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城镇 |
释义 | § 甘肃省榆中县青城镇 青城镇一、基本概况 青城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距兰州市区110公里,距白银市30公里,距榆中县城90公里,距离定西120公里,距离靖远60公里。青城镇地处榆中县最北端,黄河之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便利,但人均占有耕地仅有0.6亩。青城周边的旅游区有:什川风景旅游区,距青城50公里;水川黄河沿线风景区,即位于青城黄河北岸;景泰黄河石林风景区,距青城120公里等。二、农业产业化 为了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富农工程,在镇政府大力引导的基础上,主要从抓科技队伍建设着手,把农村的乡土人才即青城镇 “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城镇农民科技协会,以协会为载体,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支柱产业,从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着手,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2000人(次),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5000份。引导农民走勤劳、科技致富的产业化之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青城镇日光温室面积达到3830亩,种植户3200户,户均1.16亩,种植蔬菜品种主要以茄子、西葫芦为主,茄子种植面积2900亩,品种以美引茄冠、荷兰瑞克斯王公司的布利塔茄王、日本大黑圆茄等品种,亩产2万公斤,总产量达到5600万公斤;西葫芦种植面积930亩,品种以法国冬玉为主,亩产1.5万公斤,总产量达1395万公斤。日光温室亩均收入1万元,仅此一项,年纯收入3730万元,人均1400元,成为青城镇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且日光温室生产的茄子、西葫芦外形美观、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茄子、西葫芦在2004年被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品除供应白银、兰州市场外,还远销新疆、青海、陕西、河南、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三、科技兴农 青城镇随着榆中县青城乡全乡镇设施保护农业的迅速发展和设施内种植农作物栽培方法不科学、病虫害防治差、经济效益差、科技人员不能随叫随到等问题,乡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思索、借鉴经验、结合本镇实际情况于1999年成立青城镇农业科技协会,主要培训本乡镇、本村的农技人员和各个村青年种田能手,先给他们请专家、充现代科技种田的“电”,然后服务于其他农民。从办科协的二十几人到现在已有农民会员105人,并且已有28人取得了农业技术职称。他们都是“牌”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为青城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乡镇计划再发展100名,使全镇各类科协会员达到205人,让这支永不走的农村科技队伍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青城乃至榆中农业科技的一大亮点。 四、文化建设青城镇农民秧歌队新春佳节期间,榆中县青城镇别有一番喜人的景象:农民秧歌队活跃在村头巷尾,在新落成的镇宣传文化中心里,年青人或读书看报,或接受农业科技培训,老年人在尽情地唱着小曲,或品着香茶下象棋,尽情享受着丰收后的欢乐与喜悦。 青城镇过去没有一个正式的文化活动场所,2003年,镇党委、政府 多方筹措资金30.6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个高档次、多功能的宣传文化活动大楼,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农业科技培训室、文艺活动室、棋牌室、演唱室、健身房等,共有各类图书3000多册。与此同时,镇上还成立了由字画、黄河奇石、地方小曲、剪纸刺绣、古玩收藏、摄影、棋艺、秧歌等协会组成的青城镇民俗文化协会,组建了业余剧团、文艺演唱队、篮球队、健身秧歌队,在春节、国庆、五一、元旦等节假日和农闲时节组织太平鼓、铁芯子、旱船、秧歌、农民体育运动会、卡拉OK演唱会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进行表演,活跃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旅游观光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全镇拥有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城隍庙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足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六、城镇规划 榆中县青城镇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据悉,规划立足青城现有的景观风貌特征,将其设计成“一核、一环、一带、两轴、五区”的城镇景观特征。 “一核”指以水文化广场为镇区的景观中心;“一环”指古镇区外围20米的景观绿化;“一带”指黄河滨水景观带;“两轴”即沿后街的历史人文景观横轴和沿教场路由菩萨殿、青城书院、水烟文化广场、丹霞地貌群等组成的景观交融的纵轴。五区”指古民居建筑为特色的古民居文化区;城隍庙、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展示区;民间戏曲杂艺文化区;百年梨园休闲娱乐景观区;高科技农业景观区。 § 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镇 青城镇一、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青城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一一青城山,全镇幅员面积21.3平方公里,总人口1.68万人,失地农民3098人.现有五里、石桥、太田、靖智、香花、万安、芒城、飞龙、桃花9个行政村、一个场镇居民委员会,集镇面积1.8平方公里,中心村2个。年平均气温18℃,境内融山、水、田、园、林、坝为一体,水、电、路、气、讯和光纤电视等设施齐备,最适宜于旅游、度假、娱乐和高科技开发。