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达慕 |
释义 | § 简介 那达慕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 “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那达慕或以嘎查(村屯)、苏木(区乡)为单位,或以旗县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那达慕 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草原盛会那达慕(意为游艺) 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记载着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这样写着“赶耗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颂祝贺词”。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喜庆活动的好形式。那达慕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子三项技能。草原的盛夏初秋,各地以盟、旗、苏木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牧民们身穿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哪里有那达慕,那里就有兴奋的牧人。每到这个时候,草原一片欢腾,马叫声、勒勒车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得胜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随着社会发展,那达慕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丰富和发展,除传统的三项比赛外,又增加了球类比赛、文艺演出、物资交流、表彰劳模等。近年来,由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正蓝旗家庭那达慕正在兴盛起来。 § 起源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 ,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 那达慕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 盛况空前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蒙古民族传统的游艺活动。那达慕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千年 那达慕前就有那达慕活动。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赛马、摔跤、射箭是传统项目,历来称为蒙古族男儿三技。 (一)赛马 那达慕赛马和一般赛马有所不同。参赛的马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吊马,半个月或20天之前开始吊马,就是把马在马桩子上高高吊起来,每天定时一段时间吃草限制草料、饮水的时间,之后再吊马。目的是使马掉膘,马体变轻松,接近参赛时,开始试赛,逐日加码,适应比赛。 赛马项目分快马、走马、颠马三种。快马比赛不备鞍,赛程5-10公里,20-25公里不等。骑手一般是8-9岁、11-12岁,参赛马的数量基本不限。赛马时,主人好好打扮自己的参赛马,马鬃、马尾上系五颜六色的彩绸,骑手穿单衣,头系红绿彩带。比赛途中段段都有助威的人马,跟随骑手向前冲,促赛马快跑。 (二)摔跤(蒙古式摔跤也称博克) 摔跤也称角力,是那达慕大会上不可缺少的项目。 1、摔跤规模。那达慕大会的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根据那达慕大会的规模不同,摔跤手参赛规模也不等。较小型的那达慕,摔跤手至少32人或64人,中型那达慕大会,参赛的摔跤手128人或256人。大型那达慕大会的参赛摔跤手512人或1024人。 那达慕2、摔跤服装。摔跤服,包括皮开襟坎肩、蒙古靴、阔裆裤等,皮开襟坎肩多数为香牛皮、沙鱼皮制作,绑边都嵌钉着银钉或白铜钉。白阔裆裤是一般白布做,裤上穿套裤,在套裤上绣有寿字,吉祥云图和蝙蝠图案,看起来非常华丽好看。蒙古靴都用香牛皮或犍皮制作,纳厚的靴底子。在高腰靴子里绑着竹签子以防受伤。摔跤时摔跤手不戴帽子,在脖子上套着五颜六色的绸缎和蓝白哈达的护身结。 3、安排座次。摔跤比赛时有裁判长和裁判员,由他们安排座次。首先分左翼、右翼两排,根据摔跤手的历届比赛成绩来决定他们的座次。当然成绩好的,资格老的安排在左、右翼上边的座位,按这原则全部摔跤手安排座次。比赛时交错交锋,例如:右翼第一人和左翼最末人交锋。 4、比赛伊始。全部摔跤手安排完座次之后,举行摔跤比赛的开幕仪式。首先选择二名封荣誉称号的老摔跤手来象征性的摔跤表演,但是很快有两人出来拉开,之后摔跤比赛正式开始。 5、正式比赛。左、右翼两排对阵,每阵旁边都有一帮为摔跤手鼓气助威唱摔跤歌的人员。