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港历史博物馆 |
释义 | § 简介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兴建及管理,共耗资3亿9千万港元兴建。 香港历史博物馆为香港居民及游客介绍香港的历史,展览内容包括香港及南中国一带的考古发现、珍贵文物及资料等;涵盖自然生态、民间风俗及历史发展,向参观者呈现香港四亿年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故事。博物馆总楼面面积17500平方米,常设展厅占地7000平方米,并经常举办包括香港掌故等主题展览。 香港历史博物馆新馆,总楼面面积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拨款港币三亿九千万兴建,是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建筑物乃由本港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庄信先生(Mr. E. Verner Johnson)的建筑概念设计而成;其外型、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博物馆组合。除了位于漆咸道南的主馆外,香港历史博物馆还有四间分馆,分别位于筲箕湾的香港海防博物馆、深水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位于柴湾的罗屋民俗馆,以及位于中环半山的孙中山纪念馆。[1] § 历史沿革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市政局于1962年成立的香港博物美术馆,当时馆址设于香港大会堂。1975年7月被分拆为香港艺术馆及香港博物馆。香港博物馆早期曾租用尖沙咀星光行为馆址,1983年迁往九龙公园临时馆址(现为香港文物探知馆馆址)。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旧有馆址不敷应用,于是有兴建新馆的需求。1995年,政府落实于尖沙咀漆咸道南香港科学馆旁兴建永久馆址,随即展开工程。由1998年4月1日起易名为香港历史博物馆。1998年7月搬迁至香港科学馆侧的现址。2001年8月,经过六年时间筹备的常设展“香港故事”正式开放,供市民参观。 1、博物馆服务的开始 香港的博物馆服务原来有百多年的历史。第一所“博物院”可追溯至1870年代,设于昔日的大会堂内,主要收藏书籍图册及动植物标本。随着旧大会堂于1947年拆掉,这所博物院亦中止服务。1962年,香港大会堂落成启用,并于高座设立“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服务在香港正式开展;1969年改名为“香港美术博物馆”,由前市政局管理。 2、香港博物馆的成立 为进一步扩展博物馆的服务,香港美术博物馆于1975年7月一分为二,成立了“香港艺术馆”及“香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沿用大会堂旧址,主要宏扬艺术风气;香港博物馆则租用九龙尖沙咀星光行约700平方米的办公室为馆址,举办展览,推广香港的历史文化。1983年,香港博物馆迁往九龙公园,以两座原属于威菲路兵房的旧建筑物改建为临时办公室及展览厅,并设有演讲室。1989年,新展览大楼落成启用,展厅面积增加至1,520平方米。香港历史博物馆3、分馆的兴建与启用 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旧有馆址不敷应用,于是有兴建新馆的需求。1995年,政府落实于尖沙咀漆咸道南香港科学馆旁兴建永久馆址,随即展开工程。1998年4月1 日,香港博物馆正式易名“香港历史博物馆”,而一座现代化的新馆亦同时落成启用,总面积约17,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8,000平方米,分为长期展览厅及专题展览厅,并设有演讲厅、活动室、参考资料室、餐厅及礼品店等,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2000年开始,博物馆改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 分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现有5家分馆,分别是: 位于筲箕湾的香港海防博物馆 位于深水埗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位于柴湾的罗屋民俗馆 位于中环的孙中山纪念馆 位于鲗鱼涌的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 常设展览 香港历史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历史纪录(即过去香港人们于此的生活样貌),转换成简单易懂的说明。里头陈列着一艘舢板模型供人参观,另外还有客家民族住屋的简朴陈设,和一些由中国南方移至新界的各种迁徙者所穿的服饰。较近代的展示部分,如维多利亚城中的一条街道实体复制模型--这就是过去的中环。整个展示品十分地迷人,尤其足从湾仔搬过来的整个药铺。其它有关19世纪的街道展览内容中,包含了当时的当铺、鸦片馆、印刷店、茶室和卖鱼干的小店。而更近代的展示品,则有1950年制造业萌芽时期所制造的廉价珐琅器皿和锡制的玩贝。 “香港故事”常设展是博物馆多年来辛勤努力搜集、保存及研究工作的总展示。整个展览占地7,000平方米,共有8个展区,分布于两层展厅;通过逾4,000件展品、750块文字说明、多个立体造景及多媒体剧场,配以声和光的特殊效果,栩栩如生地介绍香港的自然生态、民间风俗及历史发展。“香港故事”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以1997年香港回归作结。 参观“香港故事”展览一般需时两小时,如欲细心观赏展览内的53项多媒体节目,包括影片及电脑互动节目,则至少预留要3至4个小时。 