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钟理和
释义

§ 基本资料

钟理和

姓名:钟理和

笔名:笔名江流、里禾等

其他:青年时代到沈阳满洲自动车学校学驾驶

§ 生平

钟理和,著名小说家,因为一生至死至终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人们称呼他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1915年生于屏东郡高树庄的新大路关(今屏东高树),1960年肺疾病逝,得年46岁。父亲钟蕃薯名闻六堆客家地区,是地主也是农村企业家,家境不错,母亲刘水妹是偏房,刘水妹育有三子一女,钟理和排行第二。童年的他甚得父亲疼爱,因为性格木讷老实,被家人称做“阿诚”,意谓憨直忠厚。直到去世,附近熟人还是称呼他阿诚哥或阿诚伯。八岁入盐埔公学校毕业后,因体检不合格,未能继续升学,故转读私塾学习汉文,引发对文学之兴趣。之后继续到长治公学校上高等科,其后再受汉文教育两年,受老师光达兴秀才的古文学影响甚深,曾撰写《台湾历史故事》、《考证鸭母王朱一贵事迹》等,并开始阅读中国古体及新体小说,当时曾写短文〈由一个叫花子得到的启示〉,还有章回体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雨夜花》,完成的原稿据说有枕头厚。隐隐中已有从事文学创作,当一个作家的憧憬。

钟理和成年后人才出众,容貌英俊气质幽雅。据长辈传述,当时他同年的伙伴相亲时,往往不让他同行,因为他会吸引女方注意。十八岁结束私塾课业,当时钟家正好与人合资买下美浓尖山一带的山林,号称为三公司。钟理和被派到农场督工时,与同姓女工钟平妹相恋。“同姓结婚”在传统的客家村庄受到压抑,于是他们的爱情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除此之外,学业上的失败给他很大的打击,特别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钟和鸣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相形之下,钟理和对文学的热爱却无法持续,也逐渐成为其心头之忧。

天生的浪漫气质和对文艺的爱好,让钟理和内心感觉到,追求文学似乎是唯一可以另创新路,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的方式。于是他决定向背后代表的封建意识,展开反抗与挑战。1940年8月3日与钟平妹由高雄启程,经基隆,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搭船抵釜山、沈阳。“奔逃”到满洲奉天后的他们,主要是为了摆脱封建社会对婚姻的桎梏。然而当时“满洲国”,却不是钟理和心目中憧憬的祖国。他越观察清楚越感觉这和他当初怀想的祖国有极大的差异,所接触的祖国同胞与他所期待的也完全相反,让满腔热情的钟理和感到幻灭的痛苦。

彭瑞金《钟理和传》曾如此说到:“这时期留有作品《都市的黄昏》,后改写为《柳阴》,此外尚有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友情》。他们在1940年8月10日左右抵达奉天,先暂住同乡林国良家,不久即赁屋而居。未完成的〈泰东旅馆〉,就是这段生活经验写成的作品;旅居北京期间写的日记体小说《门》,也记录了奉天生活的点点滴滴;《门》,原题为《绝望》,一度又有人建议用《落叶》,从命名的经过,暴露出作者这段生活经验的不顺利;另外《地球之霉》也是奉天经验。”

1941年,举家迁往北京,直到1946年,战争结束,被迫迁回台湾为止。小时候养尊处优的钟理和,因坚持与钟平妹的同姓之婚与家里闹翻,孤读无援地处中国的北方生活着,又因为不肯为日人机构做事,钟身心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然而钟理和却因此更坚定了走写作之路的决心。

旅居北京的六年间,他到山西、河南、山东等各地,同时大量的阅读、写作,还参与台湾旅平同乡会各种活动。并以「江流」笔名投稿、出书,翻译介绍日本文学作品。1945年,在北京马德增书店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书中收有《夹竹桃》、《新生》、《游丝》、《薄芒》等中短篇小说,这本薄薄仅有一百六十三页的小说集,也成为钟理和生前唯一亲手出版的作品集。此外,有留下日记详述战后初期的见闻与感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旅居北京的台湾人间,立刻引起了骚动。战争结束,旅平台湾人不但内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台湾人在北京也陷入不安的处境中,战后的北平难有台湾人容身之处。之后写下《白薯的悲哀》及《祖国归来》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钟理和对居住北京期间的省思之作。

