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瓷器
释义

陶碗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陶器与瓷器绝大部分属于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烧成的硅酸盐制品。陶瓷一般说是陶瓷器的简称,广义地说是陶器、瓷器以及含粘土很少或不含粘土的特种陶瓷如高铝瓷、镁质瓷、锆质瓷、磁性瓷、电子陶瓷、高温陶瓷、工程陶瓷、核能陶瓷等的泛称。

§ 概说

化多角腰沿釜陶与瓷在外观与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 3种组分组成,但粗细、致密程度和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粘土质原料,加工比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一般为1000℃左右),因而质地粗糙,致密度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而且一般粘土中含铁、钛等化合物杂质较多,使烧成的制品多数带有颜色。瓷器制造大都选用杂质含量较少的粘土,适量配以熔剂原料和瘠性原料(见陶瓷器原料),在较高的温度下(1300℃左右或高于1300℃)烧成,所得成品组织细腻,结构致密,强度较高,而且吸水率很低。如果制造中选用更纯的原料,特别是氧化铁含量很低的粘土,并采用适当配料和较高的烧成温度,则可制成白度很高、透光度良好的高质量瓷器。

简史  陶器制造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陶器制造已较普遍地在世界各民族中独立地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生活与艺术需求的增长,陶器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完成了陶到瓷的演变。瓷器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公元25~220),然后向东、西方传输,影响着世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见陶瓷史)。

§ 产区及概况

世界各地的陶瓷器生产,既有传统品种和传统工艺的继续,也有大量新兴品种的出现。

在中国,某些失传的成就,如唐代就已有名的长沙窑,宋代列为名窑的定窑、钧窑、汝窑、耀州窑都先后通过分析研究与科学总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的陶都宜兴(见宜兴陶瓷)与瓷都景德镇(见景德镇瓷),长时期称誉于世界,现在仍是重要产区。宜兴的紫砂陶器与宜均陶,景德镇的青花瓷、玲珑瓷、颜色釉瓷以及其他艺术名瓷,仍保持着原有风彩。德化的建白瓷观音、达摩等雕塑艺术品,其声誉不减当年(见德化瓷)。被法国人誉为“雪拉冬”的浙江省龙泉青瓷,质量与产量均较过去有大的提高。华北地区的唐山陶瓷、邯郸陶瓷,华南地区的醴陵瓷、潮州瓷器、石湾陶器,华东地区的淄博陶瓷以及东北的海城陶瓷均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跃居为中国陶瓷的优良品种。 红衣陶盆

英国的北斯塔福德郡 (North Staffordshire)是英国近200多年来著名的瓷区,尤其是19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骨瓷,以及由韦奇伍德创立的类碧玉(jasper)陶器,一直是风格独异的优良产品。法国的塞夫尔(Serves)瓷厂自1750年建成后以生产软质瓷著称。后在法国里摩日(Limoges)发现瓷土,于19世纪初改制硬质瓷,从而以生产各种雕像、花卉为主,具有装饰华丽、色彩鲜艳的特点,为欧洲许多瓷厂仿制。德国的迈森(Meissen)瓷厂自1715年开始生产白度很高的硬质瓷(烧成温度1400℃),是欧洲最早成功地制造硬质瓷的工厂,并左右了欧洲瓷器的风格。这种传统产品风格一直保留到今天。荷兰的代尔夫特(Delft)地区 16~17世纪以生产白釉蓝彩陶器称誉欧洲。17世纪生产锡釉陶。这种陶器连同“代尔夫特”的名称传入英国,成为两国共有的品种而沿用至今。日本濑户陶瓷产区13世纪起即以陶瓷业著称,目前的900多家陶瓷工厂除生产日用器皿外,还生产工业用瓷。

§ 制造原理

陶瓷器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利用其可塑性,使泥料塑成陶瓷器物生坯,经过高温煅烧,使生坯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烧成为陶瓷器。为使陶瓷器更加美观实用,其中一些产品须再经釉烧和彩烧。

粘土与适量的水混练以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称坯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塑成器形,并在外力去掉后仍保持其形状不变。这种性质为粘土的可塑性。坯料成型后有较高的屈服值和干燥后能维持坯料颗粒之间相互结合而不散垮的结合强度。干燥过程水分蒸发,颗粒间空隙减少而发生体积收缩。坯料中加入瘠性原料(石英或煅烧熟料)和减少水量,可以改变过大的流动性,调节可塑性能,减小干燥收缩。

高温煅烧时粘土中的熔剂原料如长石、滑石等达到一定温度时熔融,出现液相,填充于未熔颗粒之间的空隙中,靠其浸润性和表面张力,使气孔率下降,发生烧成体积收缩,同时能溶解难熔组分,而从液相中析出新的结晶相(莫来石)并发育长大。原料中加入的石英可部分溶解在液相中,提高粘度,防止高温变形。难熔颗粒溶解和莫来石析出的反应不断进行,最终,莫来石、残留石英与其他晶相组分借助于玻璃相(液相)连结,伴随气孔而构成复杂的结构,组成致密的陶瓷器坯体。