展区主题 第一展区: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展区:史前时期的香港 第三展区:历代发展:从汉至清朝 第四展区:香港的民俗 第五展区:鸦片战争及香港的割让 第六展区:香港开埠及早年发展 第七展区:日占时期 第八展区:现代都市及香港回归 G1、自然生态环境 这个展区可划分为“地貌与气候”及“动植物”两个部分。步入展馆迎面是一个地球仪,让参观者确认中国及香港的位置。向前行是一条由假石块铺砌而成的时光隧道,岩壁是仿照岩石倒模而成,几可乱真;此区藉着岩石及化石标本,阐释香港四亿年来所经历的地质年代及在各时期的地貌。展区内的影院播映一套总结香港地质演变的影片,还加插特别的熔岩效果。 香港历史博物馆外观从狭窄的时光隧道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逾18米的树林,里面放置了多种鸟类、爬行类及哺乳类动物标本,配以雀鸟的啼声和动物的吼叫声,这个生态系统的缩影介绍香港六千年前的动植物及各种动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G2、史前时期的香港 考古资料显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先民多栖息于海边的沙丘之上。本展区除展出香港地区出土的史前时期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还特别搭建了一个长达42米的沙滩场景,展现出生火煮食、搭盖房屋及打制石器、饰物等活动,除可让观众透过场景去体验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说明部分陈列文物的实际用途。沙滩的尽头还可以看到复制的大浪湾摩崖石刻,香港境内共发现了八组这类石刻,可能是先民社会原始宗教之遗迹,如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等。 G3、历代发展 史前时期,活动在岭南一带的是南越族,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陆续移入岭南地区,并带来较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随着唐代大庾岭的开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开垦,移民大增,岭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香港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邓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两代,陆续有更多姓族迁居本区,香港的社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个展区主要通过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缕述香港从秦汉至清代的发展。展出的重点文物包括来自大屿山的李府“食邑税山”界石及佛头洲税关遗址的"德怀交趾国贡赋遥通"石碑。 G4、香港的民俗 这个展区介绍香港及华南地区四个主要族群的生活习俗。游人可以登上一艘原大的复制渔船参观,以了解水上人浮家泛宅的生活、信仰和习俗。晒盐早已在香港绝迹,但透过复制的盐田,参观者可以认识到佬人的传统晒盐技术。展场的中央矗立着三座传统建筑物,介绍了本地人的传统婚嫁仪式及元宵点灯习俗。展场的另一角介绍客家人的农耕生活,村屋内简朴的陈设充分反映客家人艰苦检朴的生活。民俗展馆最瞩目的部分是一个仿照长洲太平清醮盖搭的场景,包括包山、戏棚、飘色、舞狮和道坛等,色彩缤纷,热闹纷呈。民俗影院所播放的影片,让参观者对香港本土民间习俗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厅陈列 G5、鸦片战争及香港的割让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国割让香港予英国,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这个展区不单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缘起、经过和影响,还倒了新航路发现、葡人经营澳门、广州十三行贸易、早年中英关系,以及割让九龙及租借新界的来龙去脉。展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律劳卑纪念石柱及原立于水坑口的喷泉圆拱。为营造战争的气氛,展馆内重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兵抗英的防卫碉堡 ─ 虎门炮台。位于炮台内的影院,放影一套阐述中西关系发展及第一次鸦片战争始末的影片,让大家明白到割让香港的前因后果。 G6、香港早年发展 迎面是一幢三层高巍古典的欧式建筑物,其旁是一个海港的场景,背景是一幅放大了的九龙旧照片。岸边还停泊着一艘古老的西式游艇;建筑物后方是一条仿古街道,两边分布着茶庄、裁缝店、当押店、杂货店、茶楼、邮局、银行、商行.... 还有古色古香的诚济堂药店及一辆双层电车,配合着各种叫卖声,电车声和淡黄街灯,弥漫着上世纪初的情调,让市民可以认识战前香港的生活面貌。拾级步上阁楼,观众可了解战前香港于政制、法制、民生、工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可重温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的革命事迹,了解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G7、日占时期 展馆设计成一个防空洞,以营造战争的气氛。