1946年三月底钟理和带领家人返台,并于屏东县内埔初中找到代用教师的差事,不幸的是八月就因肺疾病倒病倒任所。此后,辞去教职,进入松山疗养院长期疗养。直到1950年10月底,动过两次大型胸腔整型手术剪去六根肋骨之后,才退院回家。 1954年正月,又逢次子立民因病去世,钟理和可说身心俱疲。钟理和将自己内心的忏悔与痛苦,都写进了《野茫茫》里。这篇以立民的死为主题的作品,刊载在《野风》杂志,是他病愈返家后,第一篇被文坛接受的作品。出院后的十年间,钟理和已经无法出外从事需要耗费体力的工作,绝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在家养病,这期间,上天对他的意志试验从未中断,不仅入贫病交迫,而且灾难连连。弟弟钟和鸣在他从手术病床醒来的同一天清晨,因“基隆中学案”被枪毙。回到家时,父亲留给他的田产已经因治病变卖殆尽。长子铁民也得了脊椎结核,因无法同时筹搭两个人的医药费,错过适切的医疗而驼背。

此段期间钟理和仍未断绝写作,甚至交出更令人激赏的作品来,1955年完成唯一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1956年11月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获奖不只是他文学生涯的突破,更因此使他得以和廖清秀、钟肇政、陈火泉等散处各地的台湾作家,彼此相濡以沫互相鼓励,并发行《文友通讯》,阅读探讨彼此作品。又有林海音编辑联合报副刊,启用本土作家作品,钟理和的小说散文终于有较多的发表机会,是钟理和在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快慰的时光。不过因为生活困苦,身心都受到很严重的创伤,终于在1960年8月去逝,享年仅四十六岁。

§ 相关介绍

钟理和在有生之年的文学创作成绩,并未得到当时文坛的肯定,甚至在死前要求家人把手稿全部烧掉。去世后,经由林海音等友人的努力奔走,长篇小说《笠山农场》终于出版,了却了钟理和死前的心愿。七○年代,台湾文学研究者张良泽先生不畏困难,将钟理和的作品整理编辑,于远景出版社出版全集,钟理和一身的文学成果才得以显现在世人面前,更引起评论者对钟理和文学成就的注意,形成了一股研究“钟理和的研究风潮”久久不退。

关于钟理和在台湾文学上重要的地位,应凤凰在《钟理和文学发展历史及其后殖民论述》如此说到:“如果说钟理和是台湾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家,最突出的部份,应该是他身上这些与台湾殖民地历史无法分开的,所谓的殖民地作家性格。台湾文学的独特性其实也在这里:不论相对于第一世界,或相对于中国大陆文学,这漫长的,繁复多变的殖民历史,在在使台湾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特性,无法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环”。钟理和的作品和经验代表的是一个无可抹灭的“台湾人的历史”。

§ 人物经历

钟理和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这位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生前一直在默默地拓荒,其作品的价值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十八岁那年,他读完私塾随父母迁往美浓镇的尖山,从此辍学成为父亲的帮手,经营农场。在农场,他认识了女工钟平妹,两人倾心相爱;但因为是同姓,为当时封建家庭和社会习俗所不容。1938年夏,他只身离家远赴东北,进了沈阳“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驾驶。两年后,返回台湾,携钟平妹到沈阳,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迫于生计,举家迁往北平,钟理和在日人华北经济调查所当翻译,待遇颇丰。但因深怀民族大义,只干了三个月就愤然辞职,改行经营煤炭零售,家计转为艰难,常借笔来发泄蕴藏在心中的感情风暴。他的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夹竹桃》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集子。抗战胜利后,钟理和满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举家回到台湾,在屏东县内埔初级中学担任代课教员。半年后,因患肺病被迫辞职。在病榻上的钟理和,仍以顽强、坚韧的毅力坚持写作不辍。1960年8月4日,钟理和肺病复发,吐血而死,年仅四十五岁。钟理和一生都在贫病交迫中度过,他临终前曾叮嘱长子铁民:“吾死后,务将所有遗稿付之一炬。吾家后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

