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兰芳全传》 |
释义 | § 内容简介 《梅兰芳全传》 这是一本较有特点的传记,是海内外第一部梅兰芳全传。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精细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谓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五彩人生,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 作者简介 李伶伶,教师职业,律师资格,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2004年获南京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颁发首届“南京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称号。所著《梅兰芳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最高奖)、1993-2003年江苏报告文学奖一等奖(最高奖)、第二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并被列为团中央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推荐作品及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另著有《梅兰芳画传》(作家出版社2004)、《倪徵噢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日记的胡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程砚秋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等。 [1] § 创作前后 洋洋40万言的《梅兰芳全传》日前获得金陵文学奖一等奖。这是南京文学青年李伶伶的“处女作”,初试牛刀便蟾宫折桂,李伶伶昨天领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连称“没想到”。更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部著作竟然是腿有残疾的她在两年时间内躲在自家厨房里“熬”出来的。 李伶伶的爱人王一心是南京一位颇有名气的传记作家,先后撰写过《林语堂传》、《梁实秋传》等。李伶伶回忆:“1995年,我爱人撰写《梅兰芳轶事》查阅资料时发现,至今尚没有一部完整展现梅先生人生之路的著作,便动了写梅先生传的念头。可苦于没有时间,他便问我‘能不能写’,我说试试看吧。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里借来几本关于梅先生的小册子。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生活在梅兰芳先生的世界里了。” 随后,王一心借出差北京的机会找到梅兰芳次子梅绍武,请求指点。在梅绍武的帮助下,李伶伶决定将梅兰芳作为一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而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京剧演员来写,从而为传记定下了基调。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1996年底,李伶伶动笔了。 此后几年内,李伶伶每天上午做家务,下午写作,晚上看材料,写作进展得十分顺利。而她家厨房里则成了写作室。当时,李伶伶家在一栋二层老木楼的二楼上,卧室下面是一位退休钢琴教师的琴房,每天下午都有学生来那里学琴。琴声让她无法集中精力写作。“没办法,我只好躲到卧室北边的小厨房里,关紧门窗写。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在厨房里熬了整整两年。”李伶伶说,“我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爱人就特地做了一个木架子,他每天上班前,将电脑放到架子上从卧室推到厨房。傍晚下班回来,再把电脑推回卧室,供他自己写稿。当《梅兰芳全传》完稿时,小木架已经散架了。” 辛勤的耕耘喜获丰收。《梅兰芳全传》杀青后,李伶伶将书稿寄给远在美国探亲的梅绍武,梅绍武主动为该书作序,称“该书是迄今写得很不错的一部传记”。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去年12月获得了第13届中国图书奖,现在又获得金陵文学奖,可谓双喜临门。 [2] § 序言 “我们是多么企盼能够出现一部《梅兰芳传》,一部《梅兰芳论》,一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一部或多部这类的专著呀哪怕是一部或多部《梅兰芳文献长编》、《梅兰芳年表》和《梅兰芳年谱》以及《梅兰芳身段谱》,《梅兰芳扮相谱》、《梅兰芳指法》、《梅兰芳歌曲谱》和《梅兰芳演出剧本全集》之类的导乎先路的资料性编撰工作呢,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且这与为个人树碑立传毫无关系,这是关系我们民族文化的大事因缘,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这是已故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1984年为拙著《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见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页) 十七年过去了,现在终于有了一部四十余万字的《梅兰芳全传》由南京青年作家李伶伶同志完成,这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读毕这部传记,所得的印象是全书内容编排得井然有序,重点突出,文笔朴实,叙述明净。作者显然掌握了大量资料,且经过了认真思考分析和严肃的取舍,因此在夹叙夹议时引用得得心应手,灵活恰当,详实有据,决不是出自耳食或道听途说。又闻作者为写此书,与她的先生王一心同志整整花费了四五年辛勤劳动才完成先辈作家阿英和田汉等同志拟写先父传记而未竟之业。这都说明作者的写作态度是严肃而负责的。实在难能可贵。 这部传记另一特点是不仅细叙了传主的身世、家庭生活、勤奋学艺的过程、艺术创新、处世为人、道德品质、爱国情操等方面,而且也涉及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论,诸如鲁迅对先父的态度、世界三大重要戏剧表演体系之说和戏曲改革中的移步不换形的理论原则等,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对尚未了结的公案作了挖掘考证与分析”。