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骨头文化
释义

§ 现象概述

骨头文化

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有的属于煮法、摆法、解剖范围,有的是某部分不给某种人吃、某部分专给某种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吃的.真正有点孔夫子“非礼勿食”的味道,研究起来可以出版一本(骨头文化学)之类的书。还有的骨头,都有各自的“特异功能”。伴随着功能,又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你若记住这些故事,在吃肉时穿插一段,一定会增加许多情趣.因为你不会像蒙古人那样熟练地用刀,再不懂点儿骨头趣话,只会抱住一块骨头死啃,不是就显得太没文化了吗?

§ 羊拐趣话

羊拐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倮骨,俗称羊拐,《西游记,写作"拐孤"。蒙古语称为"沙阿" ,或译作"髀石".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所以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 羊拐

牧区孩子长到三四岁,大人就把它拿出来,让其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牧区成长的蒙汉儿童,没有不会用羊拐做游戏的。所以他们的童年记忆,总是和羊拐联系在一起的。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十一岁跟扎木合作盟友时,将一个钢灌的羊拐赠给扎木合,扎木合也将一枚狍子的羊拐赠给铁木真。后来两人反目,想起从前互赠羊拐时,"又重新亲爱着"。羊拐在这里做了友谊的纽带。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绵羊拐骨七枚,还有一枚铜铸的仿绵羊拐骨。由此看采,北方游牧部落接触羊拐的时间,还可以推前更早。

编辑本段

§ 肩胛趣话

肩胛骨,大家吃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

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据座中人数,切成许多小条,分给每一个人吃。而后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千干净净,将一长条绵羊尾巴和一杯酒置于其上,献给在座的民间祝赞家;“扎,请您祝颂肩胛”于是祝赞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从里到外祝颂一番。

肩胛骨,能打卦

肩胛骨人畜都有,一头通过窝骨疙疽连接前臂骨,一头通过脆骨连接着躯干的肌肉,独立而完整。上面有锅、马径、水井、草场等牧区习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古人就以此作为占卜的根据,发明了肩胛骨卜。卜时先要洗手净面,对肩胛洒奶祝福,再向神佛祈祷,使其具备灵气,这才开始占卜。占卜的肩胛,分黑白两种。吃净肉以后使用来占卜的,叫作白肩胛。啃净肉以后再烧黑用来算卦的,叫作黑肩胛。彭大雅所谓“其占筮,则灼羊之被子骨,验其文理之逆顺,而辨其吉凶,天弃天予,一决于此,信之甚笃,谓之烧琵琶”,大概指的就是后一种了。

肩胛骨,三角扁平,形同琵琶,故也称琵琶骨。有说((胛"、"甲"通假,胛骨就是甲骨,那么其来历就更早了。宋朝徐霆一行奉命出使蒙古时,窝阔台汗数次烧琵琶,决定他们的去留。结果都是该去,徐霆一行才返回京都。可见胛卜对蒙古古代是何等重要。

肩胛骨,能警戒

上面的故事和做法,都说明肩胛骨有先验之性,透着股灵气,具有某种暗示、警戒的作用。至今牧区有些关隘险路,往往把肩胛骨和几根长肋骨一起挂在树上。风吹肋骨打在肩胛上,发出丁零当啷之声,提醒过路人前面有危险,不可贸然行进.或者于路的中间,横拉一条皮绳,把许多肩胛像旗帜一样挂在上面,同样起一种警戒的作用,如同今日公路两旁的标志牌一样。肩胛骨上大下小,有柄可握,薄而易响.乡村孩子便在上面打两个孔,拴上两枚铜钱,像拨郎鼓一样满村里打着摇。这样虽能起到提醒的作用,但警戒的意味已经没有了。

食肩胛,忌讳多

肩胛为骨中奇者,讲究颇多.孩子不能啃肩胛骨,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啃肩胛骨,外甥不能在舅舅面前啃肩胛骨。游牧倒场时,不能把完整的肩胛骨丢在旧营盘上,一定要砸碎再扔掉。如今牧区往来做买卖的三轮与日俱增,过去扔掉的骨头也成了收购之物,但牧民仍不出售肩胛骨。

§ 骶骨趣话

骶骨

骶骨

羊的脊椎骨有许多节,最末一节叫骶骨。因为下面连着的是尾骨,吃不上劲,前面几节脊椎的重量又压在它上面,出的力受的苦较大,所以俗称“受罪骨头”,这是老名.尽管受罪,但上面的肉却很好吃。所谓里脊、外脊,不就是从它们上面割下来的吗?有一次,一个出门人正在自己帐篷里啃受罪骨头,有一个强盗来到外面,打探如何下手。此举被出门人察觉,便灵机一动,自问自答曰:“要把骶骨掰开吗?”“掰开掰开!”强盗认为里面至少有两人,便未敢下手而去了。打那以后,受罪骨头的身价提高一倍,变成“问答骨头”了。而且吃这块骨头时,即使是一个人,也不能悄悄默默地卸开就吃,一定要大声自问自答:“解开吗?”“解开解开!” 随着星移斗转,日升月落,问答的范围又扩大了九倍:那两根向两边伸张的骨头,形状像凤凰的翅膀;那个连接上面脊椎、扁圆又突出的部分,形状像好汉的额头,还有美人指甲、骏马獠牙、须弥山、木匠锛、马鞍子、流水河、渡鸦喙等(各地名称不一,但都是九种)。吃罢全羊以后,客人把问答骨头卸开啃净,置于盘中,递给主人。主人站起来将盘于接过,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把问答骨头夹住,右手拿一根白草,指着上述各个部位,向客人一一发问.客人如不仅能答上是什么,还能答上为什么,就能算作“蔑尔干”(智者),很能博得满座宾客的赏识。比如问:这像什么形状?答:美人的指甲。问:何以见得?答:没有剪刀能裁布,没有顶针能缝衣,所以才成了美人的指甲。问:这像什么形状?答:好马的撩牙。问:何以见得是好马?答,没有坐鞴能追上野驴,没有捆肚能追上黄羊,所以才成了好马。如此等等问答下去。如果一知半解,丢三拉四,或者干脆答不上来,就会受到别人奚落,自觉脸上无光。所以你要记不住那九种特征的话,千万不要把它单独卸出来,悄悄放回盘里就是了,这样就可以蒙混过关。

§ 牛腿趣话

俗话说:“父亲的儿子,不吃牛腿棒子。”牛腿棒子,牛桡骨的土名也.相传不知什么朝代以前,有一位父亲的独生子去走阿音——就是现在的长途运输。走时赶一辆车,或牵一练骆驼,驮上皮张或食盐,到张家口、大库伦、呼和浩特,换点茶、布、酒、烟、糖之类,不过都是自己享用,很少出售的。那位独生于是赶车去的,临走带了三根牛腿棒子。吃了肉以后舍不得扔,晚上露宿在荒滩野地,就把它们顺手立在车上.一来作伴,二来壮胆。正好有一名剪径的歹徒,想抢劫小于车上的东西,黑暗中把牛腿棒子瞅成人影。心想人家三四个人,我还是走为上计。于是独生子躲过了这一难,平安回到父母身边。打那以后,就形成了没有哥弟姐妹的独生于不食桡骨的习俗。不但不食,啃剩的骨头也不能扔掉、不能烧火、不能喂狗,一定要在桡骨的凹窝里插进几根芨芨棍儿,夹在蒙古包门头东南的椽缝里,让其继续站岗放哨。如同汉族门口贴的秦琼、尉迟恭一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