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释义

§ 简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一战后,英国实行软硬兼施的殖民政策(拉拢与高压),《罗拉特法案》的颁布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抗议,甘地领导“文明不服从”运动,超出非暴力抵抗限制。

2、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增长,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民族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根本原因)

3、导火线:阿姆利则惨案,印度反英运动高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2、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二战期间关于战后自治的商讨

2、二战后英国的衰落,印度的反抗

§ 背景

(1)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1883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1906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被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逐渐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1915年回国后继续开展非暴力抵抗斗争。1920年12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通过甘地拟定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案”,从此,“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甘地成为国大党最有权威的精神领袖。他发动和领导了1920—1922年和1930—1934年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4—1934年、1940—1941年任国大党主席。1948年1月30日,因反对教派纠纷,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甘地长期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在反英不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团结,实行社会改良和妇女、贱民的地位平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因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但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2)凤凰新村与南非的斗争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

(3)国大党

国大党,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1885年,由退休的英国印度文官休谟创立。最初成立的20年间,它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它提出印度自主、抵制洋货、提倡本国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起,在甘地的领导下,对英国殖民者展开非暴力抵抗运动,曾多次遭到迫害。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该党一直是执政党。现在国大党分为两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

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并很快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

§ 历史阶段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上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同年12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正式批准这个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年会决定改组国大党机构,在农村、基层设立支部,吸收工农参加。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一致,并肩战斗。不合作运动与基拉法特运动、锡克教徒阿卡里运动,以及莫普拉农民起义,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2000农民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巴多利决议使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受挫。它反映印度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文明不服从运动,亦称“食盐进军”(1930年3月~ 1934年4月)

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反英斗争再起。1928年西蒙调查团访印遭到抵制。同年,英印政府拒绝在《尼赫鲁报告书》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于是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并确定翌年 1月26日为“独立日”。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包括降低田赋、减少军费和英国官员的薪金、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酒、取消食盐专营和释放政治犯等。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 426公里,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亦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总督则放弃镇压。9月,甘地赴伦敦参加第2次圆桌会议,因英国缺乏诚意,会议中断。在群众的压力下,国大党恢复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印当局亦恢复大规模镇压。反英斗争进入低潮,1934年4月7日运动停止。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林利思戈侯爵V.A.J.霍普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 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但在战争和印度前途问题上,国大党领导层中发生分歧,甘地谴责法西斯侵略,在道义上支持西方,却反对暴力,反对战争;鲍斯派号召“前进集团”立即掀起反英暴力斗争;J.尼赫鲁则主张有条件合作,即以战后给予印度独立为前提。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 8月8日~1944年5月24 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 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此后,罢工、暴动迭起,仅1942年全印有 250个火车站被破坏,500个邮局受到袭击,150个警察局被攻击,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

§ 非暴力思想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 主要内容及意义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他在一篇题为“武力政策”的文章中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但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甘地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

§ 斗争方认识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首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体现了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斗争的策略性。这表现在他的斗争目标和斗争手段两个方面。

一方面,甘地的斗争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居于这种情况,甘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今天看起来很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在当时的印度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宗教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而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思想武器。同时因为他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和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社会现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所接受。这不仅能发动群众,还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目标是“自治”(印度语中称斯瓦拉吉)和最终“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印度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并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实现印度的完全独立。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理解为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两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已经成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完全“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强烈反对。而“自治”的口号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殖民当局接受。而随着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身力量的严重衰弱,再加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此后的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务实的时代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从历史上看,自从进入近代以后,印度受到英国殖民主义数百年的压榨、剥削,造成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与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殖民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自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底蕴的土地开始,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且从来没有停止过。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虽然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因此,我们在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斗争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为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自治的斗争目标。甘地的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例如把祈祷、绝食、苦行等神秘主义的形式,作为领悟真理和神所要进行的自我净化的手段,不准群众越雷池一步,这必然束缚群众革命斗争的积极性。一旦发生暴力斗争,甘地就中止运动,这必然挫伤群众的士气,丧失革命的群众基础,延长革命的过程。在反革命势力的镇压下,甘地主张的徒手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虽然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因此,甘地以“非暴力”的方式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只能束缚人民的手脚,无法使印度获得独立,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1]

§ 评价

积极性

1、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2、一定程度上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发展。

局限性

1、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2]

§ 影响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表现在斗争提出的目标上,首先是“自治”,在以后的“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独立”;所谓“自治”就是在隶属于英国统治的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行使一些权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它的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了半个多世纪,殖民机构基本稳定。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中枢,殖民统治力量相当强大,要一下子实现“独立”是不现实的,更容易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而“自治”比较现实,相对而言,它比较温和,容易被英国接受。而随着英国自身力量的衰弱、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在第二、第三次“非暴力”运动中逐渐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软弱性、妥协性。当然,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的抵抗只能足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等等。

§ 甘地简介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在印度被誉为“圣雄”和国父。甘地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庭,自幼受印度教熏陶很深,曾经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回到印度,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20年,他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相关文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艺术浅析-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7)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学习-2003(11)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德沃金“公民不服从”理论研究-20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