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祖常
释义

§ 简介

马祖常 诗歌

马祖常“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少年时代 ,面对皿川名儒提出的几十个问题质疑,他都能从容对答。由于天资聪颖,他“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为第二人”,授官翰林文字,拜监察卸史。因生性耿直几起几落,元统年间辞官回光州定居,终年59岁。其善写文章,“专以秦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其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才力富健,留下了《都门》、《壮游》等鸿篇巨制,同时写有大量歌咏家乡风物的佳作。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大量作品传世,被文宗皇帝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

泰定元年(1324年),升任典宝少监,后任太子左赞善,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天历元年(1328年),被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升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拜治书侍御史、江南行台中丞。元统元年(1333年)后,又历任同知徽政院事、御史中丞。晚年辞官回光州定居。马祖常善于写文章,“专以先秦两汉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尤其是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被文宗皇帝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卒于光州,终年59岁。

§ 诗文特点

马祖常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作品数量是元代新疆少数民族文人中最多的。他的散文,文采富丽而言之有物,构思奇巧而不见雕琢,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元朝名士许有壬这样说过:“他的文章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短篇小记,没有不可以流传于后世的。”

马祖常广游今甘肃、宁夏﹑内蒙﹑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对这些地方的民情风俗﹑山川景物颇为熟悉。他的诗歌较多地描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状况﹐如《河湟书事》、《丁卯上京四绝》、《河西歌效长吉体》、《缫丝行》、《踏水车行》等,赞美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同时也写出了阶级压迫的现实。他有两首内容基本一样的关于马户的诗:《马户》和《六月七日至昌平赋养马户》,诗中描写了一个寡妇养马﹐卖尽了田地房屋﹐衣不蔽体﹐食不充饥﹐马养得不壮﹐还要受到官吏的鞭挞。《宿迁县》诗描写在天灾人祸中﹐农民四处逃亡﹑嗷嗷求食的悲惨景象。与此同时﹐他又写那些大官僚﹑大商人们“罗衣熏香钱满箧”﹑“妻封县君身有官”、“不肯一钱遗贫士,却弃双玉买歌娼”,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这都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马祖常的散文简洁新奇﹐条理明晰。《记河外事》一文﹐字句简短﹐层次分明。全文采取问答体。通过计吏﹑听者一问一答的形式﹐揭明“菽日益贵﹐民日益病﹐而有司索赋之日益急。指出当时马政之弊。他的一些游记﹐也写得颇好﹐如《小石山记》。马祖常的《息氓传》﹐写的是息州(今河南息县)一个农民“盖播种事﹐致殷厥家”﹐要替儿子找个媳妇﹐受了媒婆的骗的故事﹐很像一篇传奇小说。马祖常的散文风格﹐诚如元明善说的:”修辞几于古矣﹐然于质实则过之﹐于藻丽则乏矣。”

§ 主要成就

马祖常的曾祖月合乃精通汉文,娴熟百家典籍。马祖常经史皆通,能写善译。他除了参加编写《英宗实录》以外,还编译了《列后金鉴》、《皇图大训》、《承华事略》、《千秋纪略》和《松厅事稿》。今存元刊本《石田集》十五卷,收录了他平生所写的绝大部分诗文。他的文集中多数都是自己任职期间的诏制表章及应邀而作的碑铭序跋,他的这些文章史料价值都很高。

马祖常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在自己的《周刚善文集序》一文中就表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他认为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经世而载道”,为封建政治服务。同时他又提倡朴实的文风,强调文章要实实在在,朴素无华,并且又主张文学风格多样化。这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 主要论著

其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收入《四库全书》。还参与修撰《英宗实录》,译润《皇图大训》、《承华事略》,编集《列后金鉴》、《千秋纪略》。[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