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曲子 |
释义 | § 简介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陕西各地民间统称为曲子,在关中又称“迷胡(眉户)曲子”。唱眉户也称为“念曲子”。眉户(郿鄠)是陕西地方剧种之一, 洛川流行的“秧歌”,陕北三边一带流行的“大秧歌”,虽然名称有异,亦属曲子之列。 相传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而得名,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众多爱好者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享受。 陕西曲子在发展过程中,曾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现在眉户的曲调结构从听觉和感觉告诉人们它已远远超出陕西关中的范畴,它不但吸收了陕北民歌和陕南山歌,就连江南丝竹曲调的韵味也不时在眉户音乐中出现,如满江红、四大景、四小景、鱼卧浪、虞美人、小桃红、一点油、哭五更、滚南瓜、四季相思等曲调。这些曲调丰富了眉户的艺术特色及表现力,更加扩大了眉户的观众面,使之盛传不衰。 陕西曲子是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为了使之发扬光大,不断出新,就要珍惜爱护和继承发展它,使这朵奇葩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而开绽得更加绚丽多姿,丰采耀人。 [1] § 历史沿革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明清以来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就成为中国民间曲艺艺术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曲子不仅在农民、商贾之间传唱,还是文人、学士闲暇之余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记载。明代中叶,陕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户县人王九思(1468一1551)仕途遭贬谪后,在家乡“挟声伎酣歌,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佛郁”。 他们还常与乡里平民同乐,举行神庙报赛活动等。清代王敬一(富平县人,光绪时在武功做官)特别喜爱曲子,又能演唱,他用了14年的时间收集成约11万余字的《羽衣新谱》(五卷一续编)。这部谱集清晰地体现了陕西曲子曲牌联套的曲体结构和联缀特征(即以先越后背开始,必以先背后越结束),是现存最早一部陕西曲子书目集成。 曲子,源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曲子” (如《敦煌曲子词》)、“大曲”(如《凉州大曲》、《霓裳羽衣曲》)及宋代“北曲”给陕西曲子以历史传承上的影响;明代以康海、王九思为代表,清代以王敬一为代表的一大批造曲者、收集整理者和广大曲子艺人为陕西曲子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奉献。 至清光绪末年和民国初年,仅“西府”的凤翔农村曲子班社就有22个,“东府”的大荔、华县一代也有20多个。清光绪年间富平王敬一收编的《羽衣新谱》共录单曲词和联套曲词240多首;今人姚伶、米晞、任应凯收集出版的《眉户音乐》,曲子的曲调(谱)多达120首。以见曲子曲目、曲调之丰富。 § 曲艺分类 陕西曲子 l、单独使用,即单个曲牌反复演唱,表现内容简单、情绪单一的曲目,如《十对花》 、《五更鸟》、《绣海荷》等。 2、多个曲牌联缀地使用,在一定的连接规律下将情绪不同的多种曲牌联缀起来,表现内容较复杂的曲目,如《背宫调》、《落江怨》、《断桥》等。 陕西曲子的传统曲目大约有200多篇,从内容上可分为风俗、演义、传奇、志怪四类,代表曲目有:风俗类《张连卖布》《光棍哭妻》; 演义类多表现帝王将相建功立业、争战杀伐有《桃园三结义》 《古城会》; 传奇类多出自同名戏曲故事有《刺目劝学》; 志怪类为神话有《八仙庆寿》《大赐福》等。 § 流行区域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在陕西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东、西、南、北、中五路之说,但就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而言,陕西曲子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路。换言之,眉户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流派。东路眉户分布于西岳华山一带的渭南地区,当地群众亦有称为“迷胡”的;中路眉户分布于西安、长安的周边地区;西路陕西曲子分布于西府的咸阳和宝鸡地区。 至于南路眉户则主要分布于安康,汉中地区,以及毗邻的湖北省郧阳,四川省广汉,达县等地,当地称之谓“郧阳三弦”“迷壶戏”;北路眉户主要分布于延安,榆林等地区,具有浓郁的陕北民歌特色,但地亦有称作“清曲”的。各路眉户均各有特点各具所长,都有自己的群众基础。 曲子流行陕西全境。关中是曲子最密集、最丰富、辐射面最广的盛行区:西部的凤翔、太白、眉县、武功,中部的周至、户县、长安、临潼,东部的华阴、渭南、澄城、韩城等地,都是著名的清曲窝子。