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讯 |
释义 | § 概述 百余年已经过去,人类的通信史依旧在不断的进化。从两个罐头加一根线开始,人类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工具进行远端通信,电报、电话、拨号盘电话、按键电话、手机、短信、VoIP、FreeEIM,当然,今天迎来了全新的百度 HI,一起看百度对于人类通信演化的观点吧! [news report;correspondence;newsletter;news dispatch] 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和生动的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与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貌,给读者以教育和启迪。简单地说,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1] § 解释 1. 通报音讯。 通讯《南史·谢弘微传》:“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 2. 互致问候。《旧唐书·赵隐传》:“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 3. 互通书信。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责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 4. 利用电讯设备传递消息。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一片静默,遇难船早已失去全部通讯能力。” 5. 报道消息的文章。 § 内容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它的表现形式较多,如一般通讯、特写、速写,还有访问记、侧记、记谈、札记、散记、巡礼、见闻等等,大体皆可以归入通讯一类。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 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 通讯与消息 通讯的特点,只要与消息作一比较就可看得很清楚。 同消息一样,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必须完全真实,报道时间上都讲时效性,要求迅速及时。按着名记者梁衡的说法,一条消息应具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这是构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讯中,这个核心亦然存在,只不过因为通讯比消息字数增多和表现形式多样,这个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通讯与消息的相异之处在于:从题材上说,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从内容上说,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而且还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消息通常要遵守一定的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根据写作对象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从表达方式上说,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用描写、议论、抒情,通讯则多种表达方式综和运用;从语言上来说,消息要求简洁、明了,通讯则要求生动、形象;从时效性说,消息要争分夺秒,耽误了时间就丧失了新闻的价值。通讯则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 种类 (1)按形式分 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2)按内容分 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用来展示新闻事迹与形象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主要 是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 宣传先进人物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熟悉的一些先进人物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等。都是通过通讯报道宣传开来的。在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中,人物通讯一直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人物通讯以先进人物为主要报道对象。但也不排除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或正处于转变中的人物的报道。有些人物通讯甚至还是揭露干坏事的丑恶人物的报道。这些方面的报道,虽然不是人物通讯的主流,但还是对时代的某个侧面的记录和反映,大大地丰富了人物通讯的内容。 人物通讯以展示人物的事迹和表现人物形象为己任。人物的事迹和人物的形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物的事迹主要是指人物作了什么,是以“事”为主的;人物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是什么样的,是以“人”为主的;诚然,在人物通讯中,事和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显示的,事件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事迹是人物行为的生动记录,积淀着人物的思想和品德。 人物通讯的首要任务是要把人物写活。而要把人物写活,首先要主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个性。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努力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抓住其与众不同之处。老记者田流曾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他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些老劳模,事迹更多,我们总不能把他的事迹都写进去呀……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找出这个‘不同’来。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站到前列来了。哪些别的劳模都会做、都要做的事迹、材料——对我们要报道的这个劳模说来是次要的事迹、材料,就容易被区别开来,就容易淘汰了。这样我们虽然只写他一两件事,反而更能表现这个劳模的特点,使这个劳模更生动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相反,如果抓不住特点,把一大堆材料、事迹堆上去,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这个劳模,也不是那个劳模,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加上一大堆事件,是不会感人的。”实践证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就会“活”起来。 努力表现人物身上的时代特征。这是人物通讯与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区别。新华社记者穆青曾说过:“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表现人物身上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说要同现实生活中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或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联系起来。针对时代的实际情况来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对人物的时代特征的把握。[1]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就是详细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通讯体裁。 事件通讯报道事件一般都比较详细,能全面地、客观地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与发展过程,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其细节,即使是那些篇幅短小之作,也要求把事件叙述清楚,使读者对整个事件能够有比较完整清晰的印象。 事件通讯的报道题材是十分广泛的。依其性质与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表扬、歌颂为宗旨,对那些能体现时代主旋律、社会新风尚和人们新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的重大事件的报道,能起到鼓舞、激励和倡导等方面的作用。如60年代传诵一时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就是这方面的名篇。另一类是以批评或揭露为目的,对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予以曝光,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还有一类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的报道,即通过报道某一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作者对此加以评论,揭示其实质或意义,起到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 事件通讯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因此对叙事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叙述要清楚,既要将事件演变线索描述清楚,还要将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弄清。 