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育王塔 |
释义 | § 概述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前2世纪),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据《法苑珠林》载: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它们是: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后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藏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恩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杜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1] 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表示:“现在准确知道的阿育王塔,古今一共就发现了三四座。”[3]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阿育王塔其实是覆钵状,通俗地说就是像一个馒头,佛教徒对塔礼佛,后来才渐渐吸收中国元素,从一层变为多层,从圆形变成多角形。 § 七宝阿育王塔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发明七宝阿育王塔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个国王钱弘俶。公元955年,钱弘俶命人造八万四千金涂塔,这种小塔就是七宝阿育王塔,每个塔的塔身有四面,每面绘有梵吏故事,并以五百塔遣使颁日本。 七宝阿育王塔大体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将之作成“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 发掘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南京大报恩寺考古遗址发现了金陵长干寺地宫石碑。石碑下面首次发现了铁函。 7月28日凌晨,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铁函从大报恩寺考古遗址运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 8月6日,举世瞩目的铁函开启,凤凰卫视和南京电视台向全球作现场直播。铁函开启后,鎏金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闪闪的塔刹,塔的周围还发现了“金凤凰”和宝石。 8月7日-11月11日,由于铁函埋入地下近千年,阿育王塔与铁函间的空隙太小被“锁”住。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确保函、塔、缎都不能损坏,取塔工作陷入僵局。 11月12日,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考古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初步拟订了取出阿育王塔的方案。 11月18日,相关专家再次经过论证和测试,决定11月22日取出“塔王”。 11月21日,南京晨光集团专家通过X光扫描基本确定“塔王”里有“金棺银椁”。 11月22日,塔王正式出函。 [4]出土的石函上有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槨,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千年之前的制造工艺令人惊叹。根据碑文、塔身文字和X光片互相印证,专家确认,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释迦牟尼头顶骨舍利)。 2009年3月,考古人员从塔内请出两套金棺银椁。 2009年5月起,修复后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馆公开展览。[5] 制作工艺 七宝阿育王塔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银片制作上,先根据阿育王塔造型,将厚为0.6厘米银片作为毛料,然后取用大于银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将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时房屋青瓦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将松香加热成糊状,将瓦灰拌入松香内,搅拌成黑色胶泥,将黑色胶泥覆盖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铺平,然后将准备好的银片用火烧红,冷却后附在胶板上,用木槌敲平。 这时就可以将佛教纹样构图印到银片上,做出线条后,银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纹样的凹形线条,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艺,直到达到效果为止。 因为七宝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宝,其中一些珠宝是异形的,就必须先在银板上根据宝石挖出一个圆窝。将银板取下、清洗、折弯、折合成形,然后合形时要做框架,因为塔内要放金棺银椁,需要较大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采用千年不变的木材“沉香木”制作出来的,工匠们将做好含有银纹佛教纹的银片,包裹在图样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后用铆钉铆成,装上各种银饰部件。最后将做好的银阿育王塔经过清洗、除迹,并将珠宝镶嵌上,再进行鎏金。 古老的鎏金工艺能不变色,且牢固,黄金灿烂光泽、华贵富饶如新。鎏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古称火镀金、汞镀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这种工艺的程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四道工序。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这个过程俗称为“杀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的铜锈后,用“涂金棍”沾上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统称“抹金”。 然后,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统称为“开金”。举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度能达到36微米。 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统称“压光”。这样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诞生了。 塔身图案和文字 塔身图案 七宝阿育王塔塔身图案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各种珠宝,有的至今仍晶莹剔透。专家解释,这座宝塔之所以被称为“七宝阿育王塔”,是因为塔身嵌有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砗磲(一种难得的深海贝壳)、玛瑙、玻璃和水晶,其中仅水晶就有上百颗。不过,因为历经千年,很多珠宝已经脱落,把这些数以百计的宝石放回原处,是今后修复工作的一个难题。 塔身上的纹饰精美繁复,佛像姿态栩栩如生,仅一只20厘米左右山花蕉叶侧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图像: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盘。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有佛祖从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说法等讲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图像,其中一幅是一头老虎咬住一个年轻人的脚。