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钟琴 |
释义 | § 简介 钟琴 钟琴:glockenspiel 击奏体鸣乐器。一种在欧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根据一定音阶定音的打击乐器。由一组固定在框架上的、长度不同的扁平钢条组成。钢条按钢琴键的顺序以半音排列,演奏者用一对琴槌敲击钢条中部,产生柔和、清晰的声音。槌头为橡皮、玻璃、金属或木质。大多数钟琴有两个半八度,从中央C上方的第二个G到高音C上面两个八度的C(记谱为g梒3 ),为了避免加过多的线,钟琴的记谱比实际音响低两个八度。有时也使用带有钢琴机械装置的钟琴,这种钟琴是由装在键盘上的锤子敲击钢条。钟琴很少用于独奏,大多数情况是与管弦乐队中的其他乐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最有名的钟琴独奏段落是W.A.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的魔铃音响。P.I.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中也使用过钟琴。另一种钟琴称为利拉式钟琴,它是把钢条固定在外形似里拉琴的框架中,框架下有一手柄,便于携带。这种钟琴用一个槌子敲击,常在行进的军乐队中使用。钟琴钟琴又称为排钟击奏体鸣乐器。主要用于西洋管弦乐队的打击乐器。以一系列按音阶定音的钢条组成,钢条的频率与厚度成正比,与长度平方成反比。由一组固定在框架上的、长度不同的扁平钢条组成。钢条按钢琴键的顺序以半音排列,演奏者用一对琴槌敲击钢条中部,产生柔和、清晰的声音。槌头为橡皮、玻璃、金属或木质。 钟琴水平放置,手持两支硬木或金属小槌击奏,强弱自如。它可奏单音、双单和滑音,音响明快悦耳。它在乐队音响中极富光泽,穿透力也很强。它适宜奏旋律和各种音型,经常被运用于轻松的、描绘性的以及梦幻性的音乐情绪段落中。 钟琴很少用于独奏,大多数情况是与管弦乐队中的其他乐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最有名的钟琴独奏段落是W.A.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的魔铃音响。P.I.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中也使用过钟琴。另一种钟琴称为利拉式钟琴,它是把钢条固定在外形似里拉琴的框架中,框架下有一手柄,便于携带。这种钟琴用一个槌子敲击,常在行进的军乐队中使用。 § 艺术表现 钟是中国文化中地位非常尊崇的礼器、乐器、响器,盛世铸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北京有这么一位铸钟行家,他指导铸钟用的是最传统的民间工艺,而他研究设计大钟已经用上了设计飞机的软件。尤为人称道的是,他不光能铸传统大钟,重达116吨目前国内最大的青铜钟就出自他手;他还能创作新钟,他创意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编钟结合的钟琴现在已经是北京市科普宣传的保留项目。这位铸钟行家就是自学成材的钟铃专家、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客座高级工程师夏明明。 钟琴:用键盘演奏的编钟钟琴钟琴是钟,钟琴也是琴。准确地说,钟琴是采用现代电子机械技术与中国古代编钟巧妙结合的产物。钟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类似电子琴的键盘和挂在红色木架上的四排编钟。夏明明创造性地在这两部分之间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演奏者只要按动琴键就可以带动相应的击槌敲击编钟,弹奏出古代编钟的和谐乐音。夏明明说,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任何一个会弹钢琴的人演奏编钟。记者试着按下一个琴键,咚——一声浑厚的钟声迅即响起,许久才平息下来。经久方息的声音仿佛从时空深处传来又复归去。 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在去年亚洲青年科学节大会上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引起了各国青年的热情关注。一位学过钢琴的泰国女孩尝试着按下琴键,编钟那和谐悠扬的声音立刻传遍会场。夏明明告诉记者,由于编钟的音域很宽,这台钟琴可以用来演奏东方红、三套车等各种中外乐曲。现在这套钟琴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科普宣传的保留项目,在它参加的每一项大型活动中都会得到观众的极大关注。 飞机软件设计大钟 虽然铸钟工艺是传统的,可夏明明却已经和其他专家一起发展出了最先进的设计手段。在铸造大钟之前,他们已经可以用设计飞机的软件对大钟进行设计。