当。”陆铿说,“我去了大庆、大寨,心里树立起了两面红旗,就像李玉和说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陆铿到香港后,在中文大学和树仁学院新闻系任教。1981年与胡菊人合办《百姓》半月刊直至1994年,并每周为香港《信报》撰写专栏。1982年,陆铿公开发表文章说蒋经国身体不好,不适合连任,引发蒋经国不满,台湾情治机关将其列为“中华民国政府不欢迎的人”,直至1990年才解禁。 § 采访胡耀邦 因陆铿的连襟龚选舞夫妇及陆夫人都在美国,陆铿也兼任纽约《华语快报》的总采访主任,也时常赴美居住。1985年,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瑾希访问纽约,邀请陆铿回国看看,陆提出想采访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随后不久,陆铿接到有关部门的邀请函。在1985年5月10日下午,陆铿与胡耀邦面谈了两个小时。二人的谈话中,涉及对台政策、对毛泽东的评价、高层人事、新闻自由以及人权等敏感话题,故胡耀邦在阅后提出了删改建议。 这篇访谈全文刊发在《百姓》杂志上,题为《胡耀邦访问记》。由于陆铿在发表时拒绝胡耀邦的删改建议,导致胡关于中国政治的一些看法在香港曝光,引发北京高层震动。陆铿在回忆录中对此深为悔恨。陆铿觉得,胡耀邦待人非常真诚,而且性格很直。当年采访时,陆铿要求带录音机,但负责接待的中国新闻社不同意,最后还是胡耀邦批准了。陆铿认为胡耀邦是一位毫无心机、待人宽厚的君子。后来他也承认,不应该秉持“新闻第一”的原则而不加删改,自己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 情感生活 陆铿更为坊间津津乐道的是,他一生中也以“讲真话”面对自己。在面临自己的情感问题时,他敢爱敢恨,也勇于面对自己的绝情。陆铿的发妻杨惜珍,早年在昆明即是著名医生,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姿仪俱美,温柔贤淑。陆铿入狱的22年中,杨艰难抚养孩子们长大。离开大陆后,二人形如孟梁,和睦多年。 陆铿虽已年老,但风流不改。学者唐德刚说陆铿晚年曾“离家出走”,即是指1988年陆铿与江南(刘宜良)的遗孀崔蓉芝,在江南的安葬地黄山“再订终身”。江南因为出版《蒋经国传》被台湾情治机关委托“竹联帮”暗杀。江南案后,陆铿直称这是政治谋杀,他也一直关心此事。 在纽约举行的一场关于江南案的记者会上,陆铿对崔蓉芝一见倾心。有友人警告他说,你若背叛了杨惜珍,全世界的人都会向你扔石头!然而陆铿却不为所动。1990年《联合报》登出陆崔绯闻,海外华人均感震惊。当年,陆崔二人便在旧金山同居。而五个子女均感愤怒,拒绝与其父来往。 2005年,蒋介石的座机长衣复恩去世,因陆铿早年随蒋之专机采访,与衣交情匪浅,在台北的时候也是住在衣复恩给他的房子里。故而从旧金山赴台北吊丧,谁料在衣家的电梯里撞到头部,遽尔进院治疗,丧礼也未参加。从此就渐渐失智,去世前两年,已不能辨物。 陆铿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几部著作,也不仅仅是一段文笔与情缘的传奇。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报人,陆铿辞世,“报人”一词,几成绝响。[1] § 逝世 左四为陆铿夫人崔蓉芝,左一、左二为老人的儿子、儿媳。 2008年6月21日晚,旅居美国的陆铿因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在旧金山病逝。按照陆铿回乡安葬的遗愿,今日上午其家人为这位“永远的记者”举行安葬仪式。 安葬仪式现场,除了陆铿家人外,还有陆铿生前故旧和自发前来的悼念者等逾百人。上午十一时,陆铿骨灰安葬仪式正式开始,追思礼拜、安放骨灰、亲友讲话……十一时三十分左右,陆铿长女陆南达和亲属缓缓揭开陆铿铜像的幕布,“中国一记者陆铿葬于此”的墓志铭镌刻在墓碑基座上,在墓碑前竖立的陆铿头像让这位“大记者、老顽童”的形象永远留在他热爱的家乡。 “陆铿兄与我相识相交六十余载,他为人热情正直,慷慨真挚,音容笑貌永远在我心中。”陆铿生前好友,云南省文化厅原厅长白祖诗说。 陆铿的夫人崔蓉芝女士这时已哽咽得说不出话,她在中新社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的话:“很高兴,你能真正的回家了,在这块养你育你的土地上,你一定能喜悦、安详的陪伴着所有乡亲和朋友。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活在所有朋友的心中。” [1] § 安葬 美华文新闻界著名报人陆铿的骨灰安葬仪式在昆明举行,其家人为其铜像揭幕。陆铿,号“大声”,云南保山人,生于1919年。曾任《中央日报》的副总编兼采访部主任,是资深的名记者、美国华文新闻界著名老报人,也是中国自有广播以来的第一个电台记者。2008年6月21日晚,旅居美国的陆铿在旧金山病逝。二十一日上午,多云,微风,坐落于云南昆明西郊金宝山的名人园格外清幽。 § 著作 《陆铿看两岸》《陆铿回忆与忏悔录》《李登辉的最后抉择:陆铿忠言》《别闹了,登辉先生─12位关键人物谈李登辉》《大记者三章:记者的精神与作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