陕北的定边、靖边、延安、富县、洛川,陕南的城固、洋县、镇巴、安康、紫阳、白河等地亦很流行。 § 主要素材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的主要素材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渔歌以及民间小调和童谣,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在演唱时对曲调作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套曲为形式的音乐特点。由于它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且题材大多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能够作到雅俗共赏,广受男女老少的欢迎。 它究竟产于什么年代,因为史料上记载不详,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于考稽判断。据学者和艺人们讲述,该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单首曲牌)和套数(联首曲牌)的基础上,又汇入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种戏曲形式.换言之,是由历代的—人或数人坐唱—个故事,发展到近代的由演员分工交角色,由数场折戏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户本戏随后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现在银幕和银屏上。来 源 画 乡网 由于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的,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 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明代的小曲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绽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呀呀油调)这些历代曲牌的名称和现代眉户的名称是何等的相似,这很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还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证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 表演形式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的表演形式是坐唱,因此俗称“坐班清唱”、“念(唱)曲子”、“地摊子”和“板凳曲子”。七八个演唱、演奏者围桌而坐,各执三弦、琵琶、笛子、胡琴、梆子、碰铃、四页瓦等乐器,边奏边唱。 陕西曲子的音乐形式属曲牌联套体,即将所叙故事情节用一系列眉户曲调串联起来演唱,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形式比别的板腔体形式的剧种更为灵活多变,随着剧情的发展,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自如,而衔接也很流畅自然。眉户历来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传说,究竟有多少曲调,确实很难准确统计,因为它自身生长的流程,随时都在吸收新的素材,从而使自己不断处于发展壮大之中,但上述传说足以说明眉户曲调是非常丰富的。所谓大调,泛指比较高雅,旋律结构沉稳,跌宕有致,意蕴深邃。 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而且演唱难度也比校大,故而在一般眉户剧目中很少应用。如老龙哭海、黄龙滚、满江红、大金钱、阴司长城、落江怨、背宫、老五更、吹腔、韵调等曲调就属这一类型的。而小调因说唱性很强,悦耳上口,易学易唱,比较便于掌握运用,因之,现在各地一般上演的眉户剧目采用最多的曲调当属小调,如岗调、劳子(平调)、莲香(山茶花)、太平年、紧诉、五更、金纽丝、银纽丝、剪花、勾调、闹调、戏秋千、倒卷珍珠帘等。这些曲调在陕西的黄土高坡随时都可以听到有人在哼唱。到了农闲及逢年过节喜庆之日,民间清唱班子更是活跃非凡。眉户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的普及由此可见一斑。 陕西曲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演唱规律,若一折联唱剧目开首用“月头”起腔,那么最后必以"月尾"终结,开首若用“背宫”起腔,那么最后必以“背尾”终结,开首若用先“月头”后“背宫”那么结尾就应是先“二背”后“月尾”了。过去的眉户艺人一般在演唱时都是严格遵循着这种套曲公式的。 § 其曲调 陕西曲子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 的“一百单八调”之说。大调、小调概念不清。主要曲调有“月调”、“背宫”“五更”、“西京”、“西凉”、“岗调”、“紧诉”、‘慢诉”、“银纽丝”、“哭长城”、“说道情”、“一串铃”、“山茶花”、“小桃红”、“满江红”、“老龙哭海”等。 