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青年》戏剧专号 |
释义 | § 正文 观剧改良的基本观点,是反对落后保守的中国“旧戏”,提倡西洋的新剧。胡适运用文学进化观念,从形式角度指出中国旧戏始终未能脱离乐曲的束缚,阻碍了它的进化。认为乐曲以及脸谱、 嗓子、台步、 武把子、唱工、 锣鼓、马鞭子、龙套等等, 都是前一时代留下的“遗形物”,而西洋戏剧则已经达到“自由发展的进化”,所以中国戏剧必须“扫除旧日的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文章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并未触及旧剧的要害。傅斯年和胡适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是在剧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具有一定建设性,对于照搬直译的西洋剧本持有异议,认为当务之急是“自己编制”,“不妨用西洋剧本做材料,采取他的精神,弄来和中国人情合拍了”,加工成为“变化形式,存留精神的改造本”。比较公正、全面的论述,当推欧阳予倩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旧剧,非不可存。惟恶习惯太多,非汰洗净尽不可。”他还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须组织关于戏剧之文字”,包括剧本、剧评、剧论;“须养成演剧之人才”,即创办“俳优养成所”。其中剧本一项,他主张“宜多翻译外国剧本以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不必故为艰深,贵能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理想。” 《新青年》戏剧专号集中反映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戏剧方面的基本观点。这次运动吹响了戏剧改革的号角为中国话剧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