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语录(第一辑)言犹在耳》 |
释义 | 美语录(第一辑)言犹在耳 内容简介 半个世纪以来乔志高先生汇集美国人的典型词语,用中国人的观点和亦庄亦谐的文笔加以诠释。在他的笔下英文美语不再是呆板严肃的功课而是生龙活现、引人入胜的读物。本书从总统辞令谈到汽车文化……篇篇让你重识“老美”,了解他们的生活、社会、优点和缺点。幽默大师林语堂曾经十分欣赏乔志高的《海外喷饭录》,梁实秋教授也称许他关于英语的文章“不但精审,而且有趣”。 美语录(第一辑)言犹在耳 本书目录 《美语录》系列序言 《言犹在耳》(美语新诠)序 不骂人的艺术 把它涂成黄色 吃在美国 海外“喷”饭录 人生如球戏 身体英文 政治行情・政治切口 一、“黑马”与“宠儿” 二、“跛鸭”与“拉夫” 三、“水门”、“茶壶盖”及其他 总统辞令和捉刀人 “支那人的机会” 中文西用 孔夫子说 兽的王国 汽车文化 从“T字型”到“鱼翅” “嗨”这话怎讲? “滚蛋”及其他 字母汤 谋杀英文 汤姆、迪克和哈利 高不低咯克 “机关饭”与“组织人” 附录:美语索引 美语录(第一辑)言犹在耳 文章节选 拿它象征纯洁,如“野地里的百合花”,白色还含有宗教意味。中国人逢到喜庆场面都是大红大绿或是黄金的;而西洋人对于红色却有模棱两可的感觉,鲜艳的大红可能代表罪恶――my sins are scarlet,承认自己的罪恶是血红的;a scarlet woman(猩红的女人)指淫荡及操皮肉生涯的女性;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即公娼营业的指定地区。 红――red 讲到“红”,我的印象是美语中有种种不同的字眼,把红色的各种深浅和色泽都表现出来――不但在绘画、油漆或女人衣料方面,而且在日常用语中出现――而中文“红”却很少变化,至少在现代口语中,最多只外加一个形容词――如深红、浅红、通红、鲜红等等。 美语里“红字’有以下几种假借的用途: red(名词)1.“阿红”,红发男子的外号,尤其通用于运动员之中。至于红发女子,则统称redhead(红头),相传要比较金发或黑发女性来得性感。2.如众周知,红是共产党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端鼓吹“和平”,反对战争的分子一度有押韵的口号曰:“Better Red Than Dead.”(宁愿红不愿死。)中文以前谈到布尔什维克革命称之为“赤化”,在遣词方面似乎稍有变化,避免直呼为“红”,可是现在则可以常看到如“红色中国”、“红旗”、“红卫兵”等字眼了。 red ink“赤字”即年终结账,人不敷出之谓,语源会计人员在账簿上用红墨水登记亏空数目的习惯。That new company is already in the red.(新开的那家公司已经蚀本了。) red carpet“红地毯”不是中文里登台唱戏的“红氍毯”,而是招待贵宾所用的长条铺道地毯。Moscow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Nasser.(苏联为纳萨尔铺出红地毯来。)Let’s give him the red carpettreatment.(我们以红毯之礼来对待他。) red face“脸红”中外一理,是难为情、尴尬、很窘的表情。美国 30年代有一句口头禅“Is my facered!”不是问话,而是自认非常丢脸的惊叹语。印第安红种人,不叫“红脸”,而叫 redskins(红皮)。 red hot 1.“红得滚热的”,言某人非常厉害,百事成功,得意已极,仿佛中文的“走红”,港语的“犀利”。我们可用美语说:“王贞治今年red hot,打了40个全垒打。”2.游戏场小吃摊叫卖的特大“热狗”香肠,为了招待顾客,美其名曰 red hots。 Red Hot Mamma“红热(或火热)妈妈” 20世纪20年代,纽约夜总会一位徐娘半老的歌星莎菲・特克儿Sophie Tucker,号称为The last of the Red HotMammas(硕果仅存的火热妈妈),今娱乐界用以泛指身躯壮硕、喉咙沙哑的中年女艺人。 red-letter day“红字日子”好比中国人的黄道 美语录(第一辑)言犹在耳 作者介绍 “乔志高”乃高克毅的笔名。1912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中国长大以至大学毕业。久居纽约、旧金山、华盛顿,是中英文可以左右开弓、运用自如的作者。作品前后发表于三十年代上海的刊物和今天港台报章杂志,创编英文期刊《译丛》,合编《最新通俗美语辞典》。散文集有《纽约客谈》、《鼠咀集》等。译作有《大亨小传》、《长夜漫漫路迢迢》和《天使,望故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