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公望墓 |
释义 | § 简介 黄公望墓 在江苏虞山北麓小石洞附近,墓碑题有“元黄公望墓”字样,黄公望(1269 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元代著名画家。五十岁左右隐居富春江,专心于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晚年自成一家。他的画法有两种:一种是浅绛,笔势雄伟,苍浑秀润;一种是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他和王蒙、倪瓒、吴镇合称为元四大家。 清乾隆时修该墓。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五月,其16世孙黄泰修墓建坊,筑罗城、墓道等。1982年整修,神道用黄石铺筑,从公路直通墓前,长约60米。墓以砖砌筑,直径3.5米,高约1.4米。黄石砌的罗城内立墓碑,碑高1.3米,宽0.36米,墓冢碑上楷书"“高士黄一峰公之墓”,并刻有画像、传略。此碑为黄泰修墓时立。[1] § 建造风格 黄公望墓 这个墓,按太极图形建造 跟着卢猎人,专家们找到了一处位于石崖上的平台。那个平台面积很大,很平整。平台的外圈靠近悬崖处,里面有一古墓靠近后山,但和一般的墓地不同,一般的坟墓都是葬在弧形土垅的中心,这个墓虽处在石垅中心,但相对于外圈土垅来说,却只占了一个角,也就是说,有些比例失衡。 很快专家们发现,这个平台中间还有一条S形的界线,界线左边明显要低于右边。那条S形界线将整块墓地划分成两半,而墓则正好位于右下方较大的一角上。 这个现象让专家组中的一位画家首先发现整个墓地形状其实就是个太极图:墓葬的地方应该正好是阳极的鱼眼处。“另一个阴极鱼眼处刚好是一处形如墓状的山石,非常巧妙。”他们马上将这个发现汇报给了富阳相关部门。 之后,经过勘舆专家用特定公式计算,得出的太极图形数值与测量数值完全一致。至此,墓地按照八卦图形建造这一结论已是确信无疑。 古墓位于石崖的平台上,大而平整。在平台的外圈靠近悬崖处,有一条圆弧形土垅,看似太级图的边线。墓的中间还有一条S形的界线,界线左边明显要低于右边。 “一般的墓都是葬在弧形土垅的中心,这个墓虽处在石垅中心,但相对于外圈土垅来说,却只占了一个角。再加上那条S形界线将整块墓地划分成两半,正好阴阳两极,而墓则正好位于右下方较大的一角上,这就是阳极的鱼眼处。”在专家的指点下,古墓建造的玄机一一清晰起来。 另外,专家们在与墓平行的阴极鱼眼处,寻到了一个旱井以及一堆假山石,更加确定了墓地按照八卦图形建造的设想。 站在靠近悬崖处,可以清楚地看到庙山坞坞底的平地和“小洞天”,以及稍远一些的富春江。“风水讲究阳宅在前,阴宅在后,这就是遥相呼应。” 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古墓尚未挖掘,到底是不是黄公望的墓,尚待进一步考证。 不过,对富阳来说,并不需要古墓来炒作,因为庙山坞是黄公望隐居地, 《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就是富春江。富阳早已作出设想,这一区域叫“黄公望森林文化公园”或“黄公望隐居地”(风情小镇),策划为三块内容:核心文化保护区,即“小洞天”,重点保护,少开发。保护区延伸段,造“黄公望纪念馆”。外围区,将重点推荐富阳山水,游客可在江边乘游船,看《富春山居图》实景图。[2] § 墓地选址 黄公望墓 墓地选址符合道家风范,《县志》也有记载 “我们查找了有关资料,国内还没有发现过像这样的墓地。如果不是精通阴阳八卦,一般人不可能按照这样的造法。而且整个墓地除了这个太极图形,没有石碑、石兽,也正符合了不为名利、从自然而来又回归自然的隐士风格。所以我们猜测,所葬者就是黄公望。”富阳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蒋金乐说。除了这个论据,研究会还提到了县志。 据清朝光绪年间《富阳县志》记载:“元处士黄公望墓(钱令旧志)在县东北二十里庙山(浙江通志同)”。这就表明黄公望曾经住在这里。《钱令旧志》和《浙江通志》也有相同的记载,而这两部志书分别是康熙和雍正、乾隆时修的。一个更重要的证据是,《富阳县志》中还记载有黄公望“……住筲箕泉终老富阳,年八十六……”也就是说,黄公望是死在富阳的。古人阳宅在前,阴宅在后,墓地所在处,是一处朝阳的悬崖,面前左右列着两座小山(据说好比青龙、白虎),穿过两山相夹的大空隙,可以清楚地看到庙山坞坞底的平地(这里被认为就是黄公望隐居的小洞天)以及稍远一些的富春江。 这是一个绝佳的位置。 勘舆专家说,对于一个风水好的地方,这样的穴位只有一个。而庙山坞上的唯一一个,就是这个墓地。“这个墓地的选址,除了黄公望这样的高人,不是一般人能选到的。” 专家们认为,根据文献的记载以及实地独特的形制,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了这可能是黄公望的墓。 § 疑似种种 太极墓所在地 那不起眼的土堆,就是黄公望的墓? 从富阳城区驱车20分钟就到了当地的黄公望村。笔直向前,迎面就是黄公望森林公园,村庄和公园中间用一堵墙隔开。进入森林公园,沿小道再开5分钟,车子无法继续前行,就到了庙山坞了。 “这里就是黄公望的隐居地了。”