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驿传 |
释义 | § 简介 中国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元以后多称驿站﹐尚有亭﹑舍﹑馆﹑铺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有驿传的国家之一。驿传为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中外往来作出了贡献。 § 沿革 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传信演变而来。商代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已建有烽火台。《孟子》:“速于置邮而传命”﹐邮指列国边境上的行书舍。秦汉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与交通状况的改善﹐起源于战国的亭障﹑亭候﹐在内地逐渐转化为遍布城乡的亭。它既是供过往官员﹑使者中途使用的交通设施(亭传)﹐又是维持当地治安的基层行政组织﹐其中设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则兼管通信﹐并允许行旅止宿。魏晋南北朝期间﹐乡亭制度破坏﹐亭传﹑邮驿逐渐合并。隋唐的驿馆则成为只供政府专用的交通和通信的机构。宋代的驿以接待为主﹐通信主要由急递铺承担。元以后的驿站则将接待﹑通信﹑运输合而为一。 § 通信方式 古代的通信方式大体上包括派遣专使和接力递送两种。驿传对于前者﹐则是专使途中休息的场所﹔对于后者﹐则是直接利用车﹑船﹑马﹑步承担公文函件传递的执行机构。由于它是为适应政令的下达和军情的紧急传递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一般说来﹐驿传由历代政权的军事部门管辖﹐驿传的基层人员从宋代起也由服徭役的民众改以兵卒担任。驿传的经费由政府的税收负担﹐如清代每年需 300万两白银。此外﹐历代都制定了有关驿传的法令﹐唐代以来的邮驿法令已相当严密。 为了通信的需要﹐历代都建立了以京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有水﹑陆两种﹐有的驿道两旁还植上树木作为道里标志。沿途的邮亭﹑传舍或驿站﹐备有食品﹑车马和草料。需用驿传的人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凭证﹐如符牌﹑节﹑勘合等﹐对不同级别的人使用车马的数量有明确的限制。为了保证公文寄递的安全准确﹐驿传建有严密的登记交接制度﹐重要的公文还附有排单﹐以便考核检查。传递紧急公文时最高速度一昼夜可达600里。 但是﹐驿传只是政府的官方通信工具﹐不仅民众不能利用﹐就连普通官员的私信在宋代以前也主要靠专人投送或请人捎带。由于交通落后和腐败政权的管理﹐驿马疲敝﹑延误失密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驿传逐渐被近代邮电所取代。1912~1913年初﹐除个别地区外﹐驿站均被裁撤。 [1] § 各代制度 秦汉 秦代已有关于驿传的法律。汉承秦制,用车传送称传,用马传送称驿,步递称邮,3种称呼常通用,也称为置。汉代驿传制度是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置一驿(一般为30里左右)。驿有传舍,可供歇宿。驿与驿之间或不设驿的一般道路上,则由主察奸盗的亭兼管文书传递。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也可止宿。文书由驿及亭、邮传送,有很具体的规定。不按规定失期失程的要依律受罚。驿传所需人夫车马由官府置备,但也有征发民夫和民间车马的。交通手段除人力外,主要是传车和驿马。使用时按官职高低、任务轻重和时间缓迫分为不同的等级。使用驿传需持政府颁发的一尺五寸长的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驿路也是重要的商道。随着汉代势力的向外发展,汉武帝通南夷,沿途置邮亭。张骞通西域后,酒泉亭障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驿传制度不仅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防,也对汉族与边疆各族以及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唐朝 自三国分裂迄于隋代,驿传制度缺乏详细记载。唐代,全国共置驿1643所。其驿夫(水驿称水夫)征取民户承役,凡三马给丁一人,一般给丁三人。