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琦
释义

§ 退休教师

郑琦是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的退休教师,他长期扎根山区,自1980以来,无私关爱、帮扶未成年人1200多人。

湖北宜昌当阳市退休教师郑琦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长期担任一年级语文、音乐课教师及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一任五年级班主任。在他的履历里,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接送学生过河,走村串户家访,为贫苦孩子垫付学费……这些事情,在每一位人民教师身上,都可以找到。郑琦的不平凡,在于他立足本职岗位,把这些平凡的小事不间断地坚持做了几十年,在平凡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郑琦老师看到“林果大王”阮建平收获的青李子不禁喜上眉梢。9年前,湖北省当阳市庙前镇清坪河村青年阮建平以一分之差中考落榜,心灰意冷。在郑琦老师的帮助下,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之火,成为当阳市果树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

2000年,郑琦老师从井岗小学退休后,卖掉了原来的住房,创建了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发展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他的精心筹划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活动中心篮球、羽毛球、单双杆、吊环、乐器、电视、电脑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青少年读物、少儿画册、文学名著、科普书籍、期刊杂志等各类藏书达3000多册。每到放学之后和节假日,活动中心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土,他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打球下棋,读书看报,种树养花。

下面的文字,是采访湖北宜昌当阳市退休教师郑琦的部分录音整理。听一听这位65岁老教师的独白―― 我是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初师毕业,文化水平有限。40多年来,我教过五年级语文1次,一至四年级语文几次,一般教一、二年级语文。我从来没想过当典型,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会获得这么多荣誉。当了典型,我感觉压力很大,只能干好,不能干坏。要问我有没有担心年纪大了,没人接班,孩子们会不会没有人管了,我还真没想过这些。我只想在有生之年,把教育未成年人这件事做好, 社会上有这么多热心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们,有更多的人参与平凡的小事。

采访先进典型人物,循例是要做些准备工作的。但这次的采访对象湖北宜昌当阳市井岗小学退休教师郑琦,却使我们作了难。他的履历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长期担任一年级语文、音乐课及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一任五年级班主任。”

显然,这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郑琦的乡亲们,桐树垭村口蹲着聊天的村民也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他们提出一个问题,用村民阮吉成的话说:“郑琦老师的确很平凡,但郑老师走在路上,有谁不敬重他,又有谁不主动和他打招呼呢?”

在农村,这就叫“口碑”。接下来的采访,使我们对郑琦老师的平凡,以及因对这平凡的坚持而获得的敬重,有了直接的认识。我们记下几天来的所见所闻,为乡村教师郑琦画一小像,立此存照。

评述

永远的“孩子王”

2005年5月27日,桐树垭的清晨风有些凉。走过一池睡莲,一个红砖小院,院墙低矮,当庭两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花坛里栽种着一些不知名的花儿,高矮杂然。

65岁的郑琦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与我们一一握手。他似乎还不习惯与人握手,满脸涨红,拘束地搓着手招呼我们进屋。他的脸上除了慈祥,再也找不出别的。我们试着从他那双和年龄极不相符的年轻的眸子中,阅读这个退休教师的故事。

1958年,郑琦从当阳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做小学教员的母亲送给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儿子八个字:“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正如那个年代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这个和雷锋同龄的年轻人主动提出,要到最艰苦的边远山区任教。18岁的他来到了当阳最偏远的陈垸乡王家(土加旁)小学。在这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地方,郑琦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

1963年春,郑琦调到当阳漳河小学。有一天,附近的几个孩子跑到学校的菜地揪蚕豆叶,校长赶来“抓贼”时发现菜地旁站着学校的一名少先队大队委员。校长激怒了,认为这名学生见到有人损坏公家财物没有制止,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在那个年代,记大过将是伴随一生的“污点”。

郑琦当时是少先队辅导员、校务委员会成员,他当即表示反对:“孩子还小,有错可以批评教育,这么处分太重了!”校长不能容忍郑琦的顶撞。1964年11月,学校以“抗拒学校领导”为名,开除了郑琦的公职,他回家当了农民。

这一走就是15年。14岁到39岁,人生中最黄金的时间里,郑琦没能从事他最钟情的教师职业。有人说他“不值”,郑琦却说:“我耽误的虽然有十几年,但学校的一个错误决定,会影响那个孩子一辈子。”

1979年9月,历经坎坷,郑琦被落实政策重上讲堂,到烟集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到井岗小学。年过40的郑琦被任命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他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文艺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寓教于乐。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几年间,“乡间小鸿雁”为乡亲们投递报刊信件2万多件;看到农村孩子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放学就等于“放羊”,他先后建起9个校外“少年之家”,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井岗小学少先队被中国儿童报授予“勤巧小队”荣誉称号。

1984年,郑琦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他光荣地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少代会。在这次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报告讲到“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丽的事业”,郑琦听后激动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抱定了终生献身于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1999年秋,郑琦离退休只剩1年时间。女儿、儿子都劝他和老伴到城里住,照顾着方便些。郑琦不愿去,他动员老伴和他一块留在农村:“住楼房,像是关在鸟笼子里,不舒服;大家生活、观念都不一样,万一婆媳关系处不好,倒不合适!”

