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独立时代》
释义

§ 剧情介绍

《独立时代》

这是一部万花筒式的作品。里头,当代台北城里十名白领青年轮番出场,演出一台千丝万缕的人情闹戏。杨德昌继续了 《独立时代》他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对于“宏伟叙事”的爱好,罗致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后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响音乐般地繁复和百科全书式地庞杂的众生画卷。

同学、朋友、同事、幕僚,官场、情场、生意场,婚姻、婚外情、同居,文化经营事业、演艺圈、政府部门,……,我们好象是在翻阅清末讽刺小如《官场现形记》的现代版,好不妙趣横生。显然,对中国人人情的纹路肌理进行嘻笑怒骂式的条分缕析是杨德昌拍这部影片的根本兴趣,而杨德昌深刻就深刻在,他在《独立时代》里一针见血地从纷繁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剔挑出了人情这根筋,他诡笑着告诉我们,到头来,其它的一切不过是人情这回事的变奏或者转调而已:MOLLY因为不够懂得人情世故而老是得罪人公司经营不善,在经过点拔后,她又因为疑心琪琪与她的友情掺杂着人情面子而恼羞成怒;LARRY无非在作两项人情投资,一是投在雇主阿钦身上,期望的回报是心腹亲信,二是投在MOLLY和小凤身上,期望的回报是小凤作为他的情人;作家姐夫是个不想再投读者所好地甜言蜜语而想对人情世故进行反思自省的人,结果他必得离群索居,差点厌世轻生;相反,口号是“用一小时节目可以换来一个星期的家庭幸福合谐”的电视台主持人姐姐甘于人情的“异化”——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在教人如何才能婚姻幸福;阿钦一直在被婚约即人情的一种弄得六神 《独立时代》无主,一惊一乍;公务员立人后来成了部门主任与其下属之间的人情的牺牲品;小明是个在人情的网络里左右为难的人,主任器重施予他人情的代价是伤害他与朋友立人的友情,他与跟母亲离了婚的父亲有隔膜但父亲正托人情帮他妻子找工作,妻子琪琪不能体谅他跟MOLLY在人情关系上的绝情,人情恩怨的羁绊还使他与MOLLY不能觉察互相之间原来存在着爱慕;琪琪呢,她本真亲善,却被一个又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当成是“装出来的人情味”而在人情的波峰浪谷间被你推我搡,受尽委屈;最后那个小凤,有一个词叫人尽可夫,她在人情的洋流里随波逐流,谁向她投放人情的诱饵,张开人情的怀抱,她就咬上谁的钩,驶向谁的港湾。

即便放到大中华的圈子看,我们也发现很少中国电影能象《独立时代》这样对当代华人社群里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做出如此立体而入木三分的剖析揭示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影片编导的杨德昌对于中国人仿佛与生俱来的人情情结的一种交织着赞与贬、爱??人爱人缘好”的琪琪这个洋溢着“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的女性身上的同情和怜爱;“恶狠狠”地让几乎所有人情投资不得好报,将中国人最讲的人情面子毫不留情地予以戳破——事实上,如小明与琪琪在出租车和电梯里的货真价实的夫妻吵架,MOLLY在LARRY面前说破LARRY与小凤的关系,等等,令个中的主人公大为光火极为尴尬的场面,是影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就像打翻了一瓶五味酱,酸甜苦辣一齐倾泻出来,让你笑逐颜开很快也可以让你一点也笑不出来,戏谑闹腾也可以转瞬间撕破了脸,两个来钟头看下来,银幕上阴晴不定,银幕下观众的内心跟着翻江倒海,好一出折腾热闹,痛快淋漓的当代风情剧。[1]

