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大资本家传(全十卷本)》
释义

中国大资本家传(全十卷本) 内容简介

谈中国近代的重工业离不开张之洞;谈纺织工业离不开张謇;谈化学工业离不开范旭东;谈交通运输业离不开卢作孚……本书收选的三十七位传主均为1949年建国前在大陆资本雄厚、名望甚高、经营有道的大资本家,都有一部起伏迭宕、可歌可泣的奋斗史、经营史、发家史。这在谈及企业管理经验必提及丰田、福特等国外知名品牌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

虽然尘封已整整半个世纪,但中国这些近代大资本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知识,注重技术,注重人才,注重信誉,注重质量,注重市场信息,讲究管理艺术,讲究推销艺术,讲究广告艺术等诸方面经验仍极有价值,许多实例至今都令我们拍案叫绝!

中国大资本家传(全十卷本) 本书前言

《中国大资本家传》序

赵云声

为中国的大资本家立传,这是我近年时时涌动的心愿。

我是从事戏剧创作的。近十余年,由于创作的需要,一直在民国前后这一历史时期徜徉,这使我接触了一批有关民族资本家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渐渐吸引了我,并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由于创作电视剧,我又亲自采访了几位健在的大资本家与他们的亲朋故旧,经过接触,越发使我感到这些大资本家绝不是我们过去所受教育留下的那种印象,都是些坑蒙拐骗、唯利是图的利禄小人,恰恰相反,我感到这些人大多数不仅有修养、有抱负、目光敏锐、才智隽永,而且是忧国忧民的高素质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资本家,都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毅力、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个人奋斗才取得成功的。

回顾以往的几十年,我们一直把这些资本家当靶子,当作改造与革命的对象,夸大他们的缺点,而对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他们在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中的开拓精

神、对他们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却缺乏客观与公正的评价。至于这些资本家创业时的景况、创业中积累的经验、经营中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他们实业救国、富国裕民的理想,以及他们的身世与经历,则更是湮没无闻,不为今日的人们所知。乃至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越益变本加厉,登峰造极,资本家成了"奸商"、"反动"、"反革命"的同义语,资本家被歪曲成青面獠牙、十恶不赦,以致许多人含冤离开了人世……

联想至此,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其实,早在四十年前,对待这些民族资本家一度还是很实事求是的。当中国近代化工的奠基人范旭东先生去世时,毛泽东曾送挽联,题字为"化工先导,功在中华"。到五十年代,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先生谈话时,也曾公允地表示:谈中国近代的重工业离不开张之洞;谈纺织工业离不开张謇;谈化学工业离不开范旭东;谈交通运输业离不开卢作孚。当时,其他的中央首长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像"文革"中,成为刘少奇"滔天大罪"的"剥削有功"论,就是在解放初期那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刘少奇对天津东亚毛纺公司总经理宋��卿讲的。陈云同志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中国资本家在经营上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绝不亚于他们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渐渐地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调门越唱越高的"阶级斗争",凡是带"资"字的都是"反动"的,都是噬血的"剥削者",都应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真理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邓小平同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一扫半个世纪积压在民族资本家身上厚厚的尘埃,使之重见天日。

对历史进行反思,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是我与时代文艺出版社领导同志的共识。去年夏天,当我探亲去长春,与出版社的徐吉征、魏克信、金钟鸣等社领导,先后谈及这一选题时,他们都大为兴奋,并立即拍板定夺,委托我与刘明涛同志筹划编撰这套丛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和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化,资本家在他们为民族

企业的振兴而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抢救祖国的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对这些大资本家要有一个公正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鉴于几十年的混淆,"资本家"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恐怕许多人都含混不清。

为此,我专门查找了一下词典,《辞海》关于"家"的定义是这样写的:"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比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被称作科学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而专门从事写作的人,则称为作家。依此类推,所谓资本家,应是指拥有相当的资本,并善于运用这些资本以盈利的专家。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无疑是很沉痛的,但是,当我们扫去厚厚的尘埃,发现掩埋在下面的瑰宝时,那种喜悦,又是其他职业所无法取代的。本书所聘请的几十位作者和编辑,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这种发现瑰宝时的惊喜。

的确,本书所收选的三十七位传主,人人都有一部起伏迭宕、可歌可泣的奋斗史、经营史、发家史。尽管他们仅仅是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中的一小部份,且由于篇幅和材料来源的限制,本书所收选的又仅限于中国近代工商业各门类中的首创者,或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企业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经营者。但尽管如此,我们仍力图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绘,能对中国的近代企业、对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对他们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借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更好地借鉴这一历史经验。

这些资本家当初创业的艰辛,是我们今天、我们这些后人所难以想象的。

胡厥文先生深知其中的甘苦,他曾大为感慨:"中国何以弱,因为穷;何以穷,没有工业;何以没有工业,是有史以来轻视工商,把工称作小技,把商视为下民,孔子称为圣人,鲁班称作工匠,结果工不出,乏其事,商不出,三宝绝。中国要强盛,必须发展工商,要发展工商,必须改变祖传的传统观念。"

然而,想要改变因袭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又谈何容易!

西方历来是重视工商的,西方的资本家,是得到他们政府的大力支持的,他们的政府用炮舰轰开殖民地的大门,利用血腥的掠夺和不平等条约,来为他们开拓阵地,提供原始积累。而身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商业者恰恰是他们掠夺和欺压的对象,这些帝国主义分子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大肆搜掠原料、倾销商品,霸占市场,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身为中国政府的清末王朝及民国历届政府,由于自身的腐败、软弱和妥协,不仅无力保护民族工商业。相反,当官僚资本兴起以后,他们对民族工商业还施行鲸吞豪夺。我国的近代企业始终是在这荆棘丛生、内外挤压的夹缝中挣扎、发展的。

本书所选的传主们,正是在这曲折复杂、步履维艰的背景下,演出了他们搏击奋斗的历史,展示了他们创业的奇才。他们之中,为了实业救国,有的放弃了科举功名、高官厚禄;有的舍弃了外国企业的优厚待遇。归国创业;也有的自小发奋,从学徒做起,兢兢业业,创建了一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给贫弱的祖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为可贵的是,这批大资本家身上,大都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愫。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凌挤压,使这些资本家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与国家的安危存亡息息相关。因此,在国难当头时,涌现了一批抵制洋货,大力倡导国货的英杰人物。特别是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我们的国土之后,这些资本家更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有的毁家纾难,以钱力物力支援抗战:有的则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英武不屈、高风亮节,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本书收选的时间是以1949年为界,传主均为1949年建国前在大陆资本雄厚、名望甚高、经营有道的大资本家。其中有:在南通创办我国最早的民族纺织工业的"状元"张謇、北洋实

业的开拓者周学熙、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终生从事航运业的卢作孚、金融巨子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味精大王吴蕴初、猪鬃大王古耕虞、在"文革"中因刘少奇的一句"剥削有功"而罹难的宋��卿、专营国货精品的宋则久、最早为工人建造"功德堂"的刘国钧、机器制造工业的前驱严裕棠、同仁堂传人乐松生、上海工商界领袖朱葆三、叶澄衷、虞洽卿,以及作为集团企业的荣氏家族、郭氏家族等三十七人。

一位学者几年前曾慨叹:"什么时候中国能为大资本家立传了,说明中国是真正的改革开放了。"

历史跨入九十年代,我们这套《中国大资本家传》应运而生,这自然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但我们也想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反过来为改革开放服务。

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深化改革,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使计划经济逐步转上市场经济的轨道。为此,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即将迎面扑来的时候,我们编撰这套丛书,意在通过重温以往的历史能对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建设有所裨益。本书收选的大资本家,几乎每个人都是经过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的奋斗才取得成功的,而每一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他自己的经营思想。这是祖国的遗产,我们民族的遗产。

过去,在介绍企业管理经验时,人们所知道的往往都是些外国的经验,诸如什么丰田、福特、亚柯卡、阿信等等,国人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周学熙是谁、范旭东是谁、卢作孚是谁、刘国钧是谁、荣宗敬是谁……这虽是因为整整隔断了半个世纪所造成的结果,但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其实,我们中国这些大资本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知识,注重技术,注重人才,注重信誉,注重质量,注重市场信息,讲究管理艺术,讲究推销艺术,讲究广告艺术,诸方面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许多实例都令我们编撰者拍案叫绝!

