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群鸟》
释义

§ 介绍

任性的富家女米兰妮是一家报社老板的女儿,一天她与律师米契在旧金山一家鸟店里邂逅,米契认出了曾经刁蛮的米兰妮,戏弄了她。米兰妮却没有气恼,反而记下了米契的车牌,还订购了米契要找的八哥鸟(lovebird)。第二天,米兰妮提着八哥找到米契的住处,但却得知米契到海边家中度周末去了。一心想捉弄米契的米兰妮驱车来到海边小镇波德加《群鸟》湾,得知米契有个妹妹凯茜后,本想报复的她把八哥悄悄留在米契家中送给了凯茜。

米契见到鸟笼,又看到米兰妮在归途中被一只海鸥啄伤,就留米兰妮晚上在家吃饭。米兰妮见到了米契的母亲丽迪亚、妹妹凯西,以及他的前任女友安妮,她与米契的感情也在顺利发展。就在这时,灾难发生了。

先是一群海鸥突然袭击了米契妹妹的生日野宴,接着从烟囱中飞进的一伙麻雀又把米契的家搅得天翻地覆。第二天一早,丽迪亚就发现一位镇民在家里被群鸟杀死,体无完肤,眼睛也被啄掉了。米兰妮照顾丽迪亚睡下后,到学校去接凯西回家,却发现校园里密密麻麻的已经聚满了鸟群。孩子们迅速被疏散回家,疯狂的鸟群在路上袭击了他们。

把凯茜安置在安妮家后,米兰妮来到镇上餐馆,把消息告诉了父亲。很快,先是加油站遭到袭击,酿成了一场可怕的火灾。整个镇子都被笼罩在被群鸟袭击的恐怖之中,安妮为了保护凯茜,惨死在屋前。

当晚,无法离去的四个人在家中再次遭到鸟群的袭击,米契奋力维持住屋子不被鸟群攻进。一轮攻击过后,米兰妮来到楼上查看,被闯入的群鸟啄成重伤,米契拼命把她救出。

凌晨,一家人决定冒险闯出鸟群到旧《群鸟》金山去。四个人蹑手蹑脚地走出屋子,成功进入车中,米契缓慢地把车子驶向道路的远方。

这部影片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如果不是影片中营造紧张气氛的精彩手法,恐怕很难看出这是一部希区柯克的作品。希区柯克作品中常见的谋杀、犯罪,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离奇的剧情根本没有给任何渴望谜底的观众留下一点推理的线索。据说如果不是环球电影公司一再坚持,这位导演本来是想连片尾处的“The End”都不留的。希区柯克片中一贯大量用来烘托气氛的音乐,在这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中也失去了位置和作用。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影片的成功。惊险紧张,固然是影片吸引观众的最大理由,而影评家和分析家则对影片潜藏的意义不断提出剖析。俄迪浦斯情结,对于解析曾大量拍摄过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片的希区柯克来说,是个最简单、最有说服力,但又并不完全的解释。的确,影片中不断作出的暗示足够所有读过几天弗洛伊德的观众明白的了。但同时,影片中的其他细节,却又不是简单的弗洛伊德理论所能囊括的。

心理学家看出了弗洛伊德,环保主义者强调鸟类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敏感于政治的人们听出了影片对60年代世界危机的恐惧。悲观的人们哀叹世界末日,乐观的人们看到了结尾处远方的天光。希区柯克,还是一如既往地面露着神秘的微笑。

§ 评论

第一次看《群鸟》是很多年前的事,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是在新光电影院,现在还能想起当时走出电影院时,还心有余悸地抬头看看天空是否有鸟,然后快步赶到南京路上挤进人流中,似乎这样就能得到一种安全感。《群鸟》

一部影片能有这般力量,是我在看电影前不曾想到的,于是,相隔多年后的今天,影片的具体情节已经记不起来,淘来一张洋垃圾的Z版DVD再看一遍,仍然产生那种恐惧感。我本不是喜爱恐怖片的人,至今也没看过几部真正的恐怖片,有一部叫《鬼入侵》,看的是凯瑟琳"泽塔-琼斯,还有一部叫《鬼水怪谈》,看的是《美国往事》中的小女孩——詹妮芙"康纳莉。都不是为了看电影的,也感到有什么东西是恐怖的。而《闪灵》和《群鸟》则是让我感到恐惧的影片。