有擅长叙事的(如“月调”、“慢诉”),有擅长抒情的(如“五更”),有悱恻缠绵的(如“背宫”),有热烈欢快的(如“山茶花”),有凄惋哀怨的(如“慢五更”),有悲壮豪情的(如“老龙哭海”),有活泼明朗的(如“岗调”“小四景”),有优美舒畅的(如“小桃红”“虞美人”),还有说唱性强的(如“紧诉”“一串铃”“说道情”)。 § 主要乐器 陕西曲子通常是以三弦为领奏乐器,板胡和竹笛相伴,俗称“三大件”,再加上梆子、碰铃击节拍(有些地方的群众在“念曲子"时也有以筷子敲击菜碟儿为节拍的),四页瓦打花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各显特长、互为联贯,浑然一体、十分迷人的小乐队。当然,这种小乐队只能适应民间殡丧嫁娶,祝寿满月,乔迁新居,还愿谢神等小型活动,要在舞台上演大戏,乐队当然要随着演出形式的改变而变化。 § 演唱方式 陕西曲子 曲子可单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见的是套曲联唱。套曲联唱的规律是“月(调)起月(调)落”、“月(调)背(宫)起”, “背(宫)月(调)落”,或“背(宫)月(调)起”, “月(调)背(宫)落”。起、落中间根据曲目的需要套唱除月(调)、背(宫)外的多个曲牌。 陕西曲子的演唱形式基本还是沿袭运用了过去的男女同腔同调。定调多为“F”调、“G”调、“bB”调,也有部分曲调因旋律音域的问题用“C”调和“D”调演唱才更能表现出它的韵味。眉户和陕西其它剧种一样,也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富有代表性的便是“4”和“7”两个音符的应用,它的“#4”是微升、“b7”是微降。 这种微升微降的特色音符一般在谱面上不于表示,全凭演唱者和演奏者通过某些口传心授、录音示范,逐步理解慢慢感受,最后才能达到惟妙惟肖运 用自如的程度。在眉户演唱中,以“3”音和“6”音为主音的 曲调必是花音,亦称为硬音,多表现于欢快的情绪;以“4” 音和“7”音为主音的曲调必是苦音,亦称为软音,多表现于悲痛情绪,也有以金、银称谓来区分花音、苦音的。演出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若是要表现欢乐明快的题材时常用采花、剪花、莲香、三六调、勾调、闹调、花岗调、反片、石片、金纽丝、说道情、两头忙、闪扁担、五里墩、十里墩、戏秋千、妹叔调、小放牛、一点油、鱼卧浪等。 若是要表现悲痛题材则常用西京、东京、五更、长城、琵琶、闪断桥、金钱、祭调、哭海、哭道情、哭纱窗、银纽丝、滚白等。表现叙事题材最常用的是劳子一串铃、闹调一串铃、五更一串铃、秋千一串铃、黄龙滚、慢诉、紧诉、串句背宫等。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历代的眉户艺人演唱习惯而自然形成的,在某些程度上已被人们认可,因而自然的沿袭了下来。 [2] § 主要曲目 《五更鸟》 陕西曲子的曲目极为丰富,据统计大约有200多个。其内容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叙说爱情故事的,但更多的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其特点是运用方言口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为广大听众所青睐、习唱和流传。关中曲子的曲目多为人们所知,如《五更鸟》 、《表花》、《相面》、《张连卖布》、《百戏图》、《韩湘子渡林英》、《打灶君》、《李翠莲上吊》等。但对陕北、陕南的曲子曲目知者甚少。 其实,陕北、陕南一些边远的山区僻壤,往往保留着很有价值的曲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西文艺工作者在陕北洛川收集有洛川秧歌曲目《十不该》(明代朱载堉词),《朋友送奴一柄扇》(唱背宫调),《青山绿水》、《琴房送灯》、《摘葡萄》、《大五更》(系套曲);在陕北定边收集有大秧歌曲目《十里亭》、《十张纸》(单曲); 在靖边收集有大秧歌曲目《杨元拜年》 、《十道街》、《花花轿抬亲》(套曲);在陕南镇巴收集有《数麻雀》(说唱套曲)。其中的《朋友送奴一柄扇》、《琴房送灯》等,均系清代早就流行的曲目。 韩城秧歌词云:“曲子好比满堂红,那里点着那里明。唱曲的好比一窝蜂,赛过梁山众弟兄。一个一个唱的争,一百单八调儿真好听。《张连卖布》唱得好,《打灶》《教子》出了名。┅┅”不仅说明曲子曲目、曲调的丰富,而且道出了乡里群众争相传唱的盛况。 § 艺术特色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的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它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在好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眉户的踪迹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 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称为《兰州鼓子》 :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谓之《青海平舷》,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陲的新疆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眉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锡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 在山西省南部以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为中心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眉户调。