如今,大陆盛行的一句话是"十亿人民九亿商",意思是当今几乎人人都想经商,都想发财。作为时尚,这应看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我们民族兴旺进步的表现。周学熙当年赴日本考察明治维新后,回国后最大的感触是,在日本几乎人人谈实业、人人办教育!所以,当今的人人想经商,也是对我国几千年来轻视工商传统思想的一次冲击。可是,怎样才能经好商?怎样才能发大财、取得成功?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条路应该怎样走,少数一些个体户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两、假冒伪劣,这样干也许暂时可获取些蝇头小利,但他们却无论如何成不了大家!本书所收选的这批大资本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发财,靠的是知识、靠的是技术、靠的是经营、靠的是信誉。"信誉是最大的资本",这是他们共同信奉的格言。

本书所收选的这批大资本家的经验,不仅给当今一批有志有识之企业家以启迪,也将对一些蝇营狗苟者以警诫。

历史是有继承性的。

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沉淀和深思,中国现今正像外国朋友所形容的"睡狮猛醒"一样突飞猛进,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海外实力雄厚的华侨、华人对大陆的投资。这些华侨、华人,他们同以往这些大资本家大多有着亲缘关系,过去由于我们的极左政策,伤害了资本家及其眷属的感情。今天,一旦他们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慰借,我确信,海外的华侨、华人的投资一定会更加踊跃,因为流浪他乡异国而成长为产业资本家的华侨、华人,许多都是当年因中国的混乱或其他原因不得不离开国土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他们这种拳拳爱国之心。炎黄子孙都是心系中华,都是愿意为祖国效力,为家乡效力的。

当今,海外的华侨、华人(包括港、澳、台)已达五千五百万之多,如果我们以祖国的日益开放为背景,以中华的繁荣昌盛为目标,凭借地缘、人缘、血缘,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腾飞,将是指日可待!

本书如能为此而略尽绵薄之力,系编撰者的又一期望。

本套丛书为《中国大资本家传》系列丛书的第一部,收入的均为1949年前在大陆事业有成的资本家。现今,编委会正在筹划第二部(即海外卷),以同样的体例和手法,收入四十位在海外(包括港、澳、台)功成名就、已成为世界超级富豪的华侨、华人,计划1994年底付梓。1995年还将编撰系列丛书的第三部(即当代卷),收选在改革开放这十几年涌现出来的大企业家和当代富豪。

诚盼海内外读者能予以支持、指正。

1993年8月

于北京芳草地

中国大资本家传(全十卷本) 本书目录

第一卷目录

实业救国先驱张季直

第一章 京师无绪

第二章 辞官南归

第三章 南通纱厂

第四章 垦牧公司

第五章 富强之本

第六章 东渡考察

第七章 好梦难圆

第八章 无力回天

第九章 共和旗下

第十章 进退两难

第十一章 正气浩然

第十二章 岁月无情

北洋实业导师周学熙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章 历尽坎坷的科举之路

第三章 走向"异路"

第四章 牛刀初试

第五章 大开眼界

第六章 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任上

第七章 整顿官银号

第八章 白手创"启新"

第九章 "以滦收开"的挫折

第十章 京城"自来水"

第十一章 "收开"再次受挫

第十二章 临危受命

第十三章 耻辱的"大借款"

第十四章 进退维谷的财政总长

第十五章 "北洋实业"的高峰

第十六章 无奈的"正弦曲线"

第十七章 "尘海已消前业净"

北周实业传人周叔�|

一、离家北上

二、初试锋芒

三、大刀阔斧

四、大展奇才

五、毅然留津

六、诚心报国

七、无私捐献

八 不留遗憾

目录第二卷

荣氏集团主帅荣宗敬

一 初开钱庄

二 转兴实业

三 创立名牌

四 再滚雪球

五 勇夺双桂

六 改革维艰

七 左冲右突

八 申新搁浅

九 申七事件

十 厂毁人亡

荣氏实业巨�⑷俚律�

一 自立系统

二 虎口图存

三 鼎分三足

四 横遭绑票

五 复兴无望

六 天元之梦

七 在劫难逃

八 梅香永存

荣门实业骄子李国伟

一、身世

1出身寒儒

2学业精进

3走向生活

4缔结良缘

5荣家发迹

6敦请国伟

二、创业

7初展身手

8学而不倦

9创办申四

10再上台阶

三、搏击

11搁浅风波

12恶胜水魔

13火中再生

14荣家危机

四、内迁

15战争浩劫

16支援母校

17德公避难

18内迁之争

19宗公病故

20紧急内迁

五、拓荒

21心系魂牵

22开发西部

23重奖争执

24蔚为大观

25耕有其田

六、难酬

26艰难竭蹶

27夹缝图存

28战后复兴

29标购日产

30南下发展

七、回归

31河清海晏

32与民更始

33赤子之心

第三卷目录

中国化工先导范旭东

第一乐章 久大久大 是可久可大

一.美丽的金凤凰

二.塘沽沸腾了

三.久大升起海王星

四.不屈的久大

五.久大要发展

第二乐章 永利永利 永远顺利吗?

六.《圣经》和洋碱

七.可贵的中国心

八.金子制造的脚镣

九.明争暗斗

十.甘甜的硕果

十一.心中的大鹏鸟

十二.别了,麦高温

十三.翱翔吧,中国化工

第三乐章 志在黄海 中国生命线在黄海

十四.云天高谊

十五."永久黄"的凝聚力

低沉的旋律:灾难降中国

十六."永久黄"被毁

十七.蜀道难

十八.恢复生产更难

十九.路漫漫

二十.壮志凌云

二十一.天悲地泣

尾 声

永利久大斗士李烛尘

第一章 初入久大

第二章 创建永利

第三章 竞争图存

第四章 知人善任

第五章 夫妻情深

第六章 南迁建厂

第七章 西北考察

第八章 重庆参政

第九章 北上复厂

第十章 功不可没

现代造碱之父侯德榜

第一章 士子楷模

祖父的期望

"书耗子"完婚

震惊清华

漂洋过海

第二章 化工先驱

闵侯子 归去来

惜故交 有征兆

求进步 是永生

师未捷 志不已

撰书稿 为人类

建铵厂 伤别离

侯氏法 获殊荣

第三章 科技泰斗

归心

无邪

真知

奉公

未竟

第四章 功在中华

生命最后的第七个月时

生命最后的第五个月时

生命最后的第四个月时

生命最后的第三个月时

生命最后的第二个月时

生命的最后一刻

津门油漆大王陈调甫

一.碱之梦

二.南通行

三.雪中梅

四.惜别情

五.耻辱泪

六.中国心

七.鹏展翅

八.鸿鹄志

九.中国漆

十.英雄泪

十一.悲壮曲

十二.向曙光

尾 声

第四卷目录

华夏航运巨星卢作孚

写在前面

一 魂兮归来

二 情系中华

三 沃土深根

四 求索之路

五 心潮逐浪

六 创业维艰

七 逆水行舟

八 除弊立新

九 攻心为上

十 虚席以待

十一 智斗"日清"

十二 拓宽视野

十三 九九归一

十四 一波三折

十五 春华秋实

十六 人的训练

十七 生无二色

十八 宦海几度

十九 四十昼夜

二十 碧海蓝天

二十一 丰碑永在

天府金融怪杰刘航琛

引 子

第一章 "爱人堂"的后裔

1."爱人堂"

2.不做官的祖训

3.童年・少年

第二章 风华正茂

4.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

5."五・四"运动的旁观者

6.粉笔生涯中的失落

7.避官出走

8.一改初衷入仕途

第三章 刘湘的敛财能臣

9.初识刘湘

10.整顿铜元局,初露锋芒

11.受命于危难之际

12.统一税局,整顿税收

13.言必信 行必果

14.化远期款为现款

第四章 宦途风云

15.当特使,晋谒蒋介石

16.竞争财政厅长

17.整理四川财政

18.刘湘病故 亡命香港

19.情与恨

20.东山再起,出任粮食部次长

21.短命的经济部部长

第五章 四川金融巨头

22.初涉金融界

23.借风潮,并"三行",壮大"川康

24.受遗嘱,继友位执掌"川盐"

25.何九渊血溅"川盐"