§ 角色简介

陈湘琪

《独立时代》台湾演员。在艺术学院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表演训练,并大量参加舞台剧演出,包括《亲爱的死者》(1988)、《说不 《独立时代》出的故事》(1988)、《一个善良的女人》(1989)、《红鼻子》(1989)、《彼岸》(1990)、《海鸥》(1990)、《如果》(1992)、《成长季节》(1993)等。以清丽的外形、精彩的表演阐释,为电影大导演杨德昌相中,相继出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独立时代》(1994)。1994年赴美进修,在纽约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95、1996两年参加纽约HB Studio及莎拉托卡国际表演学院的表演课程,在声音、肢体等方面都接受严格培训。这些经历使她对表演和戏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心得,成为台湾新一代演员中最具实力者。1996年,陈湘琪由美返台,继续参演舞台剧和电影,并在“国立艺术学院”执教。她参演了蔡明亮1996年以后的所有作品,包括《河流》(1996)、《洞》(1998)、《你那边几点》(2001)、《天桥不见了》(2002,短片)、《不散》(2003)、《天边一朵云》(2004)。其他参演作品有王小棣的《我的神经病》(1996)、林正盛的《放浪》(1998)、何平的《捉奸》(短片,1998)、美国导演Jule Gifillan执导的中美合拍片《夏日情动》(Rsetless,1998)等。她还拍摄电视剧、广告及MTV(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

《独立时代》简介亲密与孤独之间漂流的爱情」是陈湘琪第一次担纲演出电视剧,之前的「大医院小医生」只是客串性质,进入电视圈演出,她特别感谢王小棣的提携和训练。

陈湘琪为知名演员,演技细腻、有深度,目前也在学校教书,电影作品包括「独立时代」、「你那边几点」、「一半的天空」及「夏日情动」等片,王小棣曾称赞她是「少见的高质感演员」。

值得一提是,陈湘琪曾获得金钟奖入围,对一直努力于舞台剧、电视及电影各方面表演的陈湘琪来说,是对她个人表演的肯定

拍「河流」时,湘琪在纽约修表演,蔡明亮查到电话请她回来演一场与小康做爱的戏,一般台湾女演员一听这类演出总诸多顾虑,对拍摄尺度讨价还价,湘琪没这问题,令蔡明亮感到被信任与尊重。之后几年,他们在香港合作了一出20分钟的舞台剧;一个广告,两回到马来西亚蔡明亮的家乡一个佛堂表演,好不容易,我们又才再度一起做电影。

「不散」故事是发生在一个晚上的故事,说的是大戏院繁华落尽的最后一夜,随着戏院的打烊,陈湘琪这位瘸脚售票员内心纠葛的恋慕也画上了休止符。蔡明亮「不散」开拍时,没有剧本,只有一个纲要,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还要她穿上支架演戏,每场戏几乎都要拍上20遍,但她在戏院后台举步维艰地上楼梯的脚步声和前台「龙门客栈」兵戎相见的杀伐声相呼应,支架落地的每一个脚步声,彷佛都在为每一个曾经辉煌的武侠电影世界落下句点。

§ 作者简介

《独立时代》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杨德昌出生于上海,成长于台北,祖籍广东梅县。1949年2月,一岁多的杨德昌随父母迁台,自此成长在台北。杨德昌1969年毕业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在大学里,受西方思想影响,杨德昌一毕业就出国留学,1970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研读计算机硕士,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念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后来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附属海军国防反潜研究所担任计算机设计。2007年因大肠癌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于洛杉矶比佛利山庄的住处病逝,享年59岁。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1982年参加拍摄《光阴的故事》,该片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1983年编导《海滩的一天》。1985年编导《青梅竹马》,1986年编导《恐怖分子》。1991年编导《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4年编导《独立时代》,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1996年导演《麻将》,2000年导演《一一》。 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杨德昌与台湾知名歌手蔡琴曾有过婚姻,但已离婚。

【作品年表】 《独立时代》

1981年,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陈嘉谟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吴念真、杨德昌 摄影:杜可风、张惠恭 剪接:廖庆松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朱天文、侯孝贤 摄影:杨渭汉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灯光:王志康 音乐:杨德昌 录音:杜笃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杨德昌 摄影:张展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铬堂

摄影:张惠恭 剪接:陈博文 美术:余为彦、杨德昌 音乐:詹鸿达 录音:杜笃之、杨静安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黄岳泰、张展、李龙禹、洪秀武 成音:杜笃之