《群鸟》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中间穿插了一些恐怖的内容吗?结论显然是相反的:《群鸟》是一个恐怖的故事纠缠着一段通俗的爱情。所以,影片的爱情故事很容易被遗忘,而布满天空的群鸟却难以忘却。

群鸟——尤其是海鸥、乌鸦、麻雀等不具备攻击能力的鸟类——攻击人类,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不敢说绝对不存在,至少是非常罕见的。影片把现实中微弱的可能性转换成一种未知的神秘性,反复地表现这种攻击的现象,而攻击的力度逐渐增强,第一次是一只海鸥啄了一下女主人的额头;第二次是夜里有一只海鸥撞在门上死了,有点像是自杀;前两次都是个别的行为,看上去有点偶然的因素。第三次则是主动地攻击游戏中的孩子们,规模扩大了,也不再是偶然的;第四次攻击在影片中只给出了结果而没有过程,结果是一个大活人、大男人被啄死了,连警察都不太相信;以后的攻击就是大规模的:乌鸦追啄小学生;群鸟攻击街头的市民;……最后,在一片茫茫的鸟群中,影片的四个主要人物趁着鸟儿攻击的间歇期,苍惶驾车逃离小镇。

影片唯一的悬念就是:鸟儿为什么要主动攻击人类?直到影片结束,这个悬念也没有揭开,根本没法揭开,因为这事件压根没有发生过。但却能让人相信确实发生了,让人害怕了!把不太可能出现的事变成确凿无疑的事实,这就是希区柯克!我不喜欢看一般的恐怖片是因为那里面的吸血僵尸也好,怪兽也好,死人鬼魂也好,在现实中从没见过(或许有人见过,但我没见过,相信大多数人也没见过。怪不得有“见鬼了”这一说法!),所以怎么也无法相信其真实性,既然是非真实的,那就根本不可怕,更谈不上恐怖了。但鸟儿却是天天能见到的,希区柯克却用影片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鸟儿也会无缘无故地攻击人,那我就非常害怕了。尽管不太敢信,但还是怕真的会发生。

影片是1962年拍摄的,那时还没有“电脑特技”这东西呢,那么多的鸟,还有鸟儿攻击人,都是怎么拍出来的?这个疑问一直盘旋在我的心中。

女主角梅兰妮是Tippi Hedren扮演的,她给女儿取名就是梅兰妮,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她女儿也是一个明星——梅兰妮"格里菲斯。男主角的母亲则是后来的“黛西小姐”。

§ 关于《群鸟》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这位以其独有的逻辑推理与悬念设计,并借助环环相扣的情节和曲折惊险的效果,充满批判现实主义与魔幻般的黑色幽默的处理方式的模式——希区柯克模式,演绎出一幕幕触及心灵和震撼力度极强的精彩场面,《群鸟》使观众在战惊之余体会和欣赏作品风格的大胆、理智和有序,以及细节处的机巧、敏锐和智慧。

爱情和恐怖,始终是希区柯克电影中难解难分的主题,他对自己电影中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及其心灵,善意而冷静的挖掘,令人无法回避的尖锐,而其手法却异常从容与沉着,细微之处见功力。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弗洛伊德学说的最佳脚本”可谓当之无愧。

在这部影片中,动物所制造的灾难的恐怖场面和人鸟大战的惨烈和惊心动魄,都体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导演的匠心独具。

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一代宗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为他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电影表现形式和一生50余部电影和300余部的不朽业绩。