第六章 广为投资 建设四川

26.工业的动力--重庆电力公司

27.水泥业、丝业上的作为

28.扶持民生公司、推进川江航运

第七章 落花流水春去也

29.四处扩张

30.航海梦的破灭

31."川康"、"川盐'告急

32.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八章 西阳残照

33.去意彷徨

34.无计留春住

35.物是人非事事休

36.穷愁困窘中聊以自慰

37.归思难收

后 记

重庆金融巨头康心如

一 家父为师

二 少年老板

三 回国奔丧

四 初练金融

五 铁窗反省

六 告别政治

七 插足商战

八 认同雷文

九 借资入股

十 "美丰"兴衰

十一 力挽危机

十二 变卖遗产

十三 左右逢源

十四 复仇之箭

十五 起死回生

十六 共荣共存

十七 投资军政

十八 修筑大厦

十九 百万巨头

二十 识时攀蒋

二十一 疯狂赌徒

二十二 实施夙愿

二十三 失手权门

二十四 兵败山倒

二十五 叶落归根

二十六 告别辉煌

川帮银行大亨杨粲三

第一章 杨氏家族及聚兴诚银行的创立

1.杨氏家族资本的奠基者--杨文光

2.杨氏家族,人才济济

3.经商天才杨粲三

4."千里驹"杨希仲与聚兴诚银行的创立

第二章 聚行协理

5.锋芒初露

6.人才培养

7.族内之争

第三章 聚行总经理

8.力挽狂澜

9.宜昌"四・七之变"

10.成都挤兑风潮

11.重庆抗垫斗争

12.公债场上的较量

13.引进外资风波

14.官僚资本的渗透

第四章 大展宏图

15.业务大发展

16.投资实业

17.永聚公司事件

18.大闹董事会

19.巧设"鸿门宴

第五章 烽烟不断

20.迁沪!迁渝!

21.从雄心勃勃到苦苦挣扎

22.大意失荆州

23.黎明的曙光

第六章 魂系聚兴诚

24.北京在召唤

25.从联营到公私合营

26.最后的岁月

尾 声

附:资料来源

第五卷目录

中华火柴大王刘鸿生

一 上帝不容

二 吃上洋饭

三 煤炭大王

四 长袖善舞

五 全面出击

六 喜耶?忧耶?

七 联华制夷

八 分篮放蛋

九 火柴大王

十 再展宏图

十一 困中犹斗

十二 出任招商

十三 坎坷前行

十四 患难人心

十五 用人结友

十六 黯然离沪

十七 重整旗鼓

十八 得失共存

十九 攻币狂涛

二十 归去来兮

猪鬃出口大王古耕虞

第一章 萌芽

寄人篱下的"毛少爷"

洋学启蒙

虎虎有生气

第二章 发迹

"娃娃"打败"爷爷"

智逐洋商

捧"红"更捧"黑'

与洋商"联姻"

小鱼吃大鱼

"送匹马"与"不让针"

打官司

敢冒风险

在萧条中崛起

第三章 应变

小小猪鬃身系太平

与银行界交往

"塞翁得马,安知非祸"

太岁头上动土

"鲁仲连"

据理力争

第四章 卓识

三步棋

"猪鬃王国"

第五章 抉择

与周恩来交朋友

三个乐章

一"推"一"拉"

难忘的演讲

特殊召见

报春燕

"国共合作

第六章 报国

潜台词

新的境界

"心里美"

深入虎穴

冻结与解冻

无名英雄

第七章 新生

用人之道

企业信誉

运用资本攀"富贵之交"

调查研究知己知彼

客户是亲家

竞争原则

工资制度

东方味精大王吴蕴初

一 神童出自微门细族

二 揭开了日本味精的面纱

三 第一颗国产味精

四 势如破竹的味精大王

五 好一幅"化工太极图"

六 专攻前人无所为

七 竭力哺育化工人才

八 精明的社会活动家

九 走遍千山万水

十 医治战争重创

十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十二 送上门的"国民党员"

十三 求佛保佑

十四 "御驾亲征"重返上海

上海金笔女王汤蒂因

一 店门深如海

二 双薪"红包"

三 不当小老婆,要作女老板

四 跑单帮也是条路

五 "别人帮不了我 还得靠自己"

六 老板不是好当的

七 "他有千错万错也是我爸爸"

八 春城无处不飞花

九 再返孤岛--上海

十 毕子桂不该早死

十一 陪都是个黑暗的地方

十二 重敲锣鼓另开张

十三 不当没有货源的干老板

十四 越剧皇后袁雪芬

十五 汤蒂因吓走了汤恩伯

十六 善面和尚严念经

十七 销路大开

十八 绿宝的招牌不能敲

十九 "阿拉"是上海人哪里也不去

二十 一句话的启迪

二十一 长了翅膀的绿宝

二十二 永远跟全国人民一道前进

第六卷目录

中国航业首富虞洽卿

一 至荣至盛

二 拾蛤蜊的男孩

三 赤脚财神

四 初露锋芒

五 计赚朝廷命官

六 调人"鲁仲连"

七 创建宁绍轮船公司

八 兴办劝业会

九 为革命奔忙

十 左右逢源

十一 不光彩的一页

十二 交易所种种

十三 荣登会长宝座

十四 纵横捭阖

十五 两只手的妙用

十六 周旋再周旋

十七 铮铮硬骨战东瀛

十八 沾满鲜血的钞票

十九 困境中的苦斗

二十 怆然泪下离沪去

二十一 壮志未酬身先死

南方企业总裁朱葆三

引 言

一 多事的童年

二 闯上海滩

三 买办

四 投资金融业

五 兴办实业

六 交涉

七 乡情

八 四明公所事件

九 反清

十 财政总长

十一 辞职

十二 1913年

十三 佳由的风波

十四 退出政治舞台

十五 东渡扶桑

十六 同是炎黄子孙

十七 身后哀荣

参考资料目录

民族工业之魂叶澄衷

第一章 乱世之婴

第二章 破碎之梦

第三章 动乱之地

第四章 浦江之楫

第五章 创业之始

第六章 乘风之帆

第七章 明智之举

第八章 全盛之势

第九章 四明之血

第十章 流芳之举

商文双栖勇士章乃器

第一章 天生才子不从文

第二章 不仰洋人鼻息

第三章 七君子--真君子

第四章 法庭义举

第五章 无此闲情算旧账

第六章 为民主宪政呐喊

第七章 新中国第一任粮食部长的荣辱

第八章 生命最后岁月的苦难

第七卷目录

东亚纺织大王宋��卿

一 宋传典和德昌号

二 宋传典的议长之争

三 德昌的中兴与"四凶"之变

四 宋��卿入主天津"德昌"

五 初创"东亚"的日子

六 "抵羊牌"毛线的艰难诞生

七 "抵羊"大振,东亚扩充

八 兼并"祥和",又建新厂

九 天津沦陷后的东亚

十 忧愤无奈的逃避

十一 "光复"后的艰难周旋

十二 宋��卿的用人之道

十三 宋��卿的管理之术

十四 企业精神--"东亚铭"

十五 东亚的文明与福利

十六 宋��卿的社会活动

十七 兵临城下的毅然抉择

十八 《我的梦》--刘少奇会见宋��卿

十九 迷惘的出走

二十 客死他乡

作者赘语

津门国货旗手宋则久

一 野心勃勃的小伙计

二 店家办起商学堂

三 一介布衣话改革

四 创"直隶国货维持会"

五 一腔热血亦文亦商

六 商战的第一座桥头堡

七 买日本纱织"爱国布

八 救国十人团领袖

九 奋然投入五・四狂潮

十 天津国货售品所

十一 李景林勒索案

十二 开封府的新纪元

十三 重返天津

十四 迁移法租界

十五 惨遭蹂躏的国货店

十六 一袭长袍著书立说

十七 香山一叶永驻世间

金融实业名人周作民

1.交通银行总经理梁士诒无奈地慨叹

2.他的两份辞呈都让财政总长大伤脑筋

3.他感叹说:"有些时候明知是魔鬼,也要与之交往。"

4.周作民果然是个人才,他日必成大器!

5.安徽督军倪嗣冲拍着他肩膀夸奖:"真有你的!"

