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鞭草属 |
释义 | § 简介 马鞭草属 属中文名:马鞭草属 种拉丁名:Verbena Linn. 马鞭草又名紫顶龙芽、铁马鞭、鹤膝风、土荆芥、红藤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药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 na officiaalis L.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山西、甘肃、新疆、江苏和浙江等地。本品味苦性凉,入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及利水消肿的功能,主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疽、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和牙疳等。 § 描述 马鞭草属Verbena L. 马鞭草属,马鞭草科,约250种,主产热带美洲,其中马鞭草V. officinalis L. 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均产之;此外引入栽培的亦有2或3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为亚灌木;茎四棱柱形;叶对生,稀轮生或互生,有齿缺或分裂;穗状花序项生,稀腋生,延长或紧缩,有苞片;萼管状,5齿裂;花冠管劲直或稍弯,裂片稍二唇形,5裂;雄蕊4,两两成对,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内藏;子房全缘或稍4裂,4室,每室有直立胚珠1颗;果干燥,包藏于萼内,分裂为4个小坚果。 所属科 马鞭草科 分布量 世界:250种;中国:3种 § 形态特征 马鞭草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四棱形,长30~40cm,枝条横展,基部呈匍匐状,全株具灰色柔毛。叶对生,圆形、常卵圆形或披针状三角形。穗状花序顶生,多数小花密集排列呈伞房状。花冠筒状,花色有白、粉、桃红、蓝、紫等色,且有复色品种。 §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阴,亦不甚耐寒,不耐干旱,以在疏松肥沃、较湿润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开花更繁茂。花期6~9月。 花期长,花色多,除用作花坛、花镜材料外,也可盆栽观赏,或大面积栽种用作地被植物。 § 繁殖培育 播种、扦插、压条、分株法繁殖,播种春、秋季均可。 扦插于4~7月进行,早春进行分株繁殖,用于花坛者宜早定植。 § 化学成分 马鞭草全草含马鞭草苷(verbenalin)、鞣质、挥发油;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 ;叶中含腺苷(adenosine)和β-胡萝卜素。另发现该植物含强心苷。从马鞭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3个化合物,经过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熊果酸、3α,24-二羟基齐墩果酸、7α,22S一二经基谷m醇(7α, 22S-dihydroxysitosterol ),其中化合物7α,22S-二羟基谷甾醇为新化合物。 鉴定马鞭草 为了探索马鞭草抗早孕有效成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得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等手段分别鉴定为3,4-二氢马鞭草苷、胡萝卜苷、β-谷甾醇、乌索酸、马鞭草苷和5-羟基马鞭草苷。訾佳辰等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马鞭草乙醇提取物中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hydrox- ysem-peroside(1)、verbenalin(2)、ursolicacidlactone(3)、2a,3R, 23-trihydoxyurs-12-en-28-oicacid(4)和tormenticacid(5)。化合物 1,3,4和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有增强脑神经成长因子作用的活性。用马鞭草甲醇提取物经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离获得6个化合物单体,鉴定了其中3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六酸、乌索酸和β- 谷甾醇,十六酸和乌索酸为首次从中国产马鞭草中获得。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所得单体成分通过Uv,IR,NMR及MS波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4'-羟基汉黄芩素、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芹菜素和4'-羟基汉黄芩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取马鞭草地上部分以甲醇提取,将其在醋酸乙酯-水(1: 1)中分配,取醋酸乙酯溶解部分过硅胶柱,以醋酸乙酯-甲醇梯度洗脱,过Sephadex LH-20P柱和反相半制备HPLC纯化,得到化合物Ⅰ,Ⅱ,Ⅲ。新化合物Ⅰ为黄色粉末,熔点178~180℃,分子式C30H26O8,结构为2', 4', 3', 2',4'-五羟基-4-O-4'-四氢二查耳酮,命名为littorachalcone。化合物Ⅱ,Ⅲ分别为4'-羟基汉黄芩素、8,3'- 二甲氧基-5,7,4'-三羟黄酮。 § 药理作用 消炎止痛作用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作用,后者的作用比前者强。