驿马、车、船由官府提供,驿馆多建在州县城内。诸州有专项税钱以给驿传经费,随近拨给驿田以种植饲料。给驿的范围,主要为奉差赍送公文使者、入觐莅任官员及各种特遣使臣。给驿马数依官品有差,给驿者自一品八匹递减至七品以下二匹,给传者自一品十匹至八、九品一匹,有特敕始可限外加马。唐中后期,由于给驿频繁,乘驿官员多违制骑乘及索要饮食、馈献,加以经费不足,以致驿夫困苦、驿马死损缺额、馆舍破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宋朝 驿道四通八达,郊野都鄙之间,20里有歇马亭,60里有馆,水行州县有水驿,需持驿券。驿券由枢密院发给。传递文书则有递铺,每18里或20里、25里置一铺。递铺有步递、马递、急脚递(又称急递铺)和金字牌急脚递之别,南宋复有斥堠铺和摆铺。各种递铺传送文书种类和日行途程不同。入递的文书又称递角。由于递铺组织的完善和普遍,驿馆相对衰落,其职能遂为递铺所取代,或与递铺交织不可分。驿递的服役者,北宋建隆二年(961)下令以厢兵代百姓为递夫。这是宋代的定制,亦为驿递制度的一大变革。 辽 金辽有军国重事用银牌(镀金),长一尺,上刻契丹字,文为宜速及敕走马牌,由皇帝亲授与使者戴在项上驰驿,并手札给驿马若干匹。又有长牌,亦银质镀金,遣使赴诸道取索物色及进奉宋朝物品用之;木牌,用于遣使往女真、鞑靼各部取要物色的抽发兵马。两驿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一百余里不等,其间设有中顿,供使客午餐。初,诸县人民承担驿递、马牛之役,至辽末,始使民出钱,由官府募役。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始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至南京(今北京)每50里置一驿,又令置驿于上京至春州、泰州。后诸路并置。给驿用牌符。乘驿者按官品规定其随从人数、给马数和饮食钱数,泰和六年(1206)始置递铺转送文牒,10里一铺。 元朝 元代驿传又称站赤,意为司驿者。成吉思汗时即仿效中原的驿传制度,在境内设立驿站。元代建立后,全国遍设驿站。两站之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百数十里不等;如相距路程较长,则于中间置邀站以供使者休息,每站当役站户和所备马、牛、舟、车数目,视其交通繁闲程度而多寡不同。乘驿凭证有圆牌、铺马圣旨和札子。圆牌也称圆符,按规定专为军情急事遣使之用,由朝廷铸造、掌管。铺马圣旨也称御宝圣旨,用蒙古文字书写,每道圣旨上都分别标明起马数目,颁发给诸王贵族以及中央、地方各官府,限定在职责范围内使用。传送公文的邮驿,称急递铺(简称递铺),基本上沿用宋、金之制。中统元年(1260)置燕京(今北京)至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开平至京兆(今西安)急递铺,每10里或15里、25里设一铺。凡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官府来往公文均可入递。公文用木匣封锁,随到随送。 明朝 明代驿传机构,在京城设会同馆,地方分别设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①水马驿。马驿60里或80里一置。水驿设船,使客通行正路每驿20只、15只、10只,每船设水夫10名。②递运所。在陆路者设置车辆,在水路者设置船只。③急递铺。每10里设一铺,专一传送公文。公文到铺,随即递送,无分昼夜。乘驿需凭符验。传送文书亦须盖有印信,以防作伪,这种印信为加盖骑缝半印,以凭板勘对合,故称勘合。应合给驿的范围,主要有:赍擎讼旨及奉旨差遣给驿者;飞报军情重事者;亲王进表奉贺及差人奏事者;各藩属使臣之进贡及回国者;文武官员到任在1500里以外者;职官病故,其尸体及家属回乡者。驿传夫役,由各地州县在本地粮户内佥编应役。嘉靖年间,驿传夫役计粮折银,由官府雇役承当。 清朝 清代驿传,以京城皇华驿为中心,通达全国。各省所设称驿,通达西北边疆军报所设者称站,西北两路所设者称军台,安西、镇西、哈密所属特设军塘以通军报,设宫塘以通寻常文报,统称驿站。各站驿马、驴、牛皆有定额。凡应给驿者,发给邮符为验,称勘合、火牌,其往来应供马匹、廪给及跟役人数、口粮,按品级为等差,皆于勘合上填注。驿递则验以火票,定其迟速之限,按所达之路程计其时日。铺递亦同。咸丰年间,冯桂芬力陈驿站积弊,建议裁减,效西法设邮政局。咸丰、同治以后,随着轮船、铁路、电讯、邮政相继发展,驿站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特立邮传部以掌轮、路、电、邮,在此前后,驿站相继裁去。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