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3661万元,比2002年增长12.80%;国内生产总值达15880万元,比2002年增20.49%;实现,工业增加值5454万元,比2002年增长)4.58%:国税入库505万元,比2002年增长29.95%,地税入库1.56万元, 比2002年增长63.52%;财政收入达751万元,比2002年增长9.96%;粮食总产量达5391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8元,综合目标考核和党建目标考核均列全市第一名。 二、为民服务 都江堰市青城镇的农民遇到急事再也不怕找不到村干部了,该镇开全市先河,在全镇推行了村干部坐班制。据了解,在推行坐班制前,村干部时常“揣着公章到处跑”,遇到突发事件,村民很难及时找到村干部。 2006年,该镇为每个村的村干部修建了办公地点,大幅提高了他们的工资,这样也就具备了推行村干部坐班制的前提条件。据了解,对坐班制,镇政府规定,每个村每天必须有一名村干部在村办公地点坐班,其他干部也要定期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三、旅游开发青城山改革开放以来,青城镇利用青城山的区位优势和享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一优惠政策,引进开发了青城山云海、新亚别墅群、青青园宾馆、成都东软信息学院、青山制药、丽嘉制药、青青园宾馆、青城山水、青城阳光、华风房产、红阳猕猴桃等8个项目服务等一批高起点的旅游度假项目。同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下,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之路,先后在全镇出现了以五里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经营产品为主的农家旅游经营模式,以芒城村、香花村,大田为代表的3000亩公司加农户的青城绿茶基地、红阳猕猴桃基地模式,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年4月13日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都江堰市首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新农村建设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五左农家,学习在农家、帮扶在农家、服务在农家,致富在农家、满意在农家”活动;以石桥村为代表的党员电教工作受到了成都市的好评。认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2003年对口帮扶农村贫困户77户,落实扶贫资金20余万元。投资10.5万元实施“安身工程”7户,继续深化了村民自治,狠了政务公开和村务,社务公开工作,代表都江堰市顺利通过了成都市对青城镇“村民自治模范镇”的检查验收。 有服役人员36人、民兵3027人,2003年全年打击犯罪人员11人,治安拘留8人。为加大“处法”工作力度,开展了“创安”细胞工程工作,金镇有安全文明村9个,涉及77户村民小组。下发“创安”资料900余份。重视基础工作,全镇建立治保会10个,有专职治保巡逻队1个,兼职治安巡逻队9个,专兼职巡逻队员62人,有护厂组3个,护校组5个,守楼护院92个。坚持重点部位和拆迁安置区的巡逻、守卡,狠抓民调工作,全年民间纠纷147起,调处147起,调处率达100%,调解成功139起,成功率为95%。 § 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 青城镇一、基本概况 青城镇位于高青县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滨临黄河,历为县府、县衙驻地和商贸重镇。东西最大横距1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辖111个行政村,3.5万人,属全省中心镇。青城镇商贸发达,是高青县西部商业中心,被称为“高青县第二县城”,自古有“北惠民,南淄川,青城大集赶三天”之说。 二、历史沿革 青城镇历史悠久,唐朝时为青平镇,1233年(金天兴二年)始置青城县,为县治。1333年(元元统元年)筑城池。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增设瓮城。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城中建文昌阁。1950年,四门被拆除,城墙被附近群众取土拆除。1950~1952年,为高青县委、县政府驻地。著名历史人物有明代工部尚书杨梦衮、监察御史于华衮(又名于二堂),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史文彬等。 1956年,为齐东县青城区,辖15个乡。1958年9月,为青城人民公社,同年11月析入邹平县。1961年,为高青县青城区,辖青城、木李、杨坊、码头、杜集、成家庵、徐霞、新徐、郑庙、义和10个公社。1963年,将郑庙、义和公社划归田镇区。1978年为青城公社,辖青城、成庵、杜集、木李、杨坊、码头、徐霞、新徐8个管理区,217个村,65214人。1984年7月,撤青城公社,设立青城镇,辖成庵、徐霞、青城3个管理区,75个村。1987年2月,原杨坊乡的码头管区划归青城镇,辖4个管区,111个行政村。2004年,辖城中、城西、成庵、徐霞、大孙、码头6个管区,111个行政村,33401人,耕地面积4124公顷。 三、产业结构青城镇青城镇始终坚持“提高农业、强化民营、搞活流通、活化三产”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结构调整、科教兴镇、民营带动、中心镇建设”四大战略,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镇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两次物资交流大会,人流、物流、信息流非常发达。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形成地毯、面粉、木器、油棉加工四大产业,全镇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1家,各类专业村40多个,个体工商户1500多户,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1.2万人。 城区内建有两处大型私营经济工业园,已有多家企业进园经营。鲁星面粉有限公司建有全市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面粉生产线,日产面粉200吨;青园地毯有限公司,年产地毯100万平方英尺。