§ 再读偶记

希区柯克的影片在强烈感染观众的同时,又予人举重若轻的感觉,其叙事的抑扬顿挫犹如千回百转的溪流,随地势而起伏,顺环境而变通,虽然旋涡与涟漪并陈,却又自然顺畅、从容不迫。观众往往在惊喜激动之余,还能体味到一丝“随意性”的挑拨。其实,希区柯克影片的每一格几乎都是精心策划而成,他们有本有源地遵循着古希腊剧作的创作原则:清晰、凝练、优雅、对称。希氏历来反对在艺术创作上的任何极端、主观和无节制的感情冲动,一心向希腊悲剧提倡的“有度有节”的美学原则靠拢。他遵循古典,又力图创新,《精神病患者》和《后窗》的创作是如此,《群鸟》也不例外。

§ 古典式的凝练

希区柯克以85万美元的投资制作《精神病患者》,最终赢利2000万,此举足以证明他在执导过程中讲究经济效益,力求《群鸟》让每一寸胶卷都用在刀口上。《群鸟》的片头十分引人入胜:随着一阵阵尖厉的群鸟啸鸣而出现的每一行演职员表,无一不被骤然飞掠画面的飞禽击得支离破碎,没有哪一位的大名(包括导演的)能幸免于群鸟的扑击。这一开头可谓先声夺人,予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预兆。短短数十秒钟的片头为影片即将展开的恐怖内容定下了基调。如此凝练,令人击节。

§ 平衡与失衡

希区柯克影片的序幕部分往往呈现出一种平衡的态势,营造出祥和的气氛。《后《群鸟》窗》开场五分钟通过身卧轮椅的记者杰夫用变焦距镜头偷窥对楼邻居的举止,推出虽说是千姿百态却也再普通不过的平民生活境况,这种鸟瞰式介绍配角的手法,用得从容、舒缓,使用居民楼群留给观众的初步印象是“平安无事”。随之,杰夫与女友的几句口角,对楼病妇的一声哀号,打破了这一短暂的平衡与祥和,影片开始沿着两条情节线展开:一条是杰夫与女友丽莎的“茶壶里的风波”,一条是杰夫追踪哀号的来龙去脉。丽莎投入侦察工作,两条情节线交叉。谋杀案水落石出之时也是一对恋人喜结良缘之日。影片结束前,镜头再次俯瞰这座“洋四合院”:生活恢复平静,杰夫依然悠闲地半卧在轮椅之内,只是多了一条断腿……影片展现出新的平衡态势。《后窗》开场与结尾的对称,不是简单的重复,剧中人从两天的风波中受益非浅,整个结局何尝不是“否定之否定”呢?

§ 安逸与灾难

希区柯克执导的53部故事片中有两部恐怖片名著,一部是已成经典的《精神病患者》,另一部是《群鸟》。前者开场伊始是一对男女青年正在汽车旅馆中幽会并密议婚嫁之事。不了解剧情的观众会以为这是一部涉及婚外恋的爱情片。《群《群鸟》鸟》的序幕部分更是充满欢快的玫瑰色。故事的发生地点就颇令人神往:旧金山远郊的一座海滨小镇,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宛如世外桃源,而女主角丹尼尔丝为男主角米契送一对“情侣鹦鹉”的情节更为影片增添了浪漫色彩。导演为了把先扬后抑的文章做足,还设置米契为其妹张罗生日庆祝会的场面。自然,男女主人公轻松幽默几近调情的对话,更为影片描画了一道轻喜剧式的彩虹。这多么象一首恋人曲!谁能想象在安逸祥和的气氛中却隐含着灾难和杀机?实则,这是暴风雨前夕的暂晴。旋即,丹尼尔丝在摩托小艇上遭海鸥袭击,形势急转直下,小镇面临鸟祸带来的灭顶之灾。希区柯克精于欲抑先扬之道,层层铺垫之后出现的强烈反差,造成大起大落的视觉冲击,观众在受到心里震撼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的满足。《群鸟》给予希区柯克同行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拍摄恐怖片不必囿于阴森昏暗的凶宅之中或夜雾迷蒙的墓地之间,灿烂的阳光底下也能发生灾难和滋生罪恶的!