跟我们一同前往的蒋金乐指着最近一处山体悬崖说。山体郁郁葱葱,长满了树木,那里有块石崖,很可能就是黄公望的安葬地了。 循山间崎岖小路,继续走四十分钟左右,就来到了石崖处。石崖上有一块平台,四处远望豁然开朗,还能看到富春江。平台的后方有一处不到一米高的土堆,已经长满了树。土堆四周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垅圈。 “这不起眼的土堆就是黄公望的葬身之地。”蒋金乐说,放在今天,很难相信这么一个有名的画家,墓地会如此简朴,但蒋金乐认为事实就是这样,“黄公望淡泊名利,这种墓地其实很符合他的性格。他选择隐居,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村民:黄公望葬在这是我们的福气 这是不是黄公望的墓地,虽然现在没有定论,但是周边的村民已经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黄公望村开农家乐的朱大姐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今年48岁。她说,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在庙山坞的山头上有两座古墓。其中一座墓传说是一个叫刘千斤的人,因为家里穷,为给母亲下葬,他用扁担一头挑棺材,一头挑石碑,将母亲葬于山林。另外一座则无人知晓,也不知道在哪里。 “前几天,我看到不少专家到这里来,说是发现古墓了,而且是黄公望的。大家都知道黄公望晚年隐居在这里,葬在这里也是很正常的。他如果真葬在这里是我们的福气啊。”朱大姐说,黄公望村很多人家都在搞农家乐,生意很好的,很多客人来这里都会提到黄公望,我们也算是沾了这位名人的光。 目前已确定是元明古墓 记者从杭州考古所相关人士处得知,他们已经受邀对疑似黄公望墓进行过考证。“现在基本能肯定的是,一,这确实是座古墓;二,初步考证,这座古墓的时间应为元明时期。”他说,有关这处古墓的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研究,目前还不便于透露。 富阳相关方面对古墓已经相当重视,甚至出现了隐隐的担忧。“我们怕有盗墓贼光顾。”相关人士称,有些古墓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接下去,我们会做好一些保障工作,比如说安装探头,加强监管。” 目前公认的黄公望墓位于江苏常熟虞山西麓小石洞左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些专家认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在杭州逝世,遗体归葬故乡常熟。其墓1983年进行了整修,坐北朝南,占地800多平方米,封土直径4米,高1.5米,冢后竖清嘉庆间其裔孙黄泰所立“元高士黄公一峰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 但有专家认为,常熟的黄公望墓系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5月黄公望的十六世孙黄泰修建的,且是从黄公望养父处常熟小山迁来。1817年,距黄公望逝世已是400多年,其间并没有黄公望墓葬常熟的史料记载。因此,有专家推断,常熟的“黄公望墓”应该是他的衣冠冢。 § 追踪调查 黄公望墓 “不知身世在尘寰”的黄公望果真葬于斯么 富阳市的庙山坞是个山脊,这里是公认的黄公望隐居地。但是,山上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土堆”是不是真的葬着黄公望?这个墓是怎么被发现的?说它是“黄公望”墓的依据又是什么? 老猎人:庙山坞“灯台瀛”上,藏着座古墓 庙山坞山脚的黄公望村一直就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在庙山坞的山头上有两座古墓,一座是刘千斤家的。另外一座却更加神秘,是怎么样的?在哪里?大多数村民都说不上来。 今年5月,一些研究黄公望文化的专家得到了当地一个卢姓老猎人的帮助,在山上找到了一个墓,墓前确实有一块碑,经过仔细查看,无论从选址或是墓地的外形,都很像传说中那个刘千斤母亲的墓。 正当大家有些失望时,卢猎人说出了另一个秘密,在这个山上他还知道另一个古墓。老猎人说那里叫做“灯台瀛”。“瀛”字怎么写,他不知道,只知道有三点水,大家很快猜到了是道教中经常用的“瀛”字。 “黄公望是道教的,'瀛'代表神仙住的地方,这个名称会不会就是黄公望起的?非常符合黄公望道士的身份。”这个线索的印证令专家们十分兴奋。 § 人物生平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江苏常熟人。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钛眨朴檬逝轳澹髑寤舜罅ν瞥纾晌?amp;ldquo;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最著名的画作就是《富春山居图》。画作之余,还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