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毓馨解释说,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另外三幅分别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这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质阿育王塔完全一样。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题材,《本生经》中这样的故事多达500个。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中,这样的图案并不鲜见,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说明,这是一个独特的发现。 塔身每面的边缘,饰有金翅鸟图案,其形状类似凤凰。佛教文化中,大鹏金翅鸟和雄狮是佛祖的左右护法,常随佛祖左右。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别是“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字下,有一凸出的兽首,长着鹿角,似乎是龙头。 塔身文字 塔身文字表明,这座精美的七宝阿育王塔是在扬州制造的,使用的是锤揲工艺。唐宋时期,扬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金银器制造重镇。 “滑州助教王文”仍然是个谜 碑文中明确记载,是长干寺住持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修建了长干寺地宫。 可政是一代高僧,曾从终南山将玄奘的顶骨舍利带回南京天禧寺建塔供奉。然而,王文其人却是个谜。由于滑州助教只是九品小官,而且可能只是交纳钱粮而领的虚衔,并不一定在滑县做官,因此,其身份难以确认。 宝塔塔身上“王文”——“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变相”是指将佛经变成图画。南京大学宋史专家李昌宪解释说,将仕郎是官阶中最低一等,通俗的解释就是“刚刚步入仕途的人”。这个信息仍然无法破解其真实身份。[6] § 连云港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连云港阿育王塔,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据建塔时嵌在塔内壁上的碑文记载,此地原先曾建过一座塔,在唐代时号称全国第二,可见此塔在我国的建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阿育王塔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它的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 § 代县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代县阿育王塔,座落在代县城内。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 西湖阿育王塔 西湖雷峰塔建于公元977年,于1924年倒塌。2000年2月至2001年7月,为配合雷峰塔重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地宫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位于天宫、地宫的两座纯银阿育王塔。 出土时,地宫的阿育王塔完好如同新造,天宫的阿育王塔因雷峰塔倒塌时受挤压,已严重变形,塔里的“舍利金瓶”也被压扁,所幸基本部件没有缺失,此后被浙江博物馆保管起来,在去年10月启动修复前鲜为人知。据悉,纯银材质的阿育王塔,全国仅此两座。 天宫、地宫两座银阿育王塔的形制、装饰题材、质地均相同,通高36厘米,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身方形,四面刻有佛祖生前行善的故事画面,四角各有1只金翅鸟;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镂刻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故事画面。两座塔的不同在于,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内有金制容器,即“金棺”,存放当年钱俶供奉的“佛螺髻发”舍利;天宫的阿育王塔内悬挂4厘米高的葫芦状金瓶,内含舍利。 天宫阿育王塔含4%左右的铅,在目前出土的银器中很少见——一般银器的含铅量在1%左右。[7] § 法门寺阿育王塔 远古时,中华民族夏族耕稼神后稷和母亲及炎黄帝王启源于此地。相传周武王在宰相姜子牙扶助下,伐纣兴周,世风崇雅,国仄民安。后来,由于殷周王贪图美色,过着花天酒地的腐败生活,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美阳村有个姓法,名阿门的穷苦书生,自小父母双亡,他眼见国策民俗败落,豪强横行,盗贼四起,民不了生,苦不堪言。此时,印度孔雀王国的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教化民众行善积德,普渡天下众生,功德无量,道法无边的佛教传到中国周室京当地区。法阿门笃信此佛教,一面四处演释游说,一面向朝廷上书,建议天子继承和发扬先祖文王,武法门寺阿育王塔 王关心天下疾苦,整顿官吏和世风民俗,发展耕稼;又一面在此地建立“教坛”,著书立说,演化佛教:“佛法无边印文端,镇邪去恶贵积善。良民互尊理通天,冷果薰修理工莫等闲。诵经颂道精神全,千载史册往下传。”一时,人们受他宣传的佛道所感化,互相尊重,团结和睦,耕稼习武,惩恶罚盗,讲求道德礼貌,使当地人们过上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幸福日子。 此时,当朝周天子认为自己是主宰尘世的真龙天子,法阿门所宣扬的是“异端邪说”,那有与他相悖逆行之规,下旨辑拿法阿门问罪。周天子凶神恶煞地斥问:“大胆狂徒,施教邪说,钟惑民心,妄夺皇室,罪该万死!”法阿门自持有神灵保佑,临阵不惧,拱手诵道:“天皇皇,地皇皇,佛法无边喜降祥,行善去恶人心畅,国泰民安天下扬!”周天子一听怒发冲冠:“我砍掉你的双腿,佛法无边,看你怎能活动!”一声令下,将法阿门的双腿砍掉,血水涂地;他又挥手怒斥,又被砍去双手;他大声疾呼分辨,又被割掉舌头;他怒目眈眈,又被剜去双目;他摇耳抗争,又被削去双耳;他挺躯干廷,周天子下令杀了法阿门。此事一直传到印度释迦牟尼耳朵里,恰巧他正患重病,深被法阿门护教传道,普救涂炭的万众生灵,让佛光普照天下,佛法震慑人心,便对他的国王阿育王说:“我入化后,汝将吾体断成四万八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其余分送世界各地。”阿育王遵照释迦牟尼的遗嘱,先将“真佛”遗体净身,然后拜七七四十九天按照印度习俗将遗体火化,并爆裂出红、紫、黑三种形如骨指、灵盖骨、骨片等四万八千块圆形圣物,差神鬼于一夜之间,遣送于世界各地。其中一节佛指舍利送到法阿门的故居。据说佛指舍利送到之夜,灵光闪耀,祥云升腾,在法阿门诵经之坛顷刻耸立起一座几十丈高的秀丽雄伟的宝塔,而且庙宇楼舍厅廊耸然林立,金光闪闪,笙鼓喧天。塔顶闪现出红、黄、蓝、白、紫五色彩光,香烟袅袅,祥云冉冉。塔底洞穴金光耀眼,水银池上泛有一艘金船,船上金莲花丛中置宝匣,匣内珍藏一枚佛指舍利。从此,此寺院被视作释迦牟尼遗体“真身”之地(又说此寺是阿育王遣鬼神送佛骨而成),故称“真身阿育王寺”,寺院宝塔斯社亦被称为“大圣真身宝塔”。人们知是真佛显圣,顶礼膜拜,日夜香火不断,就连周天子闻讯后也派人重修庙宇,塑造佛像。为了纪念法阿门为佛教事业捐躯,人们故将阿育王寺尊为皇家礼佛之地,并将阿育王寺改成法门寺了。 [6] § 保护状况 阿育王塔,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 阿育王塔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阿育王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阿育王塔内结构设计原型便来源于他的外形轮廓,二、三、四层的护栏为累叠的八角形制,顶部同样使用了八角攒尖式作为自然采光。阿育王塔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阿育王塔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