由于眉户在晋南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有的市县还设立了专业眉户剧团,而且业绩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的戏曲汇演中获奖剧目层出不穷。河北省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卖布》就是由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出戏亦然保持了朴素真切的演唱特点和曲调结构。 陕西曲子由陕南大巴山区流传入川,天府腹地广汉市剧团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户戏,他们的川腔呛白自然地掺杂着川味的特点,但确实演唱好听。眉户戏还随着汉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内,在郧阳地区就有眉户曲调在民间流传。眉户戏在河南省的陕县以西、灵宝一带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也有文艺团体演出过眉户戏。眉户戏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流畅、自然清新的曲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传承价值 陕西曲子 陕西曲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自明清以来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就成为中国民间曲艺艺术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曲子不仅在农民、商贾之间传唱,还是文人、学士闲暇之余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记载,明代中叶,陕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户县人王九思(1468-1551)仕途遭贬谪后,在家乡“挟声伎酣歌,制乐造歌曲,自比俳优,以寄其佛郁”。他们还常与乡里平民同乐,举行神庙报赛活动等。 陕西曲子不但是中国西北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乃至海外也颇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之处的秋河两岸,有个“陕西村”,那里的先民是公元1879年,从陕西蓝田迁徙过去的,称为东干族.眉户曲子在当地颇为流传,人们用代有异国韵味的关中方言演唱眉户曲子,别有一番情趣,常见的剧目有《鳏夫上坟》 《寡妇验田》等。 1949年10月,周恩来总理就推荐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随新中国代表团赴东欧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在莫斯科演出,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好评和欢迎,从而使眉户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走向世界。澳大利亚、牙买加、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和朋友曾不远万里来到古都西安,探索眉户的真谛。 澳大利亚悉尼市马克理大学高级讲师戴维·霍尔姆(贺大卫)博士不但为眉户音乐的魅力所顷倒,而且能用比较地道的关中方言演唱“陕西曲子”,这不是一般的热爱所能取得的成绩,而是被眉户这种艺术的魅力征服了他,陶醉了他,在多年的苦心钻研后才取得的成就。由此可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凡是能被中国人民喜欢的东西,同样可以被外国朋友所喜欢. 延安秧歌运动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陕西曲子的收集、整理、出版、研究与革新,举办过多次汇演、调演,涌现出了一大批曲子新人、新乐、新曲目(如陕西省火线文工团、陕西省广播文工团、西安曲艺团及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区整理改编的《五更鸟》等传统曲目以及创作演出的《王秀莲送烟》、《说唱新庄》等新曲目),使这一曲种,后继有人,得以发展。 陕北的李卜,长安的吴思谦,户县的崔念昔,周至的张万、华县的崔春华,韩城的刘清心,凤翔的郑文显等名老艺人被邀请到鲁迅艺术学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歌舞剧院等艺术院团及文化馆传艺教徒;延安鲁艺的老音乐家张鲁、安波,陕西老一辈音乐家常曾刚、王依群、张湜、姚伶、米晞、任应凯及新一代音乐家张长兴等,或改编曲目(如张鲁编曲的《有吃有穿》),或收集整理出版曲集(如姚伶等编辑出版的《眉户音乐》,常曾刚编著的《迷胡音乐牌子曲》、《迷胡清唱曲集》,张长兴编辑出版的《东路迷胡曲集》等),使这一曲种得以保护和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