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强。水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家兔齿髓电刺激法),在给药后1h开始,3h后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未完全消失,水溶部分更久,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止血作用 从干燥全草中提取的马鞭草宁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抗菌作用体外实验水煎剂在31 mg/ml浓度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抗癌作用 用不同浓度马鞭草提取液(10,20 mg/ml和40 m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JAR细胞,24,48 h和72 h取上清液,采用β-hCG单克隆酶免定量法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用药后细胞DNA断裂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不同作用时间JA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对 JAR细胞分泌hCG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以40 mg/ml作用最明显,作用72 h后hCG分泌下降78.3%(P<0.01);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阶梯状条带”;超微结构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 抗早孕作用 从人早孕绒毛体外培养及动物整体实验结果发现,其有效部位脂溶性部分具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马鞭草醇提液抗早孕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增殖分化,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和分泌hCG减少,使蜕膜组织退变,胎盘血流量减少,导致胚胎生长发育停止。 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轴突生长 从马鞭草分离得到的 littorachalcone能显著增加神经生长因子(NGF)介导的轴突细胞的比率,当littorachalcone(3~30 mmol/ml)加2 ng/ml NGF时,轴突细胞的比例大约与30 ng/ml NGF单独作用时相同或稍大。 § 临床应用 运用 马鞭草除传统的治疗疟疾、白喉、传染性肝炎、丝虫病、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外,临床还有如下报道。 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症 用马鞭草(最好为鲜品)200~300 g, 洗净切碎,加水煎至50~150 ml,1剂/d,分次内服及含漱,婴儿用小勺喂入后或咽或吐均可,用至症状、体征消失。头2一3d板蓝根针剂2 ml,肌肉注射,2次/d。31例病例在6d内全部治愈,未发生并发症。刘学平应用马鞭草单味煎剂治疗牙龄肿痛及口腔黏膜溃疡百余例获效颇佳。 治疗急性扭挫伤 刘建武等报道用马鞭草l00g,鲜桃树叶50 g,捣烂,加香白芷粉15 g,并入米酒适量,调为糊状,先用冷盐水擦洗患部,干后均匀涂马鞭草膏,并外敷以塑料薄膜,再用纱布绷带简单包扎。早晚各换药1次/d。用药60例痊愈达75%。 治疗乳痈 马鞭草100 g或干品50 g,放入带壳鸡蛋2~3 个,加水适量煮至蛋熟。吃蛋喝汤,1剂/d。15例中11例I剂而愈,4例2剂获愈。本法应在发病3d内应用;若病程过长,则疗效不佳。 治疗面神经瘫痪 用马鞭草、节节草、扶芳藤等组成的汤剂,治疗58例面神经瘫痪患者,完全纠正35例,占55.7%;基本纠正 19例,占21%;无效4例,占6.8%;总有效率为93.2%。 治疗尿血及其它 马鞭草30~60 g,大黄10 g,上药为1日量,煎汁分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尿血35例,痊愈2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 另有报道以马鞭草为主与其它中药配伍治疗晚期肝癌、支原体肺炎、水疝、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甲沟炎等。 § 分类 马鞭草属 马鞭草属植物,是一种大约有75个物种的植物,主要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灌木植物。大部分马鞭草属植物产于热带美洲,但有大约25个种类产于北美洲以及小部分源于欧洲。 蓝花马鞭草(blue vervain),产于北美洲,可长成5英尺(90~150厘米)高。花小并呈烛台状排列。蓝色或白色小花在植物茎端开花及枯萎。白花马鞭草(white vervain),也产于北美洲,与蓝花马鞭草同高。开白色、蓝色或淡紫色穗状小花。 欧洲马鞭草(European vervain),一种北美洲常见的野草,株高3英尺(90厘米),开淡紫色或白色穗状花朵。 欧洲马鞭草常用于古代德鲁伊魔法的巫术中,长久以来被错误地信奉为有药用价值。美女樱(garden verbena),原产于巴西,株高2英尺(60厘米)左右,开圆形、大簇、带香味的各色花朵。 蓝花马鞭草的拉丁学名为Verbena hastate;白花马鞭草的拉丁学名为V. urticaefolia;欧洲马鞭草的拉丁学名为V. officinalis;美女樱的拉丁学名为V. hortensia。所有的这些植物都属于马鞭草科(Verbenaceae)。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