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文蔚 |
释义 | 由马文蔚先生书写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汉字,从第一套人民币一直用到最近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先后沿用了50余年。 1904年,马文蔚出生于太原阳曲县黄寨村,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0年,马文蔚在阎锡山驻南京第三集团军办事处任秘书,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科员、监察院秘书。他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文书副主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等职。 § 被错划成右派 1949年6月,马文蔚经薄一波介绍,到南汉宸主持的中国人民银行任研究员。据马文蔚先生回忆,1950年的一天,南汉宸将他叫到办公室,让他以不同字体写下“中国人民银行”,“圆、角、分、壹、贰、叁、伍、拾”这些汉字,从这好几套字中选了一套,准备用在人民币上。当马文蔚看到人民币上用了自己写的字时,已是在1951年他调到广西桂林金属管理局当上计划副主任时。1952年,马文蔚又被国务院征聘为高级知识分子,调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任计划处科员。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与家属和仅有女儿回到原籍,自谋生活。 1978年,按照党的政策,马文蔚的错案得到平反,其时他已74岁,按退休待遇安置在阳曲县城,女儿在银行上了班,上级拨款为他单独修建了小院。由于他对人民币发行所做的贡献,在阳曲县政协成立时,马文蔚先生被一致推举为阳曲县政协委员。 当选为全国健康老人 马文蔚先生当选县政协委员之后,常到县政协机关看看。别人向他求字,他虽是80高龄的人,但下笔稳健,字写得和人民币上的笔体属一个类型,都是楷书与隶书结合。有两次他说起曾珍藏有许多名人字画,但“文革”中被造反派拿走了。县政协领导嘱落实政策办公室的同志调查,发现这些字画全被当作“四旧”烧掉了。马先生爱书法,还爱舞剑,参加比赛也是独舞,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当选为全国健康老人。 §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认马文蔚为书写者 1983年3月1日,某报载文说人民币上的汉字不是马文蔚写的。马先生知道后,就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封信,要求落实此事。总行收到此信仅半个月,就派出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来到阳曲县,带着总行的“绝密一号”档案,作调查和技术鉴定,确认档案中所留几套墨迹笔体与马先生的书法完全相同,尽管这些墨迹未曾署名,但还是能认定它是出自马先生之手的。198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旧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简体字非马文蔚所书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汉字简化表,但是人们熟知的人民币上的票面汉字“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的“国”和“银”从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却是在1980年,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的时候。当时总行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繁体“国”改为简化的“国”、“ 银”简化为“银”,曾给居住在阳曲县的马文蔚来过一函,并再次约请马文蔚先生重写简体的“国”和“银”。可是,马文蔚老先生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所以,马老先生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最后任务就落在了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他们经过细心临摹马文蔚先生的笔体,终于临仿出了简体的“国”和“银”。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字还是马老的原迹,而“玉”,和“金”,则是印钞厂的同志们加工书写的了,可是他们的笔迹字体与马文蔚先生的原迹神韵竟是那般一样,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迹吧。 第4套人民币不仅把“国”和“银”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而且把表示主币面值的“角 ”,也改为了简体字,原来流通的1角2角的“角”,中间一竖不出头,也使用了新字形的“角”,中间一竖出头。人民币2元的“ 贰 ”字中间的两横在上,也改为了规范的简体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