6.他放弃了美人不辞而别 办银行还需从长计议

7.他对要送他"厚礼"者说:"我是横竖不收的。,

8.他说:"号称二百万 实际上五十万就可以开业!干金融

和打仗一样。"

9.他庄严说道:"为咱们创办的基业固若金汤长存于世 银

行的名字就叫'金城'!"

10.他决定:"金城"银行出资购进自己的行股 "法无定

法"岂不潇洒!

11.范旭东即兴给他写下一副对联:他看罢扔揉成团儿仍进

纸篓……范退去,他又把对联找出摊开抚平,反复诵读。

12.自丢掉库藏司长职务起,他就奋发拼搏积攒资本,希冀

有朝一日出长财政。可当财部第一把交椅果真带着微笑

欢迎他前往就座时,他却眼皮儿不抬一下便扬长而去。

13.他被军阀绑票后笑对友人道:"我从刺刀尖上读到个银行

家也要遵循的原则:利润必须分拨部分打磨刺刀。"

14.1926年,国民革命军将向南京上海进军时,他和江浙金

融巨头们筹集巨款西去武汉劳军 蒋介石从此知道了周

作民。

15.他三杯下肚,四语出口:"五年未满六委员 头衔一串接

一串。宵旰驱驰方寸乱,愿君能知我暑寒。"

16.他将金城银行事业朝"社会化"、"农村化"方向发展 创

办和扶持了许多企业

17.抗战初期的一天夜里,一个神秘的女人突然给他送来一

纸神秘的密令

18.1941年冬,他赴香港视察行务,赶上日寇轰炸 重庆派

飞机接走军政要员,他却被日军拘禁。

19.挚友不远万里从国外归来郑重劝他:"国难当头 切不可

脚踩两只船!"

20.抗战胜利他被捕 获释当天即策划飞重庆见蒋介石 众

人惊问其故,他恼吼:"为了不当汉奸!"

21.蒋介石亲切地对他说:"你在沦陷区的工作很好 我晓得

发生了误会 实在对你不起!"

22.蒋经国冷笑着对他说:"你没有外汇谁相信?! 我看你还

是识相些,免得大家不好看!"

23.他在梦中惊叫:"老啦--!"夫人推醒他 他长叹一声

又睡去

京都药业脊梁乐松生

一 乐家老铺同仁堂

三代铃声

从药室到药铺

神方济济质鬼神

显赫与辉煌

二 风雨飘摇中的末代传人

末世之初--四大房共管

战乱之灾

三 在新中国的曙光里

一个受欢迎的人

土改工作团员

六亿九千万元的捐款

四 人民的副市长

他亲手敲响了锣鼓

1956,天安门广场

在副市长的岗位上

五 梦想成真--中药改革之路

杨梅竹斜街42号

人工牛黄--国际创举

成功十四年

六 不是尾声

血雨腥风中的"包药工"

没有骨灰

你属于人民属于今天

第八卷目录

海上百货大亨郭琳爽

一 飘洋过海,果栏起家

二 立足香港,瞄准上海

三 俯首就教,初试锋芒

四 顾客至上,服务到家

五 烽火连天,同仇敌忾

六 改换注册,祸从天降

七 再展鸿图,好梦难圆

八 晨光熹微,峰回路转

九 平地风暴 更上层楼

宦门创业奇才聂云台

第一章 浩淼洞庭

第二章 喜结连理

第三章 幸运之星

第四章 接任总办

第五章 仕途通达

第六章 接主复泰

第七章 拍卖竞标

第八章 举家哀恸

第九章 鼎盛之后

第十章 继承重任

第十一章 几经磨难

第十二章 梦不再醒

华夏西药宗师黄楚九

引言

一 明清高人的后裔

二 十五岁闯荡大上海

三 从"异授堂"到"中法大药房"

四 "龙虎人丹"大战翘胡子"仁丹'

五 一帖"百龄机",不尽财源滚滚来

六 "小囡牌"香烟

七 从"新新舞台"到"大世界'

八 "大世界"称雄十里洋场

九 "知足庐"主人遭大难

尾 声

上海电业巨星李平书

第一章 坎坷仕途

第二章 七品知县

第三章 造福沪上

第四章 拆城筑路

第五章 挺身义举

第六章 为了光明

第七章 兴医办学

第八章 矜名重节

尾 声

第九卷目录

东南织染权威刘国钧

一.生祠堂镇上一人家

二.绵羊和老虎

三.八百钱的孔圣徒

四.春水冷暖

五.黄金无种

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在曙光的照耀下

八.新的步子

九.最便宜的交易

十.于无声处

十一.东渡扶桑

十二.在红灯的警告下

十三.全局中的第一着

十四.人才、知识、力量

十五.我愿做第一个

十六.大成魂

十七.不得不问的政治

十八.你们干了些什么?

十九.这是苦出来的

二十.技术、管理输出

二十一.无可奈何的删节号

一十二.君子自爱不自贵

二十三.从头越

二十四.旅途点滴亦有得

二十五.身处险境自坦然

二十六.虔心一片,壮志难酬

二十七.美国行

二十八.希望,幻灭

二十九 风刀霜剑下

三十.逆中求顺

三十一.山重水复

三十二.两岸夹津

三十三.柳暗花明

三十四.雄关漫道

三十五.烈士著年

附:年 谱

中南纺织英杰苏汰余

一.朝天门书生脱险

二.投笔从商

三.滇帮大亨的乘龙婿

四.楚兴公司的兴衰

五.创建"裕华"与"大兴"

六.爱命于公司危难之时

七,平息内争

八.百年洪水,裕华鄂厂无恙

九.扭转大兴厂亏损局面

十.南京请愿

十一.收购风波

十二.深谋远虑,西安建厂

十三.裕大华纺织集团诞生

十四.大兴厂陷敌,裕华鄂厂内迁

十五.多灾多难的大华厂

十六.营救公司董事与营业部主任

十七.裕华蓉厂化险为夷

十八.轰动一时的"巴蕉园事件"

十九.夏斗寅催逼"戡乱救国捐"

二十.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

现代出版楷模张元济

开头话--先提一个问题

第一章 他从传统道路上走来

第二章 走上维新之路

觉醒

创办通艺学堂

支持《时务报》

第三章 戊戌变法的洗礼

召见

维新未遂平生志

革职

第四章 走向新高度

南洋公学

"振新国民精神'--从"英才教育"到普及教育

第五章 为国家谋文化建设--在商务印书馆

进馆

"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最新小学教科书》

《最新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

起飞

第六章 "喜新厌旧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

挫折

危机

顺时应变--新旧斗争之一

"推旧出新"--新旧斗争之二

改组编译所"--新旧斗争之三

退休--新旧斗争之四

第七章 为了商务印书馆的复兴

心在公司

呕心沥血

第八章 中华民族的人格 -在抗日战争中

爱国精神的寄托--《中华民族的人格》

孤怀猛击中流楫,远志徐搴旭日旗

卖字为生,清贫自守

第九章 走向新中国

人间正气 人民心声

应变

第十章 解放功成又一天

后 记

第十卷目录

东南纺织巨龙唐星海

前 言

第一章 唐氏家史

1.从武进到无锡

2.唐时常布庄

3.避祸又得福

第二章 保谦有志于商

4.兄弟都中举 保谦成夹板

5.钱庄学艺

6.春源布庄少东家

第三章 稳健务实地创业

7.忠厚的合伙人

8.从米行到九丰面粉厂

9.唐郛郑访日回国一席谈

10.上海之行

11.稳步前进

第四章 黄金时代中的插曲

12.抓住机遇大展鸿图

13.一件不愉快的事

第五章 筹建庆丰纺织印染厂

14.运筹帷幄

15."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6.选址谈何易

17.双鱼跳龙门

18.殚心竭虑抓质量

19.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六章 初生牛犊不畏虎

20.留美的硕士生

21.上海结识温金美

22.初露锋芒

第七章 唐星海办厂的诀窍

23.选好班子、改革机构、培养骨干

24.订立制度,以法治厂

25.检查督促严格要求

26.不惜工本,创出名牌

27.积极发展,拓宽经营

第八章 事业曲折人不折

28.人间事难如意

29.家庭风波

第九章 八年抗战夹缝求生

30.被电报追回国内

31.紧急应变之举

32.筹建上海保丰纺织厂

33.与敌、我争夺庆丰之战

34.苦肉计取胜

第十章 最后的归宿

35.战后的一支插曲

36.大展雄心壮志

37.云遮雾障 壮志难酬

38.最后决策

第十一章 并非题外的话

39.庆丰与保丰比翼齐飞

40.简说唐氏另一支

江苏丝业霸主薛南溟

序 幕

1.万国博览会上的风光

2.国际丝绸会议的前前后后

第一章 薛家事业的奠基人薛福成

3.无锡薛家传说多

4.薛福成在无锡读书

5.投身曾国藩、李鸿章幕府

6.大有作为的宁绍道台

7.出使西欧的钦差大臣

第二章 薛南溟志在缫丝业

8.趁丁忧之际离官场

9.薛南溟苦读继父志

10.从办收茧行开始

11.艰难创业办永泰

12.徐锦荣执政

第三章 后继需选人

13.长子薛育津

14.次子薛汇东

15.三子薛寿萱(学海)