老伴知道丈夫打的什么主意,她知道,丈夫这一辈子就喜欢做孩子们的工作,他离不开孩子们,他想把耽误的15年在退休后找补回来。

郑琦有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像城里那样的活动中心。

为了实现这个梦,郑琦卖掉旧居,在距三国古战场——长坂坡不到5公里的地方,买下了桐树垭村水牛山下的一栋“连三间”农舍。郑琦和老伴着手对房子进行装修改造,几个过去的学生也赶过来帮忙。

老两口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几天下来,手上磨得都是血泡。不过,成绩也是显著的:一共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他从儿子车上锯下一块铁板,从废品回收公司买回两段钢管,焊成一个跷跷板;老两口还请来瓦匠砌了个水泥乒乓球台;选那较粗的树枝桠上装了一副吊环和秋千;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图书室。

2000年10月,郑琦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挂牌成立了。从此,那些双休日、节假日呆在家里的孩子们,那些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的孩子们,都慢慢被吸引来了。他们在这里荡秋千、打球、下棋,在这里看书读报、学文化,在这里练书法、学画画、唱歌跳舞、种花植树。

几年后,校外辅导站扩展成了活动中心。为建这个活动中心,郑琦先后投入了5.6万元,花光了自己全部积蓄的郑琦,至今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搞这些没有报酬的,”郑琦说,“我退休后有工资,一个月1200多元,在农村算不错了。什么都不做,白拿这么多钱,我心里不安。”

采访郑琦时,记者见到了1987年6月11日出版的《宜昌报》。纸张泛黄的旧报纸醒目地刊登着一篇通讯《孩子王——记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郑琦》,那一年,郑琦47岁;18年后,65岁的退休教师郑琦还是一个“孩子王”。

师爱无限

郑琦的日记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只有对孩子们倾注全部的爱心,才能呵护其心灵,拨动其心弦。”

1980年秋,郑琦到井岗小学工作。开学头一天,细心的郑琦发现,年级20多个学生的鞋子、裤腿全都湿淋淋的。放学后,他护送学生回家,途经瓦家河时,只见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卷着裤子、提着鞋子,歪歪扭扭地行走在一排淹在水中的小石墩上。郑琦的心一下子紧缩了,他急忙跳进河中一个一个地将学生们背过河,20多个学生背下来,河水混着汗水,衣衫透湿!

这一背就是三年。村民们心里不安了,他们发誓:不吃不喝也要为孩子们修一座桥!52岁的郑琦课余赶来与村民们一道垒砌被急流冲毁的石墩,蹲在冰冷的河水中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

桥修好了,村民们称它为“尊师爱生桥”。

郑琦任教的学校都是偏远的乡村小学。他总想给山区的农村孩子们一种和他们父辈不同的东西。

郑琦喜欢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他的学生都太小,看不懂“论语·侍坐”中“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涵义。天气好的时候,他爱带孩子们去爬山,孩子们累了跑不动时怎么办?唱歌!

“跑跑跑,跑跑跑,努力向上跑;暖风吹,太阳照,今天天气真正好;花儿开,鸟儿叫,我们努力向上跑!”就这么一路唱着、跑着,所有的人都能爬到山顶,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郑琦“偏爱”自己的农村学生,他要让自己的学生拥有城里学生拥有的东西。

有一天,几个孩子在宿舍里看到了一份《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海军裤、女孩子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琦对同学们说:“这是校服,虽然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孩子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郑琦说:“只要我们想办法,也能穿上这样漂亮的校服!”