剪接:陈博文 音乐:李达涛 美术:蔡琴、杨德昌、关传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监制: 余为彦 编剧: 杨德昌 导演: 杨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杨德昌 摄影:杨渭汉 制片:余为彦

音乐:彭铠立 录音:杜笃之 剪辑:陈博文

《独立时代》【相关荣誉】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1983年,《海滩的一天》

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推荐金牌奖;

第28届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

第1届电影欣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1985年,《青梅竹马》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

1986年,《恐怖份子》

第2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第40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

英国国家编剧奖(与小野)

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

第32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

意大利贝沙洛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获影评人协会票选为80年代十大国片第一名。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第2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并获最佳导演提名;

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作品奖;

第13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

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大奖;

1992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1992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4年,《独立时代》

第3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

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96年,《麻将》

第2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纪念奖、特别推广奖,入围主竞赛单元;

1996年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0年,《一一》

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1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Best Film) ;

2000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200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Best Asian Film)

2007年获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 幕后花絮

人类真的有这么不同吗?不同道必须要对“人”作多种不同的定义? 《独立时代》

去年此时,我正在筹拍(《独立时代》)这部喜剧小品之际,国际人权组织正要在维也纳召开大会,几个亚洲国家成员,包括中国,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国,基于文化立场不同的理由,联合要求大会修改国际人权宣言。当时这项争议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当然我也一样;甚至《时代》杂志都以此为题做了封面报道。从此,“新儒家思想”之名响彻全球,我这喜剧小品也因此急转直下,追根究底地深入这个主题。因为我发现我这个故事的一切细节,都是来自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对我而言,文化立场的不同只应该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非更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及误会。

对我而言,这项争议更明显地指出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一方面,我们东方人必须努力对自己文化的特殊倾向产生反省;同时,另一方面,西方人亦需立即对我们东方文化隐晦的部分,努力做深刻的了解。由于儒教文化的勤奋纪律,造成我们这些儒教社会过去十年来惊人的经济成长及财富累积,也因此改变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与东方原有的相对关系。这是自鸦片战争及殖民主义至今,这些儒教社会首度能挟持着财大气粗的自信,向西方社会毫不留情地分庭抗礼。西方在震惊之余,只有天真无知地接受这种新局面,甚至继续纵容自己一向的无知,几到可能被东方愚弄的地步。东西双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须是相互的,没有这种双方自我检讨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沟通都将毫无意义。(《独立时代》)这部电影,代表了我在东方 《独立时代》的这一半世界里,向这交流沟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责。

我们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历史教育课程里,甚至近期的一些中国电影中,苦难,穷困似是我们文化中最明显的特征。在儒教教条之中,人民的富裕从来就不是一切训令的终极目标,儒教教条从道德出发,用同流,服从,纪律,个人对群体的牺牲以保障社会的和谐及团体的安全自由,极力包装中央权力核心的正常合法性。反讽的是,这些同流及纪律的素养,竟然造成了这些儒教国家这二十年间的经济奇迹及每年二位数的经济成长率。突然之间,我们被长久儒教教条训练下来的因循习性无法在儒教教条重找到任何指引我们如何去面对富裕物质生活的标准答案。在用尽了借自西方模式的既有工具(如民主政治)之后,我们不知道往前应该因循抄袭何种既有教条,来继续向前迈进。现在,也许我们能够大胆地向西方强权叫嚣要求修改人权宣言;然而,我们能够大胆的告诉自己如何走向未来吗?这种困惑已经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之中浮现了隐藏已久的潜在焦虑。

在我们强调整齐划一性的同流文化中,每个人最主要的生活目标就是“人缘”。若没有人缘,就可能有遭受到被别人摒弃及孤立的危险。然而,同流也暗示了一种虚伪。从小我们的教育就不断地官书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任何个人独特的想象力及创意,都会遭受强大的排斥及否定,以致每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扮演一个别人熟悉的角色,来隐藏内心的许多感触,以免被怀疑为“与众不同”。因此,我们同时更相信别人都同样时时刻刻在装出同一副样子,隐瞒着他深藏不露的城府,使我们无法真正在群众之间建立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二千年来,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这种自相监视的预警系统,使中央权威有效地统治了这个幅员浩瀚的大国家。然而,问题是,如果一个文化无法自其社会成员中汲取,累积个人的智慧及反省,是无法去修正它过去的错误,无法评估它的现况,更无法远瞻它未来的需要。