16.还有一位特殊人物

第四章 新的发展时期

17.永泰丝厂从沪迁锡

18.薛寿萱壮志凌云

19.培训人才充实班底

20.严格把好原料关

21.靠自己打开销路

22.在工资上打算盘

第五章 世界经济危机中的"永泰"

23.在危机中挣扎

24.逆潮流而动

25.组织兴业公司

第六章 抗战期间的"永泰"

26.薛寿萱最后的冲刺

27.薛寿萱的决策

28.损失惨重难生产

29.薛祖康巧与敌伪周旋

第七章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30.国民党又回来了

31.薛寿萱的最后归宿

后 记

附 录(参考资料)

机器制造前驱严裕棠

第一章

1.引子

2.仆欧生涯

3.寄人篱下

4.初试锋芒

5.再操胜券

第二章

6.见风转舵

7.信誉日隆

8.话说学徒

9.战后倒风

第三章

10.一次迁厂

11.相互为用

12.试制机器

13.十字路口

14.整饬厂务

15.租办苏纶

第四章

16.二次迁厂

17.铁棉联营

18.断指事件

19.大展宏图

20.绑架事件

21.顺风扯帆

22.急转直下

23.力挽狂澜

第五章

24.祸从天降

25.易弦更张

26.内忧外患

27.在劫难逃

28.此起彼伏

29.不甘落后

30.水涨水落

31.悲悲喜喜

第六章

32.再走活棋

33.力赎大隆

34.父父子子

35 尾声

洋场金融泰斗陈光甫

一.太平洋上的沉思

二.海外邂逅孙中山

三 锐意求学 辗转他乡

四.初试身手显锋芒

五.袁世凯要杀他的头

六.筚路蓝缕创新业

七."服务社会"为宗旨

八.勇猛改革 自强不息

九.推进银行业务的现代化

十.创办中国旅行社

十一.存亡续绝的多事之秋

十二.为振兴民族实业与教育戮力尽心

十三.陆缘善变的处事哲学

中国大资本家传(全十卷本) 文章节选

内容摘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一卷内容摘录:

张謇不能忘记自己殿试得中而被朝廷和皇帝召见时的动人情景和激越心情,是的,一辈子也忘不了。

那是今年四月二十四日五更时分,他跟同考的进士一起来到乾清门外听宣,当宣布他得了一甲一名而跟榜眼尹铭绶和探花郑沅一起被引见时,他是何等的欣慰和高兴啊!三十五年的勤苦攻读总算有了结果,一步登上了科举的峰巅!第二日,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早晨卯时,皇上在太和殿陛见张謇,问他:"你就是翁师傅赞誉的大孝子,江南名士张謇张季直吗?""臣民是江南名士翁公的门生,臣民本人却是江北通州人士。"张謇伏地跪拜答道,头却抬也不抬。

"江南江北同为人文之薮。"光绪皇帝笑了笑,说:"翁师傅为朕师,也为爱卿之师,你我同尊一师,也算是同学了,哈哈哈……"

"不,不,不敢,臣民怎敢跟皇上同……同学?"张謇惶恐不迭,结结巴巴说道。他心想,光绪皇帝虽比自己年轻十五六岁,但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君臣有别,尊卑有序,怎敢互为同学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见张謇面有惶恐之色,皇上这才改换话题,说:"状元不必害怕,朕封授卿为翰林院修撰,从今往后,卿要为国家民众好生出力效劳啊!"

"是,是,臣民定当努力报效。"张謇答道。那时,张謇该是多么激动啊……

但是时间仅仅过了三个月,张謇那时的激动心情差不多已经消退殆尽了。他深切而又沉痛地感到朝廷腐败、无能、丑恶和糜烂。上月二十三日,日本人在朝鲜不宣而战,中国作为朝鲜的保护国却一味地姑息退让,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讨好主子慈禧太后的欢心,将搜敛来的银子不用在加强军备上,却成千成万地花在筹备十月十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庆典上……

"这叫什么事?这叫什么事?"张謇想到李鸿章献媚慈禧太后的事情,嘴里又不禁嘟嚷起平日的那句口头禅。他在卧榻上翻了一个身,又闭上了眼睛。他想静息一会,但心里却怎么也

平静不下来。

张謇心想:国家好比一个肌体,肌体的腐败坏死,不在外敌,而在自身;中国的病根不在百姓,而在老女人慈禧太后身上。她毫无治国之能,却有揽权之术,本领不及吕后和武则天,歹毒与淫威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关心的不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她重用和信任的不是人才,而是拍马逢迎和纳献贿赂的小人与奴才;对于臣工毫无一点恻隐之心和人格尊重,而正直的士子和臣中的清流又恰恰多以此项为择君的标准……

就说今天晌午的迎驾活动吧,那么多大臣泡在水里,淋着大雨,伏地跪迎你慈禧太后,你慈禧太后竟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你眼里还有臣民吗?你为臣民,你为士子,竟连主人家的一只鸡一条狗都不如,要说是鸡是狗的话,那也是落汤鸡落汤狗了,士子臣工们今天算是斯文扫地了! 返回

第二卷内容摘录:

荣熙泰娶妻石氏,是无锡山北石巷人,出身于农家。山北的农民多以养蚕为业。贤惠勤劳的石氏嫁到荣家以后,仍利用自己的土地植桑养蚕,纺织缝制。丈夫长年在外奔波,她就主动挑起了养育儿女、侍奉尊长的重任,恭俭仁慈,勤苦毕生。石氏生有二子:长子宗敬,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次子德生,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兄弟俩相差仅两岁。他们小时候都没有进过正规学堂,仅仅读过私塾。由于家境清贫,他们六七岁时就跟着外祖母学扎黄纸钱,藉以换回几个铜板来贴补家用。十二三岁起帮助母亲做家务干农活,蚕桑种菜无不为之,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荣宗敬聪明伶俐,少负大志。"从武进前辈殷省甫先生读,下笔洒洒有奇气,先生目为奇人。"①然而,贫困的生活也在荣宗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不安于现状的种子,像压在大石下面的小草一样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茁壮地长成结满黄金果的参天大树。有一天晚上,灯火荧荧,宗敬、德生兄弟俩在油灯下死记硬背圣贤的古训;隔着一层薄壁,母亲在用手工织布,笨重的机杼发出单调而又沉闷的声响。荣宗敬实在耐不住了,他把书本一合,对弟弟说道:"我不愿意像父母这样苦熬日子。我长大了要发财,发家!""……"

德生睁大着眼睛望着哥哥,没有吭声,但脸上分明流露出一种赞同与钦佩的表情。原来他长到四岁时还不会说话,五岁时刚刚学语,但也很少开口。家里人和邻居都说这孩子像木头。相比之下,宗敬自幼就透着精明能干,眉清目秀,虎虎有神。德生则一脸憨厚,常常挂着祥和的微笑。

荣宗敬虽然梦想发财,但由于家境贫寒,长到十四岁时便不得不背着小铺盖卷外出谋生了。无锡离上海很近;上海又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大都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江北江南许多人成群结队涌到上海去挣钱糊口。荣熙泰的一位朋友,把荣宗敬带到了上海,并介绍到南市铁锚厂当小学徒。学徒的生涯又苦又累,宗敬力不能支,不久就患上了伤寒症,连日高烧不退。石氏得讯后赶到上海,雇了一只小船把宗敬接回无锡家中。宗敬在家中怎能静养得下来?一则家中清贫,他无颜在家中吃闲饭;二则他已经去过一次上海了,那里的一切--十里洋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聚财有术--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与诱惑力。他觉得(他断定)自己未来的梦想,起点应在上海而不是在无锡,更不是在小小的西乡荣巷。

"我还要去上海。而且,学习钱业--"

他对母亲和弟弟说。父亲一直是希望他跻身于商界的,所以第二年春天,他就又只身跑到上海去了,在永安街一家卫姓开设的钱庄--源豫庄学钱业。宗敬天性聪慧,对钱业有浓厚的兴趣。当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沉浸在数字的迷宫中时,他是那样兴奋,那样激动,因为在他看来,那些大写的壹贰叁肆、圆角分厘虽然枯燥乏味,却代表着金钱与财富。他的梦正在这里呢!

