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赖耶识 |
释义 | §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 ā lài yē shí 1.亦作"阿黎耶识"。 2.梵语आलआयविज्ञान ālāyavijnāna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佛教(唯识论)八识中之第八识,又名“阿梨耶识”,是根本识,以下各识都由它生出。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 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有净、染、万有种子,对待万物待缘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故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本能状态。当阿赖耶识摆脱了人、法二执,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之惑后,就脱离一切虚妄而证得真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染、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即是真如。 ——《智能气功科学名词释义》 ****************************************************************************************** 一、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二、《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渊深七浪境为风)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受熏持种根身器)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三、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修解脱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何谓地大?风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何谓水大?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何谓火大?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何谓风大?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一颗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 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 ‘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喜玛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 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玛’则是‘雪’之意,所以喜玛拉雅山是‘积雪之山’。阿赖 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 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 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的人都担心在生活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 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 动念,然后会去检查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结合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 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 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 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可是当你生命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 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 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 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 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 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 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真美美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 外面世界潮流的时候,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愈匆忙,你将愈没有能力去觉察。 我们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愈快,视野将会变得愈狭窄,时速 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 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 可以充分浏览在视野里所有的风光。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 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 边的风景到底是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 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 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太太——也就是这个年轻人的妈妈,正好也是一 个很传统的女性,当先生回家后,她会先把先生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先生休息了一会 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而这对年轻夫妇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 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 一定会先帮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 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 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 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 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那里?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 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藉口不做家事,很可能当他做家事时 ,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 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叼着自己所处的情况,而她 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先生帮忙做家事。可能她一直都不晓得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 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 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晓得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的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 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 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 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 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禅学里有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辩论,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东坡,回答说:‘像个佛。’苏东坡又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来 像什么?’佛印笑着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看起来像堆牛粪!’佛印笑而 不答。苏东坡很得意地以为他赢了,回家告诉苏小妹:‘今天我终于辩赢佛印那个老和尚。 ’苏东坡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妹妹。聪敏的小妹听完后对哥哥说:‘你还是输了。佛印因为 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个佛。’当然下面的话她就不用再说了。 每当我演讲时,常会对一些你父母们谈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 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或许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可是我 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渴望想要拥有某样东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个欲望是如此强烈, 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没有一些东西,所伴随而来的挫败感、失落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如人 ,这个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也会看到这个孩子曾经向父母表达他的需求,可是却被 拒绝那些伤痛的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欲望,所以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痛 苦,也为了要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偷钱的方式,也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 冲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责、罪恶感,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诉父母亲们:如果自己内在的世界变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 我能同样看到这个孩子内在的世界,可能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会不同。你的反应不同, 当然你所面对的孩子、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也将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了解‘ 我是一切的根源’、开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晚回家,会直接责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告诉过你多少次,放了 学要马上回家,你怎么老是不听话!’同样的,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开 始走上‘觉察’这条路,你会先看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发生,有了觉察之后,或 许你就会对孩子说:‘你比以往晚回来,我一直很着急在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为我关心 你、爱你,我很担心你在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对你的关心,才让我变得那么着急、 烦躁。’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 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 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 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及生命里的许多经验。 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 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 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及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 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 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 的方多来反应,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当然,‘觉察’并不是理论,它必须要下许多工夫,去和更宽广的世界接触。我们将会在下 一章里,更详细讨论这个主题。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肉体中的识」,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简单的说是第8感,想要活着进入冥界就必须领悟第8感,他的意思是告诉女神让她主动进入冥界找哈笛斯,因为冥王是不会出来的,要打败他只有领悟第8感活着进入冥界 识分作九种之义。 (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末那识(即第七识)、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以上为八识)、阿摩罗识等,合为九识。小乘佛教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真谛系之摄论宗复举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据宗镜录卷四所释,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觉者。(六)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七)末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大乘密严经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经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 "阿","赖","耶","识"是超越人类六感,和第七感的第八感.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一颗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 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 ‘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喜玛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 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玛’则是‘雪’之意,所以喜玛拉雅山是‘积雪之山’。