读后觉得作者在这些争论方面的论述,立论比较公允,实事求是。这些问题在当今评论界仍有争议。有争论是件好事,这样就会越辩越明。 京剧艺术自孕育形成和创新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无疑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但是它在“文革”期间惨遭摧残,大伤元气,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们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京剧艺术遂有衰微趋势,尤其是流失了青年观众,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京剧必将走进历史博物馆。我则始终相信京剧艺术不会消亡埋没,特别是在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大力号召下,京剧艺术必定会在新世纪再度放出灿烂光辉,在世界剧坛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当然,京剧艺术毕竟是一种古典艺术。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像唐诗、宋词那样是古典的、典范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范例’,而不是一种‘时尚’。应该说,京剧也曾经是一种‘时尚’,所以才有‘时尚黄腔喊如雷’之唱;但是经过几代大艺术家的创造,京剧并没有因‘时尚’流行一时之后就烟消云散,而是形成了一个古典的艺术剧种,找到了它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应有的地位,只要有华人在,就必会受到尊重、维护和发展。京剧在从‘时尚’成为‘古典’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大批艺术天才,而梅兰芳则是他们在艺术精神上的总代表。所以提起京剧,必定要想到梅兰芳,就是很自然的事。各民族的‘古典艺术’,之所以不会消失,是因为任何一代的人,为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证明’自己‘配得上’自己民族的历史,就应该努力使此种已成‘古典’的艺术得以延续,加以保护,并予以提倡和发扬。”叶先生还深深感慨地说,“我总是觉得,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伟大的艺术家是这个民族的福分……必须承认人家有贝多芬、舒伯特是人家的福分,而我们有梅兰芳,也是我们的福分。”(见叶秀山《论京剧艺术的古典精神》,载《梅韵麒风——梅兰芳、周信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综观先父一生,他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真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艺事业。邓小平同志1984年曾为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匾额,以示表彰。江泽民主席1996年12月16日在第六届全国文代会、第五届作代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也充分肯定了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对民族文化的贡献,把他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聂耳、冼星海、齐白石、徐悲鸿等现代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并列。 一心同志经莎士比亚专家孙家 老师介绍,携来本书清样,请我与老伴屠珍提些意见。拜读后,觉得这部传记虽未达到吴晓铃先生生前所企盼的那样能媲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或《圣雄甘地传》,但已是迄今写得很不错的一部了,遂写此序,愿将此书推荐给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相信读者读后会对京剧艺术及先父一生所走过的不平凡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 § 荣誉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全传》,可以称得上是优秀图书。《梅兰芳全传》出版以来,连连获奖,已先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金陵文学一等奖、江苏报告文学一等奖(当地最高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这些奖项,为出版社争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使该书成为名符其实的优秀图书,其内在价值在大众的认可中得到体现。 § 打造过程 1.确定选题、认真加工 《梅兰芳全传》是作者投稿,编辑接到的是一份书稿提纲。提纲引起了编辑的极大兴趣,经请示业务主管领导,马上和作者取得了联系,谈了接受书稿的意向。半年后拿到完整的书稿,编辑看后感到这是一部有价值的东西。此书稿与其他写梅兰芳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客观、全面。经了解,知道作者是在走访传主亲友、家人、知情者及充分占有资料、并加以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者对梅兰芳的家庭、成长环境、成长历程、为人处事、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记述和描写,特别加重了以往别人回避的、对传主解放后的艺术生活的描写。同时,在考证的基础上,对以往不确切的传闻作了澄清,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编辑相信这是一部难得的书稿,基于书稿质量和读者定位,认识到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内、港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批京剧爱好者和熟悉京剧的人们。相信会有特定的读者群。