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秀夫 |
释义 | § 简介 陆秀夫陆秀夫,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宋理宗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赵昰死,又拥赵昺,奉皇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宰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海战为元军所败,负赵昺投海自杀。有《陆忠烈公遗集》。 § 人物概述 陆秀夫的才思清丽,很少有人能够比得上他,但他并不以此自傲。他的性情十分沉静,不喜张扬。每当那些僚吏来拜访、宾主互相取乐时,只有陆秀夫独自一人在旁,默默无语。有时府中设宴摆酒,陆秀夫坐在席间,矜持庄重,不说一句话,人们都觉得他十分怪僻,难以接近,所以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但陆秀夫治事有方、稳重干练的才华,深得李庭芝的赏识和器重。即使官位升迁了也没有让他离开,这样,秀夫在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主管机宜文字。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 § 生平简介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末抗元大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 宋理宗宝亲庆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升任主管机宜文字。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 宋恭帝德□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 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 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 有《陆忠烈集》传世。 § 纪念地点 陆秀夫庙陆秀夫庙 陆秀夫庙在硇洲镇北港管区黄屋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神庙叫调蒙(读粉)宫。这是硇洲群众为纪念南宋大臣陆秀夫所建的庙宇——陆秀夫庙。 宋皇来到硇洲,一晚梦见龙游于海中,以为吉兆,便封硇洲为“翔龙县”。张世杰秉政,陆秀夫等大臣辅助。当时文武百官俱全,尚拥有兵马数万,于是决定在硇洲建“皇城”。后来,元兵紧逼,“皇城”建不成。只得移兵迁往新会崖山.元兵赶到,血战一场。宋军寡不敌众,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宋帝、颈挂玉玺投海,壮烈殉国。 后人非常敬仰陆秀夫舍身报国的精神,于公元1636年,建了一座神庙,以作纪念。1986年4月下旬,硇洲群众再集资重建了陆秀夫庙(又叫大候王宫),重塑了神像。陆秀夫陵园陆秀夫陵园 陆秀夫陵园在南澳岛东端风光旖旎的青澳湾畔,民族英雄陆秀夫的陵墓虽经历了七百多个春秋,仍奇迹般地遗存下来。 从月亮湾大酒店的环岛公路向北行进百余米,便见一座大型石牌坊;三门四柱,面阔8米,高近了米,一对青石大石狮雄踞于牌坊之前。牌坊梁顶有青石双龙抢珠石雕。牌坊正中,有吴南生题写的“宋丞相陆秀夫陵园”牌匾。两侧对联:“西去崖门敢从烟海扶危宋,东归径口长向云天抒壮怀”(由黄赞发撰,蔡仰颜书),概括了陆秀夫为拯国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忠勇精神。两个偏门横额镌刻“贯岳”、“接汉”赞语。牌坊外柱对联:“忠悃长存—片灵旗棲海岛,贞心不泯千年恨水在崖山”为杨方笙所撰。牌坊背面也相应书刻着名家楹联:“君为宋室孤忠扛鼎垂绅襄助幼主蹈海捐躯守大节,实是楚州奇杰沉帙断简谪迁海阳帷幄探骊流芳名”、“大节孤臣百代流芳光汗简,骑箕托尾后人拜手仰高风。”读着这些对联和篆额,不禁令人仰崇陆秀夫的孤忠大节和凛然正气。 拜谒过陆秀墓后,可到土坡向阳处瞻仰“忠贞亭”。这亭是陆氏后裔建造的。原来当年陆秀夫被贬携眷南移,长期居潮,子孙传今已逾数十代,散布于潮汕各地。多年来,他们寻觅先祖陆秀夫墓,后终于在南澳青澳湾畔找到。之后,成立“潮汕陆氏宗亲联谊会”,修复了这座陵园。修复过程得到了南澳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陵园规模壮阔。从忠贞亭到主墓地相距约50米,主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现衣冠冢修整一新,墓碑高 1.6米,上刻:“宋忠臣左丞相秀夫陆公之墓”。墓壁两边石板上刻着古今名人题咏的诗联。右侧重新竖刻明潮州知府郭子章所题名碑,碑上刻字:“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夏吉立·宋丞相君实陆公之墓·潮州府知府郭子章命,守备陈经翰书石。”