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审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释义

中国审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探求更亲的明代诗歌散文;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等。

中国审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本书前言

作为第一部《中国审美文化史》,本书是山东省“九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大学“211工程”文艺学专业的标志性成果。全书共分4卷,110万字,并附有500余幅插图,内容远迄上古,下至清末,填补了我国审美文化史研究尚无“通史”的空白。

在此之前,国内的美学和艺术史著作,似成“道”、“器”分流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形而上”的“审美思想史”,一种是“形而下”的“审美物态史”。前者不去考察先秦时代究竟存在着哪些审美风尚和审美活动,而旨在分析孔子说过什么、庄子说过什么,即要从古代文献的字里行间来发现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究竟达到了何种自觉的程度,即要从古代哲人的理论表述中来确认那个社会的审美理想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逻辑水准;后者则不太关心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而着重分析陶器的形状、书法的线条、青铜器的冶炼与制作,即要从实证的角度来发现一个时代的审美活动究竟体现为何种类型的物质形态,即要以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审美经验究竟凝结为什么样式的艺术成果。应该说,这两种类型的著作都是应该的、必要的、有价值的,但同时又是不全面、不充分、有待于发展和超越的。而当这两种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为实现其自身的超越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于是,一种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审美文化史”便有可能出现了。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形态,本书将“审美文化史”定位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物态史”之间,它既有别于前者的概念解析与逻辑辨析,又不同于后者的知识罗列与现象描述,而是力图在观念与物态之间建立联系,使双方相互参照和印证,用一种经过还原了的整合方式来重现圆融而统一的审美世界,以呈现“道”与“器”之间的文化形态。其结果是:一方面,审美文化作为民族“情感方式”的集中体现,它与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之间交互渗透和彼此影响的关系进入了美学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泛艺术倾向”又使得大到政治谋略、军事战争,小到烹茶饮酒、穿衣戴帽都浸沉于审美文化的氛围之中,于是美学史也便成了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缩影。

本书“先秦卷”由“神灵隐现的史前时代”、“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战国激情的个性展开”四部分组成,主要论述华夏先民由实用到审美、由宗教到艺术、由饮食起居到礼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将这一时期界定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创始阶段。作为整个中国审美文化史的第一段流程,各种审美文化现象都在这里发源,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萌芽到成长的发展过程。为此,该卷综合运用了美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文献学等各种人文科学方法,既分析了前人已有论及的艺术层面,如以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为载体的工艺美术以及雕塑、绘画、歌舞、书法和诗文,也涉猎了前人少有论及的文化层面,如礼乐制度、饮食起居、宫室建筑、美育训导、博弈娱乐乃至人格培养和塑造。这些纷纭的现象,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框架中,一步步清晰地呈现为一条人类起始阶段审美文化的演变踪迹。

本书“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由“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五部分组成,主要以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哲学宗教、南北文化、世态人心等的变迁为历史语境,以乐舞、都城、宫苑、陵墓、雕塑、绘画、陶瓷、书法、诗文、民俗、时尚以及美学思想的演进为研究对象,全方面地论述了从秦汉经魏晋到南北朝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丰富景观和基本脉络,将这一时代总体上表述为古代审美文化由“自发”状态向“自觉”境界历史性过渡和转化的过程,其主要标志大致有四:即审美文化出现了由偏于外物到走向内心、由呼唤壮美到喜好优美、由崇“实”重“形”到崇“虚”重“神”、由主“志”尚“质”到缘“情”尚“文”的深刻转换。所以可以将这一时期界定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大转折阶段。

本书“唐宋卷”由“初唐:万象更新”、“盛唐:恢弘壮阔”、“中唐:五光十色”、“晚唐:夕阳西下”、“北宋:人文荟萃”、“南宋:残山剩水”六部分组成。该卷以政治经济的发展为“经”,以宗教哲学的繁荣和南北文化的渗透为“纬”,主要论述唐、宋两代审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整体性繁荣的过程。具体说来,唐代审美文化的繁荣,既得力于政治一元化的统一格局,又得利于儒、释、道三足鼎立和多民族文化的多元渗透;宋代审美文化的繁荣,既得利于封建政治体制的成熟,又得利于南北文化的融合。前者表现为色彩纷呈的多重特色,后者表现为精工典雅的内向追求;前者以阳刚为盛,后者以阴柔为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将中国审美文化的这两大类型推向了极致。

本书“元明清卷”由“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探求更新的明代诗歌散文”和“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七部分组成,主要论述在异族入侵的破坏性行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叛性活动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审美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运动。一方面,依托于商品经济的萌生和多民族共融、共存的社会格局,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俗为美在文学艺术、工艺制作、社会风尚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雅文化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立场,并且在向俗文化学习、靠拢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自己的精神内涵,于是出现了像戏剧、小说这样高度地雅俗交融的大众型艺术。与这两大潮流相对应,复古与创新、古雅与浪漫于是就成为这一时代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文化潮流。鉴于这一时期审美文化综合性、丰富性及整合性特点,本书将其界定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集大成的历史阶段。

这种富于原创性的写作方式不仅大大拓展了以往研究的历史空间,开辟了美学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以其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方法、独特的角度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书不仅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图书奖,而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初版的4000册即已经告罄,出版社于2001年6月份的第二次印刷又增加了3000册。

中国审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本书目录

一、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观

1.百川归海:无杂剧在文化冲撞与交汇中诞生

2.“怨气如火”:以叛逆为主旨的元代悲喜剧

3.刚柔相济:南戏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风骨

1.“荡人血脉”:背弃传统的新诗体――散曲

2.挥写逸气:元代文人画的山水情结

三、异族情调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风:草原风俗与新的审美趋尚

2.“藻丽不华”:凝聚东方品格的艺术陶瓷

四、明代奇艳的市俗世界

1.“僭拟无涯”: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

2.精美绝伦:突显创造激情和个人风采有工艺品

五、推尚情欲的明代小说戏曲

1.美在平凡:通俗小说由神向人的回归

2.“情存理亡”:在冲突和较量中掘进的舞台艺术

六、探求更亲的明代诗歌散文

1.呼唤汉唐:借亡灵重振士风的复古派文学

2.“独抒性灵”:标榜个性美的革新派文学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为美的世俗风尚

2.气韵盎然:传统绘画在归宗复祖中走向集成

3.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4.荟萃群英:工艺世界的复兴与集成

5.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6.无限夕晖:传统诗文最后的辉煌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戏”:戏曲艺术与理性反思结缘

2.“以曲为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3.出入幻域:批判与惮憬并存的文言小说

4.“忧患人心”:中国长篇小说最后的高峰

九、迎接现代的审美曙光

1.“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坛怪杰

2.渴望风雷:封建末世的两位狂飙诗人

3.“来日方长”:全面革新的近代审美文化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