转眼又过去了一年。 返回

第三卷内容摘录:

小凤带着干粮偷偷地上路了。大沽海口在哪儿?她一边打听,一边赶路。渴了,趴在河沟岸边喝几口沟里水,饿了,就咬几口口袋中的干粮。脚起泡了,腿走肿了,小凤坐在地上走不动了。

正此时,金光一闪,一只美丽的金凤凰落在小凤的身旁,小凤笑了,她爬上金凤凰暖融融的背,说:

"金凤凰呀,借用你的翅膀,带小凤去大沽海口吧!"

金凤凰像听懂小凤的话,展开宽大的金翅膀,飞向湛蓝色的天空,不一会儿,便落在一片海滩地上。

海滩地上,只有黑糊糊的泥巴。小凤是个聪明的姑娘,心想凤凰是不落无宝之地的,于是就包起一包泥巴,又爬上金凤凰暖融融的彩色背。金凤凰又展开宽大的翅膀,一直把小凤送回家中院里,才鸣叫着,飞到去霞中去了。

小凤的爹吃了小凤带回的黑泥巴,病立时就好了;庄里的人吃了小凤带回的黑泥巴,病同样立时好了。

这黑泥巴又咸又香,后来人们才知道,这黑泥巴中有盐。

盐中有多少动听的故事和传说啊!

1913年的秋季,塘沽海滩印上了两行足迹。

走在前面的,是个跛脚的孩子,他的足迹有浅有深;紧随跛脚男孩的是个戴着眼镜、面庞瘦削的年轻人,年轻人的脚印坚实,几乎在海滩上一步踩出一个深坑来。

年轻人的名字叫范旭东。这一年他三十岁,正值而立之年。

"小孩,你叫什么名?"范旭东问

"我吗?张谦。"跛脚男孩答,又反问:"先生,你找俺带路,是要在这儿建一个大精盐工厂吗?"

范旭东笑而不答。

范旭东湖南湘阴人,1883年10月25日生于长沙东乡。原名范源让,字明俊,到日本留学后,改名范锐,字旭东。祖父曾任直隶省大兴县知县,父早逝,母亲生子女三人,哥哥源濂,字静生,姐姐尚未到结婚年龄就死去了,旭东是家中最小的一个。

海滩上,范旭东的脚步变沉重了。映入眼帘的处处是残墙断壁,十三年前的炮声仿佛依然响在耳边,震颤着他的心……

那时,1900年,范旭东跟随哥哥范源濂去日本留学,就在这一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了侵华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侵略军攻占了大沽炮台,攻陷了天津。

而今,这痕迹并未泯灭。小道上,缩着脖子踽踽而行的是中国人;大路上,荷枪巡逻、气焰嚣张的是各国洋兵。范旭东不由心中酿出一口苦水。

范旭东发现张谦的衣服破了,破衣服片儿在海风中呼嗒呼嗒的。为什么妈妈不给他缝?他有妈妈吗?

范旭东的母亲是做一手好针线活的。父亲死后,母亲就是靠做针线活儿赚些钱来养活孩子们。小旭东和哥哥常帮母亲做针线活,使母亲从中感到无限的欣慰。母亲经常是带着笑含着泪,她同中国的所有母亲一样,从自己孩子身上企盼美好的希望。

母亲送小旭东到姑母身边学诗书,读《四书》、《诗经》、《左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旭东很快就背熟了,然而他觉得乏味。 返回

第四卷内容摘录:

啊,沉没的船,和船一同沉没的弟兄们!

那是抗日战争期间,担负着长江上游航运的主力航船,九只被敌机袭击,炸沉在江底。

那是担任运输武器的民风号,因为炮弹爆炸而沉没。

那是担任装运军粮的民俗号被日寇炸沉。

上百名为国家捐躯的船员们,甚至没有尸骸,只有血肉,和他们的船在一起,在长江。

"那又是谁?"一个赤裸着上半身的大汉。

啊,想起来了,可尊敬的船老大,不知名的驾驶木船的汉子。

行驶于三峡幽谷的轮船,常常遇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黑浪滔滔,峡谷上方的一线青天完全在视线之外。有经验的水手只能凭借他们的直觉和果断,使驾驶盘下的轮船平安地驶出仅

可容一个多船身通过的滩口。

可是,如果碰上一只上滩的船,彼此收敛不住船速,两船相撞,鱼死网也破,这险滩便名副其实地成了送命的鬼门关。民生公司的船遇到过这种险情。千钧一发之际,不知名的船老大宁可让自己的小船去触礁石,木片横飞,鲜血倾洒。这就是中国人,中国老百姓。也许,他说不出圣贤的哲理,认不得斗大的几个字,但他知道:为他人舍己。应当,值得!

船王想呼唤船老大,他有着太多的愧疚,太多的歉意。

船老大向他走来,船员们向他走来,一条条船向他驶来……

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挣扎着喊道:"我来了,我和你们在一起,我和我们的船在一起……"

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投身大江,投身到伙伴们当中。他深深地投入了,永久地投入了……

船王,就这样悄然去世,就这样把一腔忠魂汇入浩渺的长江之中。当那个伴他半世沧桑的妻子蒙淑仪回到家里时,他的幽魂再也不会回归了,再也不能和她共享欢愉、同担忧患了!

1952年的2月8日,船王逝世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叹惋:

一颗星星陨落了!这是一颗航业巨星!

民生公司的轮船都降下半旗。

民生公司的许多职工在流泪,他的家人在饮泣。

江水呜咽,江波悲号……

一个红领巾从默哀的人群中走来,她抬起迷惘的眼睛,似乎在问:"这死去的人是谁啊?"

"他是中国一代船王。"有人告诉她。

"船王!"多么炫目的称号!童稚的心灵里也许想到了辉煌的宝座,想到了华丽的大厦,想到了充满神奇和梦幻的世界。

可是,我们的船王既没有宝座,也没有华厦,更没有金钱、权势。他只是一个农家子,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但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中国人。 返回

第五卷内容摘录:

刘鸿生转过身,正要大步流星地离去,正这时,有两个少年朝他们走来。陪同刘鸿生的那个同学W.h.忙迎上前去,叫道:"子文,你们兄弟俩来玩呀?"

那个叫做子文的少年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宋子文。他五短身材,一副恭喜发财的脸相,和蔼中又透出一种聪慧,活像钱币上的头像,笑起来时总好像有点勉强。他笑着说:"W.h.,你

应该叫我的英文名字T.V."

