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兜铃属
释义

§ 简介

马兜铃

属中文名:马兜铃属

属拼音名:madoulingshu

属拉丁名:Aristolochia

中国植物志:24:199

§ 分布及应用

约35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产39种、2变种、3变型,广布于南北各省区,但以西南和南部地区较多。此外,华南植物园曾从国外引种栽培作为观赏或药用的种类有美丽马兜铃A. elegans Mast.和木本马兜铃A. arborea Lind. 等,云南盈江亦引种栽培过麻雀花 A. ringens Vahl.

本属染色体数多为x=6或x=7。

本属有多种植物可供药用,如木通马兜铃的茎入药称“木通”,马兜铃、北马兜铃和木香马兜铃的果均称“马兜铃”,茎称“天仙藤”,以及广防己的块根都是我国常用的中药。其它如背蛇生、耳叶马兜铃、通城虎和广西马兜铃等的块根亦为民间常使用的中草药。

据文献报道,本属的一些植物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此外尚含有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碱类析木蓝花碱(magnoflorine)和轮环藤碱(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压作用。

本属植物有些种类在开花过程中,颜色常有较大的变异,常见的是初为紫色后变为黄色,或者初为绿色后变为半透明以及斑块的消失等,因此用花的颜色作为分类的特征,常常需要长时间的观察。

§ 形态特征

马兜铃属Aristolochia L.

草质或木质藤本,稀亚灌木或小乔木,常具块状根。叶互生,全缘或3-5裂,基部常心形;羽状脉或掌状3-7出脉,无托叶,具叶柄。花排成总状花序,稀单生,腋生或生于老茎上;苞片着生于总花梗和花梗基部或近中部;花被1轮,花被管基部常膨大,形状各种,中部管状,劲直或各种弯曲,檐部展开或成各种形状,常边缘3裂,稀2-6裂,或一侧分裂成1或2个舌片,形状和大小变异极大,颜色艳丽而常有腐肉味;雄蕊6枚、稀4或10枚或更多,围绕合蕊柱排成一轮,常成对或逐个与合蕊柱裂片对生,花丝缺;花药外向,纵裂;子房下位,6室,稀4或5室或子房室不完整;侧膜胎座稍突起或常于子房中央靠合或连接;合蕊柱肉质,顶端3-6裂,稀多裂,裂片短而粗厚,稀线形;胚珠甚多,排成两行或在侧膜胎座两边单行叠置。蒴果室间开裂或沿侧膜处开裂;种子常多颗,扁平或背面凸起,腹面凹入,常藏于内果皮中,很少埋藏于海绵状纤维质体内,种脊有时增厚或呈翅状,种皮脆壳质或坚硬,胚乳肉质,丰富,胚小。

马兜铃科,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30余种,广布于南北各省,西南和南部较盛,其中马兜铃 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地下部分入药,为清血药和通经药,又可治蛇伤, 惟用之过量,则刺激消化和泌尿器官。藤本;一花左右对称,腋生,单生或成束或排成短的总状花序;花被管状,弯曲,上部成一舌片或3浅裂;雄蕊6,环绕花柱排列,且与花柱结合;子房下位,6室;果为蒴果。[1]

§ 传粉特点:

马兜铃

马兜铃属植物的传粉极有特点:其花被成细长筒状,顶部扩大如旗状,细嫩花花被筒内侧有向里面生长的毛,最底部是雌蕊,柱头靠近花药。花发出腐肉气息吸引个体很小的蝇类,它们进入花筒后则因花被内侧的毛所阻难以钻出,有时要停留几天,以花被上多浆细胞为食。直到花粉成熟散落在昆虫背上,毛才萎缩。携带花粉的蝇飞到另一花中,遇到成熟柱头便可以授粉。柱头先于雄蕊成熟,如已经接受异花花粉,花被外面的旗状物便失去膨压而盖住花被筒,全花下垂,蝇类无法飞入。