揣着这个梦,郑琦带着同学们开垦山上的荒地,利用学校闲置的农田种水稻、种花生、点黄豆。丰收的季节到了,同学们挣了一大笔钱,郑琦高高兴兴地给他们量尺码,寄出汇款单。在其他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已经穿上了从北京订做的校服。

许多年后,孩子们还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校服的那年“六一”儿童节,庆祝仪式格外庄严。晨曦里,郑琦老师像往常一样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学们用比平时大了无数倍的声音响亮地回答:“时刻准备着!”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激动地流下热泪。20年后,已经成为当阳市东门小学音乐教师的杨静回忆说:“眼泪不知不觉就涌出了,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自卑,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泪。”

说起来,这个漂亮的音乐教师的人生历程,正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那时候,郑琦是杨静的班主任,他同时还教全校的音乐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井岗小学只有一台破旧的脚踏风琴。郑琦发现杨静乐感特别强。郑琦来到杨静家,建议她妈妈买台电子琴,帮助杨静学音乐。杨静妈妈问:“农村孩子学音乐有啥作用?”郑琦生气了:“农村孩子怎么了?只要是块料,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就不能耽误她。”杨静的妈妈沉思了一阵,大声说:“音乐我们不懂,但我们相信你郑老师,只要你觉得她行,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

妈妈为杨静花100多元钱买回了电子琴。从此,郑琦有空就教杨静练指法。初中毕业后,杨静考上了当阳师范学校音乐专业。

时至今日,杨静仍很感慨:“如果不是郑老师,我中学毕业后也许会像村里其他的女孩一样,嫁人、种田、打工或围着灶台转……”

郑琦说:“如果发现了一块玉而不去雕琢它,就是教师的失职。”

不断延伸的“责任半径”

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的牌子特别“多”:“当阳市公安局庙前派出所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当阳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桐树桠校外辅导站”“校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地”……

每一块牌子都意味着一份责任。

郑琦把自己的“责任半径”划得特别长。他说:“我要一辈子对孩子们负责,要对孩子们的一辈子负责。”

在郑琦的活动中心,有一名特殊的“常驻学生”,他是14岁的魏明(化名),医生说,这个孩子的智力只相当于4岁的孩子。

2004年春,魏明的父亲要到广东打工,临行前找到曾教过儿子一年级的郑老师,恳求他能教孩子认几个字。郑琦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学生,接下来的教育过程异常艰难。

10个橘子吃3个还有几个?再从树上摘来2个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从一个一个数橘子,到学会扳指头。别的孩子认个拼音几遍就记住了,魏明要教上百遍,过几天还要巩固上百遍才能记住。

一年过去,魏明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字也写得方方正正了。

“将来孩子的父母都是要老的,得让他学会自立呀!”郑琦手把手地教魏明扫地、浇花、种菜。一开始魏明把垃圾都扫到自己脚上,郑琦一次次躬着病痛的腰,给孩子擦干净鞋,再教。

孩子的进步使魏明父母惊喜得流泪,他们要感谢郑老师。好说歹说,郑琦只愿收下150公斤大米和1000元生活费。

对于自己的学生,走到哪儿他都要管。1996年,郑琦曾经教过的学生阮建平中考落榜,心灰意冷,到处闲逛。对于这个孩子,郑琦的评价是:成绩不好人品好,热爱劳动。这一农村孩子身上最普通的优点,使得郑琦一直都对他的这个学生抱有信心。

郑琦找到阮建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家后面不是有一片荒山吗?开发出来种上果蔬,就成了金山。”

阮家的果园倾注了郑琦的太多心血。阮建平不懂果树技术,家里又穷,郑琦掏钱帮他订了两年的《农家顾问》等杂志;郑琦和阮建平一道丈量、抽槽、挖渠……如今,阮建平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种植大户,每年纯收入五六万元。新修了两层小楼,屋顶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地上铺着瓷砖,装修得不比城里差。

对于思想上出了岔子、行为上有问题苗头的少年,郑琦更是全力去感召他们。郑琦常说:“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双休日,郑琦创办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了乡下伢的乐园。

17岁的雨禾(化名)原来是郑琦家的常客。2002年秋,郑琦突然发现雨禾好长时间没来了。一打听才知道,雨禾的父母亲闹矛盾,且各奔东西外出打工去了,仅留下刚刚10多岁的他辍学在家。这个父母双全的“孤儿”,今天吃东家,明天喝西家,不久便和外地的几个“混混”混在一起,人称“狗都嫌”。

郑琦不嫌,他将雨禾接到家里,为他买来牙刷、脸盆等生活用具,让他住下,他不让他的学生无依无靠到处流浪。

以后的日子里,郑琦每天带着雨禾,到雨禾家里帮他重新收拾已经破烂不堪的家,和他一起将已经荒芜的责任田开垦出来,种上粮食和蔬菜。看到年过花甲的郑老师为了让自己有个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雨禾开始转变了。

今年初,雨禾外出打工了。前不久他给郑琦打回电话说,现在每月能挣300多元工资,能养活自己了。

“要不是郑老师把我从犯罪的边缘拉回来,我真不敢想象今天是个什么样子。”懂事的雨禾感激他的郑老师。

4年来,郑琦创办的活动中心帮助、关爱未成年孩子260多人,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2005年5月30日,我们的采访就要结束了,因为郑琦老师当天要到北京去,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早,郑琦就睡不着了,他告诉我们,21年前参加第一次全国少代会,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他也在床上翻了整整一夜“烙饼”!

