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山寺
释义

§ 吉林八道江青山寺简介

青山寺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地处本省东南部著名的长白山,是长白山区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早在清朝临江县建置时期(1902年),在八道江渡口北侧(即现在的青山寺位置)有一座由采参、伐木人集资建造的佛寺,因该寺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故名“青山寺”。

佛寺建成后,一位河南籍的慧恩和尚进驻青山寺。当时寺内只有正殿三间,寮房一间,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勒佛等五尊泥塑佛像。庙会香火和佛教信徒的捐赠,只可供和尚半年生活费用,十分艰苦。生活无着时,慧恩和尚便徒步到六、七、八道江区上甸子等村屯化缘,借以维持生计。

数十年间青山寺香火末断,前来拜佛求福者络绎不绝。土地改革和“文革”期间,青山寺被视为封建迷信场所而被捣毁,慧恩和尚不知去向。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白山市所属的六个市(县)区的佛教信徒,乘车去通化幸存的玉皇庙拜佛。因乘车拥挤,造成交通堵塞和人员伤亡,给人民群众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1959年建市后,市区佛教信徒曾一再请示人民政府准予修复青山寺,“文革”期间又被搁浅。直至1990年,人民政府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满足五千余名佛教居士的要求,由四百余名居士自愿集资60万元,终于在原寺旧址复建寺宇,使青山寺重见天日,再殿雄姿。

青山寺修复后,经八道江区人民政府批准,寺内香火再起,日渐兴隆,向青山寺捐赠者日益增多,八年来累计集资250万元,使道场日臻完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自为青山寺题写“大雄宝殿”匾额,开光时又来电祝贺。

青山寺占地三千二百平方米,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念佛堂。寺内三十五尊佛像栩栩如生,有高大的露天观音石雕像和铁铸宝鼎矗立院中,为青山寺增添了光彩。

1996年月12月,白山市举行了佛教代表大会,成立了白山市佛教协会,选出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青山寺住持香明法师为会长。1998年特大洪水后,白山市佛教协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动居士向灾区捐献衣物四千余件,捐现金六千余元,受到白山市委、市政府的表扬。由于青山寺管理得当,僧侣素质不断提高,遵规守法,爱国爱教,被吉林省佛教协会评为“十佳寺院”。

青山寺现有比丘尼十人,现任住持香明法师,兼任吉林省白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吉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 嘉祥青山寺简介

青山寺 熟识嘉祥,但人们只知这里的石雕精,粮谷丰,其

实,只要有心探览,就会令人惊喜地发现,在看似普通

的山包里、密林间、沟壑中、土壤下,满目有胜景,处

处藏珍宝--青山寺、曾子庙、冉子祠、郗鉴墓、薛仁贵

墓、鲁诸公墓、焦国故城遗址……应嘉祥县文物局之约

,笔者细访了其中三大景观,并在此荐与读者及旅游爱

好者。

§ 位置

山嘉祥县城南行7.5公里,便是松柏葱茏、峰峦突

兀的青山。在青山西麓,青山寺坐东面西。但见香火缭绕,游人忽现,神秘而又幽深。置身于稠密、阴森

的林木中,躲过七月骄阳如火的炽烤,顿觉凉爽临秋。

史载,青山寺原是祀西周侯国焦王的祠庙,故又称焦王祠。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焦王为宁应侯

,称崇佑庙,宣和年间又增封为惠济公,又称惠济公庙。

进镌有"云林胜概"的第一道山门,沿蜿蜒曲折的石径前行百余米,过第二道山门,再登数十及陡立的

石阶,步入古木耸天的庭院,便见青山寺的主体建筑"惠济公大殿"。该殿单檐歇山,青砖碧瓦,梁枋彩绘,恢宏壮观。

大殿后有一泓"感应泉"。泉池清澈如镜,微泛涟漪。泉水透过殿底流向殿前,经殿前一虬须怒目的龙

首口中潺潺流进一石砌八角形的"玉液池"内。据说,当年秦始皇东巡,登峰山封禅,下泗水捞鼎,专程来

此览胜并设立行宫,捧饮甘冽的泉水,赢政皇帝赞不绝口;时下,游人携壶佩盏,以饮品玉泉而生"祛病延

寿"之趣,而长年在此的文管工作人员,四季以泉为井,更是喜不胜收了。

拾级而上,便是二殿,即"泰山行宫"。殿内立碧霞元君及侍女九尊神像,又称"九女阁"。殿前月台宽

敞,凭栏眺望,山林叠翠,农田阡陌,令人心醉神怡。

寺院内碑石林立,造型别致,笔法俊逸,为历代文人墨客及官宦、捐施人士所刻;寺院南邻有一天然

古洞,洞中有洞,深达百米,暗泉四季叮咚;近处有一"藤穿碑"奇景,盘根错节的古藤,从一巨碑穿过,

似巨龙摆尾,给千年古刹再添几许神秘。而在寺院断垣壁穴里冒出的一颗珍奇的"何首乌",缠缠绵绵,藤

密叶茂,经年"疯"长,让人难测其意。据说,"文革"中一远道而来的白须中医,曾在此掘挖月余,满载而

归;而当今游人,则只能一睹为快了。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

§ 景观

惠济公庙原名焦王祠,据旧嘉祥县志记载:“武王克南,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

焦王祠始建年代无考。据元东昌教授赵衡正《重修惠济公庙碑记》记载:“庙左有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碑,碑毁无考,右立晋永安颂,文字剥落难辨……”。1102年(宋崇宁元年)封焦王为宁应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为惠济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称惠济公庙。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因祠庙位于青山,故群众习惯上称之为青山寺。