裁判长宣布摔跤比赛开始时,他们高唱摔跤歌,齐声呐喊,邀请摔跤手入场。左、右两排摔跤手交错交锋。该出场的摔跤手,从座位上跳起来首先向排尾方向小步起跑到排尾之后转过身来,向主席台方向龙腾虎跃,凤舞鹰飞的英姿跳起摔跤舞进入摔跤场,显示威风。这时候,在会场上的众多围看的观众,拍手呐喊欢迎摔跤手入场,摔跤场马上沸腾起来。入场的摔跤手,先向主席台行礼之后开始摔跤。因为蒙古式摔跤是一次决胜负,所以刚开始时较谨慎,先互相试探,之后他们开始使用踢、挑、挂、揿、闪、腾、挪等各种绝技,一旦摔倒了对方,优胜者先向主席台行礼之后在场上又跳摔跤舞出场,经过数轮次才能决出名次。 (三)射箭 那达慕 射箭,也是那达慕大会上不可缺少的项目。射箭必有弓和箭,射手必备拉弓用的指箍。弓由竹片加角衬制作,两端用皮筋弦拉紧。箭是用柳条制作,尖头套牛角或金属,箭尾粘鹰羽。弓长1.8米,箭长1米,比赛射程30米、45米、70米不等,比赛时每人同等数量的箭来进行比赛,成绩以环数来计算。 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快之中。 § 意义 今天,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 那达慕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那达慕大会期间帐篷林立,组织广泛的物资交流会,以促进生产。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锡林郭勒盟地区举办的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 那达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那达慕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发掘、抢救和保护那达慕,对中国体育史,乃至世界体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有重要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集体舞蹈 大小型那达慕的召开,一般度集中在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而且每次必须进行赛马、博克、射箭三个体育项 那达慕目。蒙古人把这三项比赛叫为“好汉三技艺” 。 那达慕又较有名望的长者来主持。开幕式,主持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朗诵颂词,其主要是赞美草原上的英雄博克、飞快的骏马和著名的射手们,并预祝那达慕的胜利召开。 那达慕历来不是单一的体育项目,而且是草原文化、经济和信息的盛大交会。那多姿多彩的民族杂技、服装、蒙古舞蹈和蒙古歌剧把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集于一台,展示了草原人民勤劳勇敢、豪爽热情的性格;那范围广泛的经贸洽谈和产品展示,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介绍给海内外的宾客。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那达慕 达慕大会源自成吉思汗时代一年一届的运动会,战争年代战士需要锻炼,那达慕也就应运而生,于每年七月举行,为期三日,全国上下都参与其中。大会分三个项目:马术、箭术和摔交。平时习惯了游牧生涯的蒙古人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或者观看比赛。 现在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一词是蒙语,意为“娱乐”或“戏”。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内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 节日期间,男女老人乘车骑车,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会场上,彩旗飘扬,人闹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 蓝旗那达慕 那达慕现在表述元上都的所在,要说“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以东18公里处”。就是说,元上都遗址和上都镇是两个地方,上都镇只是沿用了上都的名字。 上都遗址静静地躺在金莲川草原上,而18公里外的上都镇则生龙活虎。生息之地换了,而忽必烈的血脉却依旧顽强流淌在当地人的心里。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那达慕大会更能体现出蒙古人的传统和精神了。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古时候,蒙古族人民在牲畜膘肥肉满的秋季,聚集在草原上的“敖包”周围,用祭祀的方式感谢大自然的哺育之恩,并进行摔跤、射箭和骑马等比赛 正蓝旗已经七年没有举办那达慕大会了,为了今年的那达慕大会,全旗上上下下憋足了劲儿。开幕式的前一天晚上,镇里就爆竹声声,礼花漫天,全镇的人都跑到街上,后半夜时餐馆生意仍旧红红火火。