阿赖 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 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 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的人都担心在生活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 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 动念,然后会去检查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结合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 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 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 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可是当你生命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 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 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 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 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 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 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真美美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 外面世界潮流的时候,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愈匆忙,你将愈没有能力去觉察。 我们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愈快,视野将会变得愈狭窄,时速 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 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 可以充分浏览在视野里所有的风光。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 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 边的风景到底是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 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 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太太——也就是这个年轻人的妈妈,正好也是一 个很传统的女性,当先生回家后,她会先把先生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先生休息了一会 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而这对年轻夫妇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 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 一定会先帮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 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 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 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 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 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那里?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 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藉口不做家事,很可能当他做家事时 ,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 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叼着自己所处的情况,而她 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先生帮忙做家事。可能她一直都不晓得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 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 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晓得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的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 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 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 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 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禅学里有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辩论,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东坡,回答说:‘像个佛。’苏东坡又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来 像什么?’佛印笑着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看起来像堆牛粪!’佛印笑而 不答。苏东坡很得意地以为他赢了,回家告诉苏小妹:‘今天我终于辩赢佛印那个老和尚。 ’苏东坡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妹妹。聪敏的小妹听完后对哥哥说:‘你还是输了。佛印因为 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个佛。’当然下面的话她就不用再说了。 每当我演讲时,常会对一些你父母们谈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 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或许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可是我 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渴望想要拥有某样东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个欲望是如此强烈, 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没有一些东西,所伴随而来的挫败感、失落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如人 ,这个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也会看到这个孩子曾经向父母表达他的需求,可是却被 拒绝那些伤痛的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欲望,所以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痛 苦,也为了要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偷钱的方式,也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 冲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责、罪恶感,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诉父母亲们:如果自己内在的世界变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 我能同样看到这个孩子内在的世界,可能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会不同。你的反应不同, 当然你所面对的孩子、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也将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了解‘ 我是一切的根源’、开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晚回家,会直接责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告诉过你多少次,放了 学要马上回家,你怎么老是不听话!’同样的,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开 始走上‘觉察’这条路,你会先看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发生,有了觉察之后,或 许你就会对孩子说:‘你比以往晚回来,我一直很着急在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为我关心 你、爱你,我很担心你在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对你的关心,才让我变得那么着急、 烦躁。’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 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 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 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及生命里的许多经验。 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 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 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及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 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 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 的方多来反应,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阿赖耶识:佛法中,所谓“心”,即“识”。佛法心理学上,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感觉的意识(即五识)和掌管、合并上述五识的功能的第六识,以及在相当第六识的“意识”的底层,第七识的“末那识”,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笛卡儿所提出的“考虑自我”,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识的“末那识”吧。 而佛法认为,第七识的“末那识”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所以自我意识(第七识)的更深处,还存在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也被称作“含藏识”,潜藏着由一识到七识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识等的根源。 佛法还说,一识到六识,会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识”,“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何圣斗士可以在冥界出现的原因了吧。不过,沙加了解佛法还可以理解,雅典娜身为希腊众神之一居然也了解佛法,但佛法和希腊神话真的扯不上什么关系吧。 其实关于人的意识,可以说是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但据说,对人精神方面真正的探讨和研究,在西方始于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以后。之后,根据深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意识不过是精神的表层部分,在其深处,潜藏着相当大一片无意识层。 因而,只有对潜藏在人的具体行动、思考、欲望深处的无意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辨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的全貌。 过去的西方深层心理学,经过探讨和研究,大体上似乎发现三个层次。第一是那个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本人发现的“无意识层”,也就是“为意识所遗忘的事物和受到压抑的心理上的内容”。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第二层,可是把索迪所提出的“家族的无意识层”算作是其中的代表;在其深处的第三层,即所谓荣格所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层”:在“集合的无意识”中,积存着种族和民族,甚至包括人类最古的祖先的所有经验,它从根本上,与宇宙自身相联结。 在东方,先于弗洛伊德一千数百年前,佛教(唯识学派),就提出了这方面的学说。唯识学派,所指为“为识宗”,也成为“法相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缘于古印度大成佛教的瑜珈宗。应主张“万物为识”而的名。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一边力求接近生命的全体性。 西方的心理学,是比较客观地分析心的结构、功能,甚至对人的感觉、感情、意识、记忆等心的领域,也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反,佛法是始终主动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 索迪的“家族的无意识”和荣格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似乎从西方心理学的立场,窥视那广阔的阿赖耶识的领域。佛法对上述生命深层的观察更为深刻。中国的天台大师认为:在向宇宙生命,即向在第八识的深处,作为使那包括人身在内的森罗万象产生的,本源的生命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日本的日莲大圣人悟得此乃宇宙生命的本体,称其为“九识心王真如之都”。 这“九识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真如”,乃远离虚妄、不变、不改之意。“都”,为“心王”的住处,即无边无际的境界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中,有着清净无垢、常住不灭的本体。这第九识,是一种自我本身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产生生命在身体、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创造力的源泉。 其实深究一下,不难发现这才是《圣斗士》中所追寻的真理。 “生命一边经常与外境因缘和合,一边通过“六识”接受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也产生着种种的苦恼。但是,只要“九识”的太阳光在胸中闪耀,这些苦,犹如霜露一般全都消融。所谓信仰,也许可以说就是每一天,任何时候都使太阳在胸中的太空冉冉升起的连续作业吧。人们应一边使全身充满着如灿烂发光的太阳般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受到无量的喜悦;一边从容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 总之,人,即便社会地位和声誉再高,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便财产再多,内心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唯有彻底打开这无边无际的境界——自我胸中的“宫殿”,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无限的幸福。”——池田大作《我的人学》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