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攸纲
释义 高攸纲

高攸纲,男,1928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电磁兼容专家,教育家,中国环境电磁学(EMC)的开拓者。提出的“运用斯特罗夫函数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及“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分布规律”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采用,并纳入CCITT导则。长期从事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为中国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简历

高攸纲

1928年2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

1946-1950年8月 在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50年9月-1952年9月 在沈阳东北邮电管理局市内电话处工作。

1952年10月-1953年7月 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外文系学习俄语。

1953年8月-1954年1月 在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翻译俄语教材。

1954年2月-1955年8月 在北京邮电学院筹备处工作。

1955年9月-1957年8月 北京邮电学院电信理论教研组任讲师。

1957年9月-1959年8月 在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访问进修。

1959年9月-1993年10月 北京邮电学院有线电工程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11月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生平

高攸纲

高攸纲,1928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市。父亲是一位严谨的高中教师,要求子女认真读书、积极上进,对他日后刻苦攻读、严谨治学有深刻的影响。

1950年于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就开始了电磁兼容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5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始终坚持把开展环境电磁学(EMC)及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孜孜不倦地在这一领域里辛勤耕耘、拓荒,以其斐然的科研成果跻身于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行列,被国内同行业的学者们喻为中国环境电磁学的拓荒者。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并兼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SR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代表及中国分委员会主席、苏黎世国际电磁兼容系列学术会议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及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电磁兼容分会主任委员、《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为中国电磁兼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以来,他的研究成果先后8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成果是:“某导弹电磁脉冲破坏阈值的研究”,任子课题负责人,1992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某工程电磁脉冲防护研究”,任子课题负责人,1995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交流电气铁道对弱电机电设备的影响”,1980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强电线对地中金属管道的影响”,1984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关于CCITT 防护导则中电磁耦合基本理论的若干补充”,1986年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关于CCITT防护导则中电磁耦合基本理论的若干补充——应用理论成果”,1987年获邮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行金属管线低频电磁耦合影响的研究”,198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通信电缆工程》,1996年获邮电部优秀教材三等奖。其中“并行金属管线低频电磁耦合影响的研究”成果被铁道部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从而避免了很多石油管线的迁改问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铁路工程投资。1985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劳动模范;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美国传记研究院(ABI)列入近25年世界500名人录,并受聘为该院顾问委员会理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了《感性耦合与阻性耦合》、《屏蔽与接地》等专著。

高攸纲不仅对教学和科研孜孜不倦,在思想上也有执著的追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他常对学生们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既要敬业,更要重德,德才兼备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他争取入党的要求和努力始终没有改变过。他说:“没有党组织的培养,我就不能去国外进修;没有党组织的关怀,我就不能战胜疾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没有党组织的帮助,我便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1987年4月,高攸纲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心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攸纲年逾花甲之后,仍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活跃在国内外EMC的学术舞台上。作为中国EMC的学术带头人,他仍在为促进中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着锲而不舍的努力。他担任众多的国际学术职务,这不仅是他个人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人迈进这一领域科学前沿的象征。高攸纲先后参加了在布拉格、东京、里尔(法国)、多伦多、艾恩德霍芬(荷兰)召开的URSI年会。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0年以来,他作为大会主席,成功地筹备和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历届“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及“亚太地区环境电磁学学术会议”。1992年因成功地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电磁兼容学术会议,于1993 年获得了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个人奖状。从他永远道不完的规划和设想中,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科学永无止境的“夸父”般的执著追求。

§ 工作热忱

高攸纲

50年代初,中国的环境电子学研究尚未开始时,高攸纲就结合本职工作和社会需要,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1957年至1959年,他被派往苏联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中央邮电科学院及中央铁道科学研究院进修访问。他根据工程计算的实际情况,改变了在电磁互感系数的计算中分别运用三个近似公式的传统方法,率先将“斯特罗夫函数”运用于工程计算,从中分析推导出“确定单线回路间互感系数的计算公式”。此后不久这一研究成果就被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所采用,并在高压防护导则中推荐了此公式,纳入了CCITT导则。其后许多研究电磁干扰问题的国际权威人士都引用过此公式。这一成果的专题论文发表在当时的苏联电信杂志上,被列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在CCITT导则方面的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EMC研究领域的地位,并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1959年,高攸纲学成回到北京邮电学院后,继续从事环境电磁学的研究。当时,中国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刚刚开始,由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许多科研项目只能与其他单位合作。他先后与邮电部、水电部及铁道部所属的十多个科研单位合作过。为了测定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他坚持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全国许多地方。凭着严肃的科学精神,数以百计的反复试验,他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致使“在强电线电磁影响下通信线上沿线感应电位及电流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也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所采纳,为中国这一学科领域后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50年代至今,他一直从事环境电磁学和电磁兼容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电磁脉冲的作用及对其他设备的影响;强电线对弱电线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态的影响;电磁兼容可行性研究;电磁兼容性设计及测试;电磁环境预测;城市电磁环境监测;计算机电磁能量泄射机理;天线与散射体性能;电磁场分布数学模型、地震电磁学等。