马奶酒、手抓肉、酸奶、奶豆腐,各种草原食品源源不断地往桌上端。 开幕式那天的早上,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那达慕的场地在离城镇几公里处的大草地上。场地的周围,商贩们早就占好了位置,卖零食的,卖日用品的,电脑诊断的,游乐场的各种器械就差过山车没搬过来了。 在等待开幕的过程中,博克手(蒙古摔跤手)们忍不住开始逗趣,他们很明白,自己是场内的焦点。参加开幕式游行的十几位博克手都是正蓝旗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从事国际跤或柔道的专业运动员。 那达慕 为了参加博克比赛,八一体工队队员、国际摔跤运动员乌力吉专程从北京赶回家乡正蓝旗。他的最好成绩是国际摔跤全国冠军,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军体锦标赛上拿过第二。虽然运动成绩堪称显赫,但乌力吉对自己的估计还是很谨慎,首先因为很多对手也都是专业选手,其次博克比赛不分重量级,75公斤级的乌力吉的对手好多都在100公斤级以上。再者,博克采用的是淘汰赛,如果两个强手第一轮遭遇,就必定要有一位要出局了。 乌力吉小时候曾在草原上放过羊,读小学时爱上了博克。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戴上“章嘎” 。章嘎是五色绸条做成的项圈,据说在过去,博克手想要戴上它,就必须在有512位选手参赛的赛事中拿过冠军。现在佩戴章嘎已经不那么严格了,拿过全国冠军等好成绩的博克手都可以佩戴章嘎。 1993年,18岁的乌力吉被选入八一体工队,从事国际式摔跤。明年打完十运会,乌力吉就要结束运动生涯,到火车头体协去当教练。 身为专业运动员,为什么还要参加那达慕呢?乌力吉说:“博克手是蒙古人的骄傲,你胜利了,你就成了草原上的英雄。”确实,看着博克手时,姑娘们的眼神都不一样。 过去的那达慕大会就是一座临时城市,是信息和商品的集散地。牧民往往都在那达慕大会上卖出一年的收获,再买来一年的东西。现在的那达慕依然是蒙古人民生活中的盛事,但由于商业逐渐发达,那达慕的交易功能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离开热闹的那达慕会场,向草原深处走去。草原上气候凉爽,但太阳照在皮肤上,人会有强烈的灼痛感。奇怪得很,正蓝旗草原的暑热不像北京那样无处不在,在这里太阳地儿尽管也会让人热得难受,但一走进阴凉处,马上就会浑身凉爽起来。 那达慕在通往金莲川草原的路边,到处都能看到遛马的骑手。在那达慕赛马之前一个多月,骑手们就开始调养马匹,通过节食让马瘦下来,又不至于饿得没力气,这对骑手和马都是一个考验。 离开金莲川草原,经过林木茂密的林场,前面是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分界———小扎格斯台淖儿(淖儿:湖)。越接近沙地,水草越丰美。一阵风吹来,草浪从眼前开始,渐次低伏下去,直到天边。 小扎格斯台淖儿附近的牧民,每年5月到11月,在这里扎下蒙古包游牧。由于草原辽阔,整个夏天都不必转场。这里的牧民有车,有卫星天线,有风力发电机,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放牧以外,近几年牧民也开始用自己的蒙古包接待游客。以前的蒙古包是不锁门的,奶制品也都晾在外面,任客人品尝。 我们走到一座蒙古包前,发现门锁着。邻居说,主人去镇上参加那达慕去了。这里的牧民都知道那达慕正在召开,但去参加的牧民似乎只有那一位。问及原因,他们说,那达慕要持续好几天呢,哪天去都行。再说也没有什 那达慕么特别的买卖非要在那达慕上做,平时缺什么开两个多小时车到镇上去买就可以了。 时代在发展,很多古老的传统即便在正蓝旗也都成了传说。寒冷不再成为威胁,祭火神也就不再重要;迷路不再发生,路神也就逐渐被淡忘。 然而耸立在山颠的敖包,却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往日的风采,直到今天它仍然接受着人们的拜祭。 台湾蒙古族诗人席慕容曾两次走访察哈尔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并写下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传统盛会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 那达慕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祀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蒙古族是个尚武的民族。成吉思汗非常看重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于是把骑马、射箭、摔跤统称为“男儿三艺”,作为士兵和民众素质训练的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这“男儿三艺”也就成为民族体育的主要项目。 那达慕大会十分隆重,过去,每当举办草原那达慕大会时,方圆一二百里的牧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带着蒙古包和日常用品,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远近的商贸小贩也赶来摆上店铺,出售日用品,收购畜产品。