釉是附着于陶瓷器坯体表面的经熔烧的玻璃质层。釉料细浆首先须粘附于坯体表面,釉烧时绝大部分熔融,而与坯互相渗入,形成夹杂残留气泡和晶体的釉层,使陶瓷器表面平滑并具有光泽,易于清洁,还可以增加强度和提高抗腐蚀性,并能增进色调和进一步彩饰(见陶瓷釉)。 种类  陶瓷器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饮食用具与艺术陈设品两大类;按原料分类,有紫砂陶、叶蜡石精陶、石灰石精陶、高岭石瓷、瓷石瓷、滑石质瓷、骨瓷等;按釉色可分为白釉瓷、颜色釉瓷、花釉瓷、结晶釉瓷等;按装饰方法分有釉上彩瓷、釉中彩瓷、釉下彩瓷、雕塑刻瓷等。

生产工艺  陶器与瓷器在外观与内在质量上虽存在着差异,但制造原理相同,生产工艺基本一致。综合起来为:坯料制备、成型、干燥、施釉(可不施釉)、烧成和装饰(可不装饰) 6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可分为若干工序。

坯料制备(见陶瓷器原料)主要包括原料净化、配料、粉碎和练泥等工序。由于天然矿物原料中杂质含量波动较大,往往需要采用拣选、淘洗、强磁除铁等方法使之净化,以保证配料的统一和符合预定组成要求。原料按比例配合,经过粉碎、掺水后,如果水分过多,要通过压榨去掉多余水分,还须排除夹入的气泡并使坯料中的水分均匀,以提高可塑性。一般可以利用陈腐、捏练和真空练泥等办法。其中真空练泥效果好,效率高。

陶瓷器成型主要采用可塑法与注浆法。湿压法与等静压法也有应用。可塑法成型又可分为旋压、滚压、印坯、雕镶以及较古老的拉坯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器型(例如扁平的或深凹的)、坯体的质量要求(如致密度大小)和生产效率。

陶瓷器的器型设计既要满足产品的艺术效果和实用价值,还需要考虑生产技术的要求。因此,设计工作者在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的同时,还须熟悉生产工艺和工艺材料性质。例如将器型的弯曲部分设计成90°的折角,在干燥与烧成中则容易出现裂纹。此外,器型设计还要结合使用要求,考虑减少洗涤、贮存、包装、运输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陶瓷器烧成是陶瓷器生产中的关键工序。烧成中必须制订正确的温度制度(包括升温速度、最高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和气氛制度(包括氧化、还原和中性气氛的温度范围和强度)。这些制度的制订要依据坯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须考虑窑炉的形式、结构和装窑方法等的影响。

陶瓷器是一种实用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史前时期的人类在陶器艺术方面就有突出的成就,彩陶上的彩绘艺术与器型的配合,浑然一体。这些原始陶器的艺术表现到现在还为人们所赏识。现代陶瓷器装饰的设计和艺术远比过去丰富,彩色颜料已从天然呈色矿物扩大到人工合成颜料多种系列,可以适应1300℃以上的烧成温度,使陶瓷器的装饰得到空前的发展。

§ 陶器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经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渐发现了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它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把它塑造成各种形状,在强烈的太阳光下晒干,泥坯变硬,即可盛放干东西。当然,这些土器由于没有经过焙烧,不太坚固,使用时容易破碎,尤其遇水要溶化。但是,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火与土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为陶器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考古材料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只要具备了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独立制作出陶器。它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各自独立创造出来的。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连栅纹鼎

在新石器时代,全国很多地方,都曾普遍地使用过陶器,但那时的陶器制作,还只是把泥土先搓成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称为盘筑法。以后人们经过不断实践,反复摸索,又发明了用轮制来修整陶坯。它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藉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的陶器来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成熟。

当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工艺不断改进的同时,人们也对陶器加以装饰。为了美观,用有色颜料,如赭、红、黑、白等在陶器的表面进行彩绘,于是诞生了各种纹饰美观、色泽鲜艳的彩陶,以期达到实用与美观的效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精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另一种类型,即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一朵奇葩。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尤为辉煌,但青铜器的使用不能代替陶器,因此陶器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而盛行不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以生产灰陶为主。商代晚期灰陶的制作变得更为粗陋,虽说呈下降趋势,但白陶和印纹陶却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尤以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花纹谨严,吸收了同期青铜艺术的特点,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以生产民间实用器皿为主,除承袭商代一些陶器形制外,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但建筑用陶却有了新的发展。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充分展现秦始皇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为我们研究秦代烧陶技术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陶俑的制作也极为艺术化,出土的说书人俑神形皆备,令人叹服。汉代的砖瓦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画面精细,内容丰富,极富时代气息,多侧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西汉陶器最常见的是泥质磨光灰陶,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的铅色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成就。釉料中加入铅,不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以绿釉为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三彩假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由于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制陶业呈现衰落局面。