在夏明明电脑屏幕前记者观看了他用软件设计出钟体结构模型动态演示。画面上的大钟不仅形制规整,而且在不同频率下钟体振动模态都能清晰的演示。最绝的是,通过这种软件设计出来的大钟,在没有铸造出来之前就可以预先听到大钟的声音。这样,如果对大钟的声音不满意,就可以进行优化设计。采用这些先进方法,夏明明最先发现了如何提高中国响钟有效传播距离的核心技术!如果现在要在北京某个高点上架设一尊大钟,他有把握让半径5公里内的人都能听见钟声,而如果再辅以声音放大设备,钟声可传遍北京城。 现代铸钟采用商朝工艺钟琴虽说铸造工艺是一门成熟的传统工艺,我国青铜铸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铸造又是一门充满风险的工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现存北京大钟寺的明代魏忠贤钟就因为铸造环节出了问题,钟挂起来就是歪的,敲起来还是哑的。不久前南方一个铸造工艺满不错的厂家,在铸造一尊教堂钟时,只因工人投错了微量材料而不得不重新铸造。 虽说采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熔炉更容易控制火候,铸造工艺现在也有了很多发展。但是,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明明指导铸钟采用的还是与3000年前先民一样的泥范法。他认为,采用传统泥范法铸造出来的大钟更接近中国古钟的原貌。所谓泥范法,就是用泥做成模、范也就是模具的方法。泥范法是中国传统上比较成熟的铸造技术。具体些说,把用黏土、砂及其他一些材料混合成的泥,分别制成内模和外模。内模与外模之间经过计算留出的空腔也叫型腔,就是铸件的形状,铜水注进型腔,冷却固化后经脱模就是铸件。 § 发音 钟琴也叫“钢片琴”或“铝板琴”。钟琴由长短不一的钢片或铝板组成,排列法与风琴的黑白键相似。用两根金属小槌或木槌直接敲击钢片或铝板而发音。现今也有键盘式的钟琴,通过键盘的机械装置来敲击钢片,发音原理均相同。音色尖锐、清脆如银铃。奏单音时优美动听,也可奏双音或强音。用高音谱号记谱,音域达二组至三组,乐队中偶然使用,属色彩性乐器,用以描绘崇高的意境或幻想、仙境等段落。钟琴钢片琴 击奏体鸣乐器。用于管弦乐队的打击乐器。 钢片琴为法国米斯泰尔发明。最初的发音体用一系列音叉,亦称钢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为钢片琴,实际现在的钢片琴音条和共鸣管均以铝制作。钢片琴外形如小形簧风琴,声源体为金属板条,以类似钢琴的击弦机击奏、有踏板制音器控制音响的长短,和键盘钢条琴相似,但每一钢音条下方附有共鸣管,放大音量,并使音色清晰纯净。钢片琴音域一般为C?C(4),4个八度。 § 电子大钟琴 20世纪乐器,其音源(用槌敲打金属管、棒或条)经电磁或静电採集后转换成电振动,放大后输入置於钟楼上或其他外部场所的扬声器中。其演奏则由电子键盘(有时是管风琴的手键盘)啟动(电磁的)螺线管开关,使之将小槌打在音源上,发出银铃般的清脆声音。虽然一般都认為这是一种拟声的乐器,用来取代铸钟。 § 历史沿革 古时期 钟琴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期 钟琴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 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秦、汉时期 钟琴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 时代意义 钟琴「自从人类开啟文明以来, 钟琴就已存 在於人们的生活裡」 世界最古老之钟琴出土于巴比伦遗跡,三千年 前便已存在於人类之生活中,无论是实用性、 宗教性,钟琴都一直敲打著人们的心灵。 「从单音到旋律、进而產生了鐘 琴」在中世纪之欧洲,钟琴之演奏便已非常发达,最初的有比利时之钟楼﹙钟47个﹚,后来有荷 兰、德国、奥地利等,都看的到大型之钟琴,在日本,东京国立音乐大学之钟琴﹙钟47个﹚ 也非常有名。 「十九世纪以钟琴技术為基础 ,发展出新的乐器---管琴」鐘琴基本上是室外演奏用的,用於室内时会有 声响过大的缺点,因此為了室内也能演奏出美 妙之音乐,人们下功夫研发出---管琴。 「用电脑演奏」 当初鐘琴之演奏,是用人手拉著绳子撞击鐘面 ,因此需要有很好的体力及熟练度,现在的电脑演奏方式,是以电力驱动自动机械装置来演 输入乐曲,便可指定时间及曲目,在任何地方演奏。 演奏时间的不朽之物钟琴。 人与钟之情结,就如同文明与歷史般,在世界最古老都市之一的巴比伦市发现钟的遗跡。原本钟只是用来报时的,但在中世纪时,由於钟的大小、重量的改变及音阶的作成进而发展成不同音程之组合;且能演奏出音乐之鐘,这也 就是钟琴或者称為演奏钟之起源。 最初之鐘琴是由绳索及铁线连结而成之大型组合 ,所以演奏起来非常之费力且需很高之协调性,后来由於利用磁性之机械式及利用卡带之电气式而开发出自动演奏之鐘琴,且在欧洲各地普遍的被 使用,在比利时、西德、奥地利等,皆可看到装有鐘琴之代表性建筑物,现在之鐘琴由於电子技术之日新月异及使 用电脑控制系统,所以更被广泛的使用。 § 机械钟琴 人像布偶,动物布偶所组成之机械式造形钟, 加上钟琴之美妙声响,使得组合更加完美,新 的造形也更能吸引现代的年轻人,更适合装设于商店街,或有关的商业设施上,以促进区域的活泼化。 § 相关传说 钟琴“琴棋书画”,即指弹琴,下棋,书法,绘画,皆为旧时文人风雅之事。唐人何延之云:“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兰亭记》)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古琴居“四艺”之首,是古代文士必修之器。也是孔子办学“六艺”之一。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为孤形,代表着天;琴底为方形,代表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十三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和闰月。古琴最初为五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琴鹤:谓以琴鹤相随。比喻为官清廉。宋代苏轼《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之一:“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琴心剑胆:即琴和剑。古代文士常以随身之物。琴心,抚琴怡心;剑胆,倚剑仗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南朝梁元帝《法宝联璧序》:“箴与琴剑,铭自盘盂。”元代吴莱《寄董与幾》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琴,今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质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国的贤明君主齐桓公手中。齐桓公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对号钟尤为珍爱。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二、绕梁 钟琴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唐人杜佑《通典•乐典》:“宋孝武大明中,吴兴沈怀远被徙广州,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怀远亡,其器亦绝。”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绿绮 绿绮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李群玉《戏赠魏十四》诗:“兰浦秋来烟雨深,几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四、焦尾 钟琴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192)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质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扬名四海。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这张焦尾琴。 西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唐代李白《听蜀僧弹琴》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因主人不同,而命运各异。如钟声激荡的号钟曾为俞伯牙觅得知音,最终成为齐桓公的爱物;如孤雁长鸣、余音不绝的绕梁像美女一样无辜,它因迷得楚庄王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被捶为数段的下场;绿绮最浪漫多情,它曾伴着司马相如向卓文君示爱,促成一段千古佳话;最悲壮也最幸运的是焦尾,当它作为一截桐木在烈火中哭泣尖叫,即将爆裂的时候,恰被正亡命江湖的蔡邕发现,蔡邕于烈火中抢出,重新赋它以琴体生命。 § 参考资料 1、http://hi.baidu.com/yueqi/blog/item/a2e15aee764839feb2fb95c5.html 2、http://www.oh100.com/art/yinyue/yueqi/200101/020702020159.html 3、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2393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