1941年12月25日,经过18天的抵抗,香港总督杨慕琦向日本人投降,香港陷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参观者可透过具历史价值的展品、历史照片和影片,了解18天战斗的实况,日占时期的香港生活,感受这段人人自危,每天活在惶恐之中的悲惨日子,及英勇抗敌的东江纵队的光辉事迹。可以看到一件从未公开展览过的珍贵文物 ─ 沦陷时期悬挂于中环汇丰银行门前的"香港占领地总督部"木制牌匾。 G8、香港发展为现代都市 前半部通过多媒体节目及互动展品,介绍香港各方面的飞跃发展。展馆内可以看到仿1960年代的凉茶铺、士多、理发档、电影院,以及工展会会场,并藉此了解战后香港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普及文化的发展。后半部通过文物、纪念品及重要文献等,介绍由中英谈判,联合声明签署到回归大典的整个过程。展览以一个介绍战后中港关系的多媒体大型节目作为总结。 § 收藏 香港历史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收藏数量逾90,000件。 博物馆的藏品,既有价值不菲的钱币邮票,也有从垃圾堆中抢救出来的帐簿和信札文件,小至箭头,大至缆车,林林总总,品类繁多,大体而言可分为自然历史、考古、民俗及本地史四大类。除直接添购外,博物馆藏品亦透过捐赠或实地考察采集得来,其中捐赠物品的数量正不断增加。 1、自然历史藏品 自然历史藏品记录了香港的地质及自然生态的发展历史和演变。目前,博物馆的自然历史藏品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标本、贝壳及动物标本三大类。博物馆已收藏约2,800件香港岩石和矿物标本,以及超过750件在香港水域内找到的贝壳。馆藏的动物标本超过1,600件,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及蝴蝶。 2、考古文物藏品 馆藏的考古文物主要由四批藏品组成,分别是麦兆良神父在广东海丰地区发现的文物、芬戴礼神父在南丫岛发掘的文物、李郑屋汉墓出土的58件东汉时期陪葬品,以及1976年以前香港考古学会在本港境内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些考古藏品记录过去六千年来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是研究香港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展览3、民俗藏品 博物馆建立了一个能反映香港不同族群传统生活习尚的藏品,包括农具、家具、农村及渔民日用器具、捕鱼装备、渔船模型等,有助阐明及了解渔民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农业耕作方法与渔业状况。同时,馆藏的服饰已达5,500多件,年代从晚清至1970年代,属于不同族群、年龄,以及社会阶层人士穿着的服装及饰物。从这些文物可探知各族群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价值观念、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有助研究香港族群的历史文化。 在搜集有关传统行业及生活用品上,博物馆已收藏850多件木偶戏用品及乐器、1,500多件婚嫁及祭祀用品、各类传统行业用具及文献,这些丰富的民俗藏品皆有助研究香港传统节庆、信仰习俗及民间工艺的发展。 4、本地史藏品 博物馆的本地史藏品总数超过70,000件,是研究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的历史图片和旧明信片是研究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因为它们能够如实反映早期香港的生活面貌。现时馆藏约14,000余帧历史图片,主要为二次大战以前香港街景及民生景象,而最早的图片可追溯至1860年代。另外,博物馆亦收藏约19,000余件历史文献,包括帐簿、证件、商业及政府信札和教科书等,有助研究香港社会、经济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博物馆亦致力搜集香港邮品,现时馆藏约4,000余件邮品,有助研究香港邮务发展史。同时,馆藏约5,500件的钱币及钞票大多为香港历年来使用的货币,但亦涵盖广东及澳门等地的货币,藉以勾寻香港与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脉络。此外,博物馆还搜藏不少工业产品、商业用品、家具、孙中山先生本人及其家族的文物,而前港英政府各部门器物更是博物馆在九七回归时积极搜集回来的藏品。 博物馆中另一项更具说明性的展览品便是历史照片,其中有一些是关于19世纪末鼠疫为害香港的照片、香港市街日常生活的纪录,以及再更近代台风肆虐香港及山崩灾其后的写真。 § 门票·开放时间 票价: 港币10元,学生、长者半票。逢星期三免费(个别专题展览或需另外收费)。四岁以下的儿童毋须购票。 开放时间: 1、星期一、三至六:上午10:00至下午18:00。 2、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上午10:00至晚上19:00。 3、圣诞前夕及农历新年除夕提前于下午5时休馆 4、逢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农历新年年初一及初二休馆 § 交 通 港铁 位于九尖沙咀东部漆咸道南100号。 1、港铁荃湾线尖沙咀站或港铁东铁线尖东站(两站站内相连,出口标示的名称相同)B2出口沿金马伦道向尖沙咀东部方向步行约10分钟。 2、港铁荃湾线佐敦站D出口沿柯士甸道向尖沙咀东部方向步行约20分钟。 3、港铁东铁线红磡站下,步行约15分钟。 巴士 九巴:5、5C、8、8A、26、28、35A、41A、81C、87D、98D、110、203、208、13X、215X、219X、224X、260X、268B、269B 城巴:973、A2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