曾有同事这样评价高攸纲,工作是他的第一需要。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在他的人生信条中“工作永远是他的第一需要”。1979年的秋天,高攸纲患了膀胱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一般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承受的,而他却平静地对家属说:“不必惊慌,疾病的事就交给医生处理吧,我有自己的事。”在住院的日子里,校、系领导和同事们都去看望他,嘱咐他安心治疗,可他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工作,继续安排与水电部的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他竟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又很快重返教学、科研的第一线。领导们一再劝他多休息一段时间,但他却说:“我不能停止工作,工作是我的第一需要”。“只要干起活来,一切都会被忘记,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工作。”就这样,他一边接受中医的气功治疗,一边开始了工作。系领导和同事们都深知高攸纲的脾气,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他认准的事,就是再大的困难,他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并想方设法办成。

谈起高攸纲忘我工作的话题,他的老伴忍不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80年春,手术后放疗治疗阶段,腹部的伤口愈合得很慢,可是他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暑假期间他坚持要到成都去参加学术会议。我很不放心,可深知他的脾气,也不好过分劝阻。那天早晨,我送他去民航,公共汽车挤得很,费了好大劲才上了车,他的伤口也被挤破了,流出了鲜血,我很担心,劝他别去啦。可他却不在乎,在机场的医疗室进行了简单的止血包扎,就乘飞机开会去了。说到这里,高攸纲笑着说:“那算不了什么。说来也巧,还真有点因祸得福呢,伤口一刺激反而结痂了,到了成都就慢慢地好了。看起来还是干工作好啊!”

他对自己的工作简直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在他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实验数据都力求准确无误。为了测定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线路通到哪里,他们的实验就做到哪里,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山山岭岭。说到这一段艰难困苦的实验经历,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1976年的夏天,他去西安做实验,抱着沉重的仪器上车时不慎跌倒碰破了头,当时正值唐山地震,人们看到他头缠绷带和那疲惫的样子,竟误以为他是从地震灾区来的。

§ 教书育人

高攸纲在北京邮电大学执教的50多年里,曾为本科生主讲过“通信线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基础”、“数学方程及特殊函数”、“环境电磁学”等课程,并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讲授“环境电磁学”、“电气高压回路理论”、“高等电磁场理论”等课程。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指导博士生20余人及硕士生30余人完成论文取得学位,还指导了2名博士后顺利完成任务出站。

说到教学这个话题,高攸纲说:“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教师。年幼时,常听他讲:‘当老师的决不能误人子弟,上讲台就要讲好,要对得起学生。’所以,我也很爱我的职业,讲课时,台下听课的学生越多,我精神越足,嗓门也就越高。我很喜欢给本科生讲大课,有人说‘教授教授,只研不授’,我却偏爱既研又授,今后只要工作需要,我还要给本科生多讲些课。”

高攸纲是有名的严师。谈到这个话题他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一向对学生要求比较严。”并补充道:“很多年前,有一个山西学生,我教的一门课他连续两次考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带着这个‘纪念’毕业了。”高攸纲不仅对本科生严格要求,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更是如此,他要求学生们刻苦学习,注重实验,独立思考,一丝不苟。学生们在学校时对他又害怕又尊敬,毕业后则是深深感激和怀念。古训有道是“严师出高徒”,高攸纲常说自己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上高中时我在父亲的门下就读,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尤其是对我,到暑假时,要求我每天背诵一篇英文课文和一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所有的功课都要求我往前赶。后来我上大学的自觉性以及我从事科研的功底都是得意于‘严’字。“我对我所带的学生严格要求,其中有几个学生在校时常被‘严’得透不过气来,可后来他们到国外深造后,都来信感激我,说现在才知道受益无穷。”从高攸纲对“教书育人”的那份执著,我们不难品味到他乐于奉献,无私地传授知识的良苦用心。与他共过事的许多人评价高攸纲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但在他看来这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人们经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来赞誉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这句话来形容高攸纲也是再贴切不过了。

§ 参考资料

[1] 文化网 http://www.tznet.cn/folder34/folder36/folder50/2008/11/2008-11-261303.html

[2] 教育网 http://daoshi.eol.cn/page.php?exp_id=25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