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崇宇高阁,掩映于古树翠柏之中,景色颇为壮观。从山下望去,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有6个层次,即:泰山行宫坊、三门、惠济公大殿、寝殿、泰山行宫、玉皇庙。在惠济公大殿两侧,还有白玉宫、享殿、子母殿、万佛阁、关帝庙迎客厅等附属建筑。

泰山行宫坊 位于青山脚下,明朝世袭鲁肃王朱寿镛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修建,是一座仿楼阁式的三门石质建筑。中门内外两侧4个石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门额外刻“泰山行宫”,内刻“云林胜槩”,运笔健劲有力。两侧门门额上皆雕有浮龙、麒麟等图像,刀法娴熟,惟妙惟肖。整个坊顶均仿木质建筑形式,石雕斗拱、歇山顶、鸱吻、瓦垄、瓦当……,特别是中门门额上面一组“明鲁王晋见焦王”的浮雕,主、宾、仆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整个牌坊堪称一组格调和谐、技艺精湛的艺术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门 从泰山行宫坊向东有一条山路,直通三门。三门是惠济公庙的大门,重修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门三间,两侧甬门各一间。

惠济公大殿 是青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1米高的石台之上,1334年(元至正三年)、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两次大修。大殿面阔5间,南北长17.3米,东西宽6米,高约9米。五脊歇山顶,彩绘斗拱,绿瓦霞帔,巍峨壮观。前檐下4根高大石柱,通体平雕花卉。大殿内雕梁画栋、壁画附饰,高大朱漆雕龛中原有高达2.5米的惠济公金色塑像。大殿前有1929年修建的龙头碑一座。在碑前砌八角形玉液池,其外接圆直径3米,雕砌以石栏。大殿后有山泉一眼,题名“感应泉”。泉水经殿底暗道,由碑底部之龙口中喷涌而出,常年不息,如珠似玉,纷纷泻入玉液池中,久雨不溢,常旱不涸,池水如碧,清澈见底。泉、池以殿相隔,如不留意观察,人们多不知泉由何来,池水何去。这一奇幻景致,既是天工,又是建造者的匠心独具。雕凿精致的龙头碑两侧,镌有一幅“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的楹联;碑的北侧,刻有清末进士王俊卿题“青山十八乐”诗十八首。大殿两侧皆配以五间,连同三门,围成一个小院落。院虽不大,但曲雅秀丽,院内碑石婷婷,泉流潺潺;苍松遒劲,翠柏参天。奇景异致,吸引游人留连忘返。

这一层还有以下附属建筑:

白玉宫 位于三门右侧,为单间二层楼阁,内祀《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建于清末。

子母殿 又名奶奶堂。位于惠济公大殿北,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建,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祀送子娘娘。

迎客厅 位于惠济公大殿南跨院内,四间厅堂式建筑。厅前配以嘉兰修竹,清静淡雅,是旧时主持僧人居住和来游的官员、雅客休憩的地方。

万佛阁 在迎客厅东边,是三间两层硬山式楼阁,其中塑有众多佛像。 关帝庙 在万佛阁北,三间硬山式建筑,祀三国时关羽。

寝殿 穿过惠济公大殿,绕过感应泉,沿两侧石砌台阶,便至寝殿。寝殿三间建在高出于大殿的山崖之上,内有惠济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塑像。

泰山行宫 为“泰山圣母”的离宫,1634年(明崇祯七年)建于石砌高台之上,绕过寝殿,登40余级台阶方可到达。宫阔3间,长10.45米,宽6米,高5. 5米,黄瓦覆顶,五脊歇山式建筑。宫中原有泰山碧霞元君塑像。宫前宽阔平坦的月台,可供游人鸟瞰远眺,“青峰夕照”的胜景可尽收眼底。有诗云:“落日照青峰,赤城霞万丈。幽人动晚酌,静看月初上”。

玉皇庙 建于青山绝顶,斗拱飞檐。庙内祀玉皇大帝。从山下望去,绿树簇拥,烟霭缭绕,势欲腾空。

青山南北逶迤数里,除青山寺外,还有法云寺、普兴寺等古刹。山上古木郁郁葱葱,数以万计;加之众多果林,春日花气袭人,秋日林果飘香。真可谓山不高而秀,林不深而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