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以瓜菜、果桑、畜牧、食用菌为主的效益农业成效显著,建成1.2万亩的精品瓜菜标准化基地,拥有“青苑”牌西瓜、“鲁峰”牌面粉、“双赢”牌金针姑三个绿色无公害品牌,青城的农产品已打入京、津地区的超市。闻名全省的青城西瓜大市场,日交易量高达200万公斤。镇内建有畜牧小区15个,奶牛、肉牛、生猪、鸡鸭等畜种得到了全面发展。全镇奶牛存栏2500头,肉牛存栏3万头,生猪年出栏4万头,家禽存栏60万只。食用菌栽培面积20万平方,水产养殖面积200余亩。 四、科技兴农苹果套瓶高青县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围绕畜牧、瓜菜、果桑、水产四大支柱产业,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现有土地、水、肥料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先后研发并推广了杂交棉制种技术、苹果套瓶技术、西瓜大棚四作四收、双膜覆盖、大棚凯特杏、智能化温室育苗、奶牛胚胎移植等38项新技术,并与高等院校共同建立了“棉花良种繁育基地”、“淡水鱼精养高产示范基地”、“沿黄低洼地以渔改碱技术研究中试基地”、“花生育种繁育基地”、“肉鸭繁育基地”、“高产奶牛胚胎基地”等。“上经下渔”、稻田养蟹、高密度网箱养鱼、自动投饵养殖、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一大批新技术试验成功。打“科技牌”,依托当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五、三秋生产 为搞好2008年的三秋生产,高青县青城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层层召开会议进行了动员部署。一是切实抓好第三代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防止其危害各类成熟和即将成熟的农作物,确保颗粒归仓。二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坚决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大力推广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三是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以大于村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示范基地为阵地,搞好宣讲培训和作业演示,力争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施面积达到30%以上。四是突出抓好小麦良种、肥料、农药等物资准备,积极引导农民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多储备有机肥和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五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制定《2008年秋收秋种秋管技术指导意见》,以明白纸的形式印发到农户,并以现场操作演示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把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六、计生工作青城镇计生工作开展中为更好地服务育龄群众,高青县青城镇计生服务站近日组织技术人员到县第二人民医院进修,重点学习B超检孕和常见妇科疾病防治。高青县青城镇组织由计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6支便民服务小分队,冒酷暑分赴辖区各村为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查体、查孕并送去避孕药具,受到普遍好评。 高青县青城镇在各级计生协会中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协会会员踊跃参加,会员纷纷表示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树婚育新风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高青县青城镇村级计生协会在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协会会员在村两委和计生协会带领下,大力改善公益设施、整顿村容村貌、移风易俗、发展经济;积极性空前高涨。 七、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1992年9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1993年12月被市爱卫会命名为“市级卫生乡镇”;1994年对广青路和庆淄路城区段进行了拓宽改造;1995年10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1996年11月被市政府列为市级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2000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中心镇”;2000年12月在全县率先建成电话镇;2001年10月实现“三网合一”,2002年10月建成青城镇供水公司,实现了城区集中供水。目前,城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镇驻地人口达到1.5万人。餐饮服务、客货运输、中介服务、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形成规模,文化、教育、卫生、通讯、商贸、金融等社会事业配套齐全,小城镇建设已初具现代化格局。青城镇以一流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热情的服务诚招中外朋友前来投资合作,共同创造青城美好的未来。 § 山西省和顺县青城镇 青城镇一、基本概况 青城镇位于山西和顺县境东部,北邻昔阳,东邻河北省邢台市,由原来的青城镇、土岭乡组成。辖25个行政村,人口11000,是和顺县的重要产粮区,尤其是早市山药和青城黄牛著名。 二、主导产业 为了把和顺县农民主导养牛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和顺县信用联社同县扶贫局与农民养牛户三方一致达成共识,贷款户还息、政府直补现金、联社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的办法,为推进和顺农民养牛业发展做出了新举措。 青城镇百备村是和顺县养牛园区之一,近两年来由于受市场行情牛价下跌的影响,农民养牛积极性一落千丈,当时农村信用社支持的养牛贷款也难以归还,利息偿还也成了困难。