老伴李应香也被“连累”着早早起了床——许多“要紧事”得跟她交代交代:“六一”期间,借书的孩子多,要做好登记,叮嘱他们一定要写读后感;脚踏风琴旁的《歌曲集》注意收好,小心被孩子们撕毁……

哼着少先队队歌,退休教师郑琦对着穿衣镜,郑重地系上戴了一辈子的红领巾。

这就是郑琦老师,他的身上,寄托着乡村教师所有的正直、善良、宽厚和仁爱。

§ 副主任中医师

郑琦,男,39岁,市红十字会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郑琦是杭州市第一批赴四川地震灾区医疗队的成员

之一。在灾区期间,他被称为“双刀医生”,因为他一方面和其他医护人员配合,用手术刀实施大小手术60多台,抢救危重患者;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带去的小针刀,因陋就简实施中医疗法,医治门诊病人400多例,因此他也成为了医疗队当中最忙碌的医生。5月29日下午,郑琦正准备为一名病人实施手术,突然一次强烈的余震袭来,他不顾个人安危,硬是扛着病人一起撤离。郑琦用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灾区群众的尊敬。 [1]

§ 大庆油田设计院副院长

‍基本信息

姓名:郑琦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00307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职务:副院长

社会兼职:

毕业学校:上海机械学院

最高学位:硕士

所学专业:工业自动化仪表

从事专业: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

工作单位: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通讯地址:大庆市让湖路区大庆油田设计院

邮政编码:163712

工作简历

1、1976-10-1 大庆油田科学研究院自动化室 试验工

2、1982-1-1 大庆油田设计院动态标定室 助理工程师

3、1986-9-1 大庆油田设计院动态标定室 工程师

4、1990-9-1 大庆油田设计院动态标定室 副主任

5、1996-10-1 大庆油田设计院计量所 副总工程师

6、1999-4-1 大庆油田设计院计量所 所长

7、2004-12-3 大庆油田设计院 副院长

8、2005-10-18 大庆油田设计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擅长专业及领域:地面建设和油气储运

获奖情况

1、1990年,LXH-80型活动式气体流量计校验装置研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2、1991年,天然气和轻烃流量标准装置及检定系统 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3、1996年,橇装式质量流量计检定装置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4、1996年,耐磨孔板开发技术研究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5、1996年,天然气计量量值溯源体系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6、1996年,对AGA3号报告的分析对比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7、1997年,标准表法气体流量计检定装置研制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8、1999年,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油井及转油站分队计 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9、1999年,橇装式质量流量计检定装置研制 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第一名

10、2004年,油气计量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研究 省(部)级,技术创新二等奖,第一名

论文情况

1、1993年,对国外天然气计量技术研究的评介,全国流量测量与仪表学术交流会,宣读论文 ,独著

2、1995年,用标准流量计检定标准体积管的方法与实践,全国流量测量技术与仪表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独著

3、1995年,质量法与容积法相结合的新型流量计检定装,全国流量测量技术与仪表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独著

4、1995年,原油贸易计量与国际接轨探讨,《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发表论文,二人合作,第一名

5、1996年,液态烃和天然气动态计量的法制监督,第8次国际流量测量大会(中国), 宣读论文,三人合作,第三名

6、1997年,对天然气流量量值溯源体系的探讨, 第2届海峡两岸计量科学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独著

7、1998年,中国天然气流量计量的溯源性,第9次国际流量测量大会(瑞典),宣读论文,独著

8、1999年,流量测量节流装置国际标准的重要补充和修订,《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发表论文,三人合作,第二名

9、2000年,天然气孔板流量计的在线检定,第10次国际流量测量大会(巴西), 宣读论文,三人合作,第二名

10、2000年,油气流量测量仪表的在线实流检定,《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发表论文,独著

11、2003年,高压大流量天然气流量标准装置,计量、应用物理和能源测量国际会,宣读论文,二人合作,第一名

12、2004年,西气东输天然气贸易计量一体化技术,第12次国际流量测量大会(中国),宣读论文,二人合作,第一名

§ 国民党员

郑琦(1909-)浙江鄞县人。国民党员。黄埔七期。炮兵第七团少将团长。[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