§ 物种分类

马兜铃

[山/弄]岗马兜铃

凹脉马兜铃

苞叶马兜铃

宝兴马兜铃

北马兜铃

背蛇生

变色马兜铃

长叶马兜铃

川西马兜铃

大叶马兜铃

大叶马兜铃(原变型)  滇南马兜铃

多型叶马兜铃

耳叶马兜铃

粉质花马兜铃

蜂窠马兜铃

福建马兜铃

港口马兜铃

革叶马兜铃

瓜叶马兜铃

管花马兜铃

管兰香

贯叶马兜铃   葫芦叶马兜铃[2]

§ 药理作用

毒性作用

马兜铃

马兜铃酸A对家兔、山羊、大鼠、小鼠和人体均有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啮齿类动物有强致癌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马兜铃酸在人体内有蓄积;给雄性小鼠静脉注射马兜铃酸,可降低肾小球的滤过能力,增加血尿和肌酐酸,损害肾脏浓缩尿能力,引起肾衰竭。青木香中分离出的芳香物质可使蛙中枢麻痹,对小鼠、家兔则引起间歇性痉挛。小量可引起家兔急性出血性肾炎。青木香挥发性成分,可导致部分小鼠惊厥死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发现大鼠在服用马兜铃煎剂4周时肾小管及间质损伤,凋亡细胞增多;8周时病理表现较轻,肾功能恢复正常,凋亡细胞相对减少。灌胃给马兜铃酸A达到40 mg/kg时,90%大鼠死亡。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为胃贲门浅表性溃疡,肾小管坏死和器官萎缩。马兜铃酸对家兔、大鼠和小鼠除肾中毒反应外,还具有胃肠道和肝脏的毒性反应及较强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人体试验中,个别患者食用马兜铃(果)后,有恶心、胃不适或轻度腹泻;高剂量(静脉注射 2 mg/kg)试验10例癌症患者,出现肾毒性。但静脉注射马兜铃酸治疗癌症时,患者无肝脏毒性反应。以猪肾小管上皮细胞系LLCPKl作为实验观察对象,采用Annexin-v-Flous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证实较高浓度的马兜铃酸A(0.02~0.08 g/l)24 h内可诱导LLC-PKl发生凋亡,且凋亡细胞比例随马兜铃酸A浓度增高而增高,但少有坏死产生。由于过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可导致上皮细胞丧失和肾小管的萎缩,这与马兜铃酸所致的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中显著的肾小管萎缩相一致。但马兜铃酸肾病机制尚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文献报道,从马兜铃属植物中提取的马兜铃酸的主要组分马兜铃酸A的解毒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在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激化下,与DNA形成加成物。马兜铃酸-DNA加成物的形成,使DNA的双链结构受损,进而影响DNA的生物化学功能,出现肾损害。是否由于马兜铃-DNA加成物的形成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尚须研究证实。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马兜铃酸虽然具有抗肿瘤,增强吞噬细胞活性和提高细胞免疫等作用,但研究表明,马兜铃酸是迄今为止对啮齿类动物最强的致癌物之一。

抗肿瘤作用

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马兜铃内酰胺Ia (aristololactam Ia )对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和NSCLCN6肺癌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并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马兜铃内酰Ⅱ(aristololactam Ⅱ)对三种人体癌细胞(A549, SKMEL2,SKOV3)均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从关木通中分出的马兜铃苷(aristoloside),通过小鼠试验,表明它能抑制癌变乳腺细胞的生长,而对正常乳腺细胞的生长无影响。从变色马兜铃(Aristolochia.versicolor) 中分出的豆甾-4-烯-3,6-二酮具有抗肿瘤作用。从管花马兜铃(A.tubflora)中分到的奥伦胺乙酰化物(aurentiamide acetate)对A549肺癌细胞、MCF-7乳腺癌细胞、HT29结肠癌细胞均有细胞毒活性。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a 在利尿、增强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及抗肿瘤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马兜铃水浸剂(1∶4)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枚盎氏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常见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马兜铃煎剂对绿脓杆菌无效,但对史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马兜铃酸在体外对多种细菌、真菌和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从北马兜铃根中提取得到的马兜铃内酰胺,采用圆盘扩散和稀释法研究表明具有明显的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功效。皮下注射50 μg/kg马兜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感染的小鼠有一定作用。单用抗生素或其他化疗难治愈的慢性病例,合用马兜铃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抗炎作用