关于事件的演变线索。线索比较单一的比较好把握,大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即可;对那些头绪比较多的事件,叙述时要特别注意多头绪之间的分和合,事件如何开端,如何分成多头绪多线索叙述,如何又将它们合为一体,拧成一股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以时间的进展为基本叙事线索的同时,分头并进地记叙北京和平陆两地的有关事宜,时空交错,画面宽广而不杂乱。 关于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事件通讯所报道的事件是“果”,但“因”一定要注意交代清楚,一个结果,要能有一个原因,更多的情况是可能有多个原因。在诸多原因中,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浅层的,有些是深层的。这些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弄清楚。 事件通讯以记叙事件为主,但事件的核心是人,事件实际上就是人物行动的全过程,事与人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所以,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既见事也见人,在记事中充分揭示有关人物的思想依据。有些事件中人物比较多,全部写进事件通讯中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如果只写少数几个人,则又不能充分体现事件的意义与规模。因此,在涉及到人物较多的事件通讯中,人物常常是以“群像”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通讯应当努力去挖掘众人身上共同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那些涉及人物较少的事件,则应注意集中笔墨写好其中的关键人物。 事件通讯毕竟是以事为主,以事件发展来结构作品的,所以,在写人时应注意:只能围绕事件写人,不能脱离事件另去表现人物;只能在事件发展中去动态地表现人物,不能中断事件发展的线索去静止地表现人物。同时还应注意,事件通讯写人一般都是简笔勾勒,不能像人物通讯那样去对人物作过多精雕细刻,否则就会影响叙事的质量。[1] 风貌通讯 风貌通讯是指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它一般是反映新貌,抓住特色,点面结合,开阔读者视野,增长读者知识,给人以美感和现场感。 风貌通讯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报刊上常见的“见闻”、“巡礼”、“侧记”、“纪行”、“掠影”、“纪游”等等,都属于风貌通讯的范围。 众多的表现形式,使得风貌通讯在表现题材上比其他通讯更加广泛多样。概括地说,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战线或一个单位发展变化的新气象、新面貌;可以报道重要的建筑工程、展览会、陈列馆等的内容及规模;也可以赞颂革命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介绍旅游风光;此外,它还可以反映异国的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以促进国际交流。 风貌通讯总是以全景式的介绍来报道对象,努力给人有一个“概貌”的感觉。但是这不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了的东西,而应注意点面结合,将那些能反映报道对象特点的具体事物、精彩片断和侧面,与报道对象全貌结合起来,让读者既能了解报道对象的全貌,也能看到报道对象的细微之处,以形成立体化的认识。 风貌通讯在表现时代风貌时,要突出一个“新”字。如何突出这个“新”字?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这种对比通常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在对比的两面中,旧的一面只是给新一面起陪衬作用,只是表明面貌变化的起点,为了突出新貌,看出时代的变动。如《今日白帝城》就是在描述今日新貌时,穿插一点过去的背景,构成一种反差,让人感觉到惊人的变化。[1]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通过报道和分析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教训等,从中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通讯形式。 工作通讯对实际工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报道各种生动、典型的事例,介绍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在某项工作中的一些先进做法和具体经验,对其他地区或有关单位的工作开展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它也可以批评和揭露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或对策。如《城市养狗为何屡禁不止》,报道的就是城市普遍存在的“狗患”问题。[1] §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1] § 写作要求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1。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2。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 4。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 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 §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吴建平 酉阳县 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 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 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 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 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胡大白安安静静做大事 胡大白的沉静,让我感到了一些震撼:面前的她,和善地微笑着。一件宝石蓝色开衫,把她的皮肤衬托得更加白皙;那双看过了63年的人生风雨的双眸,居然纯净如水。 一时间,我的脑海叠现出一连串形象———恬静的女子、聪慧的学者、慈祥的母亲…… 讲她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曾经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在灾难频仍的抗战时期并没有给她多少滋养。但是,40年后,她却用赤诚深情地回报着故土————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 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2 假如没有那场灾难,胡大白的人生也许会改写————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然而,一次意外发生了: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以上的病人。激情绽放的人生,从此被冰冻。“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个最适合于我能力、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面对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承受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 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惟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而不能停下。” 学校从起初的高等教育自学辅导班,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学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公布后的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惟一的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懂专业技术、会经营管理、又能搞公共关系的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等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持了学校的发展。去年,胡大白到国内外考察民办教育后,对这条道路更加充满了信心。她说,只有开放的教育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的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 3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穿着。”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岁月沧桑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尽管担任职务多,事也多,但是只要有时间,她仍然会很快静下来。“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看她桌上厚厚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当选人大代表18个年头,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