W.h.说:"好好。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上海著名人士查理宋的大公子宋子文即T.V.这是查理宋的二公子宋子良;这是我的同学刘鸿生即O.S."接着把刘鸿生的遭遇向宋氏二兄弟做了简单的介绍。

"太可惜了。"宋子文摇头叹息,他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颇有一点少年老成的样子:"到美国留学,这是天大的好事。我的大姊霭龄三年前已到美国读书去了,我的二姊庆龄和小妹美

龄过一两年也要去。家父让我先到圣约翰大学学几年英文,然后也去美国。留学是增长见识认识世界的绝好机会,你不去真是太可惜了。再说,当牧师又有何妨?我父亲就是个传教士,我们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惜,可惜……"

刘鸿生同宋子文的这次见面,奠定了他们二人以后几十年既联系又矛盾的微妙复杂的关系。

二.吃上了"洋饭"

中途辍学,给刘鸿生以极大的打击,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灾难,使本来就已十分困难的家庭愈加困难,刘鸿生只得四处寻找工作。他先是到公共租界工部局老闸捕房当教员,教那些外籍巡捕学上海话,月薪四十元,这对他困难的家庭生活稍有补益。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租界的会审公廨(租界的司法机关,相当于法庭,当时被洋人控制)要招翻译,他就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去面见会审公廨的总翻译谢培德。

谢培德长着一双鹰一样的眼睛,眼神中透出精明、狡诈和阴沉。他只比刘鸿生大几岁,就凭着广泛的社会交际和手段,爬上了总翻译的宝座。

刘鸿生走进来,向坐在写字台旁的谢培德深深地鞠了一躬。谢培德抬起阴沉的脸,上上下下打量着刘鸿生。见刘鸿生长得高大魁梧,仪表不错,那阴沉的脸便开始变晴。接着就用英语同刘鸿生交谈起来。刘鸿生凭着在圣约翰中学和圣约翰大学所学英语的功底,应对自如。

"好!我同意了。"谢培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当然,还要经过上级的考试,但我相信,你会被录取的。" 返回

第六卷内容摘录:

当时在上海的国民党党政官员都出席了庆典,张群、孙科等高官特意发来了致敬电。电文云:"羁于宫守,未先躬临,谨致芜词,用电祝意。"

前来参加庆典的外宾有:德国总领事克拉勃尔,美国副领事克拉姆脱・泼尔秋,比利时、葡萄牙、挪威的总领事或代总领事,荷兰、丹麦、希腊、意大利、巴西等国的在沪官员,租界工部局的总办及许多外商洋行的代表。

十一点半,中外宾客就坐,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王晓籁走向主席讲台,先向虞洽卿点头致意,然后开始致词:

"尊敬的洽老: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庆祝虞洽卿路的命名,意义十分巨大。虞洽卿路的命名,乃是租界以来空前之盛举,上海中外居民异常高兴。这是洽老的光荣,也是我全体华人的光荣。洽老十八岁到沪①,赤手空拳,就努力于职业及公益两项事业,已历时五十五年,其人品和事业,都令人敬仰,实乃我辈之楷模!"

会场上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法租界工部局总董安德诺也上台致词:"虞洽卿先生的成功,皆因为远大之目光及艰苦之精神。董事会为表示感谢虞华董起见,改名以示敬仰崇尚之意。"

下午两点,在大礼堂举行戏剧会串,晚上九点在跑马厅燃放焰火。

这一天的虞洽卿出尽了风头,享尽了荣耀。

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到了床上,却又怎么也睡不着。

回想起他走过的大半生的路,不禁感慨万千。

是呀,他十五岁只身来到上海时,只不过是一名穷学徒,而今却有了这样的脸面。从产业来说,他已是上海有名的富豪,他所拥有的轮船公司,与重庆的民生轮船公司和天津的政记轮船公司鼎足而立,成为中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从经历上讲,他结识过清朝的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结识过北洋政府的段祺瑞,结识过民国的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不知为什么,这些往事都只是一闪而过。今天,总在他头脑中盘旋的却是他的母亲方氏。

他是极为孝母的。如果不是老太太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仙逝,如果老太太能活着见到今天的场面,那她老人家该多高兴呀。

让上天保佑您老人家吧!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老人家的嘱托和期望,没有忘记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他的思绪回到了五十五年前,回到了他的家乡宁波镇海县龙山…… 返回

第七卷内容摘录:

库牧师了解到宋光旭的家境,又见他为人忠厚,便招募他到教堂做看门人,并为他领洗,使他成为了一个基督徒。十一岁的宋化忠随父也到教堂,因他聪明伶俐,应答机敏,很能讨库牧师夫妇喜爱,库牧师不仅为他改名"传典",还送他到教会开办的书院读书,也为他领洗入教。

宋传典读书勤奋,功课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先后两次跳班升级。

贫苦农家子弟宋传典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得到如此恩遇。所以,他不知该怎样报答库牧师。他一方面刻苦读书,不孚厚望,一方面主动帮助库牧师夫妇办事,因此接受了更多更全面的西方文化。待他从广德书院毕业,已经由一个乡野村童成长为拥有一定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

宋传典对此是满足的,他似乎并没存今后要飞黄腾达的奢望。这几年,库牧师多次外出拜客都带上他,出入县衙,走烟台,去济南,他见识了许多官场、洋人、豪绅、巨富的社交场面,他享受了根本不曾想象的礼遇,这一切都是他在童年和少年时恍如隔世的。现在,他见识到了,他也领会库牧师要把他培养为"上等人"的苦心,但他终归是个贫苦农家出身的子弟,他知道自己除去学到的知识,几乎是身无长物。他的生活俭朴,不乱花一个铜板。他从书院毕业,不愿白白空过一时一刻,马上到益都海岱书院寻到了一个教书的位置,讲授化学,后又在青州中学堂寻到了一个较之海岱书院收入较多的职位,讲授英文。

一天,库牧师亲自到学堂来看他。

他从库牧师含笑的眼睛里读出了恩公对他的满意,也读出恩公心里似还有一层莫名的意思。

果然,库牧师要他辞掉学堂的位置,去和库师娘一起经营花边生意。经过几年的经营,"益都花边"在欧美市场上销路通畅,已经成为知名的手工艺出口商品。库牧师忙于教务,无暇帮助经营,库师娘也上了年纪,疏于出门联系,夫妇便一起想到了他们既钟爱又信任的宋传典,希望他能弃教从商。库牧师还有一层难说出口的想法。

此时,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反洋灭洋情绪相当强烈。他想找宋传典出面经营,或许能缓和反洋情绪对花边生意的冲击。

宋传典心领神会。库牧师夫妇对他恩重如山,他必须知恩图报。

他毅然辞去学堂的职务,开始走进商界。

他面临的是中国的多事之秋。

数年后,当他将要步入而立之年时,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随后是"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占据北京的庚子之变。

虽然有袁世凯对山东洋教的保护,不出库牧师所料,花边生意仍因人们不敢交货而受挫。这时,多亏有宋传典联络不是教徒的小贩到四乡去收购,才维持了向各洋行供货。也多亏他是个中国人,才得以方便地去烟台、青岛、济南、天津联络业务,使生意没有中断。

这时,益都街头也出现了库牧师散财传教那一幕。这也是库牧师的用心良苦,传教是假,散财是真,以此消弭益都百姓对他的仇视。好在,库牧师夫妇只是一意办教办学经商,和官府只有礼节性的交往,从不参预地方政事,也没有仗教欺人的恶行,得以安然无事。

库牧师散财传教时,身边推装钱独轮车的常是一个沉默寡言,头上盘了灰白发辫的中国老人,他就是宋光旭。

庚子事变(1900年)引发的大动荡大劫难终于以清朝政府屈辱地割地赔款告一段落。 返回

第八卷内容摘录:

在此前一年,也就是1896年,我们这篇传记的传主郭琳爽在竹秀园村乡间老家呱呱诞生。他是老三郭泉的长子。

永安果栏既做批发,又有零售,还兼营土特产杂货业务。所谓土特产,大多是国内贩运去的大米、土酒、咸鱼、生油、核桃、花生、荔枝干、爆竹、药材、丝绸、瓷器、抽绣、樟木箱等等,这些东西当地居民见了也喜欢,但更多是满足了华侨渴望闻一闻家乡泥土气息,摸一摸华夏传统产品的心情。华侨到那里大半当矿工、园丁、木工;也有开小酒菜馆、旅店、洗衣作坊;还有小本经营做小贩的。他乡遇故知,相逢更亲热,永安果栏成了他们歇脚、交谈、聚会常到的地方,那些富有强烈诱惑力和吸引力,具有浓郁民族风采的中国土特产品,更撩起了他们无限乡思。一朝生,两回熟,这里的店主、店伙,全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永安果栏对他们的接待也格外殷勤周到。见到同胞手足来了,郭乐亲自端凳、递茶。在这里,他们无话不谈,国内的消息,当地的传闻,亲人的变故,行情的涨落,无不激起这些沦落异邦远国的炎黄后裔的欢愉和慨叹。

永安果栏的生意越做越红火,郭乐在不长的时间内陆续开出三爿支店,总店设在安得姆路埠头街,开张时的七、八个店伙已增加到六十多人。事业发展了,要有得力的帮手,郭乐把三弟郭泉、四弟郭葵、五弟郭浩、六弟郭顺先后带来雪梨,襄助操持店务。他当然想把寄人篱下的大哥郭炳辉从墨尔本接来,谁料劳累过度的大哥五年前就已过早地辞别人世。

香蕉、椰子之类水果货源,除了在当地能收购到一些外,就得靠斐济和雅达顿的来货了。雅达顿的水果大抵由水果贩运商用自己的货船装运,永安果栏与他们签订代销合同,批发价格由他们说了算,永安只能按代销数额拿点手续费,利润微薄。斐济乃出名的香蕉产地,但交通极不方便。由雪梨去斐济,航程一千七百四十三里,那时仅只帆船可通,单程就得一个多月。海上风浪大,弄不好就船翻人亡。

怎么办?任人宰割赚点蝇头小利还是豁出去冒一冒这个险?