于是,很快和作者签定了出版合同。 编辑用了四个月时间,对这部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边阅读边和作者沟通,边删改。在此基础上,编辑将书稿寄往美国,让传主在美的儿子审读认可。两个月后,传主的儿子梅绍武寄回了认可的书稿,同时写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函并为本书写了序。称这是有关写他父亲最全面、最客观的一部书稿。这样,更增添了编辑出好此书的信心。 2.内容和形式要和谐统一 俗话说:人凭衣裳马靠鞍。有了内容上乘的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校对后,马上涉及到以什么形式推出此书的问题,是精装、平装?什么开本?什么版式?用什么纸?编辑意识到,这部书稿,如果和其他书一样平凡设计,出书后肯定会淹没在几十万种图书的书海中,溅不起一点水花。于是,盟生了要出图文书的想法,决定图文并举,精心设计,作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精品书。和作者协商后,在只有文字书稿的基础,编辑自己找到梅兰芳在北京的亲属,向他们征询了大量传主生前的照片,然后根据书稿内容,精心挑选照片200多张插到书中。经国内一流美编吕敬人对书稿版式、封面的精心设计,并确定用当时少见的轻型纸,又找质量好的印装厂印刷、装订,形成了形式新颖、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人物传记图书。可以说,这部图书的成功,精美、独特的装帧设计功不可没。 3.适时推出,事半功倍 该书从确定选题到制作成书,前后跨过了三个年头。由于该书丰富感人的内容,迷人、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风格,出版上市后,马上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京剧爱好者的欢迎。也受到作者和传主亲属称赞。图书选在国际图书订贷会推出后,受到港台出版同仁和大陆出版界同仁的好评。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梅兰芳全传》以其70元的订价,初印5500册,面世后4个月销售完毕,接着又加印8000册。仅传主家属就来出版社三次买了几百册图书,分送国内外亲友和全国政协委员。该书面世后,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纷纷发文介绍、转载、宣传,好评如潮。如:《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3月)、《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3月29日)、《作家文摘》(2002年4月2日)、《中国书报刊博览报》(2002年1月19日)、《中国图书商报》(4月24日)、《购物导报·书市周刊报》(2002年6月17日)等,宣传报道的时间跨度达半年之久。同时,河北电视台《读书》节目组还专门就该书对作者、责编进行采访,做了专题节目,并分两期在电视台播出(2003年1月20日和1月27日播出)。不少读者给出版社打来电话,询问如何买到该书,想购到后收藏。该书出版后不久,就与台湾“商业周刊”出版社达成了版权贸易,以繁体字形式在台湾出版发行。 基于《梅兰芳全传》的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责编又和作者联系主动策划了“京剧四大名旦丛书”这一套书选题。目前,又出版了《程砚秋全传》一书,近期,北京广播电台“首都生活广播”节目已决定连播这部传记。《尚小云全传》已进入三校;《荀慧生全传》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随着整套丛书的出版完成,相信会为我国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留下一抹丽亮的色彩,为我国图书出版的园林增添一朵美丽的小花。 § 价值探讨 《梅兰芳全传》一书,客观、全面描述了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辛勤奋斗、努力创造的一生。首先,图书因其内容的严肃性、历史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使其社会价值表现得很充分。可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集大成者。他的为人及艺术成就近八十多年来长盛不衰,远播海内外,甚至溢出了京剧行当的范围,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梅兰芳”几乎成为了“京剧”的代名词。书中所描写的梅兰芳的艺术成长经历,就是一部中国京剧发展史。看此书,对当代人、特别是对青年人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激励上进大有益处。可以说,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社会价值与社会对图书的需要是相互关联的。 其次,《梅兰芳全传》这部传记类图书,因其真实性、艺术性而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梅兰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断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因此,这部传记,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审美功能。也从另一侧面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京剧史和京剧代表人物的研究。 再次,《梅兰芳全传》,因其内容的客观性、全面性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加之表现形式的创新、独特,使其在传记类图书中形成一定影响,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从中了解旧中国和新中国艺术、艺人的不同境遇,了解京剧艺术的演变、发展、创新过程。在旧中国,艺术不被重视,艺人被排在“下九流”阶层。在新中国,艺术才回归其应有的价值,艺人受到党和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基于此,使这部图书具有了辨别是非,惩恶扬善的作用;具有了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宏扬艺术的文化积累价值。[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