解放后,城里的那达慕大会虽比过去草原那达慕的韵味显得不足,但现代文化的进入,却使那达慕更壮观,更红火,更丰富多彩。 摔跤比赛是那达慕大会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摔跤手,蒙古语叫“布赫沁” 。他们多是身材魁梧的小伙子(有时会特请女摔跤手、小摔跤手比赛)。布赫沁上身穿镶有铜钉的“卓铎格”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足蹬传统的布利阿耳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穿上这种摔跤服,无论脚力怎么激烈,任凭撕、抓、揪、勾、绊,都不会伤人或扯坏衣服。 比赛开始,几名有威望的长者带领摔跤健儿举行入场式。此时,场上开始唱起浑厚、雄壮的摔跤歌,为即将出战的布赫沁壮怀。这时,布赫沁模仿雄鹰的动作,跳着鹰舞,腰胸稍直,两臂上下摆动,做出雄鹰展翅的姿态,象征鹰一样威武,跃入场内。 两个布赫沁相遇了,象放出来角斗的公牛一样,慢慢地相互接近,俯身前视,斜儿着眼,射着令人害怕的目光, 那达慕沿着摔跤场转动着,十分警惕地寻觅着战机,迫不及待地撮着手,忽而向前进攻,忽而有躲闪一旁,等待时机,突然间一下扭斗起来。只要一招得手,这次摔跤,瞬间便可结束。不过,也有不尽一样的。两名布赫沁相互扭摔,身高力大的抓住矮小身轻的腰带,抡起来不停的旋转,想转得对方失去平衡、失去控制时,猛一下把对方摔倒。岂料到,这矮小身轻的任凭你怎么抡转,怎么举过头转,待你往地上一摔,他立即脚下生根,站得结结实实,甚至等对方转的筋疲力尽时,他轻轻用脚一绊,就将身强力大的对手摔倒。蒙古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依次淘汰的方法,最后决出布盔(即冠军)、二布盔(亚军)等。那达慕“那达慕”大会上,赛马也是一项很吸引人的活动。蒙古族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赛马不仅需要平日把马驯得十分熟练、十分得心应手,而且要有娴熟、高超的骑术和顽强勇猛的精神。比赛时,骑手们身着蒙古袍,足蹬高筒蒙古靴,头扎彩巾,腰束彩带,生气勃勃,英姿飒爽。数十匹马站在起跑线上,令枪一响,如同离弦的箭,你追我赶,向前飞奔。赛场顿时沸腾起来。第一匹马冲到终点,人们立刻唱起优美的赞歌。 那达慕,推动着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培育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那达慕大会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友好观光年项目。草原盛会那达慕,以“文体搭台,经贸唱戏”为主旋律,向世界展示草原风光魅力,民俗风情的魅力。 在哲里木盟的腹地,远万闹市区,有一占地方亩的草原名叫珠日河草原。茫茫的草原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远望珠日河草原,数十组蒙古包组成蒙古包群,仿佛在碧绿的地毯上嵌上兰色的宝石。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和“八·一八”赛马节给珠日河草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 现在的“那达慕”一般在七、八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当地人穿上蒙古袍,配上腰带和头饰。如果你这时来到珠白河草原你可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 那达慕首先是由身着长袍的牧民马队列队欢迎你的到来,风姿卓越的蒙古族姑娘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筋腱突露、充满豪气的蒙古小伙热情的为你表演蒙古式摔跤。 摔跤,旗级那达慕,一般256对摔跤手(布魁)参加;不分旗内旗外,每对摔跤手摔跤的时间不加限制。赛出名次大约用三天时间。冠军要过几关。 比赛前,将列成为左右两队的布魁、首尾交叉配对子。布魁入场时,各方的指挥和四位歌手唱歌,唱到第三遍时,以特殊的舞步入场。这时,大会主持人宣布布魁的姓名和家乡。由老布魁和懂得摔跤规则的人当裁判。 射箭双赛是男子汉的一大荣耀,弓身外用竹片,内衬角片制成。两角儿相接处是坚木做成的把儿。弓的两端用皮筋弦打紧。用于比赛的弓,其强度为25弦或50弦。箭用柳条做杆,鹰羽做尾,长3尺。 射箭比赛时,选手们从指定距离,用同样数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轮。选优参加第二、第三轮比赛。以中靶心、内环、外环数折计分数。 §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3303.htm http://202.99.235.33/users/dacy/sub/ndmdh.htm http://www.nmgnews.com.cn/information/article/20060726/51601_1. http://www.xjbz.gov.cn/jrbz/nd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