碑侧还有“重修陆公秀夫墓碑记”。碑记略记陆秀夫生平及其与国偕亡过程和历代褒颂、子孙衍泽、维墓崇记的缘起。 陆秀夫墓后,有一高约5米的巨石直立如削,上楷书阴刻“丞相石”三个大字,是清乾隆南澳同知印光任所题。苍松掩映,绿树环拱,摩崖石刻更显神韵丰姿。 陆公祠陆公祠 即陆秀夫祠。在盐城市区儒学街西侧、陆公词巷内。明初时建造,为了纪念南宋陆秀夫而建。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任礼部传郎。样兴元年(1278年),他同文天祥等人并立幼主赵昺,任丞相,驻军崖山(今广东新会境内).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先驱妻、子人海,后背负幼主昺投海而死。 该寺几经毁修,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修.全祠三进两厢。一进为门厅,正中保留了原“宋丞相陆公调”碑刻,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浩然堂,二进和三进之间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厢房。祠内塑像、画像及匾额、条联等陈设基本恢复,并陈列有陆秀夫历史资料。 § 负帝投海 负幼帝跳海殉国帝昺样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进行了最后一场生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以悲壮激烈著称的崖山海战。其时,元军由降元汉人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元帅,从南北两路向宋军夹攻。宋军焚毁了岸上的行宫和军营,移师海上,二十余万军队和民兵布置在一千多条木船上,并用绳索环接,形成一个个方阵。张世杰只顾率将士在海上死守,陆上未留一兵一卒,结果被元军切断了淡水和柴薪的供应渠道。二月六日,元军攻破船阵,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拔剑驱妻倪氏和次子七郎、三子八郎及女儿蹈海,随后跪对幼帝赵昺说:“陛下当为国死!”言罢,抱起腰系玉玺的九岁小皇帝,缚在自己背上,纵身跳入海,其时的陆秀夫,只有四十二岁。崖山一仗,宋军战死及溺水死者达十多万人,南宋王朝至此终结。 陆秀夫负帝蹈海,固然是一种“食君禄,报君恩”的忠君殉节行为,但更是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在民族矛盾占首要地位的特定时期,陆秀夫的忠君事宋,是与爱国为民相一致的。当赵显降元时,他没有愚忠随降,而是重组抗元政府,直至与社稷同亡。他的死,是为国尽忠,表现了与国与民荣辱与共,生死同命,为国忘家,万死不辞的炽烈感情;表现了决不向入侵者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表现了对自己赖以休养生息的家园、土地拳拳的挚爱之情和由此激发出来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并已成为激励人民抗敌御侮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陆秀夫才受到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深切怀念和衷心敬仰。 元朝枢密副使兼湖州总管丁聚十分敬重负帝蹈海的陆秀夫,乃上奏朝廷,在广东南澳县青澳湾为陆秀夫修建了墓园。此事距陆秀夫殉国仅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清咸丰八年(1858),全国各地孔庙奉旨配祀陆秀夫。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民族英雄,江苏盐城建有陆公祠,广东新会崖山祠内建有大忠祠,供奉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三人塑像;潮州澄海、潮阳、深圳蛇口、福建莆田嵩山和江西吉安都建有陆秀夫的衣冠冢、塑像或纪念亭。 在陆秀夫的故乡建湖,人们更难以忘却这位先辈乡贤。在他诞生地建阳镇,历史上就建有忠烈堂、景忠堂、景忠坊、景忠桥、景忠书院等纪念性建筑,并立有“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一座(刻于明万历年间),可惜古迹均毁于日军侵华炮火,仅一碑尚存。二十一世纪初,以仅存的石碑为依托,陆秀夫故里的人们在原忠烈堂遗址上兴建了全国第一座“陆秀夫纪念馆”,复建了“陆秀夫读书处”,同时成立了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 陆秀夫是盐城历史上第一个宰相,也是第一个配祀孔庙的建湖人,这是世世代代建湖人引以为光荣和自豪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