一定浓度的青木香、北马兜铃煎剂腹腔注射,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壳肿胀,抗炎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11]。绵毛马兜铃挥发性成分灌胃给药以0.4 ml/kg的剂量,对蛋白性、甲醛性关节肿以及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壳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绵毛马兜铃50%乙醇提取液灌胃(8 g/kg)对蛋白性关节肿及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壳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绵毛马兜铃挥发油不仅对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炎症增殖期肉芽组织增生亦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对血管的影响

青木香对血管具有直接收缩作用。但青木香煎剂及从马兜铃果实中提取的木兰碱对狗、猫等动物均有明显降压作用。在实验动物交感神经完整情况下,青木香制剂可引起血管扩张。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也用于利尿,由于青木香对胃肠道刺激过大,不宜长期服用[9]。另外,马兜铃属植物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 研究表明,昆明马兜铃地上部分的二氯甲烷提取物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初步药理实验表明从穆坪马兜铃中提取得到的马兜铃内酰胺体外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影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马兜铃内酯(aristolactone)对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 。

§ 相关研究

马兜铃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致癌源鉴定评价中心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关于传统草药、某些真菌毒素、萘和苯乙烯等致癌性的讨论评议工作组会议,共有14国28位专家参加。会议讨论涉及马兜铃属某些植物和马兜铃酸的致癌性问题。

约有1500~2000名比利时人服食了一种称来自中国的减肥中药,发现有的出现肾脏快速进行性间质性纤维化伴肾萎缩,被称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CHN)(Vanherreghem JL,et at:Lancet 1993;341:387)。到1998年,共约有100人被诊断患肾病,其中,70%左右已进入晚期,需要肾透析或肾移植治疗。该药说明书称含有防已科的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经对 12批次的药物进行检测,发现仅一个批次含防己碱(tetrandrin),1个批次既有防己碱也有马兜铃酸(aristolo chic acid,以下简称AA),10个批次仅含AA,AA含量从不能测出(<0.02mg/g)到1.56mg/g,平均(0.66±0.56)mg/g。后该组份被认为是马兜铃科的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自1993年Vanberweghem等首次报道草药引起肾间质性纤维化以后,到2001年先后有德、西班牙、英、美、日本及台湾地区的8组报道,共33人曾服含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茶而患类似CHN的肾病。其中,2000年台湾报道的12 例患者服食多种类型草药,日本2001年报道的12例患者中,除5例服食的草药中检出队其它病例有的服用含所谓“木通”、“关木通”、“汉防己”等草药。

根据IARC对环境因子的人类致癌性1~4级的评判条件,凡在人的流行病学上有充分证据,或虽在人的流行病学证据不够太充分,但在动物上有充分证据,以及相关资料强烈支持的,就能列为一级,即对人类有致癌性。二级为可能对人有致癌性,分为A、B两等。A等:在人的流行病学上有有限证据,动物上证据充分:或在人的流行病学上证据不够充分,但动物上有充分证据,并有其他相关资料的强烈支持。B等;在人的流行病学上有有限证据,动物上有不够太充分的证据;或人的证据不够充分,动物上有充分证据,或人的证据不够充分、动物上有有限证据,但有其他相关资料的强烈支持。三级:不能归类为对人的致癌性。四级:对人可能不致癌。所谓证据充分,在人的流行病学上必需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学者分别证明;在动物上应有两组或两组以上学者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动物上得到证明。据此,工作组会议认为马兜铃属的某些品种对人类有致癌性(一级),马兜铃酸在动物上也有充分证据说明有致癌性。[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3: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