§ 创作特色

钟理和留下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他一生的作品共计有: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四十一篇,还有部分诗歌和散文等。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身后出版的,就连获“中华文艺奖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的代表作《笠山农场》,都是在死后才发表的。 钟理和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自他踏上社会后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个人的苦难遭遇使他很自然地与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命相怜。他的创作始终以自己的生活遭遇为题材,反映大陆、台湾的城市居民、农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经历,从中探讨他们的命运根源。所以,他的作品带有浓厚、鲜明的“自传”色彩。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946年回台为界。前期主要描写自己熟悉的台湾农村青年生活,以及大陆的小市民、下层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后期作品主要以台湾农民为表现对象,描写台湾农民的贫穷与落后、劳动者的悲哀与忧愁,表现他们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品德。后期作品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都更趋成熟。 钟理和的小说内容涵义极其广泛。有的描写城市平民生活,有的以自己的爱情生活为题材,有的取材于故乡生活,有的表现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生活惨状。此外,钟理和还创作了一些表现台湾同胞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反映台胞怀念大陆,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的作品。《原乡人》就是抒发作者对祖国深情厚谊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起一步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信念,小说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愫。 《笠山农场》是钟理和创作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完稿于1955年,这是钟理和创作成熟期的一部杰作。小说以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的台湾南部农村为背景,描述了笠山农场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衰颓、破败,同时还交织着男女主人公刘致平和刘淑华的爱情故事,表现他们反抗封建旧俗,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歌颂他们纯洁真挚的爱情。作者从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吸取创作素材,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上有着钟理和与钟台妹的投影,体现了作者向往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刘致平与刘淑华这对青年男女形象。虽然刘淑华看到了致平的软弱和无能,但她始终深爱着他,敢做敢为,义无反顾地冲破封建罗网,与致平私奔,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作者还以哀伤的笔调,深情塑造了阿喜嫂(淑华妈)、饶新华、张永辉等可亲可敬的形象,他们饱含辛酸的凄苦生活,正是台湾广大农民悲苦命运的概括性写照。《笠山农场》在艺术技巧上也表现得相当成熟。作品情节线索单纯清晰,结构严谨,首尾呼应;人物的描写塑造细致生动。小说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推进,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世界揭示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切感人,栩栩如生。作品还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者在小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质朴、清新的乡土风俗画,如独具特色的穿着装扮,古朴动人的对歌求婚等。《笠山农场》是钟理和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凝聚着他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追求,代表着他思想和艺术创作上新的高度,是五十年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 钟理和的作品也存有不足之处,小说较多取材真人真事,题材较狭窄,自传味过浓;并且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根源的深刻挖掘。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抹煞他为乡土文学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

§ 人物年表

1915年

十二月生于屏东高树乡广兴村,旧称“新大路关”,日治时期为屏东郡高树庄的大路关。

1922年

入盐埔公学校。与异母弟钟和鸣、姑表兄弟邱连球、堂兄弟钟九河同学。

1930年

长治公学高等科毕业。入村私垫学习汉文。开始广泛阅读古体和新体小说,试作短文〈由一个叫花子得到的启示〉和未完成长篇小说《雨夜花》,原稿亦不存。

1931年

结束为时一年半的私垫课业。往来美浓与新大路关之间,协助父亲处理“笠山农场”和屏东布庄、杉木行等事业。

1936年

年初,到屏东协助兄里虎经营布庄。十二月参加屏东郡教育课的登山队,后来写成《登大武山记》一文。

1937年

写成《理发匠的恋爱》,未发表,今存最早的创作。

1938年

六月,只身渡海到沈阳。入”满洲自动车学校“。写《友情》,未完成。

1939年

写《都市的黄昏》,未发表。后改写成《柳阴》。

1940年

取得驾驶执照,任职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七月第三度返台。八月,领台妹乘”马尼拉丸“由高雄启程,经基隆,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坐船抵釜山、沈阳。初抵沈阳时,暂住林国良家。

1941年

夏天,迁居北平。应聘华北经济调查所翻译员。三个月后辞职。一月,长子铁民出生。

1943年

着手翻译日本小说,散文等投稿。八月写成《游丝》。

六月,小祖母病逝。八月三十一日,父钟镇荣病逝。

1944年

写《地球之徽》,未完成。三月写成《新生》。五月写成《薄芒》。七月写成《夹竹桃》。十二月写成《生与死》。

1945年

四月,在北平马德增书店出版生平第一本创作集《夹竹桃》,内含《夹竹桃》、《新生》、《游丝》、《薄芒》四作。九月九日,参加”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撰文《为台湾青年伸冤》,十三日,又写《为海外同胞伸冤》,因对青年失望而停笔,未完。十月,着手写《供米》,未完成。另完成《秋》,二二八时,原稿遗失,

1949年  凭记忆重写。

1960年

以遗作发表于《晨光杂志》第八卷第十期。另有九月九日至十二月二十六日的日记,详述战后北平见闻。七月,写成《逝》。十月写成《门》(原题《绝望》)。十月二十六日完成〈秋〉。完成《第四日》。