§ 猎人与猎物的颠倒

《群鸟》人类历来的口号是:同大自然作斗争。向大自然索取从来就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于是自然资源横遭滥采狂伐,飞禽走兽惨遭滥捕乱杀。狂妄无知的人们没有料到,大自然有朝一日将对他们的倒行逆施予以惩罚,而那些捕猎对像也会群起“报复”的。〈群鸟〉的导演在60年代初通过这部寓言式的作品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不愧为预言家;而且妙就妙在他不是选择猛禽而是专挑鸽子、海鸥、乌鸦作为向人类反击的主角,实乃匠心独运。鸽子、海鸥原是和平和友谊的象征,以上几种飞鸟是大自然中最为懦弱友善的生命,而今连它们都忍无可忍了,足见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恶劣行径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影片中有一幕是震撼人心的:丹尼尔丝走投无路之际逃入电话亭躲避,群鸟穷追不舍,它们啄打玻璃门,血溅窗框、“前仆后继”。显而易见,这种“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的做法已经不是鸟的个体行为了,他们在共同敌人面前形成了一种群体意识。面对充溢了使命感的报复和反击,小镇的人们难以逃脱成为猎捕对象的厄运,而群鸟则俨然成为猎手。回家加固房舍,进行消极防御是人类唯一能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实在是一幅幽默有趣的二九错位图。

§ 无独有偶

希区柯克时常在自己执导的影片中露面,但也只是“露面”而已,没有一句台词,他扮演的角色永远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车祸发生时,围观群众中的一分子;在电话亭内拨打电话的无名氏;剧场中一名全神贯注的观众……在〈群鸟〉《群鸟》中,他的形象所占的画面比任何时候都大,只因其双手左右开弓都牵着小狗。只见他慢悠悠地从花鸟店内踱了出来,而此时女主角丹尼尔丝正在匆匆进入该店,俩人擦肩而过……希区柯克以匆匆过客的形象为作品打上印记,同休斯顿、特吕弗相比可谓谦谦君子。休氏喜好在自己或别人的影片中担任重要配角(〈死者〉〈唐人街〉)而希氏的法国崇拜者则热衷于在自己执导的电影中担当主角(〈绿房间〉)以便贯彻“作者论”美学原则。无独有偶,有一位比希氏更不愿意显山露水的大导演。奥斯卡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1932)终场之前,男主角保罗以为硝烟散尽、和平到来,就从掩体中伸出手去捕捉蝴蝶,谁料冷枪打来,保罗一命归西。观众在特写镜头中看到的那只捕蝶之手实乃是导演迈尔斯东躯干的一部分。这真是独特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一笔。

§ 恐怖——没有结尾

《群鸟》拍摄于1963年,当时希区柯克刚刚制作了《精神病患者》等传世之作,名声如日中天,整个娱乐界都在猜测他下一步的走向。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希区柯克从十年前的故纸堆里翻出了达芙妮·杜·莫里哀的《群鸟》,从饮料广告里找来了标致的金发女郎蒂比·赫德伦。然后他把自己的一切经验全部颠覆掉,拍摄了这部没有音乐,没有谋杀,没有闭合结构,连希区柯克所一贯欣赏的“真相大白的结尾”都没有的影片。如果不是环球电影公司一再坚持,这位导演本来是想连片尾处的“The End”都剪掉的。

影片推出后立即引起极大争议。观众似乎不能接受一个没有最终给出一个“合理解释”的希区柯克。他们想知道:为什么鸟群会袭击人?60年代的人们想知道许多事情,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冷战和古巴危机,他们想知道原子武器究竟会在哪一个凌晨毁灭掉这个星球。惴惴不安的年代产生了惴惴不安的影片。希区柯克再一次用他精湛的导演技巧同世界开了一个玩笑。他用一个被啄得满是鲜血的眼眶,一个在袭击下濒于破碎的电话亭,一个用多次叠印和电子声造出来的鸟群效果,再加上一个朴质的,轻松喜剧性的爱情故事,再一次让观众在惊恐和会心的笑容里获得享受。无数的人想把这部影片贴上心理学或者形而上学的标签,他们写了无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还是那句老话:评论家一思考,希区柯克就发笑。算了吧。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