但唐代三彩陶俑的出现,又将陶塑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施彩或是制作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为后世所不及。

三彩陶俑,一直到宋、元、辽还在流行,但无论风格和气派,整体水平都赶不上唐代盛世。就在三彩陶的发展后劲不足的时候,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又异军突起,成为陶器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紫砂陶产生于宋,盛行于明中叶以后,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至今仍长盛不衰。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 瓷器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在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广泛的发展。三国到西晋时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形成南方一个巨大的青瓷生产体系,青瓷生活用具已经比较广泛的进入地方贵族的家庭,甚至用青瓷作出象征财富和权势的谷仓罐、庄园建筑,象征大吉祥的青瓷羊、神兽和青瓷佣。发明了高温釉下彩装饰以及用化妆土来帮助提高质量。黑瓷水平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

南朝时期,青瓷生产扩大到长江上游的湖南、四川以及沿海的福建和赣江流域的江西。不仅生活用具、祭器、陈设艺术品用青瓷作出,甚至接水排水的管道也用青瓷出。

北朝时期,北方开始出现青瓷体系,它的作品表现出雄浑的气魄和吸收西域和中亚地区金银器工艺,青瓷艺术独具风格。发明了白瓷和釉中挂彩的釉陶。酱釉、酱褐釉瓷器以实用敦厚、朴实豪放著称。

青釉莲花式渣斗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统一,空前繁荣,国运昌盛,经济、文化、教育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瓷器和三彩釉陶生产也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各地出现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南方的越窑青瓷和“秘色瓷”胎体细腻,釉光莹润,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嫩荷含露”、“古镜破胎”来形容它的绿色之美。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州窑、温州地区的瓯窑、衢州地区的衢州窑、德清窑、安徽淮南地区的寿州窑,湖南湘阴地区的岳州窑、江西地区的洪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影响教大的青瓷窑生产很兴旺。湖南的长沙窑和四川的邛窑发明釉下多彩装饰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河南鲁山、郏县、禹县的花釉瓷器独具风格。北方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的白瓷蓬勃兴起,与南方青瓷“抗衡”,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陕西咸阳窑、四川邛窑等地生产的三彩釉陶,满足人们多姿多彩生活情趣的需要,众多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大唐盛世的社会面貌。中国陶瓷由青瓷、白瓷的单一色调变成青瓷、白瓷、黑瓷、花瓷、茶叶末釉瓷、釉下褐、绿、红彩及三彩釉陶的绚丽多姿的艺术格调。

青釉贯耳扁瓶宋代是中国艺术瓷器取得光辉成就的时期。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活跃,文化教育的昌盛,有文化底蕴和科学技术内涵的官窑、民窑在各地兴起,甚至跨州跨县巨大的瓷窑体系的各类产品,不仅仅满足皇室贵族、上层官僚集团的需要,而且满足市民阶层、商人、地主以及庶民百姓之家。品茶、斗茶、饮酒之风如奢侈风气在社会兴起,促使人们对精美瓷器用具的追求。青瓷、白瓷的制作工艺已完全成熟,还能利用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配在釉中,烧成不同颜色的单色釉和彩釉瓷器。同样一种釉,工匠能巧妙控制窑中焰火,烧出色调各异、光彩夺目的瓷器。中国传统的雕塑、镂刻、线划、剔花等技艺熟练的用在瓷器的装饰上,粗瓷细作,使民间粗瓷闪耀出震撼人心的光彩。特别是把传统的水墨画技巧应用在瓷器上使瓷器面貌不同凡响。一些地方优秀的民间民俗艺术在瓷器上出现,如剪纸贴花、木叶纹理用来打扮瓷器,使极普通的粗瓷别开生面。定、汝、官、哥、钧窑光彩夺目,有的流光异彩,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温润如玉,就连中国历来皇室贵族追求最高品位的玉器也有被瓷器超过的意味。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

汝窑,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所烧陶瓷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哥窑,器物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

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除五大名窑的瓷器外,湖田窑、磁州窑、建阳窑、德化窑、临汝窑、耀州窑、同安窑、吉州窑等反映民窑艺术情趣和地方风格,各有千秋。把中国瓷器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辽、西夏、金,这些都是辽阔的祖国大地居住的古老民族,有的是游牧部落,有的是半农半牧,在与汉人的接触中,尤其在唐宋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下,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迅速提高,模仿汉人政权结构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请汉人陶瓷工匠,或学习汉人制制陶技艺发展起本民族的陶瓷手工业,在满足本民族生活需要的同时,展现了创造艺术的才能,它们是中国陶瓷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元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元政权控制版图的扩大,陆上、海上贸易交通线的全面开通与扩大,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推动了制瓷工艺的发展。统治者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景德镇逐渐成为了全国制瓷的中心。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一个空前发达的新阶段,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超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成就。从洪武年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五彩蝙蝠葫芦纹碗雍正朝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 相关词条

陶瓷鉴赏

陶瓷

陶瓷艺术

明代瓷器

§ 参考资料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北京,1982。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中国的瓷器》,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8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