1946年

一月,写成《白薯的悲哀》〉。一月一日至十六日,有日记记载见闻。三月,搭难民船,自天津、上海到基隆。四月十四日抵高雄,暂住弟里志家。不久,应屏东内埔初中校长钟璧和之聘,任代用国文教师,居住宿舍。写成《校长》,未发表;《海岸线道上》,未完。

1947年

一月二十八日、三月一日、二日三天日记,记载二二八事件。肺疾恶化,北上,入台大医院诊疗。三月,遇二二八事件,南返。三月三十日,辞内埔初中教职,回美浓定居。八月,到基隆。十月二十七日,入松山疗养院治肺病。

1948年

因结核菌侵入肠胃,消化功能全失,病情转危。适抗生素传入,才能抑制病情。唯抗生素注射初期,副作用强,几至失聪。

1949年

接受胸腔整形手术。六月初,第二次开刀,拿去六根肋骨。十月二十一日出院,二十三日抵家。除《草坡上》外,彭瑞金认为《故乡》连作已于病床前完成草稿。

1951年

七月,长女铁英出生。

1952年

三月,录取为镇公所里干事。早出晚归,体力不支,数月后辞职。写《兄弟与儿子》,末完成。三月,写成《阿煌叔》。

1954年

写《野茫茫》陈述哀痛之心,刊于《野风月刊》。之后又写《小冈》。次子立民夭折,年仅九岁。

1955年

十二月三日完成《笠山农场》。

1956年

三月二十四日《大武山之歌》始得原稿一张。写成《同姓之婚》,原题《妻》,发表于《自由青年》。写《一点感想——星云法师着“释迦牟尼传”读后感》寄往台中菩提树杂志社。五月八日,铁钧出生。十一月,〈笠山农场〉获中华文艺奖金、“国父”诞辰纪念长篇小说第二奖。

1957年

二月十四日,至美浓黄腾光代书处,任土地代书。三月,搜集长篇小说〈大武山之歌〉的资料。三月起,与廖清秀通信。四月与钟肇政通信。五月,钟肇政发起编印(文友通讯),文友轮阅作品并讨论。八月,始与文心通信。九月,母刘水妹逝。十一月日,廖清秀来访,谈了两天两夜。年底,写〈烟楼〉。是年,着手〈跫音〉、〈我的书斋〉,末发表。

1958年

春,写成《奔逃》,被冠以爱国主义者。十二月,发表于新生副刊。《烟楼》入选香港亚洲画报小说征文佳作。同年九月发表于自由青年。七月,次女铁华出生。九月,(文友通讯)停刊,历时一年四个月。从各种管道索取《笠山农场》,终于在七月索回。十二月,辞去美浓代书馆店的差事,关在家里养病。

1959年

《原乡人》,参加亚洲画报征文比赛,落选,以遗作发表于民间知识。是年,作品大多发表于联合副刊,包括:《苍蝇》、《做田》、《安灶》。年底写《我与假黎婆》。一月,写成《原乡人》。依据书简,《手术台之前》应写于是年十二月左右。

1960年

是年,刊于《联合副刊》的尚有:《假黎婆》、《钱的故事》、《还乡记》、《西北雨》、《雨》、《阁楼之冬》。《往事》以遗作发表于《自由青年》。八月四日,修订《雨》时,肺疾复发,血染稿纸,终不治病逝。

§ 出版书籍

1945年 《夹竹桃》,北京:马德增书店。

1960年 《雨》,钟理和遗著出版委员会。

1961年 《笠山农场》,钟理和遗著出版委员会。

1970年 《钟理和短篇小说集》,台北:大江出版社。

1976年 《故乡》,台北:大行出版社。

1976 年 《钟理和全集一 夹竹桃》,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二 原乡人》,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三 雨》,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四 做田》,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六 日记》,台北:远景。

1976 年 《钟理和全集七 书简》,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八 残集》,台北:远景。

1976年 《钟理和全集八 残集》,台北:远景。

1982年 《钟理和小说选》,北京广播出版社。

1990年 《复活》,台北:派色。

1990年 《复活》,台北:派色。

1991年 《钟理和集》,台北:前卫。

1992年 《钱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 《原乡人》,台北: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1993年 《故乡四部》,台北:派色。

1995年 《笠山农场》,台北:派色。

1996年 《笠山农场》,台北:草根。

1996年 《钟理和日记》,台北:钟理和文教基金会。

1997年 《夹竹桃》,台北:派色。

1997 年 《钟理和全集(精装六册)》,高雄县立文化中心。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