没有个人想象力及创意的启发,一个社会的人性绝对无法透过艺术来得到肯定。因此,儒教社会中的艺术,除了有加强肯定中央集权核心的政治合法性的功能之外,别无他图,何况中央权力才是判决“人性”为何地终极主审。因此,在我们的文化里,艺术和政治宣传之间从来就没有明显的区分。这种偏颇的现象,被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伟大的图饰。换言之,一切疑虑的解答,都能在每个人周遭的大自然中寻获,简言之,这一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这种没有问题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忽略所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为此,我们也同时放弃了一切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没有了帝王,我们推出一个独裁者来取代帝王;没有了独裁者,我们找个意识形态完全相同的国会来取代独裁者;政治宣言无效了,我们用商业广告取而代之。反正,无论如何,任何不经反省,不经检讨即能维持我们原有的相同外貌及相同思想的标准答案都行。 《独立时代》

可惜,在今天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我们所拥有的富裕,逼迫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切对切身前途的选择与判断。我们所面临的庞大挑战及困惑是不难理解的。孔老夫子若能及时投胎转世,像历史课本所述一样地来指点我们的迷津,不亦乐乎?而且我们还能借此机会问问他:这二千年来,我们是否有曲解他原意并以讹传讹地违背了他的教训?这样一来,我们也许终于可以不必只盯着别人彼此找茬,而让每个人都能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作自己认为对自己最有益的决定。不论是在选择吃一份起司汉堡还是一碗牛肉面;还是在决定用针灸或是服用抗生素;还是投票给执政党候选人或投票给他采取同样政见立场的反对党孪生兄弟……。

你可知道中文里没有Irony这个字?也没有Frustration这个字?所幸中文还是有一个人类共同的字眼——选择,Choice!这个激发鼓励人类个体思想及智慧的字眼,是我们的文化中唯一能带给我们对未来产生希望的概念。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们”,迄今西方尚未有缘一识的我们那最隐私的一面。(《独立时代》)这部电影谈的是我的信念,不论最后我们赋予“人”这个名词是何等地定义,我都深信我们都属于同样的人类。如果不然,我们又何必拍电影?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交流,国际影展还有什么意义?

杨德昌

写于一九九四年四月

赴坎城国际影展竞赛之

转载自:

《独立时代》——杨德昌的活力喜剧

作者:杨德昌

出版发行: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媒体报道

《独立时代》《独立时代》: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在带着《独立时代》前往康城参赛之前,杨德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们’,迄今西方尚未有缘一识的我们那最隐私的一面。”这样的表白极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他者印象”——出现在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中的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或者是东方之壮丽、残酷和纵欲。当然,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来,文化立场的差异性后果不仅没有带来多元的丰富,反而在交流中设置了透明的过滤栅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东西双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须是相互的,没有这种双方自我检讨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沟通都将毫无意义。这部电影,代表了我在东方的这一半世界里,向这交流沟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责。”

这样的宏旨大意对于一贯严肃的杨德昌来说,并不显得过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剧”风格有一点异样。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以及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确可资证明他是台湾地区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而《独立时代》的审思姿态则证明了杨德昌作为文化先锋的敏锐的感受性与责任心。在临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壮地宣称,“这部电影谈的是我的信念,不论最后我们赋予‘人’这个名词是何等地定义,我都深信我们都属于同样的人类。如果不然,我们又何必拍电影?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交流,国际影展还有什么意义?”可惜《独立时代》无功而返。

这种遗憾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独立时代》的确只是杨德昌的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

§ 精彩剧照

《独立时代》

§ 相关评论

水流平静 发表于:2003-5-15 19:01:33  第2楼

好看!

这书不知哪有卖哦

§ 阅读链接

http://ent.sina.com.cn/m/2007-07-01/16441620713.shtml

§ 参考资料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6%C0%C1%A2%CA%B1%B4%FA&z=0&rn=21&pn=6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