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白》 |
释义 | § 简介 《太白》 《太白》, 现代文艺杂志。半月刊。陈望道主编,1934年 9月20日创刊,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 2卷24期,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 § 详细介绍 《太白》半月刊编辑--夏征农 《太白》的编刊与左翼文艺运动相配合,面对思想文化战线的实际情况,经过缜密的商讨,专刊杂文和小品文,并与当时风行的逃避现实,刊载“幽默”“闲适”小品文的《论语》、《人间世》等刊物相对垒。它设置了《短论》、《速写》、《漫谈》、《科学小品》、《读书记》、《风俗志》、《杂考》等栏目,还刊登漫画、木刻,体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下丰富多样的特色。鲁迅、茅盾、巴金都在《太白》上发表了一些杂文和速写。为《短论》、《速写》、《漫谈》经常撰稿的还有徐懋庸、唐弢(风子)、周木斋、聂绀弩(耳耶)、叶圣陶、许地山(落花生)、洪深、艾芜、吴组缃、欧阳山、萧红(悄吟)等。《杂考》栏多载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考证文章,作者有阿英、陈子展、曹聚仁等。《风俗志》记录介绍中国各地民间以及国外一些民族的习俗,同时刊登记述民间文艺活动和作品的文章,执笔者有黄芝冈、马宗融、蔡希陶、乐嗣炳、李辉英等。《太白》的《科学小品》栏,是中国现代期刊史上的首创,由于《太白》的提倡,科学小品这一新文体在中国得以确立。它的作者有周建人(克士)、贾祖璋、顾均正、艾思奇、柳湜、刘熏宇等。《太白》在1935年 1月(第1卷第8期)新辟《掂斤簸两》栏,专登匕首式的短文,主要针对“论语派”的言论,进行一针见血的批驳。直至停刊这一栏刊登的几乎全是鲁迅、茅盾、陈望道用种种化名撰写的短文。《太白》出齐第 1卷后,曾编辑出版了纪念特辑《小品文和漫画》(1935),收58位作者关于小品文和漫画的言论,提倡健康、战斗的小品文。 § 创刊背景 《太白》 该刊以“太白”为名,是陈望道与鲁迅最后决定的。按照中国传统的称呼,太白即拂晓之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又称启明星,寓意编辑《太白》,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战斗,以迎接胜利的曙光。编辑委员会共12人,鲁迅表示他参加编务讨论,但不宜公开列名于编委,以免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影响刊物的发行。 § 编委名单 艾寒松、傅东华、郑振铎、朱自清、黎烈文、陈望道、徐调孚、徐懋庸、曹聚仁、叶绍钧、郁达夫。同时刊出了68名特约撰述人的名单,显示了浩大、广泛的撰稿者的阵容。 § 评介 《太白》刊登各种进步文章,抨击旧制度,作出诸多贡献。其中的贡献之一,就是积极倡导科学小品来普及科学、反对迷信。科学小品这名字,是我国独有、独创的。在国外,虽然也有类似的文章,但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文章体裁。中国的科学小品,始于《太白》。《太白》半月刊在创刊号上,首次提出“科学小品”这一名字,辟“科学小品”专栏,发表了克士(即鲁迅之弟周建人)的《白果树》、贾祖璋的《萤火虫》、薰宇(即刘薰宇)的《半间楼闲话》、顾均正的《昨天在那里》四篇科学小品。《太白》半月刊,是一个实践大众语理论的刊物。它与林语堂所提倡的半文不白的语录体而办的《论语》 、《人世间》等刊物相抗衡。《太白》的出版发行,壮大了大众语运动的声势,传播扩大了大众语运动的影响。 § 主编陈望道介绍 陈望道 陈望道(1891.1-1977.10.29)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历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 主编《辞海》 ,创办《太白》半月刊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