郭乐和几个兄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郭乐深切地看了看众胞弟说:"我们不能老让别人牵着鼻子走,跳过他这槽子,自己雇船到蕉园去采办,这是迟早都得走的一步棋。"

郭泉不以为然,诚恳地对二哥说:"走这条水路,太危险,我们几个兄弟好不容易来到异乡客地,还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好。没有妥帖的办法,那就从长计议,看看再说吧!""不,"郭乐摆了摆手,"我们飘洋过海到这里来干什么?就是来闯世界的,不冒点风险是闯不出大市面的。"

"二哥说得对,"四弟郭葵赞佩二哥的胆识和气魄,"天下决不是遍地黄金,没有轻易就能随手拣到的便宜,不过三哥的思虑也不是全无道理,是不是这样,二哥,你让我先去一趟,探

探斐济的路子。"

"还是让我去。"六弟郭顺急忙说。

"你们都别争了,"郭乐以不容置辩的口吻说:"大哥过世了,你们都得听我一句,我比你们早来几年,熟悉这里的情形,何况还担着司理名分,要去,当然应由我去。我走后,总店这副担子就由老三带领你们几个共同挑着。" 返回

第九卷内容摘录:

刘国钧的父亲刘黼堂,童年入塾,弱冠应考,一心想在举业上扬名显亲,只是"场外莫谈命,场内休论文",终其一生没有入库成为一名秀才。"学而优则仕",读书一途,不能把秀才举人一类的东西骗到手,已经是虚栽桃李,到不能科甲出仕,同是十年寒窗,就有天壤之别了。学里的规矩,对秀才称友,对童生称小友,刘黼堂三十多岁的人了,忝列在中年队伍里受着"小友"的奚落,心中的滋味当然不好受。只是他进不能仕,退不能农,只有一面坐塾教几个蒙童,一面用功,力图再搏侥幸。光绪十九年十月中旬,他再次提着考篮赴县城赶考,初试,在二等前列,复试,又名落孙山,一气一急,痰火攻心,突然颠踣,从此以后,疯言痴语,失去坐塾资格,全家人也跟着陷入衣食愁城。

刘国钧的母亲丁氏,农家女,勤劳贤慧,过去勉力支持贫家,现在丈夫疯癫,儿子又小,眼前已无路可走。她不愿出去沿门托钵,年轻有力气的人去讨饭吃,脸面无处放,她相信自己,用苦力钱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出去做佣工。刘国钧在自传上做了一诗:"日食三餐元麦糊,竹床夜卧一张铺,平生学费不盈贯,事业从来仗人扶。"前三句就是写的这段生活。生祠堂镇上这家人,本地人用本地话说:"已经算踢蹬了。"

二 绵羊和老虎

刘家的人支不旺,刘国钧是他们家第一个男孩子,和别的人家一样,刚生下来的时候,都视为贵子,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按干、支计算,五行缺金,属本命,故取名金生;五行生克,金生丽水,起学名丽川。"刘国钧"这个名字,是他在武进县奔牛镇自立门头后使用的,取国家重器的意思,约在1910年。一岁到七岁,刘国钧家中的生活主要靠父亲塾师的束修,年收入约五十千钱,加上母亲摇纱贴补,不宽裕,但可以度日。母亲是刘国钧的伟大的爱护神,也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刘国钧一生未改的靖江乡音,第一声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他一生和棉、纱、布结下的不解之缘,缘头也从母亲那里取得的。母亲一面摇着纺车,一面低声吟着民歌:

"正月初一大年朝,神前占卜把香烧,早棉中棉晚棉那样好,苍天爷爷代我挑。"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从选种唱到织成布,都嵌在里面,唱了又唱,有时面孔会显出笑容,有时眼角又会挂下泪珠,刘国钧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也学会了唱,而且记得很牢,直到晚年庭园闲步时,有时还微闭眼睛吟哼。

在这段时间里,母亲的怀抱是他的天地,怀抱里不见任何特殊,和其他的孩童一样,顽皮、喜动、好问,脾气有点犟。 返回

第十卷内容摘录:

唐景溪为人忠诚老实,待人热情诚恳。一年有个凤泗大布商,到恒升布庄来办货,唐景溪办了一桌酒席为客商接风洗尘,他见客商是第一次来无锡,便亲自下厨做汤做菜,菜肴倒不太多,但都是无锡的名菜,如无锡的酱炙排骨,鸡蛋炒鱿鱼,油炸鳝丝,最受欢迎的还是无锡的活炝,无锡太湖盛产鲜鱼、活虾、清水蟹,这些统称为"湖鲜"。唐景溪挑选出一种俗称大爪虾的新鲜活河虾做原料,先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去虾身上的污物,然后滤去水份,剪去长须,放入碗盘内,加进姜米、蒜泥、胡椒粉、白糖、酱油、小磨麻油、酸醋、黄酒等调米,拌扣杀菌。他烩制以后端上桌来,虾仍活蹦乱跳,客商见他如此殷勤真诚,深为感动,说:"贵店今后业务发达兴旺,可以预卜,可以预卜啊!"临别时又赠言"时常"二字,时常时常,鼓励他能时常如此热情真诚待客,又是祝贺他生意时常兴隆也。唐景溪为了不辜负客商的希望,并且表示自己永远真诚热情待客,便把恒升布庄改名为"唐时常布庄",他的布庄既可以直接以钱买布,又可以以花换布,布疋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既有手织的土布,也有机织的细布和舶来的洋布,因而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3.避祸又得福

正如凤泗客商所预料的那样,唐时常布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家里也人丁兴旺,次子俊培(字竹山)已经能够帮助做不少事了,连六子唐洪培(字梓良)也已长大成人。无锡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随着宁沪铁路的建设,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唐时常布庄所在地的北塘三里桥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千万石粮食在这儿集散,四面八方的客商挤挤攘攘,来来去去,唐景溪正和儿子们计议着要扩大店面、扩大业务范围,正准备撤下店堂里的蜡烛、豆油灯而改用美孚灯时,又一次新的战火从西边烧向东来。

"长毛造反了!"

"长毛来了!"

"长毛见辫子就杀,见姑娘就抢!"

无锡的百姓开还不知道什么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也不知什么太平军、均田制、天足妇女,只知道这次造反的全是扯开辫子披头散发的长毛,他们一路烧杀过来了,从广西而广东而湖南,现在已经在南京坐了天下,正向苏锡杭杀来。

1860年初,太平军李秀成部向清兵薄弱处进军,三月十九日攻克杭州,旋而又退出杭州,五路大军会师于天京城外,大破江南大营,歼灭清军数万人,并乘胜挺进苏锡常,所向披靡,直抵淞江和上海外围。

黎民百姓当然害怕战乱时的烧杀,一到双方厮杀得昏天黑地、眼睛发红时,谁分得清东南西北、好坏良莠,总归是淋漓痛快斩尽杀绝,还可用首级去邀功请赏,再加上头头脑脑们放纵部属,于是抢掠奸淫的事就成为家常便饭,但是老百姓更害怕的是长毛来了,活活拆散人家的家庭,要男的住男营,女的住女营,这还了得,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唐时常布庄的左邻右舍,凡有实力的人家已经纷纷迁居乡间,或逃往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只有无钱无势的人家大的哭小的喊,终日以泪洗面了。唐景溪一家人也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早把扩大店面、扩大业务的事弃之脑后了,父子天天到处打听消息,四出寻找一处可以藏身避祸的地方。终于在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攻下无锡县城之前找到了一块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 返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1:07