和顺信用联社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急养牛户所急、想养牛户所想,他们深入农户,走访养牛户了解情况,宣传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养牛业政策,并同政府扶贫局共商支持农民养牛业发展大计。经过不懈努力,百备村90户养牛户自愿到信用社偿还利息14万余元,随后扶贫局把扶贫现金直补到养牛户手中,信用社全程提供服务,并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对农民春耕、备耕急需资金给予及时支持。三位一体的举措,达到政府、信用社、农户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沼气建设 1、深入宣传发动。针对多数群众对建设沼气认识较少、积极性差的问题,青城镇一是聘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挨村搞宣讲;二是组织群众集中收看沼气富民工程光碟;三是组织群众现场参观沼气建设和运作情况,使全镇80%的农户对沼气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全镇形成了发展沼气建设康庄家园的良好氛围,沼气建设已逐步变为全民积极参与的自觉行动。 2、坚持农民自愿。沼气建设利国利民,从建设到管理利用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只有农民自愿,才能管好、用好使群众持久受益。按照“一户一个懂技术,全管理的明白人”的要求,通过深入的宣传和培训教育,认识到位、积极性高的农民自愿报名,全镇15个村、720户农民报名参与沼气工程建设。解决了政府热、群众冷,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青城镇沼气建设3、多头筹资。采取国家补一点、集体帮一点、群众投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在上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镇村两级每建一池补助150元,个人投资200元,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工程扎实推进。 4、统一购料。沼气建设国补资金实行报帐制,为解决资金到位迟,施工进度不能迟缓的问题,统一借贷资金,集中购料,按量分配,既保证了材料的质量,又能够及时满足建设用料,为沼气工程高质量迅速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专业队施工。全镇组建专业化队伍,分环节实行专业化施工。16名持证沼气技术全部上岗,为如快进度,还抽调10名受过培训的泥瓦匠人,跟班帮工,专业队伍总人数达到26人,从实地规划,开挖地坑,现场砌筑,规范安装,配料发酵,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全程介入,热情服务指导。 6、技术承包。推广户用沼气,质量是生命线,一户沼气失败,将挫伤一大批群众的积极性。青城镇采取三包责任制,严把技术关。一是严格县农业局技术员包乡责任制,沼气建设每推进一户,县技术员都及时指导验收到户;二是严格镇技术员包片责任制,镇技术员定村指导,总体把关;三是严格技工包户责任制,施工技工技术承包到户,负责全程指导服务,施工质量与其工资严格挂钩兑现。 2007年4月份以来,青城镇落实沼气建设资金50万元,完成首批沼气示范户87户,全镇沼气工程建设呈现出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进度快、施工质量高的良好局面。 四、新农村建设青城镇青城镇位于和顺县境内东北端,距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1390米,属于土石山区,是典型的纯农业贫困乡镇,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06年,翟树森上任该村党委书记后,立足该镇实际,带领群众探索出一条贫困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仅一年时间,该镇年人均收入就增加到了1300元。翟树森上任伊始,创造性地提出了村企共建、内外共建、镇村共建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2006年,翟树森多方联系,引进了山东一家知名企业,发展了10个农家快速致富的小项目,使参与其中的120户农家,当年增收120万元。2008年3月以来,全镇新增粮食加工点5处,种粮大户80户,新发展了立体种植1000亩,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新气象。“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是翟树森常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群众”不应简单地局限于当地的干部群众,还应包括青城籍在外工作人员。一年来,翟树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积极运作,从这部分人中,先后争取到了大小项目12个,扶贫、捐赠款等各类资金65万余元,使16个村的4670人受益。青城镇地处晋冀交界处,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对此,翟树森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品牌镇的目标。该镇依托当地的姑岩庙旅游景点,对外与紧邻的河北景点实现了对接,对内规划了涉及该镇西面八个村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农家乐旅游项目。预计三年后,青城镇人均经济林收入将达到2000元,旅游服务收入人均将达到1000元。 § 相关词条 甘肃省 山东省 四川省 陕西省 榆中县 兰州市 高青县 都江堰市 淄博市 上花岔乡 民乐乡 通远乡 夏官营镇 园子岔乡 连搭乡 七山乡 柳树乡 高崖镇 中连川乡 龙泉乡 § 参考资料 [1] 新农村商网 http://nc.mofcom.gov.cn/news/P1P620123I2687657.html [2] 中国农业科技网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30603_88646.htm [3] 四川新闻网 http://www.newssc.org/gb/Newssc/wssc/dzjg/userobject1ai288064.html [4] 山西新闻网 http://www.daynews.com.cn/sxnmb/eb/244747.